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马王堆汉墓古尸是指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汉朝下葬墓地中发现的一具女尸。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
有人把马王堆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尽管地下文物不断面世。但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丝毫不减。它在诸多领域的“独一无二”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马王堆汉墓古尸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文化贡献巨大。几辈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长沙市东郊五里碑附近有一处土丘。相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此处有两座面积相当、顶部呈圆状的土冢。传说是长沙王刘发安葬母亲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处。故称“双女冢”。
发掘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时期。这一年的7月30日。离马王堆不远的一家部队医院选择了地势高的两座土冢开挖防空洞。医务人员在打孔探测作业时。突然从孔里冒出一股凉气。有人用水灌孔。结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溅出来。于是。各种不同版本的猜疑评说在当地传开了。面对不可思议的奇怪现象。部队医院将此情况报告了湖南省博物馆。由此拉开了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帷幕。揭开墓葬的神秘面纱。考古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
辛追夫人蜡像复原图
1972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开始了东边土冢的挖掘。挖开封土露出斜坡墓道和四级台阶的长方形墓穴。通过进一步深挖时发现一层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后。又发掘出了大量的木炭。清除木炭便见泛黄的竹席。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掀开深埋于地下的26张竹席。一座巨大的椁室就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整个椁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构筑而成。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四块隔板以“井”字形把椁室分为四个部分。内外绘制着吉祥图案。以朱漆为内黑漆为外辅之。居中为殓尸的内棺。以两道质地精良的帛束缠盖棺。如此精美的锦绣饰品在以往墓穴发掘中也属罕见。考古人员开棺后惊奇地发现。虽历经2000多年。然而棺内这具女尸保存完好。考古专家把这座墓穴定为1号墓。
马王堆汉墓的墓葬形制与棺椁结构。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原来马王堆地势较高。造墓时先在山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墓底长7.6米、宽6.7米。下置垫木与两层底板;在庞大的椁室和四层套棺(第四层为直接殓尸的内棺)上部覆盖顶板和两层盖板。采取扣接、套榫和栓钉接合等工艺方法制成。约用木料达52立方米;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墓底和椁室周围塞满厚达0.4~0.5米、总重量约5000公斤的木炭。木炭具吸水、防潮以保持墓穴内干燥的功效;在木炭外围堆积了厚达1.3米左右的白膏泥。白膏泥粘性强。渗透性低。对墓穴密封起了决定性作用;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密固。堆积成高约16米的土冢。使深埋地下的椁室形成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将棺椁、墓主尸体及随葬物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1973年底。考古人员对西冢进行发掘。于1974年初完成。然而墓穴内白膏泥堆积较薄。且分布不匀。密封程度较差而遭到严重的破坏。考古人员将此墓编为2号墓。在发掘2号墓的同时。位于1号墓南边的3号墓也被发现了。3号墓结构与1号墓基本相似。但规模略小。保存下来许多珍贵随葬物。但在埋葬时由于白膏泥固封不严实。导致部分陪葬品腐烂。
辛追尸体
墓主身份
