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的戎装礼服,是仿效哪国的军服,帽冠上的樱穗代表什么意思?
原创

民国军阀的戎装礼服,是仿效哪国的军服,帽冠上的樱穗代表什么意思?

好文

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这是北洋军阀时期的军服。晚清时。西方国家(代表英国)开始强大。在全球殖民。然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学西方进行了军服变革。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清政府开始改革军队。组建新军。新军军服就是学的日本的样子。新亥革命之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成果。所以那个时期的军服就依照清政府新军军服改的。民国时学日本比较多。比如:中山装

其他观点:

那个帽子上顶着的东西源于古代服饰的簪缨。等级象征。

传承自清末新军的军装礼服。

民国时期是从1911年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算起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军装变动较大。没有完全统一的军服。和当时国内军阀割据。派系林立的国请有很大的关系。民国时期最早的军服是在1912年(民国元年)10月参议院公布的陆军服制。1918年(民国七年)公布的海军服制。但由于这些条例不完全切合中国国情。而没有能够全部实行。

民国初年。国内军阀割据。派系林立。“城头变幻大王旗”。全国军队的军服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式。但因受当时世界列强军队服装的影响。式样上大体相近。而与东邻日本的军服更为接近。自北洋练兵以来。中国军事制度上主要学习日本。当时军官、士兵一般多戴硬壳大檐帽。缀五角形帽徽。按民初国旗(五色旗)红、黄、蓝、白、黑颜色。军官常服用呢料。士兵用黄斜纹布。军官穿长筒靴。士兵打绑腿、着高腰皮鞋。官兵均配领章。采用呢制。呈长方形。将官为全金色。其余按红、黄、蓝、白、黑区分步、骑、炮、工、辎兵科。官兵均以肩章区别等级。北洋军阀政府虽制定了陆、海军服制。但执行得很乱。军服的颜色、式样和制作材料因派系不同。自行规定。极不统一。

此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兵种的增多。战场分工越来越细。军服的种类也大大增加。而社会生产的民展。纺织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军服材料质量的的改进。但总的来看。民国时期军服的式样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央军)明显好于各地方派系部队。如冯玉祥的西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等“杂牌军”。

30年代以后。国民党军队曾几次颁布服制条例办法。规定了军服的种类、亲式、颜色。材料。对于统一服制。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1936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陆军服制条例》。对民国时期的军服的规范统一起到比较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侃侃民国不同时期的军服。

第一阶段 国民革命军陆军 (1924年至1929年1月)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黄浦军校。聘请苏联顾问。完全按照苏联的军事制度创建由国民党人自己掌握的军队。建军之初。无论军官和士兵均穿相同的灰布军装。没有军衔。直至1928年才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小范围地使用了一种军衔臂章。但这些军衔都没有经过国民政府的正式任命。

第二阶段 国民党陆军 (1929年1月至1929年9月)

192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常服暨礼服暂行条例》。对陆军服装进行了自国民政府成立以来首次统一。首先自中央军开始换装。但此次换装时间很短。总共不到9个月时间。在同年的9月就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第三阶段 国民党陆军(1929年9月-1936年1月)

1929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又公布了《陆军军常服军礼服条例》。此条例于同年1月公布的《陆军军常服暨军礼服暂行条例》相比。在军衔领章上有了较大的区别。将官军衔领章由全红色改为全金色。校、尉军官的领章底色改为所属的兵种色。士兵仍用黄色底色。士官在领章上加缀3道蓝线。炮兵的兵种色也由浅蓝色改为蓝色。

第四阶段 国民党陆军(1936年1月至1946年3月)

