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举制度?
原创

什么是科举制度?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感谢邀请

如用现代语言来陈述。所谓科举制。就是一种科学选择人才制度。目的为朝政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官员吏目。方法呢。答题考试。尽量保障公正公平公开。择优录取。录取试卷有时还会糊墙上公示……不分世家寒门有钱没钱。考上才有为官资格。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无异于鲤鱼跃龙门

用古语来说。科举制就是分科举士。由举荐录取演化而成的考试录取。是天下读书人的一条相对公平的进阶之路。起始于隋唐时期。例如隋炀帝时期。开了十科。诸如膀大腰粗科、文辞秀美科。恭良谦厚科等等。中一科的。叫一科举人。中两科的。叫二科举人……中十科的。就叫十科举人……后来慢慢发展成进士、明经两科。元朝之后。只剩下进士一科。不过进士。要考诗词、经书、策论、算学等多种学科。科举这名称则一直延续

发展到今天呢。更科学了。小学考初中。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毕业了经过笔试面试进国家单位编制。对比古代。就差不多相当于进士了

其他观点:

科举制度。简称科举。是中国古代用于从读书人中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采用过此制度。

百度百科对科举的解释。主要是狭义科举。指的是从隋朝创立的进士科举。

狭义的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狭义科举的介绍网上的版本和说明比较多。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下。由于广义的科举介绍较少。我在这里重点介绍下。也对后面的科举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楚的历史渊源的了解。

广义的科举主要是汉代的察举制度。后来三国的魏国提出九品中正制作为察举制的升级版。一直延续到隋朝。所谓察举制。是分为察和举。“察”是考察。“举”是举荐。主要是由地方官员查访人才。再举荐给朝廷的制度。察举制度设立了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目。具有推荐资格的官员要根据科目想朝廷推荐人才。由于察举制的提前是推荐。只有有人推荐。士子才能做官。虽然察举制也采用了考试的形式。但考试主要是水平考试。不是竞争性考试。即考察考生是否合格。前期在政治清明的背景下。察举制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官员选拔制度。这么说主要是因为第一它能及时发现人才。第二它能节约培养和任用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它既避免了一试定终身的缺陷。也一定制度上消除了缺乏标准引起的选私舞弊的弊端。但到了东汉后期。由于该制度在士大夫中形成了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既是当时地方大地主。又是门生 、故吏遍于天下。最终逐步发展成为影响中国的门阀士族。影响国家政治。这种由于利益阶层固化的来带的影响。产生了中国的士族政治和门阀政治。直到唐末期的黄巢起义才被打断。

因而。深入了解察举制的由来。才更深刻明白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初衷和意义。实际上后来科举制就是要纠正魏晋以来的士族对做官的垄断。这就要求降低士族为官的比率。提升寒族(普通小地主)入仕为官的比率。以维护帝国权力的稳定。虽然唐朝继续开放科举。但普通文人通过考试当官的比率很低。像李白、黄巢都是属于屡试不中。原因就是考试制度更有利于士族阶层。

第一次察举制的开端

根据《汉书·高帝纪》记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二月。曾发布了一条著名的求贤招数。算是中国历史帝王第一次公开下诏广泛察举人才。

在《大秦帝国》热播的当下。一定有人会有要问。不是还有历史著名的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吗?为什么不算进来呢?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秦国还是诸侯。不是实际上的中央政府。从今天的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全国性质的发布;二是秦国的《求贤令》的主要目的是招揽大才。振兴秦国。属于特殊人才的定向招募。不是一般性的管理人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孝公的《求贤令》还不属于一种官吏的选拔政令。而是当时历史时期的客卿制度的特殊化表现。

第一次殿试策问的开端

在西汉。真正具有一定考试性质的察举选材是从汉文帝时期开始的。这也作为文景之治的一项功绩。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可以理解汉文帝的初衷和不易。朝堂上都是刘邦建汉以来的军功大臣的亲戚子女。自己本身的外戚(母亲、老婆)又不是很强。能用的人少。为了加强中央权力。一方面制衡地方(各地藩王)。一方面掌握中央政府。他必须也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下诏要各级官员举荐贤良。并采用了策问的这种考试方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策试。当然。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也下过诏要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但不具有开创性。

根据《汉书·晁错传》记载。在策试考试汇总。文帝要求“著之于篇。朕亲览焉”。即皇帝要亲览答题策论。这种皇帝下诏制定策试科目。地方官员举荐应试者。皇帝提出策问。君子对应回答而后区别评定定级的书面考试方式。后世一直沿用。是一种重要的考试形式。在汉唐间策试秀才孝廉、唐宋时制策试、明清时殿试对策。广泛采用。存在时间长达两千多年。

察举制向科举制过度的开端

随着察举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推荐为核心的察举制在悄悄变化。选材标准从以道德、文化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且考试程序和规则也日趋制度化。严格化。实际上到了南北朝后期。不经过官员推荐而自由报考的人数也增加。庶族取代士族走向历史舞台的大戏以悄然开启。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广义的科举(察举制)。在选取人才方面主要还是以推荐举送为主。以考试为辅。从考试文化的视角学术上通常讲察举制称为科举制的前身。概念上多用狭义的。即严格意义上的科举概念。类似的现象。有点类似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前。大学录取主要是招收“工农兵学员”。这些主要都是推荐录取。可见考试制度也有历史的延续。有时候还有反复。这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魅力和乐趣所在。从古至今我们会更深深的热爱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会更理解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最后感谢大家的支持。喜欢的关注、点个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观点:

科举。在过去国家。(朝廷)送举人才管理国家的考试。隨之前好象没有。到清朝结束。十年寒窗为金榜题名。就是为科举。什么进士。秀才。好比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个人观点不见得正确。请咨询历史专家。谢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00:44

    科举,考试,士族,进士,制度,官员,秦国,人才,都是,狭义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00:44

    没想到大家都对什么是科举制度?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00:44

    感谢邀请如用现代语言来陈述。所谓科举制。就是一种科学选择人才制度。目的为朝政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官员吏目。方法呢。答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