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一、中国古代时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为科举最高层次考试---皇帝主考的殿试录取者。全部出仕为官。相当于现在博士生。并且参加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
考中进士。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难得多的多了。不知难上多少倍。不要说比较孰难了。根本木有可比性!
二、古代科举考中进士。需经多年多次、至少5级考试。
(一)首先须经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
(二)童生参加县府院试。考中录取为生员。(俗称秀才)始获得功名。入县府学校学习。相当于现在大学生。
(三)生员参加省级三年开考一次乡试。录取者为举人。取得参加向上层次考试资格。并可以出仕为官。相当于现在。硕士生。参加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四)举人于省级乡试次年参加全国会试。录取者为贡士。
(五)贡士参加皇帝主考殿试。录取者为进士。全部授官出仕。相当于现在。博士生。参加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
进士是四年一次考试机会。录取不过十几、几十人。明清时录取量比较大。一般约在300人左右。
历史上科举录取进士。曾有录取几人之少。如隋朝三十多年。4~5次考试。仅录取十余人。每次几人而已。
三、明清时的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县府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才能考中进士。获得不同的功名。下面简述之。
(一)古时的读书人。首先须经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科举考试未考取生员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称白衣。
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二)生员。县试、府试、院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
(生员。俗称秀才;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公费生;
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保研。为贡生中的优贡;不同于恩贡、荫贡等凭特权进入国子监的贡生。
生员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享有可免除夫妻差徭、见官不拜、状子直呈、罪不用刑等特权待遇。
(三)举人。乡试。省级举行三年一次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全家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举人可以生活的很滋润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房、赠银。可见一斑。
举人不同于生员。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为什么范进中举竟然高兴的疯癫了。可以理解了吧!
(四)贡士。中央政府礼部主持。于省级乡试次年举行的全国考试。
上年各省三年一次乡试录取的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五)进士。殿试。贡士参加考试。古代科举最高层次考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古代被视为出仕为官的正途。引为荣耀。门楣生光。光宗耀祖。
进士。一般情况下。状元高授六品官。相当于现在副司局级、也就是副市地级;其他皆授七品官。出仕为官。起步就是县处级的啦!
进士皆授官出仕。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仅供参考。
其他观点:
各多有不同。那明清两代来说。每科大致稳定在三百多到四百人。题主可以看下我的这篇文章。
进士的起源
科举开始于隋代。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是正史中首次明确提出分科取士。可视为科举选官制度的发端。此举打破了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下的门阀士族选官制度。对我国后世的人才选拔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孝廉科为明经科。并增设进士科。至此科举在隋代的考试科目基本上固定为秀才、明经、进士三科考试。进士这一称谓正式进入历史舞台。
只是隋代享国日浅。短短三十余年便轰然崩塌。其创立的科举制并没有留太多时间去完善、打磨。此项任务还需要交给一个新的大一统的强盛王朝去实现。好在这一切并没有等待太久。隋朝的继任者大唐。以它豪迈雄壮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继续完备了这一历史创举。
唐代的进士科
公元618年。唐朝以长安为都宣告建立。在政治上继续沿袭隋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曾下贡举敕。沿用隋代秀才、明经、进士三科考试入贡士子。等到唐太宗即位。出于对以文治国的高度重视。太宗皇帝在秀才、明经、进士此常科外。另设制科考试。即根据国家的实际需要随时开设专门的人才考试。此举极大丰富了科举的考试内容。适应了国初人才匮乏的局面。无怪乎唐太宗会高兴的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但不管科举名目如何增加、变化。自唐高宗时期明经、进士两科逐渐成为主要的科举考试科目。之后随着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规范的不断完备。最终进士科成为唐代最主要的考试科目。
进士科也是最难的。分为三场考试。先考贴经。经义精通方能通过。通过后再考文赋。再过者考策问。只有三场皆通过者才能成为“进士”。
有唐一代。每年明经与进士及第者名额一直在一百五十人左右。贞元年间唐德宗曾下敕:“明经不得过一百人。进士不得过二十人。”此后进士名额虽略有增加。却一直维持在三十人左右。每年各地送往京师参加进士考试的往往在千人以上。应考者三、五十人中方有一人被录取。因此相较于明经科的高录取率。唐人常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正因为进士录取低。地位崇高。玄宗开元以后。士子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成为飞黄腾达的捷径。士人趋之若鹜。
也正是得赖于进士科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催生了进士第一名“状元”这个被国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的称呼。
宋元时期的进士
历经五代十国大半个世纪的纷乱。宋王朝相继灭亡诸国结束战乱。成为统一的中原政权。鉴于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国策。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长足发展。趋于成熟。
