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先纠正下这个题目。槊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兵器。分为马槊和步槊。其实就是长矛的变种。但是近年来被一些网文不断神话。搞成了什么靠“韧性”把人弹飞的武器。还“不伤手”。这就太尴尬了。
实际上东西方的长矛类武器差异很小。主要工艺大多是硬木。也有一些特殊的使用填成实心的竹子或篾条复合。但总体上人们没有要求槊或枪变成“柔软”。所谓的“韧”。更接近金属刀剑那种刚柔相济的概念。
中国古代“杆”的制作工艺并没有厚此薄彼。矛上面的东西。不能给戟、刀、枪用?没有这个道理。它们都是相通的。没必要专门拿槊来说事。
我们需要明确个概念:槊杆、矛杆、枪杆甚至大刀柄都是一种东西。换谁都是一样。槊杆也并不是什么神术制成。有武将世家做的高档武器。自然也就有揭竿而起的垃圾工艺。加工工艺得分出三六九等。高成本武器可不是谁都能用得起。
最差的矛杆就是白蜡木。有柔性。可以耍花枪。这种杆子非常容易制作。柔韧性上佳。因此成了江湖卖艺、演武的重要道具。同时也成了大规模武装军队的廉价武器首选。
《武备志》中认为最好的枪杆是“稠木”。其二是“合木”。还要求用“劈开”的而不是“锯开”的。用竹子也可以。但“攒竹”腰太软了不能用。北方的干竹子不能用。只能用东南的竹子。
明代武术家程冲斗的《长枪法选》对枪杆的采用有很明确的描述:
其木色有稠木、有檀木、有尖栗木。皆大木取小劈刨而成。多不坚牢易断。必 选生成者为上。有檕条木。有牛筋木。有茶条木。有米枯木。有拓条木。有白蜡条木。各处土产不同。各名其异。惟取坚实体直。无大枒枝节疤者为上。根头可要盈把。便好持拿。自根渐渐细至稍上。不软不硬为妙。如太软太硬。则拿捉不如意。调制如法。便好运用也。今 军伍中多用竹竿。但要选苗竹。竹节稠密者佳。大抵竹不耐用。拿拦击刺之间。力大则破矣。干又自裂。可用盐卤久浸。使常有润色。略可取用耳。
古代大部分矛杆是漆皮的硬木。为了防止炸裂和腐烂。人们的确会选用沤过的木头。沤的时间也比较长。有晾三年沤三年阴三年的说法。貌似很夸张。但过去人盖房子、做棺材、造家具用的木头很多也是这样的。现代家具工业无非是使用机器烘干罢了。在有准备和具备供应链的情况下。古代人获得一根老木杆并不是很难的事。
再好一点的。会选择在槊杆外包篾条。有竹篾或葛藤、木蔑等类型。它们被胶合在杆身上。继而打磨成光滑形状。可以为木杆提供一定的韧性。也让单纯的木头材料变得更结实。
中国古代长杆兵器的复合制法。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构性能。在刚性与韧性中取得平衡。同时这种工艺会让杆面变硬。这样就很难出现戚继光抗倭时。倭寇拿刀轻易剁断枪头的情况。倒不是真的像有些网文说的那样。为了能在马上戳人不断杆又不伤手臂而设计。这完全是一种小说中的奇谈怪论。
后世也一直在使用这种复合杆。这在中国兵器的特色。只是现代人一般接触不到这种工艺了。一些民间耍把式也不会懂得“军标”的奥秘。
至于西方的骑枪为什么不这样...我知道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多半是看了电视里那种扎中人后“碰”一声爆裂的硕大骑枪。我只想说。你中了西方影视剧的毒了。
西方人的骑枪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有部分重骑兵会在比武的时候使用加了脆木杆的矛头。这样木杆会在扎中人的时候断裂。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大家都是玩玩而已嘛。点到为止。
实际的骑枪远没影视中那么夸张。最多是个锥形结构。为了达成更长的枪型。故意造成前细后粗的椎体。
西方骑兵们从古至近代的演变中。很少很少出现什么“一次性骑枪”。相反。他们的长杆骑枪和重型骑枪玩的很溜。动辄3米4米的长度。这种东西为了手臂用一次就扔?你开玩笑呢。他们更多的是因为骑枪做的太长。不利于刺中后拔枪。以及枪身变得太脆太容易损坏才会如此无奈。
比如波兰的“翼骑兵”。这可是一支响当当的骑兵队伍。在欧洲的历史上纵横驰骋。他们的长枪可长达4-6米。这使得翼骑兵总能先捅死敌人。
翼骑兵长枪使用枞木制作。也是复合结构。取两段枞木芯。把中间掏空。然后胶合在一起再磨成圆杆即成。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减重。过长的长矛在重心上存在问题。太重对于手臂是种折磨。
