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一个山名吗?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原创

“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一个山名吗?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成语“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会稽东山(今绍兴一代)。东山确实指的山名。它的典故中的主人公叫谢安。

谢安(320~385)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名门望族谢氏。他的老爸。哥哥、弟弟皆在东晋为官。

然而他却是一个另类。拒绝朝廷出仕为官。隐居会稽东山。整日和一些文人墨客游山玩水。徜徉在大自然之间。他的“驴友”有王羲之。许询等人。

由于谢安的名声很大。朝廷三番五次请他出山。期间也短时间从过政。但很快就辞官而去。关键是受不了约束。

就在谢安人到中年时。家族中发生了一些变化:老爸去世。弟弟谢万在和敌军作战时贻误战机被朝廷废为庶人。

谢氏家族一时之间在朝廷中势力一蹶不振。恰在此时。东晋遭到了强敌入侵。朝廷再次召唤谢安出山。谢安不计前嫌临危受命。这就是成语“东山再起”的由来。

公元360年。这一年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朝廷大哗。有的大臣直接提出投降。这些人说:“东晋把所有的军队集中在一起也超不过10万。兵力太悬殊。这仗没法打”。

当时皇帝想到了谢安。于是封他为征讨大将军。在国家危亡时刻。谢安毅然担起了拯救国家的重担。这一年谢安40岁。

谢安首先推荐自己的侄儿谢玄为先锋官。随后他把东晋的家底——满打满算的八万人马让侄儿率领前去阻击符坚的军队。他则坐阵后方指挥。

他侄儿临走前想问问这个仗怎么个打法?8万对100万。隔谁心中也没底。

谢安只是说。“朝廷自有安排。你尽管放心前去”。谢安唯一能做的就是鼓舞士气。他侄儿相信叔叔的能力。所以心里并不十分惧怕。

谢玄带领着军队和苻坚的军队在“淝水”摆开了阵势。谢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他心中有数。前秦虽然有百万之众。但有一半是在行进的路上。他派传令兵传达命令。要侄儿打符坚一个措手不及。要“半渡而击”。

讲真行军打仗除了谋略上的比拼。一大部分原因来自天时地利。上天保佑东晋。在如此悬殊的决战中。谢玄把握住了先机。

传令兵传达了谢安的计策:命令谢玄不能等苻坚的军队聚集好再开战。不能像春秋战国时的宋襄公那样“半渡不击”。做一个愚蠢的仁义之人。

谢玄依照叔叔的计谋。乘苻坚大军渡水到一半时突然发动攻击。谢玄最终以少胜多战胜了苻坚。取得了淝水之战的最终胜利。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堪比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的胜利。保住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

后来人们把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其他观点:

谢安这个名字部分条友可能有些陌生。但提起淝水之战。大家就耳熟能详了吧。

在李白的诗作中大概有30首左右提及东晋的谢安。可见李白对谢安的推崇。他俩脾性相近。可以说谢安的一生正是李白所憧憬的一生。不过现实很骨感。李白并不能达到谢安那样的人生高度。不过其诗作流芳百世也属妙事一桩。

死活不做官的谢安

早在少年时期。谢安在士大夫阶层的名声、口碑就出奇的好。大家也都觉得他是个有才干的人。适合效力于国家。但他本人个性却洒脱不羁。更倾向于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甚至饮酒狎妓的自由生活。朝廷征召他做司徒府的著作郎。他一再声称自己有病。推辞不干。

不堪其扰的谢安。宁愿隐居也不做官。后来有朋友举荐他。扬州刺史更是近乎于逼迫的情况下。他才尝试过一次。但上任仅仅一个多月以后便辞官不做。不但如此。无论是尚书郎还是吏部郎、琅邪王友等等职务也被其婉拒。于是朝堂上就有人觉得他恃才傲物。不识抬举。提议将谢安终身禁锢。当时的会稽王也算变相的为谢安说了好话。说谢安下次必定应召而来。此事遂了。

为什么不做官呢?

