世界战史上打的最漂亮的一场歼灭战是哪一场?
原创

世界战史上打的最漂亮的一场歼灭战是哪一场?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说到世界战争史上最漂亮的歼灭战。笔者认为还是1949年9月至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南五省、歼灭国民党白崇禧集团的战役。具体来说即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

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南下解放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后。蒋介石遂以实力尚存的胡宗南、白崇禧集团为骨干。扼守西南、华南。与台湾相呼应。抵御解放军的进攻。

对此。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决策。彻底消灭盘踞在中国大陆上的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中国。

歼灭白崇禧、胡宗南集团就是“大迂回、大包围”的经典战例。所不同的是。歼灭白崇禧集团的行动计划是明的。歼灭胡宗南则是暗的。换句话说。白崇禧非常清楚解放军行动计划。却无计可施。

歼灭白崇禧集团的任务交给了解放军当时最大的一个战略军团——第四野战军。同时配属了第二野战军最强大的一个战役兵团——第4兵团。由四野司令员林彪统一指挥!

战役的结局或许早就注定。但是作为叱咤风云20多年的桂系军阀首领白崇禧。远不是那么简单。战役的进展也并没有按照毛泽东之前设想的那样进行。林彪和白崇禧这两位极具才华且性格独特的军事将领的对阵。注定要险象环生。

按照军委部署。解放军的行动计划是。以四野第12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指挥5个军。组成中路军。南下攻占宝庆。截断湘桂铁路。歼灭白崇禧部第71军;以二野第4兵团和四野第15兵团共5个军组成东路军。由两个兵团司令员陈赓、邓华指挥。南进广东;四野第13兵团两个军组成西路军。由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指挥。向湖南西部的芷江、黔阳前进。截断白崇禧西撤贵州的通道。

按照以上部署。解放军大有在湖南境内一口吃掉白崇禧的企图。

白崇禧又岂能坐等被吃?不过面对解放军的三路大军。白崇禧也开始出招了。

白崇禧部大多集结在湖南衡阳——宝庆一线。按照林彪的设想。一旦解放军发起攻击。白崇禧势必留下掩护部队让主力南撤广西。这样。中路军就可以抓住国民党军殿后的部队。吃掉他一两个军。

但是白崇禧的表现好像并没有要撤退的意思。相反。白崇禧调动了7个军的兵力布置在了全长不到200公里的衡宝公路上。大有同中路军决战的架势。

白崇禧这招让身经百战的林彪不免有些懵圈。单就兵力数量而言。衡宝线上的国民党军并不比肖劲光的中路军人数少。而且都是桂系的主力部队。而中路军依然处在原计划作战的行动中。并没有与白崇禧决战的充分准备。换句话说白崇禧部占有局部优势。贸然决战。显然不利。

为了保险起见。林彪命令各部队停止攻击行动。收拢部队准备在衡宝公路与白崇禧决战。但是。由于担任穿插任务的第45军135师没有接到野司和兵团部的命令。依旧按原计划以强行军速度南下。直到135师越过衡宝公路进入灵官殿地区后这才接到野司的命令。不过135师已经处于国民党军集结的腹心地带了。

135师身陷敌后。这让一向沉稳的林彪不免有些紧张。但是片刻的紧张之后。林彪又一次果断下定决心。利用135师吸引住国民党军。集中中路和西路军一举将其歼灭在湖南境内。

135师的行动这下轮到白崇禧懵圈了。本能的以为衡宝公路似乎隐藏着某种不祥的预兆。于是。白崇禧下令全线撤退。

这样一来。135师成了阻击部队。原先待命决战的中路军各部也迅速出动。向南追击。但是。仅仅一个135师无论如何挡不住20多万桂军的撤退行动。解放军并没有在湖南境内全歼白崇禧集团。只歼灭了白崇禧最精锐的4个师。约4.7万余人。

就在林彪和白崇禧在湖南境内斗法的同时。解放军东路军22万大军在陈赓、邓华指挥下进入广东。此时广东的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基本上被白崇禧调到了湖南。防御相对空虚。东路军进展十分顺利。几乎就是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广州。最大的一场战斗也就是10月26日在南海边的阳江地区围歼了企图逃往雷州半岛的刘安琪兵团。歼敌约4万余人。随后。邓华的15兵团留驻广东。准备进攻海南岛。陈赓则指挥第4兵团继续西进广西。参加围歼白崇禧的广西战役。

此时白崇禧手里还有18万正规军和12万地方部队。广西又是他苦心经营20多年的根据地。对此。林彪也不敢掉以轻心。仍然按照既定方针。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的方式向广西推进。西路军的程子华第13兵团翻越湘桂边境的大苗山。进入广西西部。截断白崇禧退向云贵的道路;东路军的陈赓第4兵团进入广西南部沿海。切断白崇禧退往海南的道路;中路军的肖劲光第12兵团则继续从正面进行猛烈进攻。

无论是林彪还是白崇禧包括参战的国共两军各级将领们。都深知这一仗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前者考虑如何不使后者跑掉。后者则考虑如何跑掉。

广西战役从11月6日打响。20天之内。解放军相继占领桂林、思恩、柳州、梧州。深入广西腹地。白崇禧西撤云贵的道路完全被切断。从广东西进的陈赓兵团。于23日控制了粤桂边境170公里的地区。切断了白崇禧集团逃往雷州半岛的道路。

