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周处除三害、司马光砸缸课本里励志少年长大后怎么样了?
原创

孔融让梨、周处除三害、司马光砸缸课本里励志少年长大后怎么样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孔融让梨

孔融一家不但让梨。还让生的希望。

名士张俭得罪宦官成为一名逃犯。被孔家收留后被查到。孔褒、孔融、还有他们的母亲争着说是自己收留逃犯。其目的是为了将罪责全揽到自己的身上。希望对方能免罪。获得生的希望。最后兄长孔褒被定罪。

在我们眼中是因为孔融让梨而名扬天下。实际上在东汉让孔融名扬天下的是这一次让“生”。

事实上孔家的家教都很好。他的一对儿女在孔融被抓之后。有人劝他们逃走。结果他们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很淡定地赴死。要知道此时这对儿女年龄不足十岁。当时大家都被感动落泪。

孔融为什么会被杀?

这个说起来比较长。知常容尽量简单地说。董卓专权时。孔融与之争论而得罪董卓。因为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天下名士。董卓当时也不好直接杀了。把他弄到北海任相。北海这个地方黄巾军闹得最厉害的地方。显然董卓将借黄巾军的手收拾他。

后来北海被袁绍的长子袁谭抢了。他就跑到许昌。担任将作大匠。此时大权都在曹操手中。

曹操一开始还是忠于汉室。随着时间推移。不臣之心就日渐显露。孔融与曹操闹过很多次矛盾。曹操都忍了。不过当孔融提出这个建议时。曹操就忍不住了。

他提议按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这条建议是针对曹操不臣之心来的。因为按这样的说法。曹操以后想封建只能去刘备、孙权、马超等人占据的地盘去了。这等于是虚封。

这种封建方式严重损害曹操的利益。因为曹操是想采用渐进式代汉。万一孔融这个观点被采纳。后果很严重。

曹操就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去诬陷孔融。最后孔融被杀的罪名是“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你觉得孔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吗?

这只不过是曹操杀掉孔融的借口而已。

周处除三害

周处是吴国将领周鲂的儿子。周鲂当年为了引诱魏国名将曹休上当。假装向曹休投降。而且还断发以示。最后曹休上当中计。石亭一战吴国大胜。曹休此战后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而去世。周鲂因为此战而被封爵关内侯。

吴国将领的二代横行不法的情况是挺多的。比如周瑜的儿子、潘璋的儿子等等都是横行不法被处理了。

石亭之战是陆逊指挥的。陆机是陆逊之孙。因为陆逊与周鲂有交集。所以周处去找陆机也是正常现象。

周处在陆家兄弟的点拔下醒悟了。不再横行乡里。改为读书。后任吴国的无难督。

三国归晋之后。周处也成了晋朝的官员。担任过新平太守、广汉太守等等。为官有方受到百姓爱戴。

周处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因为太过于正直。得罪朝中重臣。朝中重臣说周处是名将的儿子。作战肯定也很厉害。就这样周处被纳入夏侯骏部下。征讨西北氐、羌等部。

实际上就是想利用战场将周处弄死。

当时对方七万人。夏侯骏让周处带着五千人出击。周处说“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言下之意就是我败了没事。但这样会让国家蒙羞。夏侯骏强行让其出战。最后周处以五千人杀死对方一万多人。弹尽粮绝之时。他知道自己必死。作诗示志:

去去世事已。

策马 观西戎。

藜藿甘粱黍。

期之克令终。

最后从容力战而死。夏侯骏等人就看着而不发援军。夏侯骏是三国名将夏侯渊的孙子。

周处还著有《默语》30篇及 《吴书》、《风土记》。前2部已经散失。《风土记》应该还能看到。少时横行不法。长大之后文武全才而且正直。这是典型的浪子回头金不换。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从小就聪明。七岁就能通读《左氏春秋》。因为父亲为官。他跟上层官员有接触。也有名声。20岁就高中进士。所以司马光就是一个神童型的人物。司马池死后。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将司马光当作亲儿子一样培养。有庞籍的助力。他的人生路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去世而跌落。依旧很顺利。

