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指的哪三元?历史上都有谁连中三元?考清华与中三元哪个更难?
原创

古代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指的哪三元?历史上都有谁连中三元?考清华与中三元哪个更难?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友邀。

所谓“连中三元”。是指中国自开科取士后。单人连获解元、会元、状元。即称三元。自隋大业初年至清光绪末年近一千三百年之间。共产生了十七名连中三元的才子。

古代科举。自县、州、府至殿试。一级级进行科考。最基层一级为县学。称童子试。赴考者为童生。考试中者叫秀才。取得秀才资格也不容易。往往一个县每年只有个位数能中。古人道:“七十老童生。三十少进士。”即许多人到老年也不能中个秀才。

中秀才后。接下来就要去省一级行政机构赴考。称为乡试。中者为举人。乡试第一名则为解元。唐寅就是中了解元的才子。在古代。中了举人可了不得。平均每个县一年也不能有一个。中举后可享受国家特殊待遇。还可做官。明朝的海瑞。清朝的左宗棠等。都是举人出身。做官递名帖。或者死后进祠堂。则可填上“赐同进士出身”。相当荣光。所以。范进中举后。会喜极而疯!

举人再往上考。就要进京了。古代科举大都是三年一次。特殊情况下有恩科。比如新皇登基、册封大典等。在三年之内再恩加一次。但这种情况极少。京考称为会试。由礼部主持。中者叫贡生。贡生中第一名则为会元。凡是贡生都可以做官。一般从基层做起。大概七、八品。

最后就是殿试了。由皇帝亲自主持。不光看你的文笔。还要考查家庭出身。面试你的“身、言、书、判”。即相貌、口才、书法、思维判断能力等。各方面都达到皇帝的标准了。由皇帝亲点。列出一甲、二甲等。一甲三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数十名不等。明朝有位首辅商辂。就是连中解元、会元、状元的大才子。其余十几位连中三元者都名气不太大。

至于说中状元与如今的北大清华学生相比。我以为很可笑。可以想象。一个国家三年出一位状元。那是何等的稀缺与尊贵。如果说非要相互比较。我觉的如今的北大清华生最多能够与古代的秀才相当。甚至还不如秀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他观点:

一、古科举从隋(605年)开始到清(1905年)结束。共1300年。

二、科举考试有6级。从小到大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必须一级一级往上考。县、府两试只相当于资格考。院试考中者称秀才。才算正式踏入科举场。秀才录取率约为10%。

三、秀才可参加乡试。录取者称举人。录取率为4%~10%。这是最难的一级。第一名称解元。

四、举人可参加会试。录取者称贡士。录取率约10%。第一名称会元。

五、贡士可参加殿试。没有落榜生。只是重新排名。皇帝会录取前三甲授以官职。这前三甲称为进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

六、三元就是指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是指这三个第一名都是同一个人。

七、现在的高考难度低于古代院试。秀才录取率约为10%。2018年本科录取率为43.3%。重本录取率为15%。

八、古代1300年间共录取进士10万人。一年不到100人。1300年间连中三元的只有18人(其中有3人是武状元)。2018年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为6700人。所以。古代进士年均录取率只有清华北大的1/67。

综上。古代通过科举入仕真的难。考中进士的人个个非同小可。比考取清华北大要牛得多。连中三元只能算是运气了。概率和中500万彩票差不多。

其他观点:

BV疯言疯语【原创】

“科举”是继世袭、军功、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之后。相对公平的。可以改变人的等级和出身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很多人把科举与现代的高考相比较。其实两者间有本质的不同。“高考”是选拔优秀的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继续学习深造。成绩合格毕业后再步入社会从业;而科举是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做官”。也就是说。参加科举考试合格的人就可以直接做官了。其实科举更像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科举制起源于隋唐。最早只设置到“进士”。到大周武则天时期增设了“殿试”。同时设立了“武举”。到了宋朝。科举考试就变得更加的细致了。不仅要分成不同阶段的考试进行“逐级选拔”。而且还给不同阶段的考试定下了“名头”。

院试。相当于资格考试。考中之后就会有一个“职称”。叫做秀才。考取了秀才就可以教书了。就相当于考到了教师资格证了(嘿嘿)。

乡试。只有通过了资格考试才能参加乡试。乡试的职称叫做“举人”。第一名就是“解元”。最出名的解元大家肯定耳熟能详。就是会打架子鼓的唐伯虎唐解元了。他家还有个武举人看家(嘿嘿)。

会试。所有参加考试的举人都要千里迢迢的赶到京城。参加会试。考试合格的人被称作“贡士”。会试第一名叫做“会元”(不是VIP)。所以。古人说的进京赶考就是去参加会试。要说赶考最辛苦的是谁?我想就要数宁采臣了吧(嘿嘿)。

殿试。科举考试的最高层次。由皇帝亲自出题。说白了。就是要皇帝吧通过会试的贡士分出“档次”。一共分三等。一等。进士及第。一共就三个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等。状元出身。大概有几十个人;三等。同进士出身。大概一二三百不一定。

科举考试不是年年都有。而是逢“子午卯酉”年份才有。也就是三年一科。每科选拔出来的人才也就上面所说的三百多人。由此可见。选出的人才还是比较“靠谱”的。以清朝为例。清朝延续近三百年。三年一科。再加上“恩科”。也就举行了一百多次科举考试。每一科如果按300人录取。清朝三百年也才选拔出不超过四万的“人才”。可见科举的录取比例还是太低了。

以上内容为个人见解。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中国自唐朝到1906年科举废止。一共只有17人“三元及第”。其中“文科”十四位。“理科”三位。他们分别是:

文科

唐朝:张又新、崔元翰;

宋朝: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 、冯京;

金朝:孟宋献;

元朝:王宗哲;

明朝:黄观、商辂;

清朝:钱檠、陈继昌。

理科

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

明朝万历年间的王名世

清朝顺治年间王玉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00:32

    科举,解元,秀才,会试,乡试,举人,会元,殿试,状元,进士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00:32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指的哪三元?历史上都有谁连中三元?考清华与中三元哪个更难?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00:32

    谢友邀。所谓“连中三元”。是指中国自开科取士后。单人连获解元、会元、状元。即称三元。自隋大业初年至清光绪末年近一千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