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菊花是南通市的市花。每年秋天。文峰公园、人民公园都要举行菊花展览。
菊花是双子叶植物中菊科菊属的一种花卉。科学名称是 kndranthema * Grandlflora(Ramat)Tzvel。
(Chrysanthem-ummorifolium Ramat)。它有许多别名:黄花、节花、秋菊、节华、鞠、金蕊、甘菊、金英等等。
我国古代文人对菊花倍加称誉。菊花被称为花卉“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就是明证。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菊花不仅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而且用途广泛。可食。可酿、可饮、可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联系。菊花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清隽高雅的香气。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今日菊花仍然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我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因而历代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和艺菊经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并将流传久远。
根据经典的记载。我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在秦朝的首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
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酒”。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三国时代。“蜀人多种菊。以南可入莱。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从这些记载看来。我国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药用为目的的。
晋朝陶渊明(355~417年)爱菊成癖。曾广为为流传。他写过不少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更露摄其英”等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当时上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并夸赞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南北朝的陶弘景(452~536年)将菊花分为“真菊”和“苦薏”两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这对菊花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唐朝(618——907年)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栽培技术也进一步提高。采用嫁接法繁殖菊花;并且出现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种。如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治黄”。白居易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等就是明证。这时。菊花从中国传到日本。得到日本人民的赞赏。之后他们将菊花与日本若干野菊进行杂交。而形成了日本栽培菊系统。
宋朝栽培菊花更盛。随着培养及选择技术的提高。菊花品种也大量增加。这是从药用而转为园林观赏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的菊谱。对所栽的品种即以花色归类。并对花形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刘蒙的《菊谱》(1104年)是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一本专著。记有菊花品种26个。范成大菊谱(1018)记载有35个品种。其中的“合蝉”、“红二色”是管瓣出现的最早记载。其后。花色又出现了绿色的“绿芙蓉”和黑色的“墨菊”。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和利用种子繁殖获得新品种等都有了进一步的经验。《致富广集五记》记载:“临安园子。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胜。谓之开菊会”。《杭州府志》中记载:“临安有花市。菊花时制为花塔”。可见南宋时的首都临安有了花市、花会。流传至今的菊花会是在南宋时杭州开始的。宋末史铸的《百菊集谱》记载有131个菊花品种。
明朝栽菊技术又进一步提高。菊花品种又有所增加。菊谱也多了起来。如黄省曾、马伯州、周履臣、高濂、乐休园等人都著。有《菊话》。在黄省曾的《菊谱》中记载了 220个菊花品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580年) 和王象晋的《群芳谱》(1630年)对菊花都有较多记载。《群芳谱》对菊花品种作了综合性研究。记有黄色92个品种。白色73个品种。紫色32个品种。红色35个品种。粉红22个品种。异品17个品种。共6类、271个品种;至少有16种花型。
清朝的菊花专著更多。有陈昊子《花镜》、刘灏《广群芳谱》、许兆熊《东篱中正》、陆延灿《艺菊志》、闽延楷《养菊法》、徐京《艺菊简易》、颜禄《艺菊须知》、计楠《菊说》、陈谋善《艺菊琐言》、吴仪一《徐园秋花谱》等等。《花镜》一书记载当时菊花有黄色的54种。白色的32种。红色的41种。紫色27种。共计 154个品种。计楠的《菊说》载有菊花品种 233个。其中新培育的品种有 100多个。并提出了菊花育种的方法。清朝菊花品种日益增多。在乾隆年间还有人向清帝献各色奇菊。乾隆曾召集当时花卉画家邹一注进宫作画。并装订成册。在文人中画菊题诗。也蔚然成风。我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未清初开始。1688年荷兰商人从我国引种菊花到欧洲栽培。1689年荷兰作家白里尼曾有《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一书。18世纪中叶。法国路易·比尔塔又将我国的大花菊花品种带到法国。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穷 (Fortune)曾先后在我国浙江省舟山群岛和日本引入菊种。并进行杂交育种。而形成英国菊花各色类型。不久。又由英国传至美国。从此。这一名花遍植于世界各地。我国的栽培菊花也就成为今天西洋菊花的重要亲本。