面对解放军从东、北、西的三面包围。白崇禧决定孤注一掷。集中兵力于南线。猛攻陈赓兵团。企图夺路而逃。但此时的桂军早已由当年的下山虎变成了惊弓鸟。陈赓兵团从正面顶住桂军的进攻。邓华兵团从侧翼出击。一举粉碎了白崇禧的攻势行动。眼看向雷州半岛撤退无望。白崇禧只好选择从钦州撤退。

但是林彪却不给他这个机会。命令各路大军衔尾穷追。

对于白崇禧来说。这是他有生以来遭遇过的前所未有的大溃败。通往海岸的各条道路上都挤满了扔掉枪支奔逃的桂军官兵。狼狈至极。不过大多数还是没能逃出广西。就被追杀而来的解放军全部歼灭。

12月11日。四野第39军占领镇南关。14日占领中越边境的龙州。标志着广西战役的结束。

此战解放军以伤亡和失踪2470人的代价。歼灭白崇禧集团17.2万余人。其中俘虏16万。

广西战役的结束。标志着纵横中国政治舞台20余年的桂系彻底消失!

其他观点:

淮海战役。被斯大林称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这是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大决战 。这是一场超出毛泽东、蒋介石最初战术构想的大决战。经此一役。赢得一方势如破竹。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解放了全中国。而败的一方则山河日下。九层塔瞬间崩塌。粟裕因此战而得名战神。蒋介石因此战被迫下野。退守台湾。这就是解放战争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淮海战役。

毛泽东和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构想

1948年9月当济南战役的枪声还在作响之时。得陇望蜀的粟裕已经开始谋划在徐蚌地区发起“淮海战役”。南下夺取两淮(淮安。淮阴)进而直取高邮、宝应。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小淮海”。至于之后是如何转化为“大淮海。大决战”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他打算采取“攻济打援”的战法。派出苏北兵团的三个纵队外加一个纵队负责攻城。其余全部主力则部署在宿迁至运河车站之间的运河两岸。负责阻敌增援。歼灭可能从徐州和海州前来增援的敌军。鉴于济南战役时增援的敌军不敢前行和战场上的多变性。粟裕又准备了第二套作战方案。“如果敌军不来增援或者来增援被阻。则进行第二套作战方案。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

在经过反复推敲后。粟裕于9月24日将此作战方案上报给毛泽东。主动请战。建议去腥淮海战役。没想到电报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回复: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并电令粟裕要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那么为什么黄百韬兵团如此重要呢。因为毛泽东得到确切情报。邱清泉兵团将于近日退守至商砀地区。黄百韬兵团将退守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而新安镇和运河车站正是粟裕预先设想的打援战场。

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准备

1948年10月23日。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发布了淮海战役的战备命令。决定集中华野全军16个纵队。38万人马。四路推进。1.东路苏北兵团。由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指挥2纵、中野11纵、12纵共计3个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的25军。阻止其向新安镇撤退。切断其向海州。连云港的东逃之路。

2.中路归华野司令部。粟裕担任总指挥。下辖1、4、6、8、9纵。鲁中纵队、炮兵纵队7个纵队。兵分五路。直取黄百韬兵团驻地。华野11纵、江淮独立旅予以配合。实施南北对进。夹击黄百韬。

3.西路右翼。由山东兵团许世友统一指挥。下辖7、10、13纵。切断黄百韬兵团西退的去路。

4.徐州西北一路的3纵、两广纵队。晋冀鲁豫独立旅统归中野陈毅、邓小平指挥力求拖住孙元良部能东援。保证东线主力包围。合歼黄百韬。

蒋介石关于淮海战役的准备

毛泽东和粟裕正为淮海战役筹谋运筹之时。深感寒意的蒋介石和他麾下的将领们也没有闲着。此时也在紧张的商讨着“退敌”之策。徐州剿总司令杜聿明没能增援济南。让同为黄埔系的“袍泽”王耀武城破人“亡”。毁于一旦颇感内疚。于是他拟定了一个亡羊补牢。主动出击的计划。

他分析说。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刚刚经过济南战役的消耗。必须休整一段时间才能再战。而此时的徐州国军有4个兵团。20个军。装备、兵力尽战优势。而且在济南战役时没有损失。无须调整即可投入作战。

杜聿明提议可先发制人。趁中野。华野距离较远之际。以白崇禧的华总“剿总\"牵制中原地区的中野。以徐州”剿总'采取奇袭战术。长驱直入攻击山东的华野。收复泰安。济南。蒋介石听此方案。甚为满意。马上批准他10月15日开始行动。但是此计划不就就被搁浅了。因为此时东北战事告急。林彪的第四野战军正大杀四方。无人可用的蒋介石只好派杜聿明去救火。

杜聿明一走。蒋介石的南面江山还得有人去守护。咄咄逼人的华野还得有人去对付。国防部长何应钦至只得亲自出马主持召开中原局会议。大家集思广益。很快便有了结果。他们分析华野的行动轨迹。判断中原会战将在徐州地区展开。而徐州“剿总“所属部队分散在东起海州。西至郑州的漫长战线上。态势极为不利。于是打算放弃郑州。开封等次要城市。屯兵于徐州。呈决战之势。

“守江必瘦淮。坚决固守徐州”。不久蒋介石调整兵力部署。将华中“剿总:白崇禧的第2军和15军。编入五大主力之一18军所在的黄维兵团。尾随陈毅、邓小平的中野主力北移。牵制。阻挠中野向徐州方向进击。具体方案如下

1.徐州主力放弃陇海线各次要城市。仅留1到2个军守徐州。集中主力在徐蚌线两侧实施攻势防御。与共军决战。2.华中“剿总”所属的黄维12兵团向淮阳以西推进。加入徐州战场。11月5日。参谋长顾祝同奉命赶往徐州。着急“剿总“所属的高级将领会议。传达具体作战计划。

