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原创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好文

热门回答:

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

从年龄上来看最大的是欧阳修。最小的是苏东坡。

聊这四个人的关系就必须要从年龄最大的欧阳修聊起。

欧阳修曾经去考试有过落榜的经历。不过23岁时就位列二甲进士及第。这样的年龄就能中举已经十分优秀了。当时的主考官是晏殊。

欧阳修后来成了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此时第二个人出现了——苏东坡。

欧阳修担任主考官的时候。苏东坡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写得太妙了。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避嫌。就定为第二。

后来公布出来才知道是苏东坡。他与苏东坡交流时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经过欧阳修的点评。苏轼名动天下。这样算下来欧阳修算是苏东坡的知遇之人。伯乐。

当时欧阳修误将苏东坡当作曾巩。曾巩他有一个好朋友叫王安石。曾巩也曾经向欧阳修推荐过王安石的文章。受到欧阳修的赞美。对王安石的名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后来欧阳修又一次向朝廷推荐王安石。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

所以欧阳修也算得上是王安石的伯乐。

通过欧阳修。王安石与苏东坡之间肯定有交集了。

轮到最后一个人。司马光了。

司马光的起点比较高。年少之时就扬名天下了。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光父亲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司马光和王安石年龄相仿。他们后来相遇之后成了好朋友。这里面还包括包拯。就是民间流传的那个包青天。

这四个人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关系还是不错的。

一切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变了。

宋神宗对王安石很欣赏。他继位之后王安石也得到了重用。

一场变法让这些人因为对变法的理解不同。成了敌对。

欧阳修对王安石的对青苗法有所批评。改知蔡州。这一年欧阳修将自己称为“六一居士”。一书、一棋、一琴、一金石、一酒、一老人。你就知道欧阳修到底在想什么了。

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主动离京来到杭州。在杭州留下了很多事迹。

司马光一开始对王安石变法并不反对。直到青苗法出来之后。他就开始反对。后来好友范镇反对新法被免官。司马光愤然上疏。然后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不过问时事。

这些争斗只是政见不同的争斗。

当年苏东坡深陷“乌台诗案”。已经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因为这句话。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就是四个人的关系。从好(师)友到相互争斗。但是底线还是有的。

录一下各自对对方的评价: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苏东坡对司马光的评价: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之嗜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

对欧阳修的评点:

王安石说: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苏东坡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欧阳修作为前辈。还是受到这些晚辈的尊重。至于苏轼、司马光、王安石差不多平辈。就不怎么客气了。但他们之间的相争只是君子相争。是为天下而争。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争。

其他观点:

欧阳修是范仲淹手下的小弟。曾经跟随范仲淹一起。在宋仁宗时期主持过庆历新政。而王安石和司马光。又都是欧阳修的小弟。他们都是欧阳修在宋仁宗时期举荐给朝廷的。

至于苏轼。那就是这几个人共同的弟弟了。准确来说。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苏轼考取进士的那一年。恰好就是欧阳修主持考试。因此苏轼可以尊称欧阳修一声老师。

我们从年龄上也能看得出这四个人的关系。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欧阳修出生于公元1007年。司马光出生于1019年。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苏轼最小。出生于1037年。

基本上是10年一个层次。这几位都是宋朝赫赫有名的文人。也都是政坛上著名的政治家。除了苏轼的政治地位稍微低一些。其他人都进入过宋朝中枢机构。王安石和司马光更是先后担任过宋朝的宰相。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范仲淹和欧阳修一同改革。一同被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估计每个中国人都能张口就来。这便是范仲淹的名句。其实他还有更有意思的一句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在朝廷里面做官的时候。担心的是老百姓们过得好不好。真正让我到了地方上做官以后。我又开始担心皇帝过得好不好。

其实范仲淹的一生。恰好能用这句话来形容。宋仁宗掌握实权以后。对宋朝冗兵、冗官以及冗费额的现象非常不满。于是打算发起改革。

当时的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的意思。他得到了宋仁宗的器重。担任了这次改革的主要领导。结果范仲淹一口气上书10条改革方略。把贵族势力得罪的彻彻底底。

宋朝才经历了4个皇帝。范仲淹就要对贵族集团动手了。这肯定会遭到各方面势力的打击。结果宋仁宗顶不住压力。向贵族集团妥协。范仲淹心知不妙。立刻自请出去做官。为期不到两年的庆历新政便这么失败了。

