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东篱”二字。最先
早出现的是陶渊明的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里东篱指的是东边的篱笆墙。也就是树枝。竹条。芦苇等围起来的园圃。而且是菊花园子。那么为什么是东篱。而不是西篱。南篱。或者北篱呢?因为在当时东方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有阳光和朝气。那里可能不是平原。那个时候就是东边。这首诗里还提到“悠然见南山”当然南山阳光充足。种在南山的庄稼更好了。这里有纯粹的自然风光风景。有安静祥和的田园诗意生活。这个符合当时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情景和真实写照。
在后来唐宋诗人清朝词人中。当诗人生活四处奔波落魄失意的时候。大都是喜欢浪漫的生活来排遣自己的苦恼。所以很多诗人都借用“东篱”二字。从此东篱便成了固定格式化。也就是作为特定的环境意境表达。以后也就流行开了。
还有白居易的《闰九月九日独饮》: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这里白居易写东篱。是生活落魄。心灰意冷的情况下。寻找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逃避世态炎凉。这里是想做一个隐士过清净安逸的日子。
基本上唐朝大诗人。都使用过这一成典。如杜甫的“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岑参的“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高适的“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可以说这一意象在唐朝就已经在文人中普及。
高适的这里的东篱只是一个意象的表述。借景抒情。通过菊花东篱的描述。表达作者忧伤寥落悲愤的心情。在这个节气里。惊叹自己的白发早生。而东篱的菊花还没有开放。
醉花阴·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宋
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这首词。这里的“东篱”不是赏菊。而是指喝的菊花酒。这里是借酒浇愁。孤独寂寞排解心中忧伤。这种寂寞相思。悲切缠绵清新脱俗运用的恰到好处。
东篱在古诗词中大多是指菊花园子。大多都是写菊花的。有陶渊明的向往田园生活的。有清雅之士想过隐居生活的。有托物抒情。寻求精神上寄托的。很多都是隐喻借代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文学艺术。这样诗词的含义深刻。诗人写作艺术高超。和表达了诗人艺术境界的升华。通过意象的描述。来达到一个作者想表达的特定的意境。
东篱在古代多代表菊花。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而现代很多写诗的人东篱已经不在单指菊花。而是代表惬意的田园生活。而是代表赏心悦目的一个菜园花园好的去处。
感谢大家欣赏。欢迎关注留言评论发表高见!
其他观点:
在中国文化中。有些词已经从它的本来的意思。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含义了。这个与中国诗歌的造境艺术有关。一种景物或事物。在一篇伟大的文学作品中被使用。随着这篇文学作品的流传。这个意象逐渐发生了改变。而带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意思。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而梧桐。则带有凄凉悲伤的意思。
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红豆也不是红豆了。而是相思的象征或者是爱情的象征。
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莲花也不仅仅是莲花了。 而取谐音怜爱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所以。在古典文学中的东篱。已经不仅仅是院子东边的篱笆了。而是带有一种隐士的心态。隐士的生活和理想的象征了。比如号称是马神仙的元曲大家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这就体现了马致远的人生理想。要像陶渊明学习。做一个隐士的意思。
所以。东篱这个词。来自于隐士界的大神。陶渊明。
一大早就跑出去锄地。在月亮升起的时候回家。
一推开门就能看见郁郁葱葱的南山。还有眼下那长满了菊花的东篱。注意。东篱开始出现了。在陶渊明的诗中是这样说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这首诗。写的极为清淡自然。充满了一种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美感。这样就让他笔下的好几种意象。发生文化上和语意上的改变。
南山。已经不是南边的山了。他是隐士的精神家园;东篱已经不是东面的篱笆了。他是隐士心灵栖居的地方了。
所以。后来好多诗人词人。都喜欢写东篱。而没人写南篱、北篱、西篱。这就是陶渊明的贡献。
比如。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东篱在这里。有特别的美感。因为它让我们联想到那淡淡的菊花和淡淡的忧伤。
甚至马致远都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东篱。我以为。马致远是气质上最接近陶渊明的人。我们来看马致远的作品: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
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绝对有陶渊明的风采。
其他观点:
谢邀。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东篱”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描写隐居生活的作品奠定了陶渊明作为隐士之宗。田园诗创始人的位置。而其中最有画面。也是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第三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一词。从此带上了诗人自有的感情色彩。
我们说诗词的意境。其实就是说诗人通过各种意象表达出感情的境界。而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被诗人使用之后。对事物的描写就赋予了一种脑海中特定感情的反馈。“东篱”就不再只是东面的篱笆。它指代了五柳先生整个隐居自得的生活和“心远地自偏”的境界。
就好像我们看到“西风瘦马”。自然想起漂泊的旅人。我们看到“老树昏鸦”。自然联想到天涯孤独。我们看到“刀剑如霜”。自然想起塞外刀兵。纵马北疆。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诗词的“有我之境”。世间万物随着诗人的目光所及。染上了诗人心内感情的特色。成为一种特殊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意象。而不再是简单、生硬的客观描写。
经过千万人以及不同时代的诗人对这种大家都认同的词语不断使用。这些意象就会逐渐固化。从最开始的可拆分变成后来的不可改变。
比如陶渊明在写《饮酒》的时候。假如这篱笆不是在东边呢?他会不会写成“采菊西篱下。悠然见北山”?这是有可能的。可是事实不是这样。而文章一旦产出并流传。这些意象。包括“东篱”。“南山”就已经固化。不再是简单的客观事物。那么后世诗人在描写这种类似于隐居生活的时候。自然就会使用已经固化“隐逸思维”的东篱和南山。来指代篱笆下的菊花或者其它适合隐居的山。
关键是取其名称下指代的意思。也就是使用大家都认同的意象。可以在有限的诗词文字中尽量延展感情又无须多用笔墨来解释。这种固定意象的作用和用典是一样的。
“东篱”因“采菊”而名。菊花。外表淡雅。独傲秋霜。是高洁之士的精神寄托。屈原便有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五柳先生《饮酒》里。菊花不但高洁。更有了隐逸避世的含义。从这里起。“东篱菊”就成为一个成典。被那些有归隐之心的诗人们信手拈来。
不过“东篱”和其他的固定意象稍有不同。因为它本身(篱笆)的常见性。所以后世诗词使用得非常多。而诗人们在使用这个固定意象的时候。不只是使用五柳先生的隐居的意思。同样会带入自己的情感。这样“东篱”这个意向的含义就越来越多。同时也会被更多的人使用。
比如白居易就非常喜欢用“东篱”。如《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
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
居士荤腥今已断。仙郎杯杓为谁排。
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
还有《闰九月九日独饮》: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在白居易手中。“东篱”和菊花的羁绊就更加深了。而且每每用词都是重阳佳节赏菊之时。而且我们细品乐天作品。就会发现他的心思和陶渊明当时是不一样的。陶渊明就是去官归隐。是个真正的隐士。而白居易却是身在朝中。想归隐而不得。可能也没那么想归隐。只是中国的文人。每逢仕途不达。流贬之时。都有这种归隐田园的潜意识。
白居易还专门写过《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思间。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所以他虽然每到重阳提“东篱”。每每想归隐。但总归只是想法和向往罢了。
“东篱”在白乐天这里。又多了一些求归隐而不得的惆怅。
基本上唐朝大诗人。都使用过这一成典。如杜甫的“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岑参的“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高适的“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可以说这一意象在唐朝就已经在文人中普及。
进入宋朝。由于词牌的兴起。很多文化用词开始在普通民众中大肆流传。宋词中“东篱”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易安居士李清照也很喜欢用“东篱”这个意象。如《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易安居士前半生悠闲。后半生流离。“东篱”于她。大概念只是一种平静生活的寄托。这个意象到了这个时候。就不再有五柳先生避世的执着。甚至也没有白乐天仕途颠沛时的憧憬。有的只是希望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的奢求了。
不过就算“东篱”的意思随着使用者不同的变化。也不影响我们如今创作古诗词时候的选用。“东篱”不管新附着了多少个人的情思。其精髓仍然未变。是源自陶渊明的精神上的超脱出尘。
一个固定意象到底如何使用。有它本身所传达固化意境的限制。但更加需要创作者的巧思契合。让每一个意象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从而完成诗词整体意境的构造和提升。
而不仅仅是堆砌古词意象。
堆砌古词不但不利于意境层次的升华。甚至能让人一眼看穿写作者的肤浅。
如今的古风。大多都是如此。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038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意象,陶渊明,菊花,诗人,隐士,南山,远地,都是,重阳,悠然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东篱”二字。最先早出现的是陶渊明的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结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