事实上司马池的人生路也是很顺的。深得宋仁宗的信任。死后被封为温国公。

在为官的过程中。司马光与王安石、石杨休、包拯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因为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宋神宗推荐。说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宋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

宋神宗继位之后。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原来这帮关系挺不错的人因为意见不和分道了。

司马光主要与王安石的意见不合。后来干脆就不干了。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修撰《资治通鉴》。一干就是十几年。

宋神宗死后。当时主政的太后将司马光召回。他就将王安石的变法给废了。将受到王安石打压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弄了回来。

自己也正式拜为宰相。此时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

1086年。司马光去世。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京城老百姓都自发去祭奠。风光一时无二。不到十年。章惇为相。认为司马光的做法不对。最后宋哲宗下诏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坏所赐碑。后来继续对死后的司马光进行打压。直到南宋才恢复全部地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代党争之厉害。连死人都不放过。

其他观点:

中国人小时候几乎都听过《孔融让梨》《周处除三害》和《司马光砸缸》这三个故事。其中分别体现了“尊老爱幼”、“浪子回头”和“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不过对于三个主人公成年后的经历。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甚了解。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说一下这三个人长大以后怎么样了。

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孔融是一个懂得谦让、尊老爱幼的好孩子。但事实上。除了这个故事外。《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另一个故事恐怕更能反映孔融的真实性格。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小年纪的孔融已经十分会怼人了。当太中大夫陈韪对他的表现有质疑时。他可是丝毫没有顾及对方的身份。直接用对方的话来怼对方。结果陈韪在一众熟人面前很是尴尬。

也许陈韪的话说的有些不合适。但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为了提醒这个孩子不要过于骄傲。而孔融用对方的提醒反唇相讥。就有些故意让对方下不来台的嫌疑了。这说明孔融的情商实在不算高。

后来。他也是因为情商太低。过于恃才傲物。先怼董卓。后怼曹操。结果成功给自己招来无妄之灾。

前者稍微要点面子。故意用明升暗降的方法把他撵到叛乱猖獗的地区为官。打算借刀杀人。好在孔融当时运气不错。侥幸逃过一劫。

而后者是个阎王脾气。一言不合就起杀人的那种。所以当孔融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了他的底线后。他就直接找罗织一堆罪名将孔融处死。

由此可见。孔融这辈子还真是应了陈韪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他完全是自己把自己给折腾死的。

周处:“浪子回头金不换。为国马革裹尸还”

周处早年是个横行乡里的恶少。这主要还是因为他父亲是东吴大将周鲂的缘故。

这就好比我们今天的某些胡作非为的官二代。完全是仗着父辈的影响力横行无忌。

不过周处比起那些只知道祸害百姓的官二代来。多少还有些本事。至少一身的功夫是真的的。所以他才能成功的斩杀山中的猛虎与河中的恶蛟。并成功全身而退。

此外。要面子的性格也是他做到知错能改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幡然悔悟后。周处发奋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并一直当到御史中丞。

但在为官期间。他因积极劝谏、执法严明。结果得罪了朝中不少奸臣。因此遭到严重排挤。

后来在镇压氐族人齐万年叛乱的战争中。周处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最终壮烈牺牲。成为受到举国上下敬仰的真英雄。

司马光:“博学多才。顽固保守”

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年幼时的司马光是个敢于当机立断的勇敢少年。可随着年纪慢慢变大。他却逐渐走向了和年少时完全相反的另一面。

对文学或历史感兴趣的人一定都知道。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非常值得细读的巨著。充分的反映了司马光本人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

但除此之外。司马光在担任宰相期间。与王安石在变法问题上的激烈斗争却实在有些让人觉得有些恼火。

尤其是他经常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对一切变法措施进行无道理的否定。实在是刷新了人们对于疯狂的认识。

甚至司马光在临死之前都表示。因某些变法措施没来得及废除。让他觉得自己“死不瞑目”。

这种毫不考虑实际情况。为反对而反对的态度根本无法改变国家的困境。只能让原有的矛盾进一步放大并激化。

而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的长期斗争。也为宋王朝长时间的“党争”开启了先河。导致整个国家陷入无止境的权力斗争中去。并一步步走向灭亡。

