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李彦宏说“中国人更愿意用隐私换便利”?
原创

如何看待李彦宏说“中国人更愿意用隐私换便利”?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人们最害怕的。不是李彦宏往枪口上撞说了错话。而或许是他说了真心话。是科技巨头对用户核心利益的熟视无睹。成为一种脱口而出。

即便。国内用户的习惯。恰如李彦宏所讲。为效率可以放弃隐私。但那并非他们“愿意”。而是“不得不”。

随着各色电信诈骗曝光。网站撞库风险加剧。用户对于自己的隐私何尝没有清醒认识?但完全靠自己捂住隐私。非不为也。不能也。相对应的。一个垄断平台比谁都清楚。当“互联网+”重新界定生活方式。在各色长长的协议上。用户除了按下“同意”。其实别无选择。用户选择不断让渡隐私权、在使用权面前低头。除了“离不开”。无非是基于这样一种最后的信念:大公司至少比小公司靠谱。他们能够守护隐私。这对企业也有利。

不管用户的选择是出于信任。还是被迫。都绝不应该被辜负。焦虑更应该被更妥善地回应。面对迭出的大数据负面新闻。科技巨头恰恰要挺在前面。以切实行动给人以信心。当然。仅仅表态依然不够。当数字规则远远落后于数字生活。当务之急是为大数据使用建立更完善的原则。

两会期间。就有委员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法。对用户数据保护进行更清晰的定义。制定用户隐私信息保护“三原则”。这其实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因为无论是将数据信息视作用户个人资产。还是保障用户对数据使用的知情权、选择权。或是明确互联网公司对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责任。都将有力地提升用户的数据利益。事实也是如此。当人们的消费越来越多地体现为数字消费。对消费者安全权的保护也应该从传统意义上的人身安全权、财产安全权向数据安全权拓展。

立足互联网时代。数据已成为界定一个人网络属性的细胞。早已不再是“身外之物”。对它的保护。再怎么用力都不为过。而要保障个人隐私权利。保证大数据不被异化。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科技公司。都应该用足够的行动来消除公众的疑虑。————————本文作者: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之山

其他观点:

李彦宏的这句话听上去。更像是一个事实判断。然而当我们说到“更愿意”的时候。其实涉及到一个选择的问题。一个偏好(preference)的问题。李彦宏的狡猾之处。是将“隐私”和“便利”变成了两个选项。仿佛这是选择情境下唯二的两个要素。

然而。事实情况是大多数的中国人在将自己的隐私数据拱手交给那些IT独角兽时。他们真的知道自己所获取的便利意味着什么吗?

我想这里面首先有一个知情权的问题。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你说中国人更喜欢贪小便宜吗?我觉得也不是。绝大多数网络用户如果被施以小恩小惠。大概都会在没有经过审慎考虑的情况下。点击一些隐藏的很好的数据授权选项。比如在朋友圈里为了帮朋友们投票。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点击授权。或者微信上风靡一时的换头像活动。为了给自己戴上一个圣诞帽。也会在蒙在鼓里的情况下。给某个不知名的应用电商授权。另一次影响深远的。是支付宝在年度消费报告的小应用中。让用户默认选择分享自己的信息给阿里巴巴。最后曝光后在抗议浪潮中阿里巴巴被迫公开道歉。

所以。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比其他国家的人更愿意牺牲自己的隐私。换言之。这不意味着中国人对数据的重要性更加无知。李彦宏的说法其实意味着一种种族上的偏见。它必然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那就是中国网民更加愚蠢。所以才会笨到用自己的隐私去交换便捷性。可是如果我们的互联网教育普及得更好。让大家的网络安全意识更加强。在与其他国家网民具有同等的网络安全意识的前提下。中国人还会更愿意用隐私来换便利吗?我看答案未必。

在这样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百度、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对用户数据的收集。是他们进行云计算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然而这种便利未见得是出于要给消费者带去什么巨大的便利。更多时候它只不过是让电商们在判断消费者可能的消费意图时变得更加容易和准确。能够更准确地在他们的电脑上推送投放各种商品广告。或者在了解用户消费习惯和经济能力的情况下。用大数据来杀熟。

试问。这些都是谁的便利呢?网名能获得的那些。不过是诱饵罢了。

其他观点:

我不清楚李彦宏说这句话的具体语境。所以只是单就这句话本身做一点分析。

“中国人更愿意用隐私换福利”这句判断。我们把它拆开来读。里头是两个判断:

1.中国人“自己选择了”出让隐私。

2.他们出让的隐私可以给自己换来“福利”。

先来看第一个判断。中国人出让隐私是“自己选择”的吗?似乎很难这么说。首先很多隐私泄漏是被强迫的。比如你在网上玩个游戏还必须填写身份证。不填不让玩。其次。一些隐私。并不是当事人自己选择泄漏的。而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漏出去的。

上图是Google首页链接里提供的隐私页面。在这个页面里。你可以:

1.查看隐私条款。了解你的法律权益与隐私合同。隐私条款如果有变动。除了向你提醒外。你还可以在相关页面查看自Google创始以来所有的历史隐私条款版本。

2.查看并授权具体提供的隐私。你到底给了Google什么隐私。这些隐私会被用来做什么。

3.给出的隐私中。如果有哪些你认为给得不妥当。可以直接去掉勾选。不提供给Google。

4.已经给了Google的隐私。可以删除。具体到天。比如你在3月26日用Google Chrome访问了一个不太合适的网站。那天的网络足迹你认为不应该被Google搜集。即可以去隐私页面删除该日所有访问记录。

我觉得很难有中国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做到这样完善的隐私保护。老实说能做到1的都凤毛麟角。很少有公司在你下载App或访问其网站时显示隐私条款。即便显示。也是那种“反正你也不会读。直接勾选同意就行”的态度。更新隐私条款时也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这种刻意弱化隐私权利的做法。与中国的法律、文化、网民的意识都相关。但我认为很难讲中国人在这种环境下能够“自由选择是否披露隐私”。哪怕认为有疑问。也就只能选择不用而已。没有谁会去讨价还价或是维权。

接下来说“出让隐私”能否换来“福利”。在某种情况下是的。比如出让的隐私的确用来更为精准地识别用户并节省时间。比如通过你的访问和购买记录。了解你喜爱什么样的商品。并提供推荐给你。但熟悉中国网站和App的都知道。中国的网络公司。很多在搜集信息上是“多多益善”的状态。一个听歌程序可能要的权限是访问你的摄像头、相册、电话簿等等。它为什么要?要了这些以后。提供给你什么“福利”?你说不出来。

上图这种App是中国的常态。一个购物应用。要你提供拨打电话、读取联系人、调用摄像头、启用录音、呼叫转移、手机上安装哪些应用等等等等权限。它拿去用了能给你提供什么福利?谁也说不清。

所以结论是。用户提供这些隐私。给李彦宏这样的大老板和拼多多这样的大公司带来了收入。是事实。但对用户有什么福利?是需要详细解说、论证的。至少我认为。给出的隐私里有很大一部分。与用户福利毫无关系。而是成为了大公司免费获得的数字资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00:51

    隐私,用户,数据,自己的,互联网,福利,中国人,中国,情况下,便利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00:51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看待李彦宏说“中国人更愿意用隐私换便利”?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1:00:51

    人们最害怕的。不是李彦宏往枪口上撞说了错话。而或许是他说了真心话。是科技巨头对用户核心利益的熟视无睹。成为一种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