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军事能力比麦克阿瑟强?杜鲁门为什么要换他去朝鲜呢?
原创

李奇微军事能力比麦克阿瑟强?杜鲁门为什么要换他去朝鲜呢?

好文

热门回答:

杜鲁门为什么要用李奇微换下麦克阿瑟?是因为李奇微的军事指挥能力比麦克阿瑟更加出众吗?并不是!撇开彼时的世界政治格局、单纯从军事角度而言。麦克阿瑟“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的设想其实是没有什么毛病的。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经济总量和军事实力与美国更加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如果战火烧到中国境内。中国将被迫、不得不与彼时的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在自家的国土上打持久战。就算中国打赢了。也会成为一片焦土。经济复苏更加无从谈起。这对于彼时刚刚从战火中安定下来的中国而言。是及其不利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年中国坚定不移、一定要抗美援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麦克阿瑟忽略了政治。彼时美苏两国的冷战已经拉开了铁幕。中国不仅是彼时红色阵营的一分子。而且还是前苏联与美国之间的重要战略缓冲地带。一旦美国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前苏联将不得不直接面对美国的战争威胁!很显然。这不是前苏联和斯大林愿意看到的。彼时。一旦美国对中国本土动武。前苏联很难置身事外。如果前苏联介入了。那就不是局部战争。而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了!

这是杜鲁门与麦克阿瑟之间的根本分歧。无法调和。麦克阿瑟是典型的军人。与艾森豪威尔那种军人出身的政客不同。他更注重的是军事层面的东西。对政治层面的东西往往嗅觉没有那么灵敏。杜鲁门恰恰相反。他是一个职业政客。他首先必须关注是是世界政治格局和国会山上那些“老爷”们的态度。宁可不打、小打。甚至打输了。也不能与前苏联和国会山上的“老爷”们彻底撕破脸……很显然。麦克阿瑟并没有看到这一点。又或者看到了也只当没看见……

杜鲁门为何要换下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这个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在二战期间已经证明了。不弱、而且相当强悍!也正是因为二战。麦克阿瑟在国内和西方世界积累了相当高的威望。但是。同样是因为二战中积累的威望。让麦克阿瑟有些“飘飘然”了。甚至忘了。彼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才是美军的总司令!

麦克阿瑟的态度相当简单粗暴——“我要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你批一下吧。我的总统先生!”此举已经让杜鲁门相当不爽了:“到底你是我的上级。还是我是你的上级?”更让杜鲁门不爽的还在后面。麦克阿瑟在杜鲁门尚未同意的情况下。便开始在媒体上大放厥词。甚至提出了要扔“大蘑菇”的设想。最后。杜鲁门不得不亲自出面。去帮麦克阿瑟“擦屁股”!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了。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总统制共和制宪政国家。“军人不得干政”是铁律。麦克阿瑟的行为已经等于是半公开地以军事向政治施压了。严重破坏了美国的政治生态平衡!离“军人干政”差不多就只剩一步之遥了。这已经不是杜鲁门能不能容得下他的问题。而且美国国会山上的“老爷”们答不答应的问题了!就算杜鲁门不撸了麦克阿瑟。国会山上的“老爷”们也不会放过他。

当然。麦克阿瑟在美国军界和民众中的威望太高。杜鲁门也不便强行出头。最终。老杜同志学着宋太祖赵匡胤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在解除麦克阿瑟兵权的同时对他进行授勋、“充分肯定”了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中的“巨大贡献”。“麦大帅”还能说什么?乖乖回家养老吧。再折腾那就是不识抬举了……

杜鲁门为何会选择李奇微

杜鲁门之所以选择李奇微。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一点。在二战中也已经得到了证明。李奇微绝不是泛泛之辈!“礼拜攻势”就是李奇微搞出来的。让咱们志愿军着实吃了不小的亏。但是。这并不是杜鲁门唯一的目的。毕竟美国军中军事指挥能力强悍的将领彼时还是不少的。

之所以选择李奇微。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他是接替因车祸丧命的沃克的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身处朝鲜战场的李奇微对战场局势比较了解。便于接手。更重要的是第二点。李奇微这个人是传统的职业军人。坚守“军人不得干政”的铁律。在李奇微的任期内。一切军事行动都是围绕美国最高层的战略意图展开的。李奇微只负责具体战术层面的问题。从不干预、倒逼战略决策层——“让我进攻。我就想办法发动最强有力的进攻;让我撤退。我就想办法安全地撤退……”而这。正是杜鲁门和国会山上的“老爷”们最愿意看到的。

