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以甄士隐开篇?
原创

为什么红楼梦以甄士隐开篇?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红楼梦》中写贾雨村和甄士隐绝不是可有可无!他们是整个故事的线索式人物。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别看他们只是偶尔出来打点酱油。可要是没有他们。嘿。“红楼梦”这盘菜还真就炒不出来了! 红楼梦里好多人物都是谐音命名。实为暗示。甄士隐就是“真事隐”。贾雨村名贾化。就是“假话”;第一回里让甄士隐离去。就是暗示“将真事隐去”。后来让贾雨村说话。就是“假语村言”。其实就是想说。这个故事都是假的。

尔后。恰恰另两个主人公林黛玉与薛宝钗她们之来到贾府。又与贾雨村有关。那个无法无天的呆霸王薛蟠。就更不用说了。贾雨村确实像个魔鬼的影子。总跟在贾府的身后。他时隐时现。而在他的发迹中。又总给一些人带来厄运。无论对于贾宝玉或者整个贾府。他都永远像一颗灾星。令人慌忙躲避而不及。 当然。贾雨村的形象是复杂的。他一开始似乎还不是那么坏。所以有人曾探讨过这个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这是有意义的。但同时。作者精心设计这样一个全书的穿线人物。其用意是很深的。

甄士隐: 一:他是巨著的“引子” 《红楼梦》先从与“红楼梦”无多大联系的乡宦甄士隐一生的兴哀经历开笔。这是何故?脂砚斋批道:“所谓真(甄)不去.假(贾)焉来也”。这就是说.甄士隐这一人物在《红楼梦》中是作引子出现的。 二:他是《红楼梦》人物命运的预言者 甄士隐虽然亦是曹雪芹笔下所塑造的《红楼梦》人物之一 。但他又不参与《红楼梦》正戏。始终游离于情节发展之外。当他在《红楼梦》序幕中演完他自己的兴亡悲剧后。便隐身幕后.成为“红楼梦”正戏的清醒旁观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注视着经历“红楼梦”正戏的主角、配角的命运。

《红楼梦》最初出场的是甄士隐亦真亦幻的一梦。梦里有一僧一道一顽石。一株绛珠仙草。木石之间的一段未了情。真正开始写实是从甄府写起。涉及到三个主要人物:甄士隐、甄英莲、贾雨村。如若从全书看。这三个人并不是主角。与《红楼梦》全书也无太多牵连。当真要论起主角来。当属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那么。曹雪芹为何要将士隐、英莲、雨村这三个人放在小说的最开始部分呢?细思之。这三个人物是作者早早设置下的三个重要伏笔。

1、甄士隐: 甄士隐。早已有人指出他的名字谐音为“真事隐”。含“将真事隐去”之意。曹雪芹擅埋伏笔。不喜欢像一般的笔记小说那样偏向于平铺直叙故事情节。也从不直接在书中表达他对书中一些角色的看法。然而他的《红楼梦》中的人物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句即情而抒的诗、一支花签、一个灯谜。常暗喻主人公的性格或者命运。这只能说是作者有心设置的巧合。《红楼梦》的写作如士隐在梦里的太虚幻境里看到的一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正因为“真事隐”。亦真亦幻。因此《红楼梦》是一个千古猜解不透的谜团。又像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园林。——曲径通幽。

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宣扬的是一种富贵荣华一场空的道家思想。——如同“红楼梦”的字义。“红”即“朱”。“朱”即“富贵”的象征。却终归是“梦一场”! 因此。《红楼梦》从一开始就写到了甄士隐。一是利用他名字的谐音。二是通过《好了歌》来奠定《红楼梦》全书的故事基调。——虚荣浮华、炎凉世态!或是沉迷到最后的万劫不复。或是如士隐那样地超脱。

2、英莲: 《红楼梦》的重要配角之二:英莲。英莲。谐音“应怜”。取“应当被可怜”之意。士隐抱英莲上街看热闹。遇到了疯和尚。他说。“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舍我罢!”士隐自然是不肯。疯道人便念了一首专指英莲的诗。其中有一句是。“菱花空对雪澌澌”。英莲落入拐子手中后。几经辗转。进了薛家的门当了薛蟠的小妾。改名“香菱”。菱花于夏日开花。竟遇“雪”。喻生不逢时。饱受摧残。“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暗示她最后是被薛蟠的大老婆夏桂摧残致死。甄英莲。真应怜!也难怪疯颠道人说她的。“有命无运”。但这种“有命无运”的遭遇又何尝不是大观园中诸位出身高贵的小姐们的最终命运呢?因此。英莲的早早就出场。暗示了大观园中诸芳最后不尽人意的结局。