这时。万事俱备的粟裕已抢先出手。并决定于11月6日发起集结。11月8日发动总攻。为了迷惑敌人。打乱其部署。他还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派出两个纵队向鲁西南进军。以9个纵队用于运河以东。以6个纵队加4个旅用于运河以西、以南。造成南北夹击李弥兵团。攻打徐州的假象。

果然不出粟裕所料。邱清泉、李弥和黄百韬几个兵团司令欣然上当。徐州会议上他们各个草木皆兵。都说自己的防区出现了大量的共军。邱清泉强调自己是主要目标。说共军的大批人马集结在鲁西南。先头部队以达曹县。成武;黄百韬则反驳说。郯城以北也发现了大批共军集结。主要目标是自己。

作为总指挥的刘峙左右为难。一时拿不定主意。最后断定华野将由鲁西南南下。目标是攻打徐州。而不是徐州以东。而此时位于徐州以东的黄百韬俨然成了粟裕的首要目标。

此时的黄百韬还在风声鹤唳中。决定立刻实施徐蚌会战计划。放弃海州和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与津浦路徐蚌段做攻势防御。

深感忧虑的蒋介石也加紧调整了部署。将孙元良的16兵团由商丘移至蒙城。确保徐州西侧的安全;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在永城集结;刘汝明的第四绥靖区移至临淮关;李弥的13兵团由碾庄撤向灵璧。负责机动增援。

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回防至运河以西;冯治安第三绥靖区放弃临城。枣庄。退守韩庄。台儿庄;李延年的第9绥靖区撤销。所属第44军原计划从海上撤退。因无船只。改由黄百韬指挥。沿陇海路西撤。徐州“剿总:指挥四个军守备徐州。五河。蚌埠;黄维的12兵团开赴阜阳。太和。加入徐州作战。

一时间。蒋介石在淮海战场集结了7个兵团约80万人。几乎是关内全部精锐。而华东野战军的兵力不到4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和可能参战的中野部队也不过60万人。

粟裕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

部署完毕。蒋介石稍作放松。但对徐州总指挥刘峙很不放心。几经思考。蒋介石将杜律明从东北调至徐州。让其担任副总指挥。负责整场战役指挥。刘峙则挂虚名坐镇。

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愚者千率。必有一得”。蒋介石的部署有一步棋歪打正着。就是让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西撤靠拢徐州。

此时的黄百韬还在等待海州的44军归建。准备11月7号再行动。但华野发动总攻的时间是11月8日。一天之差。整个战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

粟裕当机立断。马上将战役发起的时间改为11月6日。当晚。夜色朦胧。寒风袭袭。正是“狩猎”的好时机。粟裕下令战役开始。一面上报毛泽东并高中野邓小平、陈毅、华东局。一面下令部队立即执行。华野三路人马火速行动。很快便拿下鲁南的郯城和苏北的邳县。犹如泄闸的洪水。一道道急流滚滚向前。直逼夜色深处的黄百韬兵团。

这盘酝酿许久的大局终于拉开了序幕。毛泽东很激动。第二天回复粟裕:不必事实汇报。要灵活处置。如无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越坚决。越能去取得胜利。

华野南下的部队很快遭到了第三绥靖区的阻击。但在指战员何基沣。张克侠的巧妙周旋下。成功策划起义。带领2.3万人成功归来。此时徐州的东大门豁然洞口。

粟裕马上命令王建安的7纵、10纵、13纵由张克侠的防区向贾汪、台儿庄地区南下。与宿迁。睢宁北上的2纵、12纵、中野的11纵和13纵南北对进。切断黄百韬西撤的道路。

此时的黄百韬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但粟裕也不轻松。因为在此之前他就察觉。徐州远不止黄百韬一个兵团。蒋介石的精锐。嫡系都行色匆匆的赶往徐州。似乎有随时集结撤至江南的可能。

此刻粟裕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是即可收手。还是乘胜追击将徐州集团的刘峙集团全部打掉呢?如果是后者。蒋介石的精锐和嫡系集团经此一战便彻底解决。多年的苦战也能就此结束。但是蒋介石绝不会坐以待毙。两军必有一场大规模的恶战。

粟裕立足于全国战场和局势。紧张。谨慎的思考。推演着。在分析中原战局后。他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与蒋介石的最后决战的各项条件均已成熟:

首先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已经合并。实行了统一指挥。总兵力已达60万人。又是胜利之师。士气高昂.

再者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军队在数量上已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其次。华北的傅作义以分身乏术。断不然分兵支援徐州战场。如若增兵。东北野战军可随时挥师入关。

而且蒋介石和桂系之间向来矛盾重重。待我全力攻打徐州兵团之时。白崇禧断不会拼命救援。蒋介石在淮海战场虽有80万兵力。但是士气不振。各兵团之间战略意志不同意。完全可以采取分割包围的办法将他们逐一歼灭。

最后。从战场态势来看。徐蚌地区是决战的最佳场地。他紧靠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根据地。在人力。物力上可以得到及时的支援。战区地形一览无余。没有江河山峦作为阻碍。适合大兵团机动作战。

周密思索之后。他于11月7日向毛泽东建议:中原野战军在歼灭刘汝明部后指出津浦路徐蚌段。截断徐州之敌退路。使李弥。邱清泉不能南撤。

此刻。粟裕已不不将黄百韬这样的兵团方在眼里了。而是要一举拿下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在内的整个徐州集团了。粟裕知道中野兵力不足。于是主动请缨说。在打掉黄百韬兵团后。以主力协同中野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