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宋史》

当时的欧阳修还没有进入核心机构。只是一名谏官。专门上书提意见的那种。他紧跟着范仲淹一起搞新政。相当于是他的马仔。新政失败以后。他也被贬到了地方做知州。也就是滁州。

我们曾经读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那就是在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写的。环滁皆山也。这一句话可也是流传千古的写景名句。

司马光和王安石。那就是一对生死冤家。

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年纪相仿。两个人中进士的时间也相差不多。所以基本上算是同一个时代的文人。他们刚考上进士的时候。欧阳修已经在搞庆历新政了。可见他们和欧阳修之间还是有代沟的。

他们俩最初的关系是相当好的。两人彼此都很欣赏对方的人品。尤其是司马光。曾经在宴会上。发现王安石说自己滴酒不沾。于是从头到尾就没有喝过一口别人的敬酒。这种胆略气度。深深吸引了司马光。

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宋史》

于是司马光悄悄把自己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讲述给了王安石听。因此王安石对司马光也十分敬佩。两人就这么成为了至交好友。

但是这两个人后来却分道扬镳了。为什么呢?其实跟个人的交情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政见不同。

司马光天天读史书。所以因循守旧。不愿意做任何改革方面的尝试。而王安石是个激进派。他成天就想着要改革。要变法。早在宋仁宗时期他就曾经上书过。打算变法。

可惜宋仁宗胆子小。经历了上次变法失败的教训后。他只能把王安石留给子孙后代了。王安石到了宋神宗时代。就成了宠儿一枚。不仅担任了宰相。而且主持变法。

同时期的司马光因为反对变法。气愤之余回家写书了。这一写就是19年时间。这期间王安石两起两落。而变法事业也进入了瓶颈期。最终王安石被变法同盟们出卖。再也没有机会复出。

宋神宗努力打算延续熙宁变法。可惜能力有限。就算累死了。也没实现将变法策略贯彻下去的结果。

等到宋神宗死后。宋哲宗上台。老太后高滔滔主政。她也是一个守旧派。于是启用了司马光。司马光很高兴啊。上来就把王安石变法的所有内容都给废除了。直接把王安石给气死了。当然没多久他也挂了。两个人可谓是相爱相杀了一辈子。

苏轼跟范仲淹是没有交集的。

这四个人里。苏轼唯独跟范仲淹没有交集。毕竟欧阳修已经是苏轼的老师了。而欧阳修只是范仲淹的小弟。辈分差太多了。

等到苏轼在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的时候。范仲淹已经凉了5年之久了。不过苏轼跟其他三位的关系却非同一般。

欧阳修亲自录取了苏轼。因此成为了苏轼的老师。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而王安石和司马光最初跟苏轼都是好朋友。他们彼此欣赏对方的文采和人品。

可是等到王安石变法开始以后。几个人的矛盾就出现了。当时欧阳修已经退休了。王安石本打算重用苏轼。结果苏轼却觉得王安石变法的某些内容不应该这么着急发出。最好是慢慢来。

这可把王安石气坏了。结果王安石一怒之下就把苏轼给调出去做官了。等到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高滔滔执政期间。司马光又打算重用苏轼。于是将他弄了回来。还让他做到了三品的翰林学士。这是苏轼在政治上的巅峰了。

结果苏轼又跑过来喷司马光。认为变法中的某些策略还是不错的。不该全部废除。结果司马光认为他是异类。又把他弄出去做官了。

此后苏轼被各种打压。总是是变法派和守旧派都不喜欢他。因此他也只能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了。

总结:宋仁宗时期的文人最幸福。

宋仁宗虽然软弱了一些。但是他堪称是最仁慈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的文人是最幸福的。因为可以畅所欲言。真正做到了言者无罪。

因此这个时代涌现出了一大帮优秀的文人。前期的范仲淹、韩琦、富弼。中期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后期的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些人才是历史上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他们创造了若干中华文化中不可抹去的瑰宝。这些东西才是真正无价的。

参考资料:《宋史》

其他观点:

