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今天。4500亿美元市值的阿里巴巴。差一点从历史上除名。
马云的劫后余生告诉我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寒冬面前。活下来最重要。
时钟拨回到20多年前……
1994年的4月20日。一声惊雷。中国通过第一条64K国际专线。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
1997年。互联网大规模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年全国网民达到80万。搜狐、网易、新浪三剑客同时登上历史舞台。这一年又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元年”。
人们隐约嗅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虽然说不上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时代。但是数不清的热钱已经疯狂涌入互联网。
等待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的究竟是什么?
互联网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每一天。中国网民都在以“万”为单位呈几何级猛增。这是前所未有的盛况。
然而一场危机已在华彩之下酝酿。终于。一场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潮在千禧年降临中国。
首先。网站的访问量日渐减少。三大门户网站在纳斯达克跌得不认爹娘。其次。中国的网站纷纷倒闭。IT人就像一只流浪狗。要么继续漂泊。要么卷铺盖回家。
“网络已死”的大标题登上许多媒体的版面。一个瘦削中年男人的头像也在这时登上福布斯封面。这是大陆商人首次登上福布斯。没成想这个“第一次”竟沦为反面教材。
福布斯用大字加粗写到:Fighting for eyeballs——博人眼球。
美国人怎么也想不到。他们嘲笑的这个男人将在数年之后登顶亚洲首富。在全球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电商浪潮。
毫无疑问。这个男人就是马云。
不过这时候的马云。显然没有能力反驳福布斯。
一年前。他刚刚创立阿里巴巴。意气风发的他没想到仅过一年就赶上互联网泡沫。
以软银和高盛为代表的资方明确表示没有增资计划。马云后来回忆:“我跑去跟孙正义说‘如果没有投资者的支持。我们不可能走下去。’但投资者在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市场启动时。他们决不会再投入。”
更严重的是。公司还没赚过一分钱。
蔡崇信算了一笔账:一年前。阿里从高盛和软银那里获得3000万美元投资。如今账户上只剩700万美元。照这种速度。只够公司再维持半年。
换句话说。如果半年内赚不到钱。阿里巴巴极有可能从历史上除名。
马云慌了。2000年是他的本命年。难道注定大难临头?
他不信。9月20日。他过完36岁生日后。立即宣布阿里进入紧急状态。等待他的将是创业生涯中的最难一仗……
从资本宠儿到命悬一线。除了大环境进入严冬。马云自己做错了什么?
这场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泡沫。包括马云在内没有任何人预料到。
当时。手握巨资的马云一时豪气干云。
2000年1月29日。杭州湖畔花园小区迎来两位重量级造访人物: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与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
张书记参观完后问马云:“你希望这个公司将来做到多大?”
马云说:“我希望它会是一家市值五亿到五十亿美元的公司。”
张书记一愣。王国平赶紧出来打圆场:“小马可能说的是他要做成五亿到五十亿人民币的公司。”
谁知道马云坚定地补充道:“不。我说的就是五亿到五十亿美元。”
他对十八罗汉说道:“目标是2002年阿里巴巴上市。这时候我们得到的不是这套房子。而是50套这样的房子。”
见完孙正义后。马云开始放手扩军。湖畔花园很快容不下这支队伍。2000年4月26日。阿里举司搬到华星创业大厦。很快。一层又坐不下了。那就扩容到3层。
水涨船高。阿里的员工工资也在这时从五百块涨到了两三千。马云甚至一次豪掷8万块。包下整个报纸版面。只为刊登了一个招聘新闻。
启动全球化战略后。马云一声令下。阿里总部从杭州迁到上海。和eBay正面交锋。同时他还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香港设立子公司。在硅谷建立研发中心。当时的口号就是把红旗插遍全世界。
为了彻底与国际接轨。阿里开始天价招牌外国员工。当时在杭州英文网站有一个30岁左右的比利时员工。年薪6位数。美元。是本土员工的20倍以上。在硅谷的30个工程师。年薪都是6位数起步。差一点让老外以为阿里“人傻钱多”!
老外这种想法不是没有理由。当时。一个美国MBA提出:英文网站应该放到美国。因为美国人英文比中国人好。马云听完后大笔一挥。于是英文网站搬到了硅谷。谁知道硅谷都是技术人才。而阿里需要的是贸易人才要从纽约、旧金山空降到硅谷上班。成本越来越高。
马云多年后回忆:“到了(硅谷)一个半月后我们才发现这是个错误。怎么可能从全世界空降贸易人才到硅谷上班?”