电报发出。毛泽东并没有马上复电。这是一场事关前途命运生死对决的顶级决战。事关重大。他不得不慎重。

此刻的毛泽东也在紧张的思索、权衡中。8个小时候。终于有了决策的结论。他给粟裕回电:同意通告与之有关的华东局。中原野战军陈毅和邓小平、中原局。完全采纳粟裕的建议。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断其南窜之路。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竭尽全力保障我军供应。

蒋介石和国民党将军的命运。就这样在毛泽东和粟裕来来回回的对华中定格下来。此刻小淮海终究演变成大淮海。大计已定。打掉黄维兵团势在必行了。

既然大局已定。粟裕首先要歼灭的就是被切断后路的黄百韬兵团了。此刻的黄百韬正苦不堪言。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两天之前他还觉得平安无事。优哉游哉等着44军归建。计划一同撤至徐州。但仅仅两天就发生这么大的变故。前方的路被堵死。三面都是华野的部队吗。运河车站和窖湾已危在旦夕。

运河车站是黄百韬撤往徐州的必经之地。距离东面的新安镇仅100里。他麾下10万军队连同家属在得知华野马上就要杀来。此刻已经乱作一团。指望运河桥上仅有的一座桥抢渡。可谓难上加难。

此刻的黄百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如丧家之犬。他带着兵团主力灰头土脸一身臭汗挤过运河铁桥。麾下的第44使见后方的华野部队正大部赶来。慌忙掉头向徐州逃窜。但刚到曹八集就遭到了华野11纵的迎头痛击。很快被歼灭.

粟裕合围的口袋收拢。无处可去的黄百韬被团团包围所在碾庄地区。已是囊中之物。5个军的大兵团在过河时已被歼灭1个军外加2个师。但是。此刻他并不能轻松下来。歼灭刘峙集团。截断徐蚌铁路。孤立徐州的设想还未实现。

徐蚌铁路即徐州至蚌埠路段。紧靠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是徐州到南京路上的交通线。也是刘峙集团的唯一补给线和南撤蚌埠。通往长江南岸的生命线、截断徐蚌铁路。将蒋介石主力消灭与长江以北。是淮海战役的重中之重。粟裕异常焦虑。频繁致电毛泽东。请求友邻中原野战军就近截断徐蚌铁路。而截断徐蚌铁路的关键点就在宿县。

宿县是徐州和蚌埠之间的节点。北距徐州150里。南距蚌埠180里。是刘峙集团的弹药补给站。拿下宿县就等于堵住了刘峙集团后退的道路。大决战的设想才能实现。此前。毛泽东和中野司令员刘伯承就曾有过夺取宿县的想法。但因种种原因并未实现。现在粟裕火力火燎的接连来电。终于引起了毛泽的重视。

11月10日。他电令中野陈毅。邓小平。集中主力。竭尽全力拿下宿县。歼灭孙元良部。中原司令部接令便开始行动。。于11月12日攻下宿县。关上了徐州集团南撤的大门。后顾之忧已解决。终于可以一心一意的收拾黄百韬了。

黄百韬骤然被围。10万精锐命悬一线。蒋介石犹如晴天霹雳。震惊之余。急令刘峙和杜聿明出兵救援。以孙元良兵团以及“剿总”直属的72军守备徐州;邱清泉、李弥兵团一共5个军16万人外加40辆坦克从团战推进。向碾庄攻击前进。以74军和独立骑兵旅为总预备队;同时令黄维兵团向徐州急进。

邱清泉和李弥带上援军开拔后。杜律明相当自信。认为距离黄百韬被困的碾庄不过80里。一个星期之内必然到达。

殊不知粟裕早已厉兵秣马。严阵以待。战役刚打响时。他就安排了山东兵团7纵、10纵和13纵截断黄百韬回撤徐州的通道。随时准备阻击徐州出动的援军。此刻宋时轮正指挥三个纵队。在徐州以东大许家地区沿陇海线两则组织防御。为协助其正面攻击。粟裕又增派了2纵、12纵和中野11纵在徐州以东攻击邱清泉。李弥的侧后。由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指挥。

11月12日。杜聿明指挥援军开始与华野组局部队交火。邱清泉和他的第五军依旧是老一套。飞机、大炮。坦克和步兵冲锋轮番上阵。双方你来我往打的异常激烈。但两天过去。机械化装备的援军仅向前推进了4公里。

华野的阻击部队异常的顽强。子弹打光了用石头砸。用刺刀刺。始终坚守阵地不退。杜聿明这才发现国民党军的战术技术。战斗意志同华野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与 黄百韬会师的信心遭到严重打击。感到战斗发展已经出乎其意料之外。不是那么乐观了。

这边杜聿明指挥救援不利。同样的华野攻击黄百韬兵团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碾庄面积不大。十多个小村落。四周筑有外壕和围墙。远远望去是一座再普通不过从村庄。然而里面却是一座易手南攻的堡垒。有火力。兵力相互支援的集团式环形阵地。

此前。李弥兵团还在这里驻扎过。建有密集的地堡群。每个村落都有独立的防御支撑点。每个支撑点又呈字母堡式的交通壕兵坑。彼此纵横交错。想在短时间内拿下碾庄。绝非易事。而且黄百韬兵力多达4个军。战斗力强悍。此前华野还未打过如此大的见歼灭仗。必然带来在兵力使用和战斗技术等许多问题。这大大增加了指挥与作战过程的难度。