马王堆汉墓的墓主是谁呢?从墓中随葬的印章、封泥、器皿上的铭文证实。在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利苍”三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为第一代轪侯利苍。据史料推算:长沙相利苍于应于高后三年(公元前186年)卒。1号墓内陪葬物有一枚“妾辛追”的名章。墓主是利苍之妻;3号墓墓主遗骸为30多岁的男子。是利苍的儿子。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已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这三个墓其实是长沙丞相轪侯利苍家族墓地。随葬物品尽显奢华。
出土的素纱褝衣
在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中。出土的随葬器物极为丰富。置在棺房周围的边箱中。主要是衣服、食品、药材、梳妆品与日常用品、棋类娱乐器具。供装食物与物品的竹筒、漆器和陶器类盛器及漆木器具、竹木器具与乐器、兵器、木俑和明器(制成模型或偶像随葬的冥器)。以及“遣策” 竹简。此外。在3号墓中还发现《周易》、《老子》和天文、医学、兵书、相马经等简书和帛书。共28种书籍。计12万余字。以及《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两幅彩色地图。出土文物数量之多。时代特色之鲜明。特别是保存基本完好、制作精美的丝织品、光彩夺目的漆木器、具学术价值的帛书和帛画。令考古专家惊叹不已。
“遣策”竹简详细记载了随葬物品的情况。1号墓出土312枚、3号墓出土410枚。是目前发现的同类竹简中最完整的两批。“遣策”竹简所列器物清单表明。后人将亡者生前食物和生活用品搬进了墓穴。如1号墓内有装在麻布袋里的稻谷、麦、黍、豆等农作物;漆器具内盛满着烹调成熟的畜禽类菜肴。漆鼎中盛放了各种羹。陶皿内分别装着酒类及酱等各种调味品。还有不少应时瓜果。出土时稻谷呈金黄色。颗粒饱满。久存后脱水逐渐干瘪。藕、桃等水果出土时仍新鲜如初。但不久便腐烂化成了一滩水(墓葬开封容易氧化)。
西汉初期。漆器是时髦且贵重的器物。由于制作工艺繁杂。因此价格远在铜器之上。马王堆汉墓出
土的漆器计500余件(1号墓有184件、3号墓为316件)。这是全国各地发现的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这批光亮如新的漆器主要有鼎、盒、壶、耳环、钫厄、盘、奁、案、屏风等。多为漆绘黑、红、灰、绿等颜色的装饰花纹。一般以黑色作底。纹样则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图案精巧且纤丽。一些漆器书有“轪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样。还有注明器物容量的漆器(如“九升”等);不少漆器有“成市口”戳记。说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
一号墓出土的“T”型帛画
在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绢、纱、绮、罗、锦等丝织物和绣品。既有衣、帽。也有各式衣物面料及少量麻布。1号墓出土的两件如蝉翼的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两袖伸直长为190厘米。然而重量却轻得出奇。襌衣分别为48克和49克。在各种丝织物品中。考古专家首次发现衣服边缘装饰的绒圈锦。绒圈锦纹样突出于锦面。产生非常丰满华丽的立体感效果。人们以前一直认为绒圈锦织物是从唐代以后才出现的。也有人认为这种纺织技术是从国外传入的。此次考古发现。证明我们的祖先在西汉初年已发明了绒线圈锦织造技术。中国人是绒类织物的创始者。1号墓中出土的泥金银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也都是第一次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了精湛的技术水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印染技术史料。
汉代帛画作品颇多。但大多失传。马王堆汉墓出土彩绘帛画共有10余幅。占全国帛画出土量的近一半。帛画所描绘的腾龙、仙鸟、怪兽、双蛇、巨鱼、神龟等图案栩栩如生。充满了神话色彩;人物、禽兽、云彩、器物左右对称。线条流畅。展示了西汉绘画的卓越水平。最具典型意义的是1号墓和3号墓内覆盖在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两幅帛画构图基本相仿。画面呈“T”字形。全长2米左右。下垂的四角有飘穗。顶端系有丝带以供悬挂。是亡者出殡时引导随葬队伍行进张举的旌幡。出土的帛画色彩鲜艳。庄重典雅。旌幡画面上段绘有日、月、升龙和蛇身神人等图形。象征天上境界;下段绘有蛟龙穿壁以及墓主出行、司阍迎候、宴飨等场面。反映了“引魂升天”的主题内容。是极为稀罕的艺术珍品集群。
马王堆汉墓墓主辛追夫人
历史奇迹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为研究汉初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千年女尸的科学诠释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出土是20世纪中国重大的考古发现。尤其是1号墓内的千年女尸更受到国内外科技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创造了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的奇迹”。