“冬天的时候。我们当时犯了很大的错误。一有钱。我们跟任何人一样。我们得请高管。我们得请洋人。请世界500强的副总裁。我们请了一大堆人。”
当运营成本在呈几何倍叠加时。崩盘就避无可避了。我们看到在同时期。融资上亿人民币的赢海威倒了。融资5000万美元的美商网倒了……
不过这句话是对普通人说的。对马云。对十八罗汉来说。逆势翻盘未尝不可。
马云在宣布阿里进入紧急状态的大会上振臂高呼:如果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必须死。我希望我们是最后那一个。
他祭出的杀手锏是裁员节流。
2001年1月。阿里召开“ 遵义会议”。马云和十八罗汉作出了3个“ B2C”的战略决定:Back TO China。Back TO Coast。 Back TO Center。
其中。回到沿海是指将业务重心放在沿海六省。回到中心则是总部迁回杭州。从此再没迁出过。
彭蕾曾经说过:“马云是重感情的人。看着一起工作的人离开他受不了。他骨子里是喜欢热闹的人。恨不得大家工作在一起。工作完了还在一起。”
这种形容倒十分贴合他的武侠情怀。但眼下。这个“弱点”成为了拦路虎。裁员。无论是小裁还是大裁。他都下不去手。
在这个生死攸关时刻。如果不能当机立断。阿里巴巴就会成为无数倒闭公司中的一员!
这时。刚刚加盟阿里的关明生挺身而出:“要杀就杀到骨头。这个恶人我来做!”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阿里大裁员开始了。
首先。关明生奔赴阿里全球办事处。将原来的10个分公司砍成3个;其次。高薪外籍员工要么大幅度降薪。要么离开。公司40多个老外。最后只剩下5个。那个比利时员工离开时一度泪流满面。
黄明威是阿里第一位美国员工。他曾做了一年旧金山的市长助理。愿望是当旧金山市长。被蔡崇信说服加入阿里后。他工号52。负责公司香港业务。位高权重。然而香港办事处关掉后。他被召回杭州。工资砍掉一半。最后黯然离开。
在这场裁员风暴中。阿里工号100以内的老员工走掉了一半——他们都是举足轻重的老班底。难以割舍的马云含泪目送:这是公司管理层的失误。等阿里巴巴好了以后。欢迎你们再回来。(后来。黄明威成为“返乡潮”中的一员。担任阿里全球领导力学院掌门人。)
大裁员过后。阿里的氛围一度变得压抑。马云还一度伤心地哭了。
但它的效果立竿见影。阿里巴巴每月的成本立刻从100万美元降到50万美元。马云后来说:“虽然人少了。但我们的成本控制住了。几乎每个月都可以做到低于预算15%左右。”
毫无疑问。断臂裁员让阿里赢得了宝贵的一年喘息时间。
裁员节流虽然暂时赢得了时间。但仍然止不住股东们每次在大会上的灵魂拷问:什么时候赚钱?
