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科举正式成为制度。是隋唐时期开始的。大致分为考秀才、考举人和考进士。其中最高级别的人考进士。因为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所以考中的人称为天子门生。极为荣耀。
殿试名次的排列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其中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传胪后颁发上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
宋代人曾说。“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可见考取状元。是多么光荣的事。
在形式上。皇帝对于前三甲也给予极高的待遇。
在清代。有殿试传胪典礼。十分隆重。典礼时到。礼部堂官诣乾清门奏请皇帝礼服乘舆。引入太和殿升座。此时。中和韶乐奏隆平乐章;阶下鸣鞭三响。鞭用皮制。长一丈余。司礼者执鞭柄由下飞舞。回旋而上。鞭声清脆悦耳。响彻云霄。鸣鞭毕。丹陛大乐奏庆平乐章。读卷大臣等官员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
大学士进殿从东楹的黄案上取出黄榜。授给礼部尚书。陈于丹陛正中的黄案之上。这时。丹陛大乐又起奏。鸿胪寺官员引新进士就位。宣读制诰:“某年某月某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传胪官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左侧;唱第一甲第二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右侧稍后;唱第一甲第三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左侧再稍后处。然后唱第二甲某人等若干名。第三甲某人等若干名。不引出班。唱名毕。鼓乐大作。大学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进士均行三跪九叩礼。中和韶乐奏显平乐章。
典礼完毕。皇帝乘舆还宫。礼部尚书用云盘奉黄榜。置于彩亭之中。在礼乐仪仗下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在长安街张挂三日。
新进士左出昭德门。右出贞度门。一甲三人随榜亭由午门正中出。由于丹陛中石只有皇帝才可以踩践。所以午门的中路除非皇帝出行从不开启。殿试传胪后准许文武一甲进士由此门出。这是连亲王宰相也不能享有的隆遇。
其他观点:
从宋朝开始。中国科举就有以“三甲”区别进士的做法。而区别的标准。便是进士们的考试成绩。在科举占据选拔人才主流渠道的情况下。进士们通过全国选拔。本来就被认为最优质的一批人才。
三甲的区分。则是找出当中最优质的一批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因为科举制度的发展。越到后面。越趋向成熟。所以。我们把进士三甲之间的区别。放在清朝比较。
清朝时。三甲中的“一甲”只有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人数不固定。他们被称为进士出身。二甲中的第一名被称为“传胪”。
三甲人数同样不固定。他们被称为同进士出身。朝廷根据这些新科进士的成绩。为他们安排相应的待遇。(注:明朝时二甲、三甲第一名。都可称为传胪。)
按照清朝规定。新科进士中。除一甲三人和传胪外。其余进士在殿试后。仍需参加由朝廷派大臣亲自监考批阅的朝考。
通过朝考。进士们可以获得庶吉士身份。入翰林院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二甲会比三甲。更容易通过考核。因为考核过程会计算分数。
二甲出身的进士。他们在殿试时。便已获得五分。只需在会试和朝考中。只需要一次获得二等。分数便可达标。而三甲出身的官员。则需要两次都获得一等。难度更高。至于一甲级别的进士及传胪。则直接入翰林院。无需再次考核。
翰林院是朝廷储备高级人才的地方。历来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一甲出身的进士。起点较高。也最为稳定。
其余进士。如果成为庶吉士。还需要进入翰林院继续研习。才可获得官职。即便同入翰林。一甲出身的进士。仍有优势。
同在翰林。一甲出身的进士是以翰林院修纂、编修的身份。跟这些庶吉士一起深造。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早早获得官职。而且比传胪的级别高。修纂是从六品。编修是正七品。传胪获得的检讨只有从七品。
庶吉士在翰林院经过学习后。会参加考核。被评为一等的庶吉士。可以留在翰林院内。获得官职。但这些庶吉士只能获得检讨、编修的七品官职。
如果庶吉士被评级较差。就只能获得知县一级的地方官。六部主事、司务、笔帖式等属官。庶吉士跟一甲进士比。起点较低。且仕途的过程并不稳定。
其余没有成为庶吉士的进士。吏部也会根据考核结果。分配不同的官职。这些二、三甲的进士。对朝廷而言。仍是人才。
毕竟就连考不上进士的举人。都可以参加吏部考核当官。何况这些已经通过选拔的进士。进士可以得到的工作待遇。受朝廷用人情况影响很大。较不稳定。