正因为这种空心的木材复合结构。使得翼骑兵的长矛常常在几次或单次战斗后损坏。为此他们采取了一种“成本考量”。在非必要的时候就不浪费这些东西了。会让哥萨克打前队。当炮灰。或者干脆用刀解决战斗。
不过就算是这样。打几次就坏的坑爹玩意儿也很容易消耗。这使得翼骑兵们经常性的囤积长矛。长矛的制作也越来越“成本化”。翼骑兵离不开长矛。他们的压轴战法就是膝盖挨膝盖的在马上组成密集长矛方阵。波兰人后来在城市里可是把翼骑兵长矛当做“弹药”储存的。
即便如此也抵不住长矛的消耗。因此翼骑兵们只能再携带一些矛杆。让扈从在空闲时余制作一些“缩水矛头”拿来替代。这些缩水矛头安装在半截矛杆上便可以凑合作战。
曾被认为是中世纪最强大骑兵的“马穆鲁克骑兵”。他们的长矛干脆就是硬木杆。然后缀上包铁枪头。这种装备也被称为“拜占庭式长矛”或者“波斯长矛”。是一种从西亚到中亚非常普遍的矛型。
这种矛杆偶尔会在上面制作铁箍来强化并防滑。马穆鲁克骑兵打仗走的是狡猾的路子。他们是全能型的战士。进行了刀、枪、弓的全面武装。碰到轻骑兵他们用长矛对决。碰到重骑兵则使用弓箭。必要的时候他们能下马当步兵作战。长矛并不是唯一依赖的武器。
条顿骑士团也是个不错的古代例子。枪技是条顿骑士团员非常重视的武艺。许多人从小时候就开始进行训练。他们的骑枪依然是硬木杆。多为2-3米的中等长度。前细后粗。有螺纹握把。
因为枪头比较大且开了血槽的原因。条顿骑士并不是很担心枪头拔不出。至于许多玄幻小说上所谓的“冲击力折断手臂”就更不用担心了——他们往往更在意枪会不会脱手。枪型变成前细后粗也是出于对重心平衡的考虑。
所以。中国的马槊杆并没有复杂到哪里去。西方也没有什么“非要如此”的需求。战争总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装备到最后的武器东西方几乎都差不多。
其他观点:
都是胡扯的。文明点说就是网文作者臆想的。
要说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一点。不管是马槊还是步槊。在南北朝中后期到隋唐时期都是军队中极其常见的兵器。用现在话说就是制式兵器。这种兵器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格一致、造价适中、制作流水线化、通用性强。
就以唐初军中装备的武器为例子。当时一个马步军混编的作战军团。除去攻城和防守的大型武器装备外。单人作战兵器无非就是横刀、长牌(步兵用)、团牌(骑兵用)、长枪(步槊)、马槊、长弓(单体弓)、角弓(骑兵用)、弩、陌刀、长斧、大棒(箍铁)、还有一些零散装备的铁锤和挠钩。
那这些兵器是由谁提供呢?由国家或者说军政集团提供。
有人说。不对。实行府兵制的时候就是自备武器。这句话没错。府兵制初期确实是由民兵自备武器装备。民兵们将自己筹措到的武器装备交给军府保管储存。训练或作战时再由军府按照上交情况发放给个人使用。
初期还可以操作。可是越往后问题越明显。自备武器带来的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兵器号铠规格不一样。质量差距也很大。甚至外观都有很明显的区别。这就给作战、训练和阅兵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
所以到了后来。主管府兵的折冲府就换了政策。只交钱不用再自带兵器装备。由军府统一发放。这样一来。府兵(民兵)就都用上了统一规格的装备。在训练、阅兵、作战上带来的极大的优势。而管理者也得到了好处。他们通过虚开发票的方式(强迫农民多交钱。却提供廉价的武器装备)。赚取了大量的差价。
所以到了后来。府兵一个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地的兵府官员利用制度漏洞开始大范围的贪污。而兵府管辖的农民不仅被迫交钱还要义务服四十年兵役。导致大量的在籍民兵逃跑。最后府兵制名存实亡。
当然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自备武器装备的时期是短暂的。大部分情况下。兵器装备是由国家提供。也就是制式装备。
现在回到马槊这个问题上来。马槊这种兵器在隋唐时期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大规模列装的兵器。它并不是网文所说的造价极其昂贵。做工非常的难。比如这位网友说的。“制作太复杂。一根马槊的制作时间长达数年。而且成功率不到一半。”
这完全是胡扯的!