开源成为阿里上下重中之重。
事实上裁员的同时。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就已在阿里马不停蹄地开展了“三大运动”:
1、“延安整风”。输出阿里文化价值观;
2、建立“抗日军政大学”。加强干部和团队建设;
3、“南泥湾大生产”。赚钱。赚钱。还是赚钱。
“延安整风”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统一思想。坚信阿里巴巴未来一定成功。整饬那些怀疑公司的不正之风。让这群人趁早离开。
“抗大”则是“百年大计”和“百年阿里”的培训班。马云这样解释:“通过抗日军政大学干部管理。阿里巴巴要在三年以内培养出一批人才(去打仗)。”
2001年4月。“抗大”开课了。在阿里最艰难的时刻。马云不惜重金投入数十万。全力加强团队战斗力。
具体流程就是。每个员工在上岗前在杭州接受一个月的脱产培训。工资800元。包吃包住。每期“百年大计”培训花费达到了20-30万。
“抗大”同样注重企业价值观培训。比例高达60%。由马云和关明生主讲目标使命和价值观。彭蕾讲阿里巴巴历史。销售业务培训则由李琪孙彤宇主讲。课程占比40%。
马云这样总结抗大的精髓:“我们要销售人员出去时不要盯着客户袋里的5块钱。你们负责的是帮客户把口袋里的5块钱变成50块。然后从中拿出5块钱。”
“抗大”让一大批技术出身、销售出身的干部懂得了现代化管理。阿里巴巴这支游击队从此变成了正规军。阿里巴巴从“土匪”创业时代走进了制度运营时代。对后来阿里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整风和培训的最终目的都指向了“南泥湾大生产”。因为只有大生产——赚钱才能决定阿里巴巴的命运。
马云提出:“技术不是最重要的。销售才是最重要的。”在“遵义会议”上。他成立了一支阿里历史上最剽悍、最具战斗力的直销团队——阿里中供铁军。第一期编制30人。
什么是直销?直销就是上门面对面销售。用阿里的“土话”来讲就是——“贴身肉搏刺刀见红”。
中国供应商继承了阿里巴巴艰苦创业的精神。地区办事处统一选在非常便宜的小区公寓里。没有电梯也没有空调。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2002年。这支铁军带领阿里走出盈利困局。走出了冬天。
后来。从这支铁军走出去很多牛逼人物。撑起了中国半壁互联网的天空:
阿干去美团做了COO。把美团地推销售做到行业第一。帮助美团赢得“百团大战”;
张强做到了去哪儿网的销售副总裁。后来又升为首席运营官;
当然。最出名的还是滴滴创始人程维。当年打车软件大战。滴滴地推尤为凶悍。这离不开程维在“中供”积累的强大销售能力。
回到阿里中来。随着业绩一路飙涨。马云终于再度成为资本的宠儿。2004年2月。软银领衔阿里第三轮8200万美元融资。2005年。雅虎携10亿美元入伙。阿里从此再没被资金掣肘过。
大裁员风暴后阿里人说:“感觉就像二战之后。看见到处断壁残垣。尸横遍野一样。”他们眼前一片迷茫:红旗还能打多久?
公司很多高层也认为阿里巴巴迟早要关门。甚至开始有人讨论阿里巴巴如何死法的问题。
在最危难的时候。马云熬的鸡汤成为阿里最有营养的精神补品。
“所有评论网络的人。分析师。投资者。包括媒体在内。他们认为网络最好的时候。我不以为然。现在他们都不看好。我却觉得正是发展的好时候。其实。我们手上正捧着一个金饭碗。只有自己知道这碗有多重。”
“不管多苦多累。哪怕是半跪在地下也得跪在那儿。跪着过冬。就是你站不住了也得跪着。不要躺下。不要倒。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如果所有的网站公司都要死的话。我们希望我们是最后一个死。”
“这是个3000米的长跑。不是100米的短跑,所以我说。需要有兔子一样的速度。有乌龟一样的耐力。我们要学会半跪生存。”
“结束。一份声明就可以。但要把公司救起来。从小做大。要花多少代价。英雄在失败中体现。真正的将军在撤退中出现。”
“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 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
鸡汤也分有毒的和有营养的。毫无疑问。很多过于强调个人利益、强调全身而退的鸡汤会毒害人命。而马云坚持到底的鸡汤。将中国拉入一个电商时代。
阿里巴巴在寒冬中活下来与马云成为“见到后天太阳”的那个人不是没有理由。
十几年后马云回忆这次鬼门关一役:
“永远要在形式最好的时候改革。千万不能在形式不好的时候改革。下雨天修屋顶麻烦大了。要在阳光灿烂的时候修屋顶。我记得我们比别人先动了一下。互联网冬天到了。当所有的投资者开始收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我们还有几百万美金。”
创业之路如此漫长。每个人、每个企业都难免犯错。在寒冬中。裁员节流、3个“B2C”战略、三大运动。还有富有远见的鸡汤成为阿里翻盘的决定性因素。寒冬面前。活下来最重要。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阿里巴巴就在这样的预言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参考资料1:《马云做对了什么。救活了差点死掉的阿里?》
参考资料2:《湖畔花园16幢1单元202室 回顾马云18年创业历史》
参考资料3:《阿里巴巴是如何跪着熬过第一个冬天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577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阿里,阿里巴巴,互联网,硅谷,抗大,公司,福布斯,的人,中国,的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十八年前,阿里巴巴是怎样在鬼门关捡回一条命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今天。4500亿美元市值的阿里巴巴。差一点从历史上除名。马云的劫后余生告诉我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寒冬面前。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