总体来看。无论是孔融、周处还是司马光。在成年后与年幼时的性格、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说明人这一辈子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树立一个正确目标。并朝着它不断前进。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其他观点:

用发展的眼光看。三个故事。其实都是教育孩子用的。故事里呈现出的形象是暂时的。也是片面的。追其一生。可能会大跌眼镜。

孔融:让梨“大反转”

“谦让、孝顺、尊老、温柔”。这些词或许都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为孔融打上的标签。

可你知道孔融的死因吗?

真实的孔融没有那么好脾气。而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见谁不爽直接开怼。看谁顺眼谁就是天。

偏偏长大后为官的孔融做了一个错误的交友决定。先是与反曹操急先锋祢衡交好。搞起了跨界合作;又是直接与曹操宣战开怼。

小刘、小孙两人反曹。那是天高皇帝远。孔融就不一样了。在曹操眼皮子底下搞事情。他是真的打心底瞧不起曹操。

起初碍于孔融的名声。曹操不好下手。但很快机会来了。

孔融和祢衡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父母无恩论。

也就是说父母对于子女而言。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恩情。子女也只是父母激情之后的一种产物而已。

No zuo No die。曹老板抓住机会。借题发挥。一锅端了孔融一家。罪名便是“不孝”。

其实孔融父母无恩论的后面还有半句。养育之恩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对曹操来说不重要。断章取义。一向是极其有效的政治手腕。

周处:浪子回头金不换

除完三害。长大成人的周处成为了官员。

官场中的周处。收到了百姓们的爱戴。但同僚们却总是喜欢对他暗中下绊子。只因周处性子直。总是得罪人。

后来。朝中官员推举周处前去镇压叛乱。不是出于好心想给周处建功立业的机会。而是出于杀心。

这场叛乱的平定之战凶多吉少。叛军声势浩大。而短时间内朝廷没办法集结足够多的士兵与之抗衡。

这是一场死局。也是朝廷的缓兵之计。

周处本可以拒绝。因为他家有老母。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上了战场。

朝廷军的总指挥脑子也有些问题。面对7万敌军。命令周处发起总攻。而给周处的兵力只有5000。

1:14的兵力差。愣是让周处从早干到了晚。弹尽粮绝。说好的援兵却一个毛都没出现。

属下劝周处撤退。周处却说。现在正是我以身殉国的时刻。没有后退可言!

残存的士兵闻言。大受鼓舞。

此一役。杀敌数万。周处军全军覆没。

“浪子回头金不换”。是周处一生的烙印。

司马光:“感谢发小儿的板儿砖!”

“感谢发小的板儿砖!”被司马光从水缸中救出的孩子。名为上官尚光。是个富二代。

长大后的上官尚光选择了从商。经营有道。成为了一代富商。后来更是为恩人司马光专门修建了一座感恩亭。

司马光则在后来成为了一代政治大家。最出名的事儿。也就是和爱变法的王安石唱反调了。

然而。王安石变法背后有皇帝撑腰。司马光便只能暂避风头。宅在洛阳家里专心写《通鉴》。

直到宋哲宗上台。反对新政。重新任用守旧派。司马光才又一次站了起来。

只可惜当了没几个月的官。就因病去世了。但也算善终。

笔炮君说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善恶难辨。毕竟人心长在肉体里。摸不着。看不见。

看人不能看表面。内心最重要;交友不能看家世。人品是关键。

做事不要断章取义。所以。看完文章点个赞。谢谢。么么哒。

关注@笔炮君。我们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唠更多有趣的嗑儿~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13:00

    周处,神宗,的人,王安石,浪子回头金不换,是个,横行不法,吴国,小时了了,都是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13:00

    没想到大家都对孔融让梨、周处除三害、司马光砸缸课本里励志少年长大后怎么样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13:00

    孔融让梨孔融一家不但让梨。还让生的希望。名士张俭得罪宦官成为一名逃犯。被孔家收留后被查到。孔褒、孔融、还有他们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