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引言:毛泽东评价朱元璋:“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是毛泽东对朱元璋的评价。可以说是很高的。朱元璋从草根出身。建立大明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完全可以用在他身上。历史总有偶然性。有些事在不经意中。就在历史长河里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红巾军起义。消耗了元朝统治势力。也为朱明王朝奠定了崛起基础。这也算是朱元璋的三分运气。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至正十年(1350年)普遍流行于黄河灾区的一个民谣。元末时。天下纷乱。元顺帝至正十一年。韩山童等为了制造舆论。在黄河底埋下一石人。当民工们挖黄河施工之时。把石人给挖出来了。这给造反提供了有利依据。在民不聊生之时。这个创造出来的“天意”让大家兴奋异常。果然从黄河起。起义的烽火摧枯拉朽的席卷了整个天下。红巾起义爆发以后。黄河长江两淮之间。到处揭竿而起。以造反的时尚造型登上历史舞台。
元末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主要分为两支。一支起于颍州。领导人是韩山童。刘福通;一支起于蕲、黄。领导人是徐寿辉、彭莹玉(即彭和尚)。
韩山童。刘福通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反元斗争持续了十三年之久。大小数百次战役。还是给了元朝统治者沉重的打击。从根本上摧毁了蒙元王朝的统治。因为有些先头部队的消耗。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才有足够的实力打击北元残余势力。为大明王朝的最终崛起奠定了基础。这算是朱元璋的三分运气。
二、元末的农民起义为朱元璋提供了造反契机
乱世总会出英雄。随着起义的轰轰烈烈。元朝的统治开始趋向没落。
红巾军起义的同时。泰州张士诚起义。张士诚以操舟运盐为业。本来一个买卖人就是为了赚钱的。可是“富家不给值”。也许张士诚经常被富贵人家欺负。实在是忍无可忍了。遂率众起兵。张士诚的起义队伍牵制了元朝的军力。壮大了红巾军的声势。
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天下大乱时脱颖而出的。当红巾军正在和元军主力进行艰苦斗争时。朱元璋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在天下大乱世。英雄豪杰辈出。在群雄逐鹿时。也给朱元璋提供了造反的契机。他的崛起也是一场必然之势。
朱元璋初为和尚。实在没有办法生活了。只好走上造反道路。他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他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在一个农民队伍里。一个有知识文化的人。还是很容易得到赏识的。所以知识到什么时候都可以改变命运。
因为朱元璋的不同凡响。郭子兴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如果没有这天下大势。朱元璋可能还在庙里念经。不可能走上造反的道路。朱元璋在打工时。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什么都往前面冲。有了战利品也是先给老大。然后论功行赏。有功劳都是大家一起分享。
人在初始之时。总有纯真年代。这应该就是朱元璋最本真的时候。他珍视友谊。名声极好。连郭子兴都把他当做心腹知己。有什么事情都先和他商量。于是朱元璋在此时取得了老大郭子兴的信任。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他好朋友马公的女儿。在马公去世后。他最小的女儿就交给了郭子兴抚养。
在郭子兴的信任下。朱元璋改头换面。娶了郭子兴养女。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马皇后。年轻的朱元璋意气风发。从此在军中大家都称他为朱公子。从一个乞丐、和尚。一下逆袭成朱公子。身份改换之后。他也不再叫朱重八了。而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朱元璋。一个诛灭元朝暴政的璞玉。横空出世。
三、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休养生息中扩大了势力
当时红巾军也有内部矛盾。濠州城五支队伍各有算盘。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濠州城派系之间矛盾重重。
朱元璋为人精明。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于是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这几位伙伴最后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打起仗来英勇无畏。
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郭子兴因为朱元璋在滁州。立刻到滁州来。朱元璋见郭子兴来。把三万人的军队交给郭子兴。军队纪律严明。军容肃整。俨然一派正规军的架势。
朱元璋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其自身的人格魅力还是有极大帮助的。他严明军纪。整肃队伍。不做有损百姓利益的事情。军队纪律严明。和朱元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他在称帝之前。在浙西驻扎6年。借助明教力量。采纳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休养生息中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他的这个策略为他以后的道路铺平了道路。所以朱元璋能称帝。也绝对有他不一样的地方。
朱元璋以应天为中心建立了根据地。陈友谅在长江上游建立了政权。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张士诚不足为惧。但是陈友谅却成为朱元璋最大的敌人。
