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很悠久,那么举行宴会时如何排座次呢?
原创

中国的饮食文化很悠久,那么举行宴会时如何排座次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饮食文化随时可见。但中国的饮食文化是特别蕴厚而悠久的。

中国的饮食礼议文化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来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文化。是古代饮食文化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其实。古代代的饮食文化礼议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文化礼议简化为:主人(东道主)与客人了。

然而。从古到今。因为卓具的演进。所以。宴席座位的排法也相应的变化了。总的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但家宴首席以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若是圆卓。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为宜。

其他观点:

你好。我是乡村教师程先生。很高兴能受邀回答你的问题。在下水平有限。回答不周还敬请谅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便是期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热情好客的传统。宴会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要先让客人入席。然后敬为上座。而懂事的客人一般都会推辞。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上首。几人拉拉扯扯其实都心知肚明。最后年长的客人\"勉为其难\"的坐在上首。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排座次在官场中更是举足轻重。弄好了领导欢喜。下属高兴。甚至可以借机上位。升官加薪。弄不好领导生气。你就等着穿小鞋吧。如果真要举行宴会。最好请懂行的给你进行安排。以免出现不愉快的场面。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其他观点:

中国宴会的桌子一般是圆桌。大家喜欢围坐在一起热闹地吃喝。正对门的位置是最上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座。主座旁边是偏座。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主人一般要坐在主座位置。但是很多时候。主人安排年长者或是地位较高的人坐最上坐。而自己则坐在主座的右边(主宾位)。这样既表示主人对客人的谦虚尊重。也方便服务旁坐的人吃菜喝酒。

其他男客人则分别从最上座开始往两边排座。秉承着右为尊。左为卑的原则。如果男女客人都有的时候。女客人则一般从背对门的那个座位开始依次排开而坐。比如家庭聚会。有男女主人共同招呼客人的话。男主人坐在主座(正门对着的位置)。而女主人(副主人)则坐在背靠门的位置。男女客人则从男女主人的两边依次排开来坐。并以右手为上。把较为重要的客人安排在男女主人的右边。并且尽量把熟悉的人排的位置靠近一些。可以使宴会轻松愉悦。

中国人上菜也是按顺时针上的。菜会先到主座的右边。这也大概和右尊左卑的传统有关吧。此外中国的宴会大都是男女分开来坐的形式。男女一般不会穿插来坐。当宴会不只一桌宴席的时候。桌子的排列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是两个桌子的宴席。以面对门为方向横排桌子。则右桌为尊;以离门远近来竖排桌子。则远桌为尊。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很多饭店的雅间有两个桌子。为什么靠里的桌子会略大于靠门的桌子的情况了。当宴会有多桌宴席的时候。比如婚礼、酒会。主桌除了可以按上面所说的右为尊或远为尊的要求排列之外。还可以把主桌放置在所有桌子中间。其他桌子与主桌离得越近。代表座次越高。两桌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这样对客人和服务人员都比较方便。主桌和其他桌子的桌布等装饰品最好也能按同样的方向摆放。这样看起来比较协调。

入座的时候。主人最好提前招呼客人。帮客人安排座位。客人也应该听从主人的安排。以免坐错位置。尤其是年龄或辈分较小的人最好等其他客人都就坐之后。自己再入座。一旦入座之后。大家一般不会随意地挪动板凳或离开席位。除非是有电话响或者其他特殊情况时。要跟桌上其他客人礼貌地道声歉。再离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27:44

    客人,桌子,主人,的人,宴会,首席,男女,末席,饮食文化,中国

  • 曾温暖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27:44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很悠久,那么举行宴会时如何排座次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3:27:44

    饮食文化随时可见。但中国的饮食文化是特别蕴厚而悠久的。中国的饮食礼议文化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来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