这具女尸年约50岁。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开棺后发现女尸被浸泡在棺内约20厘米深的无色液体中(出土后不久渐变成棕黄色)。尸体保护如此新鲜与完整。难道是2000多年前就有了化学防腐药水?经科学分析。棺内的水是通过土壤、白膏泥和木炭层而渗入墓室。经长期聚集而成的。其中虽带有少量的硫化汞的防腐物质。具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此绝非是保全尸体的根本原因。古尸被完好地保存乃是厚实的棺椁被严密封固。深埋地下的结果。
1号墓女尸经医学家临床检验: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保存完好。全身有柔软的弹性。皮肤细密而滑腻。部分关节可以转动。甚至手足上的纹路也清晰可见。但病理解剖检查却发现。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右上肺有结核病灶。右前臂曾经骨折。在直肠和肝脏内有鞭虫卵、蛲虫卵和血吸虫卵。一只胆囊先天畸形。女尸的多种病变为研究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经医学鉴定。死者血型为A型。生前曾生育过。由此印证史书中记载的她有两个儿子的事实。那么她是怎样亡故的呢?经分析。该女尸皮下脂肪丰满。皮肤没有褥疮。无高度衰老迹象。故应为突发急病而死。从病症推断与解剖发现。其食道、胃及肠内有甜瓜子138颗半。死亡时间应在暑天。可能是吃了生冷甜瓜后引发胆绞痛。由此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严重心律紊乱而猝然死亡。
1号墓主辛追。先是亡了权威显赫的丈夫利苍。后又死了带兵守戍任将军的儿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妇道人家亡故后为何获得如此殊荣的隆重厚葬?据史记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其疆域辽阔。为稳固天下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后来这些诸侯随着势力的发展而固隅一方。严重危及了中央集权统治。于是刘邦以种种借口除掉了这些异姓王。以自己的亲戚代之。然而。对长沙国的异姓王吴芮却迟迟未下手。原因是长沙国南边有一个军事实力较强的南越国(今广州)。为保住这个战略要地。刘邦既要笼络长沙国。又要防止长沙国叛乱。便施谋略派利苍到长沙国监督吴芮。利苍被封相且封侯。因利苍的封地在轪县(今河南信阳地区)。故称轪侯。利苍死后他的儿子利豨继任爵位(3号墓墓主即利仓的儿子)。据此推断。辛追之墓应是孝子利扶所修。史载:最后一代轪侯名为利扶。因其触犯汉朝法律。被剥夺了世袭的爵位。轪侯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
历史价值
考古规格史无前例。共和国总理5次批示侯良。省博物馆专家。马王堆汉墓发掘负责人。已经82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周两次在博物馆作义务讲解员。在休息室里。他与记者谈起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时现出一脸自豪:迄今为止。国内可能没有哪个考古项目享受这样的“待遇”:周恩来、李先念、华国锋等国家领导人亲自批示。直接指导发掘和保护。而周总理的批示达5次之多。
1972年初。马王堆出土千年不朽女尸的消息传开后。各方群众争相要求参观。当时的省革委会作出了布置陈列、立即开放的决定。于是。来不及清理登记文物。做好保护工作。女尸等出土文物就于1972年5月22日对外开放了。一下子。每天数万人涌入博物馆。外地群众也赶来长沙看新奇。有一次。侯良看到吓人的场面:各种大小货车、拖拉机等从烈士公园的南门排到了西门。博物馆每天有80名警察、200名民兵维持秩序。还是捉襟见肘。开放的第一天。陈列室的大门就被挤坏了。一位妇女还受了伤。这个情况经由新华社记者写的内参反映给了国务院。周总理当时因病住院。他看到报告后严厉批示:“湖南军区挖出。不报告省委。更未报告国务院。出土尸身和衣着、帛文还有其他文物非变质不可……必须立即采取办法。将尸身转到冰窖。消毒、防腐。加以化工处理。这是可以向群众说得通的。非当机立断不可。”
马王堆墓主人辛追夫人复原像
接到周总理指示后。尸体被深夜转移到了湖南医学院。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后。女尸、丝织品、漆木器、帛书等大量文物需要保护场馆。二号、三号墓又即将发掘。湖南向国家计委呈送了建设库房和二、三号墓发掘方案。
周总理接到报告后当天做了批示。确定考古发掘项目方案框架。拨出专项经费20万元。
按照总理的指示。成立了一个“豪华”的项目组——由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李振军担任项目组组长。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现代考古学权威夏鼐、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等担任副组长。
之后。周总理就马王堆的发掘保护等问题又先后作出三次批示。