北宋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想必大家一定熟悉的很。他们经常出现在我们语文和历史课本上面。欧阳修。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马光、王安石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则有那句名闻天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句。对于他们。大家熟悉归熟悉。可他们之间的关系你们知道多少?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出生时。北宋刚建立还没满30年。他为官是在宋真宗(公元997年-1022年在位)和宋仁宗(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时期。在仁宗朝曾主持了以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公元1041年-1048年)。而欧阳修是改革派中的重要成员。后来改革失败两人都因此被贬。

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为官历经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公元1063年-1067在位)。宋神宗(1067年-1085年在位)。不过他主要的政绩还是在仁宗朝。后来神宗朝的宰相王安石。哲宗朝的宰相司马光。都是由他推荐从而仕途高升的。而这两人在当时是他的政敌。在神宗朝时。他年事已高。主要任务就是养老。

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公元1085年—1100年在位)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神宗死后。司马光被哲宗启用为宰相。上台后他和保守派全面反对王安石的改革:凡是王安石立的新法。不论好坏。统统废止;凡是王安石革除的规矩。不论利弊。又通通恢复。史称元祐更化。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和司马光在仁宗朝可以说是打酱油。没什么话语权。到了哲宗朝时。他挂了个闲职养老。打了一会酱油就和司马光一起归天了。不过他还死在司马光前面。在神宗朝时。受神宗重用。拜相改革。史称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这小子跟前辈相比。他就是个打酱油的。而且打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还在宋徽宗朝(公元1100一1125年)呆了一年多。他要是能活到90多岁。都能亲眼见到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开朝建国。

综上所述。这五人的辈分就是:范仲淹和欧阳修是一代人。司马光和王安石是一代人。苏轼是前面四个人的后辈。你以为这就完了?他们就这点关系?错。大错特错!

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之间关系极好。是好哥们。范仲淹作为大哥。对欧阳修多有照顾。仁宗朝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欧阳修仗义为兄。连续上书为其力争。最后也因“朋党”一事屡屡遭人口诛笔伐。最后还被设计。以“侵占外甥女财产”之罪出贬滁州。

仁宗朝时。欧阳修与王安石最开始二人关系还不错。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政坛前辈还和王安石互赠诗文(《赠王介甫》与《奉酬永叔见赠》)。并向韩琦举荐王安石。后期到了神宗朝。他却因为政见不合。对新法多有抵触。在地方执政期间曾拒不执行新法有关工作。致使与王安石在政治上交恶。后来干脆颐养天年去了。

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入朝为官前。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人物。宋神宗即位三个月就重用两人。头天王安石任命为江宁知府。第二天司马光就任命为翰林学士。他俩是朋友。私交上倒也过得去。但在政治上的死对头。两人联手做出了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君子之争”。

二人为政时斗的不可开交。你来我往之下十余年苦斗。虽然司马光文采斐然。兢兢业业。但其工作能力实在及不上王安石。在争斗中明显处于下风。以至于在王安石当政时期几乎是黯淡无光。碌碌无为。期间还被贬去西京洛阳。安心编撰《资治通鉴》去了。

至于苏轼。真的是朵奇葩。虽与王安石。司马光同朝为官。但在变法派得势时反变法派。结果被贬。在守旧派得势时反守旧派。结果还是被贬。两边不讨好。一生在朝中都不如意。王安石说他:华辞诚无用。有吏材则能治人。连宋神宗都说:苏轼非佳士。皇上都看不上你。你还能做什么呢。

司马光掌权后。对他全面废除新法持反对意见。苏东坡说:新法有利有弊。应予以甄别。把好的留下。坏的剔除就行。这话很是在理。司马光却对他发起脾气来。于是苏轼对司马光说:当年韩琦做宰相。阁下做谏官。争得面红耳赤也不管不顾。难道现在自己大权在握。就不许苏东坡知无不言了吗?司马光马上笑着道歉。但依然不改。

而苏轼参加科举的那一年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的第二名是欧阳修亲点的。两个人有师生之谊。欧阳修在放榜后给梅圣俞写信。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死后。苏轼还写了诗词纪念他。他俩还是亲家。因为欧阳修的孙女后来嫁给了苏东坡的第二个儿子。

至于苏轼和王安石。虽政见不同。不过私下里交情还是不错的。他俩常一起游玩。谈论诗文。或是畅谈国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陌念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11:48

    王安石,欧阳修,神宗,苏轼,范仲淹,公元,仁宗,苏东坡,两人,宰相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11:48

    没想到大家都对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0:11:48

    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从年龄上来看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