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把船只连接在一起。结果被朱元璋大败。历史总有重复的地方。《三国演义》里也有这个桥段。火烧赤壁连营。如果陈友谅多看书。也许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了。所以此处敲黑板。要多读书。
元末的割据势力分布图
当然陈友谅兵败不仅仅是策略问题。他本人也多疑善变。陈有谅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军中将领的叛变。上下互相猜忌。面对严重的叛离。与军中矛盾的突出。陈有谅是无法与朱元璋抗衡。他这个错误的军事策略。军中难道就没有人看出破绽吗?肯定不是。陈友谅为人狠辣。得不到人心拥护。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朱元璋能建立大明王朝。和他知人善任、谋略过人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不得不说。成功的人。都有三分运气。然后再是七分打拼。《孟子》里有这样一段叙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朱元璋是经历过千锤百炼才坐上帝位。每一份成功都没有偶然。朱元璋也一样。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朱元璋建立大明。主要是靠一步步打拼创建来的。运气只是占了三分。充分的利用了红巾军起义。慢慢壮大自己的实力。
一个人能够在部队中脱颖而出。主要靠个人魅力和他执行的策略分不开。起初采用以退为进为自己创造实力。等到部队壮大后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部队。形成一定的规模后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有计划的策略。从而为自己打定天下奠定了基础。
突出自已从零做起提升身价
在历朝历代君王创建自己的王朝。必须要把握几分运气。也就是天机。朱重八就在这时遇到了良机。几个地域的连续起义已经使元朝政权实力牵制很大。逐渐消弱走向衰退迹象。
(1350年)韩山童在黄河边率众起义。这边刚爆发起义。黄河长江两淮之地到处揭竿而起。元未的造反起义迅速的走上了历史舞台。元末爆发的起义军比较大的队伍有两支。一支是韩山童。刘福通。另一支是徐寿辉。彭莹玉领导。韩山童坚持了十三年的战争。最后以失败告终。给元朝统治者给予沉痛的打击。摧毁了元朝的部分实力。为大明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这也给朱元璋带来一定的良机。
泰州的张士诚扩展领地。也牵制了一定的元朝实力。乱世英雄辈出。郭子兴也拉起一支起义部队。这时的朱重八正在当和尚。他看到招募士兵。就加入到郭子仪的队伍。他作战勇猛机智灵敏。有精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欣的欣赏。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在刚开始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每次打战时就冲在最前面。把战利品先供给老大。得到的功劳和大家一起分享。获得了很大的声誉。郭子义把养女嫁给朱重八。地位提升。身份也有了转变。改名朱元璋。
采纳策略为朱元璋养精蓄锐壮大实力
多支红巾军部队内部都有矛盾。各自分派为政。相互之间争权夺利。朱元璋看到这个情形就改变策略。发展自己的实力到家乡去招募部队。这时候就有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同乡来投靠。这几位后来为朱元璋建立不少功绩。
朱元璋注重部队的建设军纪严明、军容整齐。不做有损百姓利益的事情 。朱元璋在浙江西部一驻扎就是六年。一边借助明教力量。一边采纳朱八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粒、缓称王”。有意隐藏自己的势力秘密扩张范围。让元朝统治者先扫平一些出头鸟先称王的部队。为朱元璋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应天作为朱元璋的中心。采取的是先歼灭了强敌陈友谅。陈友谅的领地在长江上游。大战在鄱阳湖展开。这时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把船只连接起来。只要用火攻就造成致命性的损伤。陈友谅最终失败。
朱元璋采取另一个策略获得民心。一民族大义统一战线打出口号。宣传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通过宣传吸引多支起义军来投靠。民众也是积极的支持。为恢复汉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种动力下。朱元璋凭借实力统一南方。为北下铺平道路。
结语
朱元璋靠自身的努力。深谋远虑、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从自身提升开始。先具备谋、仁、勇为模范。建立了一支勇猛向前的部队。平定了南方以后。创建了一支骑兵精锐。通过几年抗争很顺利的平定了北方。统一了疆土。朱元璋的成功运气只占到二三分。主要还是靠的自身的努力。才最终平定天下。创建大明王朝。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通知必删。
其他观点:
运气占一成。主要是靠自己的军队。和军师。刘伯温。李善长。朱升等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明朝。特别是在和陈友谅。张士诚的三方争斗中采取刘伯温的“联吴抗曹”之策。逐一灭之。采用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106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朱元璋,自己的,元朝,策略,黄河,实力,一支,王朝,大明,部队
没想到大家都对朱元璋能称帝,运气成分占了几成?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引言:毛泽东评价朱元璋:“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是毛泽东对朱元璋的评价。可以说是很高的。朱元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