综上所述。杜鲁门之所以用李奇微换下麦克阿瑟。并不是因为李奇微比麦克阿瑟的军事指挥能力更加出众。而是因为李奇微比麦克阿瑟“听话”!当然。军事指挥能力出众是必须的。作为二战名将之一。李奇微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是相当强悍的。否则杜鲁门也不可能看上他。不是吗?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李奇微的性格因素。这个人是传统美国职业军人。没有麦克阿瑟那些“臭毛病”。可以更好地贯彻美国最高决策层的战略意图。除此之外。熟悉战场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李奇微原本是美国陆军副参谋长。负责过战争全局的战术把控;又接替因车祸身亡的沃克出任了美第八集团军司令。熟悉朝鲜战场的环境。用他接替麦克阿瑟可以以最快速度进入状态。

其他观点:

历史真相是。早在韩军和美第八集团军被人民军赶到洛东江一线时。美军高层就有遣李奇微入朝的动议。以替换当时的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那还是1950年的8月间。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巴顿将军曾经的部下。“虎头狗”沃克在作战中的勇气可嘉。但机敏度远远不足。属于那种直来直去正面硬刚的悍将。然而在地形多山的半岛战场上。美军的战术发挥极不理想。不过李奇微婉拒了这项任命。

(李奇微中将)

作为二战时期欧洲战场的同僚。李奇微顾忌这么干会有损声誉。也会让沃克非常难堪。然而在志愿军发起的第二次战役中。沃克稀里糊涂翻车挂了。这个障碍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1950年的最后几天里。在几乎不存在第二个候选人的情况下。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中将走马上任。出任美军在半岛最重要的地面部队职务: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所以要注意。问题中是存在暇疵的。李奇微最初赴朝并非接替麦克阿瑟的职务(老麦的总部在东京)。而是就任麦克阿瑟辖下的集团军司令。

志愿军入朝参战时。美军在朝鲜有两大陆军作战单位。即西线的第八集团军(辖第1军和第9军)和东线的第10军(首任军长阿尔蒙德是老麦的参谋长)。分别对东京总司令部负责。因此李奇微甚至都不是所有美军地面部队的总司令。不过第八集团军兵力最多、压力最大。司令官份量也更重。 那为什么会选择李奇微呢?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方方面面”他都是最合适的。

(第八集团军司令任上)

第一。李奇微曾经与麦克阿瑟有过交集并深得后者欣赏。

这一点很重要。毕竟第八集团军隶属于“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而那个70多岁的五星上将眼高于顶。甚至不把参谋长联席会议放在眼里。一般人就任此职。很难得到麦克阿瑟的认可和支持。而早在李奇微担任西点军校上尉教官的第二年(1919年)。校长就换成了麦克阿瑟。所以两人属于老相识。1930年李奇微还担任过菲律宾总督顾问。而麦克阿瑟时任驻菲美军司令。二战后也曾经在亚洲成为过上下级。

因此麦克阿瑟对李奇微那是既了解也认可。李奇微赴朝就职前当然要先到东京拜谒总司令。而麦克阿瑟给予了他完全的信任和权力下放。这也是李奇微得以施展拳脚的重要保证。否则的话。仅仅放弃汉城一节。弄不好李奇微就得成为背锅侠。1951年4月。当麦克阿瑟被杜鲁门解职与李奇微进行职务和工作交接时。曾经当面说道:

“他们选择你来接替我的职务是非常正确的。即便他们没有这样的选择。我也会推荐你来接任我的职务”。

(左为沃克中将)

第二、李奇微还是马歇尔器重的建制派将领。

他们指的是谁呢?当然是华盛顿的陆军中央。二战期间美国陆军的重要将领。几乎都是马歇尔一手提拔起来的。李奇微也不例外。战前李奇微仅仅是一名上校助理参谋长(先后在第2军、第4军和第6军任职)。逐渐进入马歇尔的视野并被记在小本子上。二战爆发不久。即调入陆军中央担任战争计划处处长。成为陆军参谋长的重要幕僚。1942年晋升准将外放第82师师长。而前任正是布莱德雷。