前两首诗很明显地可以看作是写贾雨村的雄心抱负。他在等待着机遇。渴望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后一首诗是甄家丫环无意中两回眸。被有心的贾雨村看到。以为丫环有意于他。便自我陶醉起来。吟了此诗。 贾雨村。何许人也?也值得曹雪芹这般不惜墨?仔细看。他的这三首诗绝不仅仅是写贾雨村。散文中常常会有“明线”“暗线”同时铺展开来的做法。《红楼梦》中也有多条线同时铺展开来的做法。一些话语“一箭多雕”。明一层意思暗一层意思地重叠交叉却又并行不悖。还记得人们评价凤姐的第一次出场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那么在《红楼梦》中。黛宝玉、宝钗这三个主角的出场则是通过贾雨村的那几首诗来达到“未见其人。先有暗示”的效果。

黛玉之欲嫁宝玉多半是为情。为了前世的“木石前盟”。而宝钗则多半是为了家族利益。薛家已慢慢败落。哥哥也不成气候。而贾家是一棵还不错的可以倚靠的大树。宝钗又是个标准的顾家的乖乖女。重视仕途经济。“见哥哥不帖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指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第14回)。 诗二“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一首暗喻宝玉的出场。宝玉从一出生就是“众星捧月”般地被宠爱着。就连贾母这个封建家庭中的大家长也处处依顺着他。不舍得打不舍得骂。甚至不舍得旁人对他有非议。视之如心肝宝贝。其它人对宝玉则更是不必说。

黛玉到贾府后。宝玉第一次正面出场。诗曰其“面若中秋之月”。我认为这是对此“暗示”的回应。另外。书中喜用花品来象征人的品貌。如用芙蓉花象征黛玉。《枉凝眉》的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首曲唱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黛玉当然就是“花”。“月”无疑就是宝玉。这又是一个呼应。 诗三“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这“临风洒泪”“对月长吁”不也正是雨村诗中的“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愁)”?因此。此诗看似写雨村与娇杏。实为写宝玉与黛玉之。 总之。《红楼梦》写的是一个长长的故事。主角未出场重要配角先出场。——甄士隐来奠定故事悲凉的基调。甄英莲暗喻大观园中诸芳的最终的凄凉结局。而贾雨村诗中所暗示的三个主角则是全书中这一长长的悲凉的故事的开始。——一个为还泪而来。泪尽而逝;一个被“金锁”锁了一生;余下的那个人的结局80回的《红楼梦》中没有明写。或许他的结局就是甄士隐的结局。

纳妾会损害自己神仙一流的人品与晚节。只可作为下策备选。贾雨村则想通过存人欲。从风尘知己身上获得足够的上京赶考的信心和性欲驱动力。有了功名。其他的钱财、美妾、儿子自然会随之而来。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由于当时的社会进入假世。好色者昌。好德者亡。甄士隐的冥想功夫终究没有发挥效力。没能像魏征一样梦斩泾河龙王。空留下一个美丽的白日梦。贾雨村则事事顺意。平步青云。儒家的社会就是这样真假循环着。你方唱罢我登场。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甚至可以用卓越来形容。《红楼梦》的诞生与其说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更像是历史背景的促成。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人们在自己创作的国度中虚以待日。而社会上所反映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 《红楼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简称为当时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由于其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以及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而受到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关注。 《红楼梦》以贾宝玉的见闻为第一视角。描写了社会上的人生百态。从文中众多片段不难读出其中的爱恨情仇以及真善美。悲剧美。

可在《红楼梦》中的开篇。作者曹雪芹却提到了甄士隐升仙的故事。这样的叙述与后文中有怎样的关联呢? 古人在写文章时。有一忌讳。就是开门见山。曹雪芹在写文章时。引用了这个甄士隐升仙这一引子。进而引出整篇文章。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众人皆知。他们二人的遭遇所体现的。恰恰是世事无常。这与《红楼梦》中的内容正巧相呼应。在文中所发生的故事中。最主要体现的就是“真假无常”。进而可以感受到。所谓的真。即人生到头一场空;假。即飞黄腾达享尽荣华富贵。除去这一点。还有最通常的一点来说:在文中先以别的人物做铺垫。进而引出真正的主角。这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其他观点:

