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持续了1000多年的考试选官制度。创立于隋朝。一直到晚清才被废除。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科举自隋创立。经唐之发展。宋之完善。到明清进入鼎盛。可以说历代科举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科举分为几个等级呢?
唐朝的科举。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科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称制科。明经和进士为唐朝常科的重要科目。
武则天则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宋代为科举考试的完善期。最初仅有两级考试。一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是由礼部举行的省试。
但是。就在开宝六年(973)这一年的科举出事了。
当时。翰林学士李昉知贡举。录取进士。诸科及第者38人。
当皇帝召对时。进士武济川表现极差。根本不像有学问的人。
这就引起了太祖的怀疑。
恰好这时。下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昉录取时作弊。并建议殿试。由皇帝主持。
为此。宋太祖就在讲武殿进行了一场复试。结果原来李昉录取的人中有10个落选。
最终。李昉被降职处理。而殿试便成了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举人。
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为贡士。
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
这就是科举考试的分级演变历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其他观点:
科举自隋朝萌芽。经唐朝确立、宋朝发展。至明朝时得以完善。始终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从创立到清末废止。前后历经一千两百余年。乃是中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那么。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又是分为几个等级呢?
唐朝分两级:发解试、省试
唐朝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生徒和乡贡。所谓生徒。便是指官办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不需要参加地方考试。而是直接参加“省试”;乡贡则是指那些通过自学或私塾学成者。他们需要先通过地方考试。合格后再到京城参加“省试”。
其中。生徒又可分为两类:
一种中央官学毕业者。唐朝的中央官学主要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大高等学府。统称“六学”。不过。想要进入这些学校并不简单。必须是高官子弟。例如想要进国子学。父亲至少也得是朝廷三品官员。想要进太学或四门学。也至少得是五品官员。
另一种则是地方官学毕业者。主要是指朝廷于各州、各县设立的官办学校。相较于中央官学而言。地方官学对于入学者的出身要求较低。无论是官员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入学。不过。入学之前要参加学校的资格考试。合格者才能入学。
当然。要想直接参加省试。不仅要在中央官学或地方官学进行学习。还必须通过毕业考试。拿到“毕业证书”才行。
至于那些没能进入官学就读的学生。朝廷也给了他们出路。只要你觉得自己的能力足够。那么就可以自己去县里报名。从而参加州、县举办的选拔考试。这被称为“发解试”。
“发解试”又可细分为两级。分别由县、州两级负责:其中县级由县尉主持考试。通过考试者由县里出具证明。然后便可参加州里的考试了。州级则由司功参军主持考试。一般在八九月进行。也被称为“秋闱”。考试通过后。州里会给合格者颁发“解状”。
取得了“解状”的学生。身份就变成了“乡贡”。也可称作举子。拥有了参加省试的资格。此外。州县预试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
省试开始之前。朝廷会先进行考试资格审查。这时候参加省试的考生。需要提供州府开具的解状。以及记录着个人详细信息(姓名、年龄、籍贯、父祖姓名、父祖官职、举数、场第、相貌特征等)的“家状”。之后。礼部或礼部会对此进行统一审核。统一发榜。只有在榜的学生才可参加接下来的考试。
唐朝前期。省试由尚书省吏部考功司负责。主考官由考功员外郎担任。唐玄宗以后。省试则交由礼部负责。主考官由礼部侍郎担任。
当时。吏部或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全部在贡院进行。考试结束后。通常会在次年二月放榜。录取者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第一名便称为“状元”。
省试完成后。科举及第者经过吏部的“关试”(也称铨试)。通过者才算拥有了做官资格。接下来便是等待朝廷派遣官职了。而如果急于想要替朝廷出力。还可以再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书判拔萃”两种考试。合格后便可立即授官。
宋朝分三级:发解试、省试、殿试
宋初承袭了唐朝的州县发解试和礼部省试两级科举制度。直到开宝六年(973年)。因“李仿科举案”的爆发。宋太祖亲自在讲武殿举行了复试。重新发榜录用人才。此后。殿试正式成为定制。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制度。
1、发解试。主要由各州、开封府、国子监负责。一般都在秋季举行。又称“秋斌”。州试时。由诸州判官主持报考进士的士子的考试。由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如果考官不懂经义。可选次一级的官员充任。但要经判官监考。试卷上要加盖“长官”之印。考官和监考官还要在试卷后面签名。如发现作弊考生。当场驱逐。考官受贿舞弊。要受严厉处分。通过者。便可称为“举子”或“贡生”。