华野这边攻击不顺。仅三天伤亡就达4300多人。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进展异常缓慢。不少将领已经产生了畏难情绪。粟裕见攻击不顺。决定暂缓进攻。改用近迫作业的攻击方式。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拿下碾庄。

毛泽东对围歼黄百韬兵团的进展也极为关切。了解到华野的伤亡很大后。他于11月14日致电粟裕说:此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时间可能要打2个月左右。伤员可能在10万以上。“伤亡10万以上的气魄。部分将领的畏难情绪顿时消散。

11月15日。粟裕与毛泽东商议决定。暂缓诱歼前来增援的邱清泉和李弥兵团的计划。突击集团加紧土工近迫作业。夜幕下。华野官兵齐上阵。挥锄轮镐。一条天纵横交错的战壕桥人延伸。直到黄百韬前言阵地100公尺处。

等了一夜的黄百韬也不见敌人进攻。心想:莫不是共军放弃攻击。撤退了?急忙派出士兵前去侦察。侦查员小心翼翼刚一露头。枪林弹雨接踵而来。只得狼狈而归。

又一个夜幕将领。突击集团的进攻又开始了。先是各个炮群进行火力覆盖。然后再坦克的掩护下发起攻击。以每晚夺取两三个村庄。歼敌一个团到一个师为目标。逐村展开争夺。明碉暗堡连同里面的官兵一个个消失。黄百韬终于撑不住了。激战到11月22日。碾庄守军被全歼。没有等到援军的黄百韬绝望举枪自杀。

至此。淮海站难以第一阶段的大幕落下。徐州集团被打掉1个兵团部。8个军约18万人。粟裕和华野成了第一赢家。俘虏约14万人。但此刻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粟裕都没有丝毫放松。淮海战场上蒋介石还有6个兵团近50万人。而且全部是国军精锐。接下来的战役并不好打。

11月23日。也就是黄百韬被全歼的第二天。黄维兵团还在不管不顾北进。与中野激战。李延年和刘汝明两个兵团却犹犹豫豫。行动缓慢。远远落后于黄维。由此。黄维兵团便失去了此役的掩护。成了孤军深入的羔羊。

从一年前挺进大别山便很少打大歼灭战的中野司令部。很快就捕捉到了这一难得的战机。于是。马上致电毛泽东和粟裕。“歼灭黄维之机甚好。建议请粟陈张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加入黄维歼灭战。

先打黄维本是粟裕下一步的战略构想。他深知战机稍纵即逝。马上答复:“当遵命首先以大力协同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对刘汝明和李延年兵团。他决定以阻击。袭扰为主。如此。便有足够兵力支援中野作战。毛泽东也复电中野。说当前局势。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从驻马店风尘仆仆。一路跋山涉水。千里驰援徐州战场的“书呆子”黄维。正紧赶着进入“围猎场”。

黄维这边已被牢牢锁定。而作为总指挥的杜聿明却全然不知。他正在谋划带领徐州人马南下。与向北的黄维、李延年。“南北对进:一举歼灭共军。打通徐蚌之间的交通。殊不知粟裕对此早有防备。将华野分为南。北两个作战集团部署。

北线集团由8个纵队组成。任务是以大弧形包围徐州。监视和牵制徐州主力。阻止杜聿明向南增援;南线集团由4个纵队加2个旅组成。任务是阻止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进。

杜聿明果然来了。11月24日。他命令李弥防守。“老窝”徐州。邱清泉和孙元良则带着他们的兵团沿津浦路东西两侧南下。向符离集进攻。很快就遭到了在此等候多时的华野部队的猛烈攻击。战斗打的格外激烈。

杜聿明身经百战。始终不信邪。下令“层层督战”拼死进攻。在付出惨痛代价后却收效甚微。最多也只向前了五华里。

第二天。一个“噩耗”更让杜聿明震惊不已。与他对进的黄维兵团被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的中野重重包围。黄百韬被灭。黄维被围。蒋介石和杜聿明谋划多时的南北对进。打退徐蚌线的作战计划已烟消云散。黄维被歼灭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此刻。中野的攻击却遇到了很大的问题。

黄维兵团毕竟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装备精良不说。手下作战更是勇猛无比。其中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更是军中翘楚。豫东战役。南麻战役能在粟裕和华野的围攻下顺利突围。足见其厉害。

而中野在挺进大别山之后尚未恢复元气。重型火炮更是少的可怜。想要在短时间内拿下黄维兵团是不可能了。为了解刘伯承、中野的忧虑毛泽东将华野最具威力的特纵炮兵旅全部调去攻打黄维。还令粟裕再派出两个纵队位于固镇以北休息。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投入战斗。

粟裕估计中野由运动战转为攻坚战之后。进展必然缓慢。于是将自己挖地道。近迫敌人阵地。然后突然发起攻击。分割歼灭黄百韬的方法告知了陈毅。碾庄经验果然奏效。又有华野两个纵队直接参战。激战两天后。黄维的阵地已大幅度缩水。人马也损失了 3万左右。作为军中翘楚的18军此刻也无力回天。只待苦苦支撑。等候援军的到来。

蒋介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黄维自己就是增援徐州的援军。而今被围受困。危在旦夕。哪还有兵力去就他呢?