清朝入关初期。顺治年间。人才短缺。对进士极力拉拢。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清朝当官的一个黄金期。不仅获得官职容易。很多重要官职也有空缺。
《清会典事例》记载。顺治三年:“二甲一名到五十名。除部主事;五十一到三甲十名。除中、行、评、博;十一名至二十名。除知州;二十一名至五十名。除推官。余除知县。”
但官职数量毕竟有限。从康熙年间开始。官缺紧张。进士需要等到现有官职出现空缺。才有机会上任。以至于一些人考中进士十年后。仍没有获得官职。所以。跟庶吉士相比。这些进士的仕途更加不稳定。起点也更低。
在康熙中期以前。二甲、三甲仍有一个区别。二甲出身的官员担任京官。三甲则担任地方官。清朝中期开始。进士获得官职前。都要通过学习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年龄。为他们安排实际官职。
对于一甲、二甲、三甲的进士来说。不仅获得官职的难度有很大区别。将来仕途升迁上。仍相差极大。雍正以后。清朝对官员升迁。主要注重品行、政绩。一甲出身的官员。明显可以获得更多历练的机会。
而且。一甲。庶吉士。吏部挑选的二、三甲进士。三者之间。都有不同的升迁途径。相比较而言。一甲进士出身的官员确实大于庶吉士出身的官员。而庶吉士出身的官员。也大于吏部挑选的二、三甲进士。
所以。一甲出身的官员。在清朝占有很大优势。当然。这个并非绝对。清朝历史上。有状元郎退休后仍是低级官员的案例。康熙四十二年的状元王式丹。因为考上状元时已经58岁。身体太差。不受康熙重用。
退休时。仍是从翰林院六品官修撰。也有连科举都不算。靠买官就获得高官的人。只是说。从整个群体看的话。仍符合这个结果。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其他观点:
古代科举的三甲。以清朝为例。一般会试是在三月份举行。称为春闱。四月份放榜。录取的称为贡士。贡士五月份参加殿试。殿试对会试的录取学子重新排名次。一般不会刷掉人。殿试因为是皇帝主持的。不设主考官。但有阅卷官。又因为皇帝也会阅卷。相当于是阅卷官了。为了避讳其他人叫做读卷官。皇帝不会直接阅卷。而是其他读卷大臣选出十份试卷。逞阅皇帝。让皇上自己排名次。皇帝排好名后会同其他试卷一起放榜。所有人共分三甲。第一甲只去三人。排在第一名的是状元。第二名的是榜眼。第三名的是探花。第二甲和第三甲人数不定。二甲第一名也很荣耀称为传胪。第一甲的三名学子。皇帝赐进士及第。第二甲的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的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的三名进士不必参加朝考。直接给官做。其余的需要参加朝考。重新排名。第一名的称为朝元。朝考表现好的会留在翰林院当庶吉士。其他的分在京城各部院当散职。新科进士除了第一甲都有一个实习期。实习期满有的留在翰林院。有的留在京城部衙当个小官。有的进宫打个杂。撇点的外放知县。判通啥的。
提问者问前三甲指的是什么?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这是三甲的由来。从此有科举了三甲之说。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前三甲指的前文所写取中的进士。一般我们说自己常常班级前三。一般就是第三。求职时工资五千到八千。往往就给五千。小说中写的位列三甲。大概就是第三甲的第几名吧。要是第一甲。肯定会说高中探花郎。高中榜眼。高中状元。不会说自己位列三甲。现代人一般把前三甲等同于前三名(要注意的是三甲医院指的是三级甲等医院)。新闻标题某某队有机会进三甲。说的就是第三。非要抬杠也不排除是二甲的人。位列前三甲顺口。一般状元就是状元。从古至今都是第一的意思。但明清以前榜眼、探花并不特指第二第三。
黄梅戏里唱“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一是为了好听。二是确实考了第一。要不然会这样唱“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榜眼。中榜眼…”或者“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列三甲。列三甲…”
我们中国人有状元情结。戏文里常常是状元郎的事。要是和一个三甲的进士搞出点幺蛾子大家接受不了。
现实中能考取三甲。非常了不起了。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的是中进士了。不是中状元了。苏东坡会试第二。殿试却是二甲。张居正是二甲第九名。曾国藩殿试成绩是三甲四十二。而此前他考了七次才中秀才。要是能个进士及第。确实光宗耀祖。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340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进士,三甲,翰林院,殿试,出身,状元,官职,甲第,皇帝,清朝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古代科举前三甲指的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科举正式成为制度。是隋唐时期开始的。大致分为考秀才、考举人和考进士。其中最高级别的人考进士。因为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