然后参加西西里登陆战、诺曼底登陆战。再晋升第18空降军军长。自然也就是艾森豪威尔的下属。所以李奇微在马歇尔的提携下。跟艾森豪威尔、布来德雷、柯林斯(二战时期的军长、集团军司令。朝鲜战争爆发时任陆军参谋长)都有共事的经历。共同属于二战结束后得势的一批将领。并且还是传统的建制派将领。比较守规矩。而不似麦克阿瑟那样桀骜不训。

所以李奇微在人事上的优势在于。能够得到杜鲁门总统、华盛顿陆军中央和远东美军总司令部同时的信任与认可。人事关系的复杂性。哪个国家军界都存在。

(李奇微和麦克阿瑟)

第三。李奇微是当时享誉美国陆军的战术家。

在狭窄的半岛上作战。在美国对战争的整体战略已经固定的情况下。尤其是跟战术灵活多变的志愿军交手。其实美军在战场上需要的是优秀战术家。而李奇微从接手第82步兵师。然后将其改造成为空降师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比大多数美军将领思想更为灵活。善于接受新事物和推出新战法。毕竟空降师在二战期间还属于全新的兵种。1943年7月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中。李奇微曾指挥第82空降师。实施了美军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夜间空降作战。

阿登战役期间。担任战略预备队的第18空降军紧急增援前线。为战役的最终获胜立下了汗马功劳。时任军长李奇微遂以战术机敏、行动果断享誉美国陆军。比较难得的是。李奇微不似那些喜欢呆在后方司令部的将军们。而是喜欢亲临前线掌握第一手情况。这对于他了解敌我双方的态势、特点和士气大有脾益。所以李奇微能够最早发现志愿军的弱点。提振美军濒临崩溃的士气并发动反攻。

军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正是李奇微把美国第八集团军从失败、濒临崩溃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并最终阻止了志愿军的攻势。虽然有些夸大。但是必须承认。这家伙确实是个挺难缠的对手。

(李奇微在前线)

第四、李奇微的资历和战功使其成为麦克阿瑟的接班人。

杜鲁门对麦克阿瑟的不满由来已久。一方面是这个老家伙极不尊重总统的权威和陆军中央。另一方面是麦克阿瑟对朝鲜战争的理念与美国政府完全格格不入。在杜鲁门和亲信们看来。这只是一场局部战争。美国的重心仍然在欧洲。不可能在远东投入全部的力量。差不多时见好就収。而麦克阿瑟站在军人的立场。拼命鼓吹要把战争扩大化。并且经常自作主张发表与美国政府态度相左的言论。终于被忍无可忍的杜鲁门拿下。

李奇微在1944年就已经晋升三星中将。所以资历是蛮够的。再加上朝鲜战场上的不俗表现。由他接替麦克阿瑟的全部职务是非常合适的。也难说杜鲁门、马歇尔(国防部长)、布莱德雷

(参联会主席)、柯林斯(陆军参谋长)早有此心。李奇微到任第八集团军是1950年12月26日。仅仅四个多月后就飞往东京接任联军总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明显是有点预谋的。

再过一个月以后的1951年5月。李奇微顺理成章晋升陆军四星上将。职衔正式配套。

(在威克岛。杜鲁门就已经起了杀心)

其他观点: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李奇微和麦克阿瑟各有优劣。长短都很明显。不好简单粗暴地直接比较两人的高下。

麦克阿瑟到朝鲜战场的时候。已经名满天下。是东亚地区名副其实的太上皇。不光日本和韩国要他麾下的联合国军罩着。台湾实际上也是。所以。他自视甚高。不仅不把朝鲜和中国放在眼里。美国国内的一帮后生晚辈他也没有放在眼里。无论是杜鲁门、布莱德利还是柯林斯。在他眼里都是一句话。你还是个娃娃。懂个什么?