虽然有个性的原因。但却不是全部。

①个性使然

②朝中有人

③时机未到

谢氏一族朝中“有人”这是明摆着的。父亲、兄弟都是官员。所以谢安不屑于举家步入仕途。更不屑于与自家人“争锋”。他的弟弟谢万是豫州刺史。西中郎将。卫戊边疆。当然。相对谢安的名气和声望。谢万还是差了很多。因为谢安是被推崇为宰辅级别的。

当时也并不是入朝的最佳时机。进入朝堂首先面对的恐怕不是从政做事。而是陷于造反级别的党伐。事实上如果国家真的需要。谢安肯定会全力报效。

所谓东山再起

辞职后的谢安回归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后来的复出。这与谢万的论罪失势有关。统兵能力有限。北伐前燕途中不能安抚军心、将士。面对遇敌假象不但没有稳住阵脚。反而造成士兵们受惊溃逃。而谢万逃跑更是快人一步。不久后。谢万蒙朝廷开恩仅仅被革职贬为庶人(也是为谢安最终能入朝留一丝情分)。

这对谢安有什么影响呢。谢氏一族的实力是有的。但当代表谢家活跃于官场的谢万失势后。意味着家族势力脱离核心权力圈(他的父亲谢裒已死去多年)。本来谢安的本意是不想与自己亲人争。这很没意思。但现在谢万被贬。为了维护家族利益。看来是自己挑起重担的时候了。

桓温:晋明帝驸马。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甚至操纵帝位废立。是那段历史时期的重量级人物。

就在论罪谢万的转年。谢安应桓温的邀请担任司马一职。

高崧说:“你多次违背朝廷的召用。高卧东山。众人议论。你不做官。如果面对百姓。而你现在做官又如何面对百姓呢?”

桓温虽然野心很大。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爱才之心。在自己的府宅中。他和谢安畅谈人生。欢笑终日。能与桓温如此接触。如此亲近的客人。绝无仅有。可见桓温对谢安是非同一般的器重。

就在桓温北征前夕。谢万郁郁而终。谢安以奔丧为由离开了桓温独立发展。也可能是百姓对他的期望值过高。造成谢安任吴兴太守后口碑很一般。没什么轰动效应。但是走后不久大家又非常怀念他。这就是名人效应吧。朝廷则毫不介意。继续邀请谢安任职。不久官至吏部尚书。

消弭篡权行为。不计前嫌稳固内政

没有谢安的北伐。桓温铩羽而归。又听信属下谗言另立晋简文帝司马昱。而司马昱也是个麻雀的性子。气性忒大。不满受制于桓温。郁郁而终。桓温推荐谢安接受遗诏。

桓温朝见孝武帝司马曜。谢安与王坦之迎接。当时就有人传闻桓温有篡权的可能。此次见面谢安和王坦之小命不保。王坦之虽然名坦之。却并不能坦然处之。吓得冷汗直流。手板拿反而不自知。而谢安虽然早已看到帐后埋伏的兵士。但沉稳不乱。并调侃桓温说。诸侯有道。守卫四邻。你墙后藏人是啥意思呢。桓温很尴尬。撤走了兵士。谢安和王坦之二人本来声名并驾齐驱。经过此事。高下立判。

至于桓温暗示朝廷赐予九锡。应该与篡权无关。主要是桓温病重。想在死前要个名头而已。后因谢安以修改为名将此事拖下。直至桓温身死。九锡自然不了了之。

桓温死的时候。桓冲曾经问过桓温。类似谢安这类人该如何处置。桓温觉得自己都没法搞定谢安。桓冲更没有希望了。所以当接力棒传到桓冲手里的时候。让桓冲很费了一番思量。自己独斗谢安和王坦之确实费力。所以只能依附于皇权。开始低调做官。既然不能进一步铲除异己。那至少也要保全身家性命吧。哪一个门阀势力背后不是几百上千条人命。稳妥为上。

谢安也并没有趁着桓温身死而发难桓冲。既然桓冲“忠于”皇权。那就一笑泯恩仇吧。况且太后临政很明显会偏向于谢安一方。就这样。在多方面条件都有所改善的情况下。国家的政局稳定得到了保障。有人说谢安错失良机。其实谢安是以大局为重。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教科书般的案例

内忧外患。政治环境风雨飘摇的东晋。终于稳定了内部势力。而前秦苻坚又“适时”而来。号称百万大军想要吞并东晋。一时间“京师震怒”。其实是震惊。官员们都吓蒙了。一如行刺事件一般。谢安还是临危不乱。指挥调度从容不迫。以少胜多赢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谢安虽然不算是接手烂摊子。但也着实好不到哪儿去。桓温多次北伐都铩羽而归。给军力和军心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军阀之间的角力也致使各方损失惨重。前秦大兵压境。东晋自然压力山大。所以以原有军事格局去应对空前大战已经不大现实。

