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先谢谢您的邀请。在《三国演义》。州牧和刺史是经常会出现的两个官职。很多朋友弄不明白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从本意看。“牧”是管理人民的意思。“州牧”就是指一州之长。“刺”即检核问事。“史”为御史。“刺史”则是监察御史之意。刺史之职始于秦代。汉初得到发展完善。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每一州设一刺史。其主要职权是“监察”郡一级官员。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直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才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的职权得以最大化。但此时“刺史”的官职并未消失。而是与“州牧”并存。
州牧和刺史同属州一级行政长官。级别上应该算是平等的。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1、职权不同
汉朝时州牧负责地方行政工作的一切大小事务。刺史只是负责巡查地方官员。起到监督作用。
2、设立背景不同
设立刺史是为了实现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控制。便于管理;州牧主要是为了各州自己招募兵勇。守备城池。
3、中央控制力度不同
汉朝时州牧不仅实现了对行政事务的统管。还掌握了地方军队权力。实际算得上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中央对地方维持微弱的控制;刺史则加强了地方控制。实现了中央集权。
简单概括一下。州牧和刺史同级别。但州牧好似刺史的升级版。如果放到现代作比较的话。我认为刺史=省委书记 州牧=省长+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
以上是我的理解。如有疏漏或偏差。还望指正。
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其他观点:
大家好。我是小生学史。谢谢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1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州郡县制。
从秦朝时。开始实行郡县制。当时并没有州。
县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郡下辖多个县。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县令和郡守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和市长。
2
汉朝。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郡县官员腐败。设置了州。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个州设刺史一名。下辖若干个郡。
看起来这时候的州就相当于现在的省。但实际上并不一样。因为那时候的州并不是行政区域。只是一个监察区域。而州刺史也不是现在的省长。只是对州辖区内的郡县进行监察。而且刺史也不是常驻州。属于中央官员。只是不定期的对辖区进行监察。
所以刺史制度是为加强中央监管地方的政治举措。
由于汉朝还没有实行九品中正制。所以还不能用品阶来衡量官阶。但可以从俸禄上来窥之一二。
刺史的俸禄为600石。而郡守2000石。所以刺史只能算是国家的中级官员。实际上比郡守还低了好几个等级。所以刺史在职权上相当于现在省检察院的检察长。只是常驻不在地方。而是在中央。从薪水上看。刺史的级别并没有达到省检察长的副部级级别。应相当于厅局级的干部。但刺史制应该已经是现代“一府两院”制度的雏形。
3
西汉末年。反政府武装斗争风起云涌。为了增加地方的武装防御能力。刺史改制为州牧。这时的州已经是行政区域了。
州牧不再是起监察作用。而是统领军事行政大权。并由中央管辖的官员转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州牧和现在的省长也不一样。应该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省长。俸禄也达到了真2000石。已经是比省部级更高的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国家高级官员了。虽然是地方官员。但作为地方军阀。从实权上讲应该至少属于少将军衔+正部级的高级长官了。
4
此后。直至唐宋。州郡县及州牧刺史制度又几经摇摆、废置无常。也是客观的反映了统治者对地方势力在管辖上收放权的态度变化。刺史多设于和平时期。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州牧多设于战争时期。目的是加强地方武装力量以抵御外敌。
但由于州牧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武装的控制。因而至魏晋之后。州牧制就逐渐废止了。而刺史制一直沿续至元朝。
其他观点: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州牧只短暂的存在过。在新莽时期它的品秩为两千石。而至于到了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才不得不又重设州牧。而开始由九卿出任。此后州牧普遍设置。割据军阀都以州牧自任。刺史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都是六百石。这是没有变化的。
一、州刺史设置的背景
秦代的基层政区是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则称道,县以上设郡,为纯粹的郡县二级制。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36郡,加上内史共是37个郡级政区。后来郡数有所增加。一方面是开胡、越之地,扩大疆域,设置新郡;另一方面是将内地一些郡一分为二,因此秦一代总郡数增至49郡(包括内史)。秦县数目没有文献记载,推测总数在1000之内,平均起来,每郡约统20来县,这样的层级和管理幅度都是比较合理的。
西汉一代的变化,郡级政区(郡与国)比秦代大幅度增加。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秦郡划小,或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譬如把秦内史分成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部分;二是分割削减王国领域,譬如文帝用众建诸侯的手段把齐国一分为七,景帝把梁国一分为五,武帝又利用推恩法蚕食王国封域,增设新郡;三是汉武帝以后开广三边,扩大疆域,增设20来个新郡。因此西汉末年的郡国总数增至103,共统辖1587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国的管理幅度为15个县,也还算适宜。
但是对中央政府而言,直接管理百来个郡,幅度却是太大了,因此汉武帝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14部,作为监察区。首都周围诸郡由司隶校尉部所辖,其他郡国则分属13个刺史部,每部设刺史1人。