思前想后。已无兵可派的蒋介石之能依靠阻止和蚌埠的两支人马。决定分兵两路救出黄维“:一是让杜聿明指挥徐州南下3个兵团解救黄维。之后一同南撤。刘峙率徐州”剿总“机关飞往蚌埠。指挥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再度北上接应。多年经营的徐州。就这样放弃了。

蒋介石放弃徐州可以。但是要带走徐州的人马是万不可以的。粟裕认为。突击对华野并未不利。让他离开坚固防守的徐州再消灭最好不过。如果杜聿明固守。将加大华野歼灭的难度。因而他决定不把敌人堵死在徐州。而准备对付敌人突围。

毛泽东也对杜聿明的下一步动向格外关注。11月28日电告粟裕等人说:“黄维解决后。须估计到徐州之敌有向两淮或武汉逃跑的可能。”粟裕做了仔细的分析。认为杜聿明大概率会向两淮撤退。而不会西区武汉。他判断是。杜聿明有三个可能的突围方向。其中两个对其不利。一是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南逃。但要迅速解决装载3个兵团的船只。码头是相当困难的。二是直奔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沪。但这一路河川纵横。水网甚多。不利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所以最有可能的向西南突围。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他分析说:这一带地形开阔。一马平川。且紧靠黄维兵团。可以同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呼应。南北对进。既解黄维之围。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缺点是将遭到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的强力打击。

这正是杜聿明的的撤退路线。他下令南线的华野部队。除7纵。特纵继续吸住中野围歼黄维。13纵和6纵换防监视李延年。刘汝明再度北援外。其余10纵、11纵和6纵立即北返宿县原地待命。准备截击杜聿明。

几个小时后。杜聿明果然来了。这天晚上。他实施了各种隐真示假的迷惑举动后。下令各部开始行动。麾下三员干将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急忙带上自己的兵团和地方人员共30万倾巢而出。粟裕很快得知杜聿明已向西南撤退。遂即下令华野11纵全力追击。同时电令袁也烈指挥渤海纵队占领徐州。济南战役之时他上报给毛泽东“今冬占领徐州”的设想终成现实。因杜聿明行动迅速。华野追击部队赶了一天的路程。撤退方向中野所属的豫皖苏军区。粟裕当机立断。致电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等人同时上报毛泽东。要求他们立即阻击。迟缓杜聿明的行动。等待华野主力的到来。一时间。豫皖苏军区部队在前面堵截。迟滞。华野11纵则在后猛速追击。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三十万人马只能慌忙跑路。毫无招架之力。

华野官兵不顾蒋介石的飞机大炮的狂轰乱炸。不管寒冬腊月的苦寒。不顾后勤的供应不及。一路穷追猛赶。终于在12月4日佛晓前将杜聿明集团合围。

长舒一口气的粟裕。又把焦点转移至攻打黄维的战场。他得知蒋介石又有几个强弩之末的举措。一是准备将武汉的宋希濂兵团东移浦口。向蚌埠开进;二是令其子蒋纬国带领重甲部队到达蚌埠。增援黄维兵团。三是杜聿明也建议。抽几个军空军蚌埠。与李延年、刘汝明汇合。

这时候。淮海战场上三处作战。纵使华野主力已包围杜聿明集团。形势仍不可小觑。他还阻击蚌埠北上的援军。所以粟裕决定先集中兵力打掉黄维兵团最好。他认为如果南线任何一支援兵赶到。都将影响中野对黄维的作战。而歼灭杜聿明最少需要20天时间。必须要集中兵力打掉黄维。再歼灭黄兵团。所以粟裕电告毛泽东、刘、邓、陈。建议在此期间抽出一部分兵力。以求先解决掉黄维。在集中兵力歼灭杜、邱、李兵团。刘邓欣然应允。

当天晚上。粟裕派出华野参谋长陈士桀带领3个纵队和一部炮兵南下。协助攻打黄维。在经验丰富。装备精良的华野部队攻击下。5天后黄维兵团就被全歼。兵团司令官黄维也被俘虏。而在围歼杜聿明的战场上。李弥兵团也被吃掉一半。邱清泉兵团也被歼灭三分之一。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宣告结束。蒋介石已无力回天。

接下来粟裕以10个纵队组成东、南、北三个突击兵团。分别在10纵司令员宋时轮、山东兵团谭震林、苏北兵团韦国清的统一指挥下;以其余7个纵队和地方武装担任围追堵截。一旦发现杜聿明突围。立即合围将其歼灭。杜聿明和官兵们久困绝境。弹尽粮绝。救援无望。往日威风凛凛的主力兵团顷刻间被打得七零八落。经过四个昼夜的激战。华野全歼杜聿明集团残部近20万人。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只有李弥洋装打扮侥幸逃脱。至此。淮海战役结束。蒋介石一战丢了5个兵团56人。其中粟裕和华野打掉了4个兵团18个军44.3万人。粟裕凭此一战封神。毛泽东欣喜不已。当有人问淮海战役谁的功劳最大时。他感慨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攻。


而郁郁不得志的蒋介石也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逼迫下狼狈下野。至此。胜利的步伐已大踏步迈向我们。

其他观点:

抗美援朝横城反击战中。志愿军一一八师三五二团歼灭美二师一个营的战斗最为精彩!

