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泛文化写作营# #敦煌壁画# 历史上的敦煌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战略基地。也是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商贸中心。正因如此。敦煌便成为中西文化的荟萃之地。敦煌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开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壁画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象征必须得保护和传承。更因其十分脆弱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更需要很好的保护。保护敦煌壁画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自公元366年。乐樽和尚在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窟至今。难以计数的工匠、画师。将丝绸商旅、舞乐繁华。辅以极富创造力的线条与色彩。凝刻在了穿越时空的历史走廊里。后经历代兴建。加之唐时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盛极一时。遗憾的是。后世朝代更替。至明代莫高窟近乎被世人遗忘。沉寂多年。莫高窟再次吸引世人目光已是清末王道士发现藏经洞。让人痛心的是。王道士的发现并未引起忙于割地赔款的晚清政府的重视。倒是将外国掠夺者带入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斯坦因、伯希和、奥登堡、吉川小一郎等相继用少数银两换取藏经洞珍贵文物。把一箱箱中国的文化瑰宝偷运出境。掠至西方。令有识之士极为愤慨。
历来的政权对敦煌文化的以延续是有价值的。从陈寅恪到余秋雨名人学者也都尽自己的力量去做贡献。
作为我们普通民众。应当做一个敦煌文化的守望者。让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地传承下去。给子孙后代。多留存一点关于先祖的记忆。
其他观点:
面对奔涌而来的游客。敦煌壁画需要好好保护
文物都是脆弱的。需要大家共同保护。
自然侵蚀引起的墙体脱落、变色、褪色等以及人为划痕、粘贴、烟熏等。包括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损害都会损毁壁画。大量游客在某一时段内集中参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突然增加。壁画所处的小环境温度和湿度上升。也会对脆弱的壁画和彩塑构成严重威胁。
敦煌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一方面是“一带一路”带来的影响;二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比如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敦煌壁画。方向和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敦煌壁画本身面临的病害就特别多。十分脆弱。大客流量更加剧了壁画所受到的危害。所以它一直在以一种不可逆的方式消失着。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也是佛教艺术中心。属于世界文化遗产。针对壁画的保护。记者随机调查了现场的十余名游客。发现其中多数人对文物保护知之甚少。
而当地的导游也反映。莫高窟游客数量众多。参观壁画的过程中。时有拍照、乱丢垃圾、甚至倚靠壁画等不文明的现象发生。
莫高窟有735 个石窟。洞窟内保存了45000 平方米壁画和2000 多身彩塑。壁画和彩塑生动地展现了中外艺术形象和广阔的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一千多年艺术的流传及演变。
莫高窟从366 年首次开凿至今。历经千余年。饱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破坏。1944 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时。莫高窟窟檐糟朽。雨水渗入崖体裂隙。造成岩体和部分石窟前室坍塌。致使壁画产生脱落、空鼓、酥碱和起甲等多种病害。部分洞窟由于无窟门遮挡。底层洞窟被积沙掩埋。遗址面临多种风险。
30 多年来。敦煌研究院针对大气环境变化、洞窟微环境变化。以及典型病害开展了长期的监测研究工作。为莫高窟的保护和遗址的科学管理积累了大量科学数据。
保护石窟遗址就是保护好遗址各方面的价值。遗产价值不仅体现于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和彩塑。遗址周边的环境也是莫高窟价值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除自然因素外。遗产所面临的利用方面的压力以及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干预。都会引起遗产所处环境的改变。进而改变遗产总体的自然历史风貌。此外旅游活动和开放也会对精美的彩塑和壁画产生各种影响。造成壁画和彩塑的破坏。为此。敦煌研究院一直在探索遗址保护的科学方法。通过法规和科学技术延缓遗址劣化的速度。
2003 年。甘肃省颁布实施《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为莫高窟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和法律保障。1998~2004 年。制订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 2025) 》。 以《规划》为指导和依据。开展莫高窟的保护、利用、研究和管理各项工作。
随着莫高窟游客人数的逐年增加。游客参观活动对洞窟壁画保存的影响成为新的风险因素。
从2001 年起。敦煌研究院和美国盖蒂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的研究”。
此项研究将洞窟空间容量、有无病害、可观赏性、环境因素、游客数量、游客流量、停留时间等作为限制条件。确定了莫高窟日游客最大承载量不能超过3000人次。为洞窟合理旅游开放提供了科学依据。
敦煌研究院通过与国内外文物保护机构长期合作。开展莫高窟风沙治理、洞窟壁画病害机理、壁画制作材料分析和岩体稳定性评估等研究。基本掌握了莫高窟各种风险因素的劣化机理和规律。
依据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的遗产保护技术和材料研发。形成了崖体加固和裂隙灌浆。风沙综合治理。壁画空鼓和酥碱脱盐修复等技术的保护技术体系。
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通过保护项目实施。抢救了大批病害严重的壁画和彩塑。使许多洞窟的病害得到科学修复。稳定了壁画保护的状况。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莫高窟风险监测预控体系。
从2005 年起。敦煌研究院开始了预防性保护科学研究。提出了“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目标。在国家文物局和科技部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预防性保护研究和示范建设项目。
2012 年。启动了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世界文化遗产地风险预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建设“莫高窟风险预警监测体系”提供了技术准备和理论基础。
建设完成的莫高窟预警监测体系采用现代传感器和网络技术。融合莫高窟遗址保护和管理需要。在全部60 余个开放洞窟安装了可实时传输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实时监测开放洞窟的微环境变化情况。
实现了遗产气象监测、微环境监测、本体监测、载体监测、游客承载量监测和安防监控系统的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促进了各相关部门间的协同工作关系。还可确定遗产保护、管理、利用中所遇事件的轻重缓急关系。并依据事件的重要性程度。提出相应的报送、预警方式和响应措施。实现了莫高窟的保护和管理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变。
其他观点:
我们能做的只有保护和敬仰。敦煌是一个沙漠化严重的城市。风沙摧残着古老的文化财产。面对自然的选择。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文化的尊敬而施加维护:比如给壁画安装玻璃保护壁。隔离外界空气。达到一个大型博物院的效果。古老的遗迹维护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必须靠大家的意识和自觉。普通老百姓能做的也只有呼吁和管好自己的手。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9513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莫高窟,敦煌,壁画,洞窟,彩塑,病害,游客,遗址,遗产,文化
没想到大家都对面对慢慢消失的敦煌壁画,我们能做些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泛文化写作营# #敦煌壁画# 历史上的敦煌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战略基地。也是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商贸中心。正因如此。敦煌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