这种制式兵器从图纸、选材、锻造、安装、储藏都有一整套流程。基本和现代的流水线生产没啥区别。有专门的工匠、专门的官员和政府部门负责制造与监督、管理。“北齐诸冶皆有局丞。隋诸冶皆置监。监有上、中、下三等。皇朝因之。掌铸兵农之器。以给军旅、屯田、居人焉……军器监掌缮造甲弩之属。辨其名物。审其制度。以时纳于武库;少监为之贰焉。丞掌判监事。凡材革出纳之数。工徒众寡之役。皆督课焉。主簿掌印及勾检稽失。录事掌受事发辰。”
说白了就是这其实是大规模的高度组织化的生产活动。并不是你想象的几个人的手工艺品。
很多人因为不明白马槊的使用方式。而想当然的认为马槊是骑兵(将领)快马突击用的。类似于下图。
(阿玉锡持矛荡寇图)
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这种姿势其实是追击敌人或者冲入敌阵前的情况。这是冲锋中的一种持槊姿势。而不是战斗姿势。
在一般的战斗情况下。马槊是由双手操控的。主要进攻方式就是在马上左右刺击。 《梁书·羊侃传》“侃执矟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
“齐王元吉亦善马槊。闻而轻之。欲亲自试。命去槊刃。以竿相刺。敬德曰:\"纵使加刃。终不能伤。请勿除之。敬德槊谨当却刃。\"元吉竟不能中。”
因为马槊主要以刺击伤敌。所以槊杆一定要用坚硬的木料制作。不能有太多的弹性。这种实战用的兵器和街头杂耍艺人耍的那种花枪完全是两码事。一种是为了杀人。一种是为了表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有人说那积竹柲是咋回事?其实这并不是很难的工艺。相对于制作角弓。这都是很简单的技术。所谓积竹柲其实就是在硬木芯外边封贴竹片。缠丝麻或者马鬃。然后刷漆。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枪杆(槊杆)开裂。顺带增加强度。不过这种工艺相对于缠丝刷漆还是麻烦不少。所以普遍上。矛槊还是用硬木缠丝刷漆做杆的更多一些。
如果除去开裂这个因素。很多矛槊杆完全就是用硬木刷漆制作。枣木、椆木、柞木等都是制作槊杆的材料。通过阴干、取直、刷漆等工艺。兵器坊就能够大批量的生产装配枪矛产品。
实际战斗中。有时也会遇到槊杆折断的状况。比如著名的猛人程咬金。“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行俨先驰赴敌。为流矢所中。坠于地。知节救之。杀数人。世充军披靡。乃抱行俨重骑而还。为世充骑所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槊。兼斩获追者。于是与行俨俱免。”
结尾说一句。不要刻意的神话某一种兵器。更不要把一些乱写的网文当成可信的资料。
其他观点:
不光是马槊杆。冷兵器时代的所有杆类武器工艺都很复杂。
咱不抬杠。首先要承认历史上每个时期根据实力强弱。武器质量是不一样的。甚至临时就地取材也不是不可以。但讨论这个就没意思了。是不?咱就说说正规的马槊杆为什么要工艺复杂。
所有的天然竹木。不管多名贵。不特殊处理都会开裂。变形。这是常识。金属又太贵。太重。手感冰凉。做长杆不合适。所以只能处理竹木了。
武器级木头都是硬木。木头越硬越容易断。裂。处理工艺都是先泡水1年左右。再阴干半年以上。也有埋土里一年半载的。还有上火蒸的。成本较高。但处理时间短。批量制作的话不急用还是泡水。阴干划算。不管怎么处理都是为了去除木材纤维的应力。胶质。达到防裂的目的。
这样处理过的木头还不能直接用。打仗的时候不但要防裂。要需要非常坚固。需要柔韧性非常好。厮杀的时候武器要承受几百上千斤的力量。所以古人发明了复合工艺。简单说就是把木头劈条再粘一起。劈条就是用刀劈成比筷子稍细的条。然后把每条的每个面都刮平。用鱼鳔胶粘一起。要求严丝合缝。不能有空隙。粘完打磨外形。然后继续阴干。这一步骤还有豪华版。比如两种材质的木条粘一起。还有中间加铁条的。
胶合完就要缠丝。麻丝。马鬃丝。蚕丝。动物筋丝。都可以。把这些丝泡油增加韧性。还能防腐。紧密缠在粘好的杆上。再阴干。最后上漆。要上好几遍。直至外表光滑。这里也有豪华版。就是缠多层丝。每层都上漆。
这样做出来的杆。只要正常保养。即使在严酷的环境中也能长久保持性能稳定。不变形。不开裂。具有非常高的强度。和韧性。通常这两个特点是矛盾的。复合材料可以兼得。
这样一套工序两三年很正常。由于是批量制作。还能接受。急用就偷工减料。质量肯定也会打折扣。
马槊杆成本还不算太高。只是花时间多点。最贵的是马槊头。长两尺。八棱两锋。重十几斤斤。精钢制作。这个是成本大头。
虽然马槊贵。但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由于整体很重。又长。加上骑兵的速度。动能很大。无论是对付重甲骑兵还是步兵。只要击中非死即伤。
马槊汉以后就有了。只是太贵。骑兵又少。只是少量装备。对阵的时候能拿出几百名马槊骑兵已经很吓人了。前面站一排直冲过去那阵势无人能挡。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294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骑兵,长矛,兵器,都是,武器,木杆,硬木,工艺,他们的,作战
没想到大家都对马槊杆的制造一定要那么复杂吗?欧洲为什么不这样?后世也不这样?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先纠正下这个题目。槊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兵器。分为马槊和步槊。其实就是长矛的变种。但是近年来被一些网文不断神话。搞成了什么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