发生在激烈的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的这次战斗。是敌人损失最惨重的一次!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给我们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激烈的第四次战役。

由于我们的补给问题。第三次战役结束后。

我军前进至北纬三十七度线。还没完成休整任务。

即遭到了李奇微发动的“霹雳行动”的进攻。

应该说。此次“联合国军”的进攻。是谋定而后动的一次积极的进攻。

从前三次战役的失败中。

“临危受命”接替阵亡的沃克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

不甘心跑到朝鲜来只是为了领导一次从朝鲜溃退到日本的行动。

平心静气地说。李奇微确实是个厉害的对手。

因为美军甚至已经制定好了全套的逃跑计划。甚至已经考虑到了给李承晚的“伪政府”找个小岛安置下来。毕竟有人打过样子的嘛。

在不必为前三次战役造成的“联合国军”的溃退背锅的情况下。

李奇微仍旧不甘心。仔细研究我志愿军的作战规律。

说服了前来视察的柯林斯。提出了两步行动计划。竟然还得到了向来傲慢的麦克阿瑟的同意。

《跨过鸭绿江》中我志司指挥官们发现的。敌军的“奇怪”的行动。

其实就是李奇微的第一步行动计划:“猎犬计划”。

他是在不断地扩大对我方的试探规模。

妄图试探出我方的兵力部署。和下一步的作战意图。

当然。幸运的是。《跨过鸭绿江》中所没有完整展现的。

尽管美方多次试探。

但他们终归向第二次战役的长津湖战役那次一样。

虽然试探部队。有装甲车。坦克。舰载机。高密度的侦察机等等先进武器的支援。

但在美方的地图上。始终只是一片如皑皑白雪一样的空白。

甚至。李奇微也和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一样。开战前。请第五航空队司令官帕特里奇亲自驾驶一架老式教练机。低空慢速飞行。深入我方阵地三十多公里。都没有发现我军的兵力配属情况!

李奇微在他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中这样写到:

没有篝火的烟雾。没有轮痕。甚至没有被践踏过的雪地---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大部队的存在。

可见我志愿军官兵是如何在忍饥挨饿的环境下。依然坚持战场纪律。良好地隐蔽了自己的战场位置。为第四次战役的到来。做了能做到的最好的准备。

虽然。从我志司指挥官。到我们的普通官兵。谁都不愿意打这一场我们被迫应战的入朝第四次战役。

虽然如此。笃定我军的后勤能力只够支撑一星期攻势的李奇微。仍然毫不犹豫地发动了“霹雳行动”。

并且规避了前三次战役美军兵力分散。没有充分运用炮火准备的缺点。

严令美军在攻击之前。执行“火海战术”。

即对我方阵地实施榴弹炮。无后坐力炮。坦克炮。攻击机先进行至少半小时以上的“火力准备”。才进行地面攻击。

应该说。这种战法。确实给我们没有制空权。没有重武器的阻击部队。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负责阻击西线敌人进攻的我三十八军。五十军仍然按时间完成了志司下达的阻击命令。

我军顽强的阻击。甚至让美军出现了指挥官一声进攻令下。美军官兵全体起立。然后扭头就脱离战场的情况!

我们把美军。打怕了!

李奇微的兵力部署。导致敌人的推进队形出现了有利于我方攻击的破绽。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志愿军在西线。也就是汉城。汉江一线对美军顽强的阻击。

才导致东线的敌人。推进速度。慢慢地快于东线的敌人。

要知道。前两次的战役。我方之所以取得胜利。

是和朝鲜北部的特殊地形。天然地把北部分成了东西两线战场。导致美军兵力分散。有一定的关系。

而朝鲜南方的地形。导致相对于北方来说。战略展开面相对狭窄。

而且李奇微的“霹雳行动”还规定。从西向东。所有部队必须保证齐头并进。兵力部署紧紧贴合在一起。

生怕被我军打穿插。实施分割包围。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但。毕竟李奇微指挥的是一支“联合国军”。而东线。又大量存在实力相对较弱的南朝鲜军队。

而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和第四十军在汉城汉江南岸的有力阻击。

终于使东线的敌人在整个战线上。呈突出态势。

这也和彭德怀司令员作战之初的目的相符合。

就是想吃掉一部南朝鲜军队。

然后形成对西线的包抄态势。

以缓解西线面对强敌的危险。

砥平里以北的美军第二师和法国的一个营。

横城以北的南朝鲜军第五。第八师。就这样摆在了志愿军的餐桌上。

先吃那个?

应该说。此时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压力是非常大的。

本来“联合国军”就是把西线当做了主攻方向。

敌人的优势兵力大多集中在这个方向。

而我军根据既定的战略目标。把大兵团都放到了东线。

西线的三十八军。四十军。在突然结束休整。只准备了一个星期的战略储备的基础上。

抵挡着西线敌军人数相当。但是武器装备大大优于我军的强力攻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身打阵地防御战。对我军来说就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如果东线不能再砥平里或横城之敌在短时间内予以歼灭。

拖在原州的美第二师师部及其一个团的兵力。

还有在南边的美第七师及空降一八七团。会快速地机动到砥平里横城一线。

那么会导致的结果。就可能是敌军对我军形成反包抄。导致我军防线整体崩溃。

所以。地图上看起来小小的砥平里和横城。就如天平上两个重重的砝码。在彭德怀司令员的心中都重于千钧。

以至于被毛主席亲口赞誉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以果断著称的彭德怀总司令关于先打哪个地方。先后发出了三封意图完全不同的电报。

最终。彭总还是决定“让听得见炮声”的前线指挥员。志愿军副总司令员邓华根据战场态势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四十军的顺口溜:一一八打。一一九看。一二0师团团转!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早就提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大胆的敢于迂回包抄。穿插作战。分割敌人。以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

承认战役的速决战和战略的持久战。

横城反击战尤其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点。

而负责正面进攻南朝鲜第八师的我志愿军第四十军一一八师。

一一八师的师长是邓岳。

邓岳。是1930年就参加了工农红军的老兵了。参加了长征。曾经三过雪山。两过草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立下过赫赫战功。