而且。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朝鲜人民军席卷而下。韩军一溃千里。眼看着红旗就要插遍朝鲜半岛了。麦克阿瑟大胆实施了仁川登陆计划。虽然在二战后期。美军就已经开始谋划这种作战方式。并且试图在中国用这种战法。一边从广州登陆往北平推。一边从烟台登陆。将日军截为两段。但毕竟都没付诸实施。而他在朝鲜真的用了。

仁川登陆是一个战略上非常大胆的计划。因为这需要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优劣。并且需要精心谋划才能实施。他一举成功。立刻扭转了朝鲜半岛战局。韩国转危为安。马上让他的声望又上一层楼。更加不可一世。加上他此时完全不把中国放在眼里。认为中国不可能出兵干预。才给之后一次战役和二次战役联合国军惨败埋下了伏笔。

李奇微到朝鲜战场来的时候。是接替沃克的第八集团军司令。因为沃克死于车祸了。李奇微临时被抓差。派到朝鲜战场上来了。虽然他来之前就知道。杜鲁门、布莱德利和柯林斯等人都对麦克阿瑟极度不满。有走马换将的意思。但究竟什么时候换。换谁。都还不一定。李奇微并没有接手的准备。他想的首先是稳住局面。把军心涣散、士气低迷的第八集团军先从低谷里带出来。

结果李奇微刚一到朝鲜。就赶上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他还没来得及调整战线和部署。就不得不带着第八集团军仓皇撤退。不过。相比于之前沃克不敢违抗麦克阿瑟的命令。明知道前进有很大危险。也只能磨洋工而不敢明确拒绝。李奇微还是比较果断的。志愿军摆出要进攻汉城的姿态。李奇微就直接一路撤退到了三七线。

也是在这个第一次交手的过程中。李奇微对志愿军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并且发现了志愿军星期攻势的秘密。接着就制订了磁性战术。发现志愿军攻势已经力竭的时候。大胆判断志愿军后勤不继。开始组织联合国军反攻。也就是第四次战役。此次战役第一阶段李奇微发扬美军火力优势。给志愿军造成比较大的伤亡。但第二阶段横城反击战又吃了亏。被迫停止了攻势。

最能体现出李奇微作为美军中知名的战术专家才能的。则是第五次战役。前三次战役中。尤其是前两次战役。志愿军大胆穿插、分割、包围。把美军搞得叫苦连天。一看到志愿军抄自己后路。美军就开始撤退。到了第五次战役。李奇微让美军以一个加强营为单位。从志愿军各部队的间隙进行穿插。打乱了志愿军的战线。并且让志愿军遭受了180师几乎全军覆没的损失。

所以。美军在第三次战役之后扭转颓势。开始反攻。一般都被视为李奇微接手第八集团军之后带来的变化。但从客观上来说。第一次战役是志愿军攻敌不备。利用了美军的麻痹大意。第二次战役是美军调整战线之后重新进攻。志愿军仍然是以逸待劳的姿态。而且麦克阿瑟对志愿军的兵力等情况仍然一头雾水。毫不了解。

到第三次战役的时候。麦克阿瑟已经开始认识到。他的对手并不简单。非常强大。所以他才会继续要求美国国内向朝鲜增兵。否则美军无法取胜。作为一个已经70岁的老将。麦克阿瑟前两次战役吃亏是因为他自己麻痹大意。骄傲自满。但第三次战役之后。他开始重视对手了。就会有所变化。无论战略还是战术。都会有所调整。不见得非得李奇微来了才会变。

到第三次战役结束后。朝方和中方发生激烈争吵。彭总坚决拒绝继续大举追击。一个主要的理由就是。他担心过分深入。补给线太长。麦克阿瑟再来一次仁川登陆。但这之后麦克阿瑟还没来得及再策划一次仁川登陆。就被免职回国了。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虽然第五次战役战术上很成功。但在战略上再没有什么大动作了。尤其是志愿军放弃一次战役全歼美、韩军两三个师的目标之后。李奇微也无能为力。

所以。总体来看。麦克阿瑟长于战略。但对具体的战术方面不够重视。却也不能说他战术方面就是短板;李奇微确实发现了星期攻势、提出了磁性战术。第五次战役大胆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大获成功。但当志愿军改变战略战术之后。他在战略上也并没有提出什么高明的想法。直到最后调任欧洲。朝鲜半岛的战线始终比较稳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2:40:14

    麦克阿瑟,杜鲁门,志愿军,集团军,美军,战役,朝鲜,美国,中国,战术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2:40:14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奇微军事能力比麦克阿瑟强?杜鲁门为什么要换他去朝鲜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2:40:14

    杜鲁门为什么要用李奇微换下麦克阿瑟?是因为李奇微的军事指挥能力比麦克阿瑟更加出众吗?并不是!撇开彼时的世界政治格局、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