按六条规定(六条是: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弄,嘉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袄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荷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悖估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右,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检察地方长官的行为,但不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刺史的品秩只有六百石,而郡太守的品秩却是二千石,“夫秩卑而令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这种以小官监察大官的制度行之颇为有效,郡太守大都能克尽厥职,奉公守法,以致汉宣帝发出“与吾共此(指天下)者,非良二千石乎”的感叹。
二、州刺史到州牧的变迁
研究古代史的学者多交口称赞西汉的吏治,认为此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处理比较得当,但是这种体制从统治者的角度看来也有它的缺陷。
在地方多事之秋,由于郡境过小,以一都之权力和能力无法进行治理,譬如发生跨郡的农民起义,郡太守即束手无策。因此在郡以上再设置一级政区的需要,一直隐然存在。
西汉的13个刺史部,有11个部是以《禹贡》和《周礼》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所以通称十三州。西汉末年,州刺史曾两度改称州牧,这是借用《尚书·尧典》十二州牧的旧名,以示尊崇,品秩也升至二千石。但这种做法显然是出于一时的需要,所以出现两度反复:从州收又回到刺史,再回到州牧。
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大司空何武与丞相翟方进共奏:“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失位次之序。”请罢刺史,置州牧。施行不过三年,到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御史大大朱博又奏,“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复请罢州牧,置刺史(见《汉书·朱博传》。
数年后,王莽篡汉,又改刺史为州牧。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又更行刺史制度。五十年中两反两复, 反映了中央政府决策的举棋不定。而一到东汉初年局势安定之后,复改州牧为刺史,降秩为六百石,回到初始的状态。
由此可见,坚持二级制显然是中央统治者的愿望。东汉大部分时间,州一直是以监察区域的形式存在。
“刺”是监察,“牧”是牧民性质截然不同。 虽然郡国之上确有设置高层政区的需要,但中央政府实不情愿这一局面形成 。所以才一再出现反复。
最后还是集权的措施占上风,但在反反复复的过程 中,刺史的地方官化却越来越显著。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有两点:一是刺史每年只须派计吏晋京汇报工作,不必亲自前往述职;二是刺史在地方上已有明确治所,不似过去行部以后即回中央。东汉中叶以后,刺史的职权更加扩大:首先是监察范围由青绶、黑绶扩大到黄绶,换句话说,二百石以上的地方官员全归其所刺;其次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干预地方行政事务;第三是拥有领兵清除寇患的军权。
量变引起质变,百余年中刺史已经一步步地向地方官靠拢,所以到黄巾起义时,刘焉等人以九卿而出任州牧在郡国之上形成新的一层地方行政机 构,州部从面成为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划,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直到东汉末年,规模巨大的黄巾起义席卷了整个北部中国,已非一群小小的郡太守所能镇压,朝廷才不得不派中央的高级官员——九卿出任州牧,授与兵权、财权和行政权,以与农民军对抗。
中平五年(118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的建议,派他以太常出任益州牧,黄琬以太仆出任豫州牧,刘虞以宗正出任幽州牧。此后,州牧普遍设置,割据军阀也都以州牧自任,如袁绍的冀州牧、刘表的荆州牧、曹操的兖州牧等等。这样一来,州就自然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两级制政区于是转化为三级制。
三、刺史到州牧的历史影响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各地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东汉王朝最终在军阀混战中覆亡,历史返进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时代。
本来汉代郡太守的地位很高,入朝即可为九卿,而刺史至少要当上九年才能升任太守或相。太守不但可自由主持地方政事,支配地方财政,兼治地方军政,而且可以自辟幕僚,有相当大的行政自主权。
但郡一级政区却不会因此而形成割据,原因很简单:幅员太小。幅员小则人口少,财力薄,力孤势单,无有能为。反之,州的区划很大,平均领有七八郡之地,有足够称霸一方的物质基础。东汉末年,袁绍的宾客逢纪就对说;“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后汉书袁绍传》)所以州一旦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就易于造成分裂。
中央集权统治者对此早有预见,因而尽量不让州成为一级政区。但矛盾恰在于,镇压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时候,又迫切需要有范围较大的政区,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东汉王朝为免于被黄巾起义所推翻,不得不把监察区改为行政区,但此举却又招来割据的局面,亦即所谓“大建尊州之规,竟无一日之治。故(刘)焉牧益土,造帝服于岷峨;袁绍取冀,下制书于燕朔;刘表制南,郊天祀地;魏祖据兖,遂构皇业。汉之殄灭,祸原于此”(《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
东汉最终不免在大行政区各自为政的情况下被颠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021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刺史,州牧,地方,政区,东汉,太守,中央,西汉,官员,黄巾起义
没想到大家都对州牧和刺史分别是什么级别的官,两者之间谁更大,职权上又有何区别?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先谢谢您的邀请。在《三国演义》。州牧和刺史是经常会出现的两个官职。很多朋友弄不明白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那我们一起来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