他随四十军在解放海南岛战役结束后。直接被调至东北首批入朝参战。

历经了前三次抗美援朝的战役。经验丰富。对美军和南朝鲜军队都有着深刻的了解。

这次四十军首长温玉成。不仅把正面进攻的任务分配给一一八师。还把一一九师的主力团355团配属给了一一八师。

可说是对一一八师给予厚望。

事实证明。连西方的军事专家们都对邓岳在本次战斗中的神来之笔。反复研究。称赞不已。

邓岳师长敏锐地发现。在他进攻的正面。也就是南朝鲜第八师的背后。有一个“丫”形的路口。是南朝鲜第八师逃跑的必经之路。

而为了更多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把歼灭战打成击溃战那样的烂仗。

迂回或穿插至敌后方。提前封锁那个路口。就是上佳的选择。

但是如果采取迂回战术。就有可能导致时间上来不及。

毕竟。连李奇微在他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中。都抱怨南朝鲜军队。一听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薄底胶鞋踩在雪上的脚步声。南朝鲜军队就吓得溃逃了。

所以。必须采用寻找敌人薄弱部位。从正面穿插。才能达到出敌不意。从时间上确保能对敌人形成包抄堵截的目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兵力。

对方毕竟是一个师。而自己只有三个团的兵力。

虽然从全局上讲。已经对南朝鲜和美军用四倍以上的军力包围。

并且即使是对南朝鲜的第八师。也基本可以形成内外两条线的包抄。

但是。毕竟友军的距离略远。就怕百密一疏。让南朝鲜第八师溃逃。

所以。这位年轻的师长。大胆的命令整整一个团。一一八师第三五二团从正面也就是南朝鲜第八师第二十一团的阵地穿插到敌后去!

当然。这单靠第三五二团自己。肯定是办不到。或者说困难很大。

所以。由三五三团和三五四团充当整个进攻队形的一左一右两个拳头。而三五二团则在中间一头就撞了过去。

这其实就等于我们三个团一起对南朝鲜一个团发动进攻。

再次体现了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的战术要求。

也体现了狮子搏兔的精神。那就是绝对不轻视任何一个对手!哪怕是弱敌。也要尽全力歼灭之!

战斗英雄于水林。一人炸毁两辆坦克。独臂抓获八名美国士兵!

战斗一开始。一一八师三个团就猛扑了过去。

很快左翼突破了敌军两个连的阵地。右翼占领了敌一个连的阵地。

三五二团则趁两翼打得热闹。顺利从中间突破了过去。

这一突破不要紧。打出了美军认为的损失在惨重的一次战斗。

事情凑巧了。三五二团在向“Y”形路口行进过程中。

正好遭遇了美军的支援部队。

路上还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

因为三五二团深入敌后好几十公里。

溃退下来的南朝鲜逃兵。在黑暗中。根本就没意识到这是志愿军的队伍。

甚至有加入这只队伍一起前进的南朝鲜士兵。

因为方向是一致的。只不过。南朝鲜士兵是逃跑。而我们的三五二团的战士们。是进攻!

后来是通过对口令才发现了这个南朝鲜士兵。时间紧急。我们的战士把他推了出去。

之后。最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美军支援前线的由一百多辆车的车队亮着明晃晃的车灯“组团”开了过来。

占有空中绝对优势的美军真的是胆子大的可以。夜间行军。也不怕暴露目标。

这可是有着二十多门榴弹炮。数十挺机枪。好几辆坦克。一百四十多辆军车的一块“大肥肉”!

事后才知道。这是美军第二师的一个炮兵连。加上护卫队。有一个营的兵力。被三五二团毫不客气一口就吞了下去!

幸存的美军是这么回忆的:先是不知道从哪里飞出来的手榴弹“弹雨”劈头盖脸地落到了行进的车队中。

第一辆车立刻被炸毁。这导致了后面的车队一下被堵得死死的。

接着就是数不清的中国人仿佛一下子就出现在敌人的面前。如潮水一般冲向敌人。

敌人立刻慌乱成一锅粥。

等稍稍回过神来。让坦克开到队伍前面打算开路的时候。

我们的战斗英雄于水林兴奋地冲了上去。

他早就给坦克准备好了“大餐”。

两枚专门对付坦克的大号手榴弹!

两辆坦克。一枚一辆。往坦克的履带里一塞。两辆坦克立刻先后起火。瘫痪了!

就这。于水林也没打算放过从坦克里爬出的美军坦克手。

即使在一只胳膊被子弹击中。失去行动能力的情况下。仍然靠单臂俘虏了八个美军。

这就是我志愿军第40军。一一八师三五二团。打的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美军指挥官李奇微。在他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中。把这次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到了南朝鲜第八师的溃退上。他认为正是南朝鲜士兵每次都把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做天兵天将。见到志愿军就吓得掉头就跑。从而把美第二师的侧翼完全暴露给志愿军。

但他显然没有认真仔细读过美军的军史。美军的军史清晰地记录了美军士兵在我志愿军阵地前集体逃脱战场的“光辉纪录”。

当然。没有志司的全局调动。没有兄弟部队的精准配合。352团也打不了这么好。

而精准的协同作战才是保证穿插包抄。分割包围能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但是这次战斗确实精彩的体现了我军迂回穿插。分割包抄的优良战术。是我个人认为的精彩的一次歼灭战!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46:40

    兵团,徐州,南朝鲜,粟裕,战役,淮海战役,兵力,蒋介石,纵队,白崇禧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46:40

    没想到大家都对世界战史上打的最漂亮的一场歼灭战是哪一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46:40

    说到世界战争史上最漂亮的歼灭战。笔者认为还是1949年9月至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南五省、歼灭国民党白崇禧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