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进士,状元,究竟有什么区别?
原创

古代的秀才进士,状元,究竟有什么区别?

好文

热门回答: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非常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逐渐建立和实行一套完备的考试与选官制度。

先秦时期。国家选拔、任用官吏多采用世袭制。即爸爸当什么官儿子继承什么官;两汉魏晋时代。国家任用官吏多采用察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主要由地方官吏在自己的辖区内随时考察和选拔人才。并及时推荐给上级机构。经过上级机构试用考核后。优秀的人才能任命为一定的职位。

不论世袭制、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容易导致任人唯亲、走后门、卖官鬻爵等弊案的发生。从而形成世家大族政治特权地位。反而威胁了最高统治阶级的权威。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代。形成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至清末废除。由于这项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经历了1300多年时间。

科举制的进步意义在于通过考试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给予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从政的机会。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宋代科举制就确立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制度。至明代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四级科举考试制度。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即县府级考试。由省提督学政主持考试。参考人为童生。考试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就有资格进入各府、州、县儒学读书学习。为了激励生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生员要根据学习成绩分等级。分为廪膳生、增广生、附生等。初入学的生员为附学生员。廪膳生、增广生是有一定名额的限制。要根据岁考、科试成绩逐步递补。

乡试。即省级考试。一般在八月份举行。因此称为“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到国家重大庆典活动可以加科。称为“恩科”。在各省省会(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参加考试。各省的主考官均由皇帝亲自钦派。考试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考上举人后。原则上就获得了国家公务员任职的资格。同时。可以有资格参加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

会试。即国家级考试。因为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举行。所以又叫“春闱”。由礼部主持。清代时主考官有4人。称为“总裁”。参加考试的人均为各省的举人。会试成绩优秀者被国家录取为“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录取名额不确定。明代时约为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个地域按比例录取;清代时没有定额。最多的一次为雍正八年(1730年)。录取了406名。最少的一次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才录取96名。各省录取的名额均按省域的大小、人口多少的比例确定。

殿试。即皇帝主持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这是国家的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命题、亲自主持考试。殿试成绩优秀者被录取为“进士”。明清殿试后。进士分三甲出榜。一甲有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有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lú)”;三甲有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清代时进士中一甲的三人。殿试后立即授予职务。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的考试名次。分别授予“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结论:封建科举制度下。院试及格者为“生员”(秀才);乡试优秀者为“举人”;会试优秀者为“贡士”;殿试优秀者为“进士”;而进士的第一名才是“状元”。

其他观点: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当然。世袭制始终存在。科举制前后共1300年。

(光绪皇帝与康有为。梁启超)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除了对我国影响深远。还被受中华文明深刻影响的周边国家所吸收采纳。

科举制在我国于1905年由光绪皇帝下诏被废止。而世界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却是1919年的越南科举考试。

科举制源于汉。创于隋。确于唐。发于宋。在明清达到巅峰。最终于清末1915年被废止。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考试科目等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各个朝代略有不同

最终确立了上图所示的流程。院试后为秀才。乡试后为举人。会试后为进士。殿试后头名即为状元。

自武则天时期。开创了武举。当时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便是一位武状元。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东西二京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

武举由一位女皇帝开创也算是一个奇迹。当然她姓武嘛

进士科自唐以来。因其考取难度较大而备受人推崇。在科举制的1300年时间里。共产生了700多位状元。11万进士。数百万举人。

整个唐王朝。共产生6000多名进士。清朝共产生2400多进士。相比现在的高考古代读书人的命可苦多了!

其他观点:

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贡士→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

连续三场考试都考了第一名。即为“连中三元”。中国古代历史上名义上总共只有17人获得此成就。

乡试之前还有童试(不同朝代叫法不一。唐宋叫县试。明清叫郡试)。童试分为三个阶段:县试、府试和院试。通过院试的人即为秀才。就有了所谓的“功名”在身。且有资格参加乡试。《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考取最高的功名就是秀才了。至此之后的人生几十年时间里。在科举这条道路上再也没有精进一步。

乡试是省一级别考试。通过乡试的人即为举人(《范进中举》就是说范进考上举人的故事)。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明朝大才子唐伯虎考取的最高功名就是举人。1498年(弘治十一年)。唐伯虎考取应天府乡试第一名称号。可惜第二年牵涉到考场舞弊被革去功名。

我们通常所说的学子进京赶考就是会试。是中央级别考试。所有举人奔赴国家首都参加考试。通过该考试的人即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成为贡士之后。就有资格参加之后的殿试。亲自接受皇帝的考核。

殿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下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题目一般都是由皇帝亲自挑选。殿试会将所有贡士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总共三人。依次是状元、探花、榜眼。三人都赐进士及第;二甲人数若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为传胪;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宋朝之后。一般来说都是每三年才举行一次会试和殿试。每次录取的贡士也就是几百人而已。殿试结束之后。这几百人会按录取顺序依次写在一张皇榜上。到了发榜之日。所有考生都会前往张贴处。查询自己的名字是否在皇榜之上。如果看到最后一人还没有看到自己名字。就说落榜了。“名落孙山”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不过需要说明一下:所谓的秀才、进士、状元。都是科举制度下明经科和进士科的称呼。古代通过科举来选拔官员。但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科。还有明法、明算、明字……不过这些科目在大众心目中的分量不够重。很多都被渐渐废弃。

最后补充一点相关知识。科举制度首创于隋文帝时期。将其定为正式科目的是隋炀帝杨广。李唐时期逐渐成熟。武则天在位期间创立了武举。1905年科举被废除。至此退出历史舞台。

科举制度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都会有差异。同一个事物可能有不同叫法、一个名词也很有会多种含义。具体意思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去分析。以秀才为例。除了上文中所提及的意思。秀才还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选拔官员方式。在唐朝时期也是所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后被废弃)。后来更是渐渐衍生为天下所有读书人的称呼。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归属感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57:11

    科举,殿试,进士,乡试,考试,会试,举人,生员,的人,秀才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57:11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的秀才进士,状元,究竟有什么区别?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57:11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非常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逐渐建立和实行一套完备的考试与选官制度。先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