为了让马王堆汉墓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项目组集合了全国相关领域的顶尖力量参与发掘保护研究和新闻宣传。参与的单位有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市科技组、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人民画报社等。省内则有包括地质、气象、微生物、化工等科研单位以及新华社湖南分社、湖南日报社等新闻单位。如此规格和规模。恐怕也是中国考古史上的新纪录。
帛画金乌
1 背景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共有三座。分别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2 号墓墓主)及其妻辛追(1号墓墓主)、儿利豨(3号墓墓主)的家族墓。其出土文物现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馆内。马王堆1、3号墓都出土有“T”字形的旌幡类帛画。据墓中所出的随葬器物的列表——“遣册”竹简可知。它的正式名称叫做“非衣。
部分帛画
1号墓非衣的画面内容传统观点认为是包含了天界、人间、地下三个部分的内容。非衣帛画应该是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天)、人(人间)、水(水界)三界的景象。居于帛画“T”字形横段部分描绘的是上天的景象。其正中是一位躯干为人、仅足部为蛇形的女神。有学者认为这便是女娲娘娘。女神两侧共有五鹤仰首张嘴鸣叫。帛画横段的右上部有内栖乌鸦的一轮红日。其下火焰型的树杈上有八个小太阳。与红日对应的画面左上方是一弯新月。其上有玉兔、蟾蜍。乌鸦和玉兔正是所谓“东乌西兔”的写照。月下还有一女子正仰身擎托着弯月作“飞天”状。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嫦娥”了。在人躯蛇足女神正下方有两个骑兽怪物和一只悬铎。其上有两鹤欲衔铎顶。铎下是有两人拱手对坐的天门。天门抱框上有虎豹攀援其上看守。天门之上左右两侧各有呈倒“S”型的卧龙。反映人间部分的竖向中段。在华盖和有翼鸟(有学者认为是鸱鸮)之下是一位拄杖的老妇人。应该就是墓的主人辛追。在祭祀用的有鼎、壶等盛着贡品之下便是水界。其左右两边各有一只鸱龟。鸱都站在龟背上。由龟载负着爬行。上述1号墓T型非衣帛画所描绘的上天中。一轮红日中的乌鸦就是学术界常说的“金乌”。也是该文要研究的重点对象。
2 何谓金乌
在出现金乌之前。古代最早对日中神禽称谓为踆乌、三足乌和赤乌。《淮南子·精神训》载:“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东汉高诱注云:“踆。犹‘蹲’也。谓三足乌。”晋代学者郭璞(276~324)也有注释说“中有三足乌”。从图像上看。这只蹲居在帛画红日中的乌鸦。其外围是金光闪烁的“朱辉”。故有“金乌”一词的称谓是比较恰当的。而文献中古代是把金乌直接指代为太阳的。如韩愈在《李花赠张十一署》有:“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西游记·第七十二回》中也有:“太阳星原贞有十。后被羿善开弓。射落九乌坠地。止存金乌一星。乃太阳之真火也。”
手稿帛画部分
3扶桑神树
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的扶桑神树上由乌载着升起。由东向西移动。《山海经·海外东经》有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这里“扶木”即“扶桑”。也就是说太阳是从东边地下的汤谷诞生出来。然后登上扶桑树。再由乌驮着西行。最后栖息在若木上。所谓若木。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灰(原作泂。据宋本改)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云:“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淮南子·地形训》也称:“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据《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若木的所在是涌出若水的地方。如《山海经·海内经》:“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这样就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景象:上天的东边是汤谷和扶桑。西边是若木和若水。这充分表达了先人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想象。[7](见图3)扶桑或若木神树应该是先人所认为的能沟通天、地的撑天大柱。是象征宇宙中心的神树。而神树上的十日一旦并出。会不利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于是便又产生了“后羿射日”的神话。
医学价值
东方睡美人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
彭隆祥。湘雅医学院教授。马王堆女尸解剖主刀人。在湘雅医学院宿舍中。彭教授搬出了他当年留下的珍贵资料。为记者讲述了当年新闻背后的故事:
文物