1936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陆军服制条例》。规定陆军军服分冬夏两季。大礼服、礼服、军常服三种。官兵均以领章表明兵种和阶级。各兵种的识别标志是:步兵红色。骑兵黄色。炮兵蓝色。工兵白色。通信兵浅灰色。辎重兵黑色。宪兵风红色。军需紫色。军医深绿色。测量土黄色。军乐杏黄色。礼服的穿戴。大礼服在国庆日、元旦日庆贺宴会时。领受勋章或参加各种典礼时。随从国民政府主席阅兵时。随从最高军事长官与国庆日、元旦日阅兵时。国家有其他大典时。举行会礼或祭奠时穿着;长礼服在竭见或迎送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时。侍从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巡阅要塞、军港、学校、兵营、舰队时。部队因典礼而举行阅兵时。就职、卸职及重要集会时。访侯或拜答外国重要文物官员时。参加军人婚丧以及祭奠时穿用;军常服在平时办公及外出。操练演习及受检阅以及战时穿用。还规定了穿着制式服装是的佩戴。包括礼带(武装带)、肩章、领章、军刀、短剑、马刺、长筒皮鞋(马靴或皮鞋)或手套。部队番号以臂章表示。

官兵的服装。抗战前。大都采用小领(中山装相似)。颜色一度灰色。后改草绿色。规定中下级军官一律打绑腿。

抗战期间。鉴于当时军服多系棉织品。制式不够统一。尺寸长短不适。材料粗脆者多精细者少。穿着后运动呼吸不自由。外观上亦不能表现军人之威武仪表的弊端。国民党军队于1942年10月。研究拟制了《十年军服具体实施办法》。对军服制作提出:一是合乎军事要求。强调服装舒适、轻便、坚固耐用。外观庄严且便于伪装。二是合乎经济原则。要求军服制作要就地取材。尽量使用国货。避免资金外流。三是合乎卫生要求。将保暖、透气、吸水三者作为选择被服材料的基本要求。四是统一制式。彼此通用。

军常服。领章

国民党军队将、校军官冬季均穿呢子军服。呢子的颜色为暗绿色。区别于普通军官或将校军官夏装的黄色军服 。地方军阀部队军服式样与中央军基本一样。但颜色却是五花八门。值得一提的是。国军参谋人员的领章一面是交叉的竹节。一面是军衔。这在很多国产抗战片上是没有表现出来的。

国军少校军衔背面

国军少校军衔

胸章

将官的胸章边框为红色。没有兵种色带。左侧的三角数量与领章上的三角数量相同。当是在国民党军中有“见红就立正”的说法。就是指见到红色边框而是红色兵种色 。

校官的胸章为黄色边。尉官的为蓝色边。胸章上带所属兵种色。黑色三角的数量与其领章上三角数量相同 。

士官和士兵的胸章都是黑色。士官的军衔是在黑三角后加一竖线。士兵官则没有此线。其它内容与军官相同

第五阶段 国民党陆军(1946年3月至1949年9月)

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有关军队进行整编的决议。决议中重新就军队的服装样式进行了统一设计。并在全军进行逐步换装。但因同年7月内战爆发。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有许多国民党军队还没来的及换发新军装就被人民解放军歼灭。所以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当年的照片中国民党军队着装十分混乱。

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部分部队改换美式装备。首先从远征军、驻印军开始。装备美军枪械、被服、装具。请美国顾问帮助训练。相对于以国产装备为主的“国械师”来说。这些部队被称为“美械师”。抗战结束前后。至1946年10月。共装备、训练陆军40个师和5万交警部队。这些部队基本穿着美式军服。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接受美国顾问团的建议。改革军制。军服也仿效美国。做了一些改动。军官常服仍用旧制。改用大檐帽。便服改为大翻领。黄色卡叽布制。将校级军官冬服一般用呢制。士兵夏季服装一般改为大翻领。船形帽。短裤、绑腿;士兵冬季服装仍用旧制。军衔标志采用美式肩、领章并用的方法。军官肩章为肩袢上缀金属徽标。

其他观点:

我查了大量资料来详细说下民国军阀的军服: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战争中火器射程的延长和杀伤力的增强。两军交战距离较之冷兵器时代远了很多。战斗人员特别是指挥官的伤亡率却比旧时高出很多。这就要求军队的服装要有利于隐蔽。要让自己人在近处利于识别。让敌人难以辨识。同时。清末新式操练的实行。也给军服带来了更多要求。例如军服必须“改用短服”。而在兵种增多的形势下。为便于战时指挥和平时管理、训练。官兵军服上需要标明兵种和勤务专业…