2、省试。一般在发解试次年春季举行。“贡生”抵达京城后。先要向礼部报到。提交家状、年龄、籍贯和参加科举次数等个人信息。从而取得考试资格。之后。由礼部先发“都榜”(也称混榜)。为考生排好座次表。宋朝省试的主考官由皇帝任命。通常以六部尚书、翰林学士担任。侍郎和给事中为辅。当然。也有例外情况。例如四川地区的贡生便不用参加礼部考试。而是就近参加“安抚制置司”的考试。这被称为“类省试”。
3、殿试。于省试的同年举办。其实就是省试的复试。但与后世不同的是。宋朝的殿试是会淘汰考生的。也就是说即使通过了省试。也可能在殿试中被淘汰。宋太祖时只考诗赋。太宗时则加试(策)论一道。到宋神宗熙宁年间后。则取消了诗、赋、论三题。专以策定着。限以千字。后又加试律义、断案。哲宗元祐时。恢复诗、赋、论三题。绍圣以后。又遵熙宁试策之制。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规定殿试试策。终南宋之世。不再更改。
宋朝殿试后。学子们便等于拥有了做官资格。而取消了唐朝的铨试。与此同时。发解试第一名仍称“解元”。盛世第一名则改称“省元”。殿试第一名才称为“状元”。此后“连中三元”遂成为读书人的最高追求。
宋朝时。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完善了科举等级的同时。又增加了弥封、誊录等制度。用以防止科举舞弊。
元朝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从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灭金。到延祐元年(1314年)元朝开科举。元朝统治区域内曾历经了一次长达八十年的停废科举。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重开科举后。元朝沿用了宋朝的三级考试制度。
元朝的科举考试与宋朝极为类似。但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元朝的独有特点。其中最为典型的特点。便是对于不同人群的区别对待。
元朝的乡试其实就是唐宋的发解试。主要于各省举办。通常于八月举办。其中蒙古人、色目人只试经义、对策二场。汉人则加试一场。为赋与杂文各一篇。考试通过者被称为举人。
乡试后。通过考试的三百名举人。于次年二月前往京师参加会试。内容跟乡试一样。取进士百名。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占二十五名。
会试后。同年三月会巨星殿试。试策一道。蒙古、色目人的题目与汉人、南人不同。与宋朝不同的是。元朝后的殿试不再黜落。只是排定名词。殿试结果分左、右两榜公布。蒙古人、色目人五十名列右榜(元代以右为尊)。汉人、南人五十名列左榜。其目的是保护蒙古、色目人的民族特权地位。
明清分五级: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科举。后认为所取举人进士少实才。又宣布停罢科举。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才重新恢复。并于两年后公布了《科举成式》。就此奠定了明清长达五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1、童试。最为初级的考试。包括县试和府试两个阶段的考试。县试在各县举行。由知县主持。一般在每年二月进行。连考五场。县试通过后。四月参加由各府官员主持的府试。连考三场。通过了县、府考试者。便可称为“童生”。通过童试后。便表明你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2、院试。通常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只要考取了生员。也就是成为秀才。就算脱离了平民阶层。可以拥有一些特权。例如受免丁粮(免役税)。又如司法特权。上堂不必下跪等等。
3、乡试。又称大比、秋闱。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明清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中央规定下达。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乡试可以说是明清科举最为重要也最为艰难的一关。毕竟通过之后便具有了做官资格。通过考试者被称为举人。举人第一名则被称为“解元”。
4、会试。通常在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由京师礼部主持。因而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5、殿试。通常在会试后的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内容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三月二十五日。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综上所述。从以上各朝的科举考试等级不难看出。从唐朝到明朝。科举考试始终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其他观点:
①县试
县试为童试考试中的第一场。由县官主持。儒学署教官监试。考前一个月。由县署公告考期。(公告)。童生向县署礼房报名。
②府试
府试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程序中。“童试”的其中一关。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
③院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④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⑤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⑥殿试
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368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科举,殿试,考试,乡试,进士,礼部,会试,明清,举人,宋朝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古代科考有几个等级?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持续了1000多年的考试选官制度。创立于隋朝。一直到晚清才被废除。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