《红楼梦》开篇。便先写一个乡宦甄士隐。书中称此人虽不甚富贵。但在本地也只能推他为望族了。甄士隐此人如何?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成日只爱观花修竹。吟诗为乐。是神仙一般的人品。

《红楼梦》被很多人认为是最难读进去的书。我想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其主角出场太晚的缘故。而前两回主要在一僧一道的对话、贾雨村与甄士隐交集、冷子兴与贾雨村的对话、甄士隐一家的遭遇中游离。很多初读者为此感到一头雾水。可若读过几遍。便觉开篇是作者花了多少心血才写得出来的。

作者开篇便写甄士隐。实则是写宝玉。开篇写甄家之败。实则暗示贾家之败。何出此言?

首先我们看甄士隐的性情。是否与宝玉极其相似?甄士隐不以功名为念。贾宝玉亦厌烦经济仕途;甄士隐观花修竹。贾宝玉怜惜花草;甄士隐神仙一般人品。贾宝玉更是神仙下凡……

更有甚者。纵观全书。唯一梦游太虚幻境的只有甄士隐和贾宝玉两人。并都在太虚幻境门前看到了同一对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所以甄士隐最后堪破红尘。宝玉亦了悟人生。一袭袈裟了却此生。

至于甄家。被当地推为望族。而宁荣则被天下推为望族。细细想来。作者通过甄家。向我们暗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真相。

最重要一点。是伏贾家败落的样子。

在第一回。隔壁的葫芦庙炸供时不小心使火苗烧了窗纸。火苗通过一带的竹篱烧到了甄家。原文:

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这里的脂批很值得注意。直:便是直隶的意思。而南直隶就是南京。那么“南直召祸之实病”就是南京灾祸的实情。我们知道曹家之前是江宁织造。曹家住在南京。所以脂批的意思便是曹家最后遭了大火。

关于这场大火。在文中还有一次暗示。就是刘姥姥在给贾母等人讲“雪下抽柴”的故事时。有人来报“南院马鹏走了水”。这南院想来就是南京吧。

那么这场大火的时间时什么时候?甄家写到发生火灾时是三月十五日。此前甄士隐夫妇唯一的女儿在元宵节被拐走。夫妇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那么曹家呢?

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正式下旨查抄曹家。雍正六年正月对曹家财产查封。同年三月初二。隋赫德对曹家财产清点接收完毕。我们有理由猜测。曹家就是在抄家完后走水。而时间正好是三月份。与甄士隐家火灾时间对隼。

从甄家对应曹家。从曹家对应贾家。我们便知道。贾府最后应也是被抄家后着了大火。正所谓“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吧!真真是字字都是血。字字都是锥心之痛啊!!!

而除了甄家的火灾暗示贾家的火灾。甄士隐暗示贾宝玉的出家。更有一些吊诡的“巧”。

比如同样被和尚要求化走的英莲和黛玉。被父母拒绝后同样的命运多舛。寄人篱下孤苦飘零;同样身份卑微的婢女娇杏和怡红院的林红玉。娇杏“偶然一着错。便为人上人”。小红亦偶然得遇贾芸。最后两人通过努力达到人生理想状态……

所以。甄家实际就是贾家的缩影。甄家之败预示贾家之败。甄士隐历经坎坷了悟出世亦预示了宝玉的“终究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其他观点:


《红楼梦》开篇就写了这个地处繁华世界的富贵人家甄士隐这个幸福人家。因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这年的元宵佳节。甄士隐让家人霍启抱着自已的小女儿去看社火花灯。因不小心把这个小女孩子丢了。女儿的丢失。使这个幸福富贵的家庭从此灾难不断。

这天。从远方走来一个跛足道人。边走边唱着一首《好了歌》。士隐听了这首歌。头脑马上被点悟。紧跟着这个道士出家去了。

小说在末尾写甄士隐在急流津觉迷渡口的草庵里坐化。

曹雪芹在小说里安排的这个人物。让读者看到了甄士隐家的破落。从中勾勒出封建社会的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及封建末世的社会轮廓。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专业为你解读、写作《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14:08

    红楼梦,宝玉,暗示,人物,都是,开篇,这是,真事,神仙,主角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14:08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红楼梦以甄士隐开篇?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14:08

    《红楼梦》中写贾雨村和甄士隐绝不是可有可无!他们是整个故事的线索式人物。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别看他们只是偶尔出来打点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