那时清军的服装是长袍马褂式。“糅杂参差。习为宽博之容。颇乏严整之象”。特别是军官服装。颜色华丽。与士兵的服装“分别太显。殊非战时所宜”。作战时极易招致敌人攻击。其最大的弊病为非常不适合现代化军事作战。而中国的军服改革也正是从此时开始的。

文史学者何德骞介绍:“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新军的编制、训练、装备、官制等方面。尽仿德国和日本陆军模式。同时移植西欧军衔制。军服改革也成为新军改制、效法西洋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久。袁世凯等人在《练兵处奏定陆军营制饷章》中。专设‘军服制略’一项。明确提出改革军服的方案。”

在这个方案中。对于军服样式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其一。“窄小适体。灵便适宜”;其二。“敌人远视。官兵莫分。军以相逢。尊卑各判”;其三。颜色“视线愈远愈不能真。使(敌)人不能远望瞄去”。之后。还实行军衔制度。官等分为三等九级。而军衔制的实施也促进了陆军军服的进一步规范。


然而。民国年间制定的军服服制到了北洋军阀时期便出现了混乱。“那时军阀各自为政。分别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装备武装力量。不同派系的军阀依靠不同的列强。另外。军阀经济水平各异。个人喜好不同。在军事装备和军装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各有不同特色。形成了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服制。”何德骞说。“具体说来。那时军服颜色、式样和面料各不相同。甚至同一支部队。由于服装加工工厂技术水平有限。每一批军服颜色都有差别。唯有各部队的军常服的肩章始终保持竖式这一形式未变。”何德骞补充说。当年北洋军阀派系中。直系士兵为灰色军服。奉系为土黄色军服。直鲁联军为藏青色军服……于是百姓们眼里。颜色、质地各异的军服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有趣的是。北洋军阀部队的军装体现了地方特色。成为民国军服的独特现象。“为适应东南地区多日晒的气候。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军帽帽檐很宽大。而且可以向上折起。被人称为‘大帽子兵’。由于雨季较长。夏日士兵还配有雨伞。奉系士兵身处东北。为了抵御冬季的严寒。冬天士兵多戴狗皮帽。穿保暖性能好的翻毛领子军呢大衣。当时军方人士说。东北军不但人人耐寒。而且‘棉衣、棉被一应俱全’。西北军地处贫瘠的大西北。资金有限。军服质量极差。从总司令到师、旅、团长。无不头戴八角帽。身穿中式对襟、上下各有两个口袋的粗布军服。各级军官下身一律穿大腰棉裤。冬天全军都穿羊皮御寒坎肩。夏天都穿‘双梁鞋’。由于经济拮据。西北军的军服还一度曾用面口袋染色制作。做工粗糙。猛一看去。士兵个个衣衫褴褛。在军阀部队中实属罕见。”何德骞说。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新的《陆军服制条例》。规定陆军军服分冬夏两季。大礼服、常礼服、军常服三种。官兵均以领章表明兵种和阶级。何德骞指出:“当时军服共由5个部分组成。帽、衣、裤、靴、刀。并没有枪。因此一些描绘民国军人的电视剧中。军人戎装照片时。腰间配手枪是不准确的。”

民国以来干戈不息。连年内战。致使军装业相当发达。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的军装业最有代表性。由于军装需要批量生产。手工缝制远不能满足军队的大量需求。好在缝纫机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天津的军装生产行业大多拥有缝纫机。民国以后。天津民间军服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何德骞说。当时天津最负盛名的军装生产厂有恒记德、永贞、华昌军衣庄等。民营军服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其经营者不仅要具备胆识。更重要的是依靠过人的公关能力。能和军阀交上朋友。

比如清末在袁世凯新建陆军营外修鞋的王子云。就是依靠当时的广泛结交。为袁世凯、段祺瑞、张勋、张宗昌、王占元、孙传芳等人制作军服。他的华昌军衣庄在天津盛极一时。其分号国内林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意中人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17:40

    军服,领章,军官,军衔,士兵,国民政府,兵种,军装,军阀,部队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17:40

    没想到大家都对民国军阀的戎装礼服,是仿效哪国的军服,帽冠上的樱穗代表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17:40

    谢谢邀请!这是北洋军阀时期的军服。晚清时。西方国家(代表英国)开始强大。在全球殖民。然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学西方进行了军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