谢安对国家安全早有前瞻。也早就着手组建了北府新军。都是一些非门阀势力的流民。因为历经多年战乱。有些战斗经验的流民很多。而且其中的高中层将官也以选拔制为主。增加了部队的公正性和稳定性。让士兵们看到升迁方面的前途。历经七年终成铁军。

内政方面。谢安“一雪前耻”。一改从前的平稳路线。改革国家税收制度。按人口纳税。杜绝了在多个朝代都引发民变的“祸水东移”问题。即税金转移底层群众的弊病。凡涉及劳役的人口皆免除税金。那个年代交通很成问题。百姓被征用往返路途也要几个月。无法从事生产。所以税金也就不能再落在劳役纳税人的身上。国家的税收应数。自然国库充裕。为此次应对苻坚的大军做好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准备。

在对阵方面。东晋也确实有很大优势。有长江一线可守。谢安一面调动“不稳定因素”桓冲吸引敌人兵力。又以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北府军应敌。自己则督战下游。而苻坚的大军则错失良机。不以自己兵力上的优势碾压东晋北府军。反而后撤80万部队。

击敌于半渡这招恐怕连寻常百姓都耳熟能详。谢安又怎会上这种恶当。你击我半渡。而我击你半退。苻坚大军溃不成军。统一南北的计划流产。大军溃逃。由于苻坚军实力的大幅度削弱。北方又恢复了群雄割据的状态。给东晋带来数十年难得的和平时间。

其他观点:

“东山再起”是大家都比较熟知的一个成语。

意思是说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在隐没暗淡的度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声名鹊起。成为世人瞩目的核心焦点。

一般来说。这个成语常常形容人在在逆境困顿中。不甘沉沦。砥砺奋进。逆势崛起。重新开创了事业的新局面。

说到这。我不由地想起了杜牧的《题乌江亭》一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从中可见。这首诗在凭吊楚霸王乌江自刎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叹项羽为何不返回江东。重整旗鼓。认为那样的话。也许还有翻盘的机会呢。

因此。世人再引用“东山再起”时。往往会在后面加上“卷土重来”。可以说。这两个成语相得益彰。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下来。咱们重点说一下“东山再起”这个成语。

有人问了。这里的“东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吗?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典故呢?

还别说。东山确实是一座山。位于浙江会稽地区。也就是现在的绍兴上虞上浦镇境内。

这座山之所以这么有名。主要是缘于谢安这个人。因此。东山别称又为“谢安山”。

谢安何许人也?历史上以小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东晋八万军队的总指挥就是这位。

而对面却是前秦符坚。所率领的百万虎狼之师。大有一举吞下东晋的气势。

战役的结果出乎意料。八万对百万。谢安大获全胜。来势汹汹的符坚。却是兵败如山倒。

自此。来自北方的威胁彻底消除。东晋边境地区数十年无战事。

淝水一战。谢安扬名天下。成为了举国上下赞誉的英雄。人们谈论他时。常常会用“东山再起”来形容。

为何有如此这种说法呢?原因也不复杂。

谢安出身名门望族。其父是太常。其从兄是镇西将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指的就是他们谢家。

谢安虽出身士族大家。身上并没有纨绔世子的康碌。反而是才华横溢。淡泊名利。宁愿做一闲云野鹤。寄情于山水之间。

此前。朝廷多次授予他官职。谢安大都是坚辞不受。朝野上下都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谢安隐居在会稽东山。与书圣王羲之十分交好。二人常常聚在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倒也逍遥自在。

若不是前秦犯边。国家有难。谢安是断不会出山的。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危难之际。谢安这才被朝廷启用他。任命他为扺御外敌的前线总指挥。

谢安临危受命。迎接他出山的众官员中。其中有个叫高菘的是旧相识。对他说道。过去你屡次拒绝做官。今天可算是东山再起了。

《晋书·谢安传》对此有详细记载:

“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由此可见。“东山再起”典故里的意思。是指隐居后再度出来任职。与现代更注重的励志逆袭还是有所区别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11:11

    东晋,朝廷,东山,东山再起,前秦,司马,大军,之战,侄儿,苻坚

  • 曾温暖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11:11

    没想到大家都对“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一个山名吗?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11:11

    成语“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会稽东山(今绍兴一代)。东山确实指的山名。它的典故中的主人公叫谢安。谢安(32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