民国以来。菊花品种大批失散。已无正式文献可查。解放后。随着园艺事业的发展。菊花也经历了曲折历程而日益发展壮大。菊花的栽培历史。是我国花卉园艺发展的一部分。近年来。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栽培技术。采用杂交育种、辐射诱变、组织培养等新技术。不仅提高了菊花的生产质量。并使品种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达7000个品种以上。大立菊一株可开花5000朵以上。案头菊、盆景菊的发展。更提高了菊花的观赏价值。一些省(市)还选菊花为省(市)花。如北京市。相继召开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或成立菊花协会。出版菊花书刊。每年举办菊花展览会。大大普及了菊花知识和交流了艺菊经验。为我国的菊花栽培、应用。开拓了广阔前景。但是。我们应清醒看到。我国在利用科学新技术养菊方面。如鲜切花栽培、无土栽培等方面。却远远落在欧美各国之后。这有待于我们急起直追。努力提高。
菊花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花。历代人们爱菊赏菊。留下了丰富的赞菊诗、词、歌、赋。不仅赞其实用和姿态化美。更喜爱其不畏寒霜的特性。古人爱菊、画菊、咏菊。借菊花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借物言志。而使菊花这种植物。具有了人们情志的色彩。正是由于他们赋于菊花以崇高的象征意义。从而使菊花升华到它的文化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的文化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古今吟咏菊花的诗、词、歌、赋。真是琳琅满目。俯拾即是。有的咏其色。有的赞其姿。更有的借菊言志。抒发感情。兹就前人诗词选录一部分。以飨读者。
一、赞美菊花
赞其秀美。耐寒。清香……
晋·王淑之《兰确铭》: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
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无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但也有因风雨关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见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不在。只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步原韵。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后来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滴黄州。苏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还是自己见识不广。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二、借物言志。抒发感情
唐·李白《感遇》;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晋·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黄巢《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宋·史铸《咏翻集句》:
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
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
宋·张孝样《鹧鸪天》:
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
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
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
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
宋·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高启《晚香轩》:
不畏风霜向晚秋。独开众卉已凋时。
地荒老圃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
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
明·文征明《咏菊》:
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
零落万红炎是尽。独垂舞袖向西风。
毛泽东《采桑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沈钧儒《赏菊》:
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
乍觉微香生暖室。真拟奇艳出谁家。
樱唇滴处酥融雪。粉靥羞时涉泛霞。
莫道婆娑春意减。案头回盱有名花。
臧克家《菊畔香》:
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不去西山相红叶。来对丛黄。
人倚疏篱。华傍宫墙。邑英红幛。门楼仰天望。
借芬芳。只独赏。念天涯分飞雁行。
不须持鳌把酒。默诵佳句分外香。
人影瘦。精神畅。昂首向东天一方。
朱德《赏菊》:
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
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
三、题画
也是抒发感情。
明·戴进《画菊》:
黄花开满院前坡。醉杀西江计汝和。
忽见钱塘著色画。不知秋色较谁多。
清·刘大槐《题菊》:
翠叶丹苞斗晚霞。眼明真见故园花。
依稀白雁江天幕。得眼篱边箬帽斜。
清·陈鹤年《题画菊》:
离离丰骨傲霜寒。晚节谁知事更难。
最爱东篱闲把酒。此中容得澹人看。
董必武《菊花。题双清楼主画》:
托根在石罅。叶盛花亦繁。
生机随地茁。何用费篱樊。
齐白石《紫菊》:
九月西风霜气清。舍南园圃紫云晴。
看花只好朱栏外。不惹园丁问姓名。
四、题新品种出现
唐·白居易《重阳夕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唐·陆龟蒙《亿白菊》:
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湘滞未容回。
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
宋·韩椅《和崔象之紫菊》:
紫菊披风散晚霞。年年霜晚赏奇葩。
嘉名自合开仙府。丽色何妨夺锦纱。
五、题菊花用途
唐·释皎然《九日与陆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宋·欧阳修《菊》:
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陆游《晚菊》:
蒲柳如懦夫。望秋已调黄。菊花如志士。
过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
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高人寄幽情。
米以泛酒觞。投分真耐久。岁晚归枕囊。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397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菊花,品种,秋菊,重阳,黄花,西风,我国,名花,日本,临安
没想到大家都对菊花为什么能被选为南通市花?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菊花是南通市的市花。每年秋天。文峰公园、人民公园都要举行菊花展览。菊花是双子叶植物中菊科菊属的一种花卉。科学名称是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