也是从宋代开始进士科正式固定为三年一考。并分为三级考试。即州试(各州地方主官主持)、省试(礼部主持)、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科举程式不仅发生系统的变化。录取人数也随之扩大。太宗、真宗朝每科录取人数也达到了一百五十多人。而到了仁宗朝录取数量突破了三百人。
录取人数的增长。一方面是大宋朝廷为了笼络读书人。力行以文治国的国策决定。一方面也是宋代对唐以来的科举科目进行大规模变革。甚至北宋后期进士科成为唯一存在的科举科目。录取人数自然要随之增加。
虽然录取的人数多了。但进士含金量却没减少。反而提高。大宋朝廷将进士分为三等。第一等进士及第。第二等进士出身。第三等同进士出身。并规定考中进士可免去吏部的铨考直接授官。而第一等的进士及第者。很多人日后都宣麻拜相。因此宋人也称进士科为宰相科。
有宋一代对科举是大力提倡。宋真宗就有著名的劝学诗。诗云: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如此社会风气极大刺激了宋代的文教昌盛。各地私学林立。催生了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故此宋代读书人赴试求取功名者不计其数。全国读书人每三年为争三百的进士名额挤破了头。毕竟成为进士那就可以授予官身了。
到了元代。蒙古人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对汉族士子重视程度并不足够。纵观元朝九十多年历史。科举考试仅仅开设了16科。共录取进士1100多人。其中为保证蒙古人和色目人录取名额。还对汉人名额进行半数的限制。因此科举在这一时期整体处于低迷。汉族士大夫对元王朝离心离德。
不过在经历短暂低潮期后。科举制度随着大明王朝的崛起而达到了历史的鼎峰。
科举鼎盛时代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建国号“大明”。随着南征北战。追亡逐北。新的大一统王朝再次屹立东方。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开科取士。虽多有反复。但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钦定“三年大比”制度。明确三级正试。逢子、午、卯、酉年各省举行乡试。选拔举人。乡试次一年。也就是逢丑、辰、未、戊年由礼部举行会试。殿试与会试同一年。
在乡试、会试、殿试三科正试外。还有童生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级。只有通过童生试获得秀才功名成为生员。在乡试前的科试合格后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正是通过六道科考的层层选拔。能考中进士更显得尤为不易。就拿童生试的生员名额来说。明初各县、府的生员都有定额。不过二三十人。之后历朝多有增添。每科数量大致控制在一百多人。有多少读书人为成为秀才而蹉跎科场。从少年郎变为垂垂老者。
而即使早早通过了童生试。乡试也未必能过。乡试的录取率更低。各省名额不定。大明两京一十三省。除两京乡试名额维持在一百多人外。其他诸省并未满百。拿南京所在南直隶来讲。每科乡试参加考试的生员多达两万多人。为争那一百来人的录取名额是何等惨烈。
这是为什么乡试中举者的地位会云泥之判。即使不能考中进士也能成为地方乡绅。也有做官的资格。
乡试中举后。举人可以进京参加会试。这可国朝盛典。朝廷上下尤为重视。录取贡士的名额达三百多人。基本上维持在十三取一。相较乡试和童生试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会试容易了许多。通过了会试基本上就完成了科举之路。殿试只是定三甲名次并不黜落人。
正是明代对科举的重视。吸取历代经验不断改良科举制度。使之达到鼎盛。也使文官制度发展为历朝最为成熟完备时期。进士出身成为为官正途。明代官场常有这样的规矩。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些从科举中产生的进士们已经成为维系帝国稳定的基石。
其他观点:
科举制度
通俗来说科举制度是古代公务员考试。古时候的读书人都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普世价值观。所以。作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机制再加上这种被统治阶级的普世价值观就形成了古代科举制度的繁荣。
广义的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直到隋朝才形成一套完整狭义的科举制度。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开创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一共存在1300年之久。
什么叫进士
我们就以科举制度最为繁盛的明清两代来举例说明。科举制度共分六级。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县试、府试和院试都是童生试。当一个考生通过了童生试的院试就是我们电视剧上经常看到的秀才。这个时候大小也是个读书人了。见到县官可以不下跪。
以上三试只能算是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的入学考试。接下来的乡试、会试和殿试才是终极考验。凡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的考生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各省首府举办的乡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乡试合格通过者都统称为举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所有举人都有资格参加来年在京师举办的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亲自任命主考官四人。会试合格通过者统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被称为会元。会元皆可参加次月举行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只定名次。不淘汰考生。名次由皇帝裁定。依据成绩高低。设一甲、二甲和三甲三等。一甲进士及第。共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人。三甲同进士出身。也是若干人。三个等级统称为进士。只不过名次有高低。
通过以上可以知悉。进士就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
科举考试产生多少进士
进士每一科的人数其实都不尽相同。除了一甲进士及第三人数量固定以外。二甲三甲人数都不固定。以明清两代为例。明朝享国277年开科89次共取进士25000余人。清朝享国267年开科112次取进士26849人。平均每届进士200余。其中以顺治三年449名进士为清朝之最。以乾隆五十八年最少共83名?故而。科举考试每一科产生的进士不是固定的。依据统治者视情况而。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367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进士,科举,乡试,生员,殿试,考试,会试,童生,举人,制度
没想到大家都对科举考试每年产生多少个进士?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一、中国古代时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为科举最高层次考试---皇帝主考的殿试录取者。全部出仕为官。相当于现在博士生。并且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