马王堆里尽国宝。而一号墓主人辛追又是宝中之宝。保存千年以上的古尸。以前有过。但那是木乃伊。是事先处理成的干尸。而墓主人辛追创造了世界纪录。是保存2000余年而不腐的湿尸。而且形态完整。皮肤保持弹性。部分关节还可弯曲。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但是。马王堆发掘初始。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清晰。有人甚至觉得只要保存出土的帛书、器物等文物。尸体应予弃置。博物馆打电话向当时国务院图博口负责人王冶秋请示。王冶秋说:2000多年的古尸不腐。这是世界奇迹。一定要保护好。
后来周总理作出进一步批示。对古尸进行解剖研究。
彭隆祥回忆说:因为这个任务的特殊性。中央领导高度关注。大家都感到很大的压力。我当时还年轻。但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就自告奋勇担当了主刀人。这一刀下去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古代病理学研究的先河。专家们给2000年前的老妇人作出了精细的诊断:她生前患有多种疾病:严重冠心病、全身多处动脉粥样硬化。总胆管内有一块蚕豆大的胆结石。肝管内也有一块黄豆大的结石。食道和胃、大小肠内有甜瓜子138颗半。说明她是在吃过甜瓜后引发胆绞痛。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由此导致急性心肌缺血而猝死。
通过解剖分析。许多发现填补了医学领域的空白。
在老太太身上发现了血吸虫卵。这种病原来医学上称为日本血吸虫病。因日本学者发现而得名。最早援引的病例是1904年的。这一下印证了我国早期医药著作《内经》、《千金药方》中对血吸虫病的论断。把时间提早了2000年。彭隆祥教授告诉记者。老太太身上都是宝贝。她在营养学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老太太肉食过多。营养过剩。引起很多心血管疾病。
彭隆祥教授还提到一个细节。马王堆女尸出土后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强烈关注。他们称辛追为“东方睡美人”。希望参与到女尸的科研中来。其中还有两个专家提出要一根或者半根古尸的头发。中国方面没有同意:我们自己研究。不让外国人插手。
文化价值
几辈子也研究不完的马王堆汉墓一共出土了各类文物数千件。因为保存完好。极尽精细繁缛。锦绣灿烂。充分展示了西汉时中国人民的智慧。喻燕姣是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第一业务主管。她说。光马王堆的帛书就够研究的。当时的外国人说。以前总听说中国很古老。怎么个古老法不知道。看了马王堆出土的东西后明白了。
辛追夫人蜡像复原图
马王堆所展示的一切让人们感到新奇、震惊。比如说。一般人心目中的西汉初期的社会状态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的中央政府实行“休养生息”。全国上下非常节俭。但是从长沙王家的奢侈情况看来。事实也未尽然。王侯贵族家还是充分“享受了生活”的。
马王堆出土文物种类繁多。涉及到政治、历史、医药、地理、天文、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很多是开创性的发现。比如以前人们不知道汉服是什么样。文艺作品特别是电视电影中出现了很多差错。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在看过马王堆的文物展览后说。原来汉代服饰是这样的。以后我拍电影就要按这个搞。
喻燕姣告诉记者。简帛文字。大约25万字、计50余篇简书帛书文章。是马王堆发掘以来最完整最权威的释读版本。简帛文字记载的内容相当多刷新了历史。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没能涉及。帛书中有老子《道德经》的最古老的版本。《五星占》通过肉眼测算出金星的会合周期为584.4天。与紫金山天文台测算出的时间只差0.48天。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四篇古佚书《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让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重现天下。
喻燕姣说:马王堆在文化上的独有性和丰富性使一门专门的学科在学术界成立——马王堆学。参与研究者已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其中国内外学者就多达25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共出版了关于马王堆汉墓研究的人文、自然科学著作有270余种。论文达3200多篇。马王堆发掘已经过去30多年。但是。对其全面研究是我们几辈子也难以完成的事情。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马王堆必将还有更多的文化成果贡献于人类。
艺术价值:薄如空、轻若无
素纱禅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相传唐代的时候。有个阿拉伯商人在广州拜见一位官员。他突然发现这位官员身上有一颗黑痣居然透过薄薄的衣服显露了出来。正当他目瞪口呆的时候。官员问他:“您为何盯着我的胸口呢?”阿拉伯商人忙回答:“哦。我在惊奇为什么透过双层衣服还能看见您胸口的一颗黑痣。”官员听后大笑了起来。拉开衣服让商人看个仔细。原来他穿的衣服不止两层。而是五层!
素纱禅衣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件素纱禅(单)衣。是一种知名度很高的文物。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不足一两。如重48克的禅衣。长1.6米。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两袖通长1.95米。腰宽0.48米。除去较厚重的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正如古人形容的“轻纱薄如空”。“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出于二千多年前的汉墓。不能不令人惊叹!其质地及纺织技术都让现代人称奇。
这件素纱禅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中。禅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禅衣。
纱。是中国古代丝绸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它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纱。密度稀疏。孔眼充满织物的表面。因而质地轻薄。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
上乘的纱料。以蚕丝纤度匀细见长。素纱禅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并非因其织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全称:旦尼儿)。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如今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它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为国内所仅有。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
素纱禅衣轻薄而透明。如何穿着呢?《诗经·郑风·丰》:“衣锦衣。裳锦裳。”多数学者认为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欲露华丽外衣纹饰。因此在色彩艳丽的锦袍外面罩上一层轻薄透明的襌衣。使锦衣纹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有着轻柔和飘逸质感的纱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风而立。徐步而行。飘然若飞。极现女性的柔美。
其他观点:
辛追夫人是在1972年被挖掘出来的。这可是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尸。但是据当时在场的人员描述。虽然历史悠久。但是挖出来却是一个水灵灵的美人。也让当场的人非常震惊。对于辛追夫人的美貌也是赞叹不已。真是不愧为“东方睡美人”。
马王堆辛追夫人尸体在刚出土的时候。保存十分完好。身体柔软。关节灵动。仿佛真的像睡美人一样。具有生命一般。手指和脚趾上的纹路还非常的清晰。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眼睫毛还存在着。根据测量新追夫人身高一米五八。身材十分瘦小。惹人怜爱。在长沙不仅发现了这位美人。在挖掘中而且还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物。这对我国研究历史又作出了贡献。
历史上的辛追夫人是一个集美丽与智慧为一身的女子。当时刘邦一见钟情。喜欢上了辛追。发誓要得到她。但是那时辛追与韩信有着深切的情谊。刘邦就逼迫韩信放弃辛追夫人。但是韩信不愿放弃。可是辛追夫人为了保全韩信的性命。委曲求全选择了进宫。失去辛追夫人的韩信。之后伤心欲绝得了失心疯。
出土的辛追夫人被安放在湖南省的新博馆内。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保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博物馆的装置也与时俱进。为了文物更好地保存下来。时隔几十年。存放辛追夫人的水晶玻璃棺材依旧崭新。打开棺材显露出来辛追夫人那绝世的美貌。令人惊叹不已。皮肤依旧光泽靓丽。几乎与之前没有什么变化。辛追夫人身上的关节依旧灵动。宛如常人。惊艳全场。
考古学家研究辛追夫人死因。辛追夫人体内的未消化的138粒半甜瓜籽。还是最终定性了她的死因:因为辛追夫人患有胆结石。故此。她的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就不佳(这就是胆功能不健全的人。忌食油腻、生冷和糖分大的食物的原因)因为胃肠道内得不到相应的酶。而无法完成全部的消化功能。
辛追夫人一下子吃了太多高糖的甜瓜。引起了胃痛(《孙真人食忌》中这样记载:甜瓜动冷疾 )和胆绞痛。这两种疼痛。最后又引发了冠心病。让辛追夫人的生命定格在了50岁。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408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马王堆,帛画,汉墓,长沙,辛追,金乌,夫人,女尸,古尸,发现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的今天, “马王堆东方睡美人”被发现,您了解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马王堆汉墓古尸是指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汉朝下葬墓地中发现的一具女尸。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有人把马王堆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