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答:野史里一个听起来“很牛很正义”的官职。正是“八府巡按”。
这个职务有多牛气?远点的可以看京剧《苏三起解》。被诬杀人的妓女苏三。眼看就要含冤上法场。幸亏遇上了巡按山西的“八府巡按”王景隆。硬是把案翻了过来。近点儿的可以看香港经典喜剧《九品芝麻官》。被诬沦落妓院的“候补知县”周星星。偶然得封一品要职“八府巡按”(电影里叫八府巡抚)。立刻就咸鱼翻身。在朝堂上怼天怼地。把听审的老太监都差点怼背过气。漂漂亮亮伸张了正义……
京剧《苏三起解》
其实。所谓“八府巡按”。那多是戏曲野史里的叫法。正史上的叫法。应该是“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制度起于明初。清朝顺治年间后就基本“消失”。严格说来。“巡按御史”只是个临时性的差事。其品级也只有正七品。与北京大兴县衙门里的县丞以及地方知县“平级”。但权力却极大。号称“代天子巡狩”。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顶着“县长”的级别待遇。干着“中央检查团”的大活儿。
如此地位。也是古代王朝常见的“以小制大”制度设计。但即使在明清同时代小说里。看上去只是“七品芝麻官”的巡按御史。也是牛得不行。比如明末小说《二刻拍案惊奇》里。穷困落魄的老教官高愚溪。恰逢学生李某荣升福建巡按御史。被李御史接到福建玩了一圈。走哪当地官员都争着给这“御史恩师”送钱。半年里不知不觉就收了“二千余两白物”。人生就此转运……
另外还有清朝顺治年间小说《自作孽》里。那为非作歹的江西德安知县汪费。原想带着一笔钱出去打点高官。路上却误揍了微服私访的江西巡按御史。这下彻底“自作孽”。官职被剥干净不说。四万三千两银子的家产也全数充公。好不容易从狱中脱身。除了倾家荡产外。“人也瘦了一半”。一个多月后就“染大病一场。呜呼死了!”
可见。这在戏曲里“很正义”的巡按御史。在明清文人们的笔下。也往往是“惹不起”且“很肥”的存在。
那在真实历史上。“巡按御史”真有这么牛?其实。在巡按御史制度刚设立的明初。这些“代天巡狩”的仁兄们。那真是相当的低调:通常是每年八月出巡。每次出巡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一两年。而且“出差”时轻装简从。每次都是骑上头小毛驴。最多带一两个书吏就出发了。伙食也是奇差。连烧鹅都吃不上。跟传说中的“很肥”。真是不搭边。
但他们“惹不起”却是真的。巡按御史制度。发端于明朝洪武年间。确立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此各省还有了“巡按御史”的专署官衙“按院”。这群“来出差”的“低调小官”。其核心工作就是“代天子巡狩”。即考察当地的“藩服大臣。府县案官”。从布政使按察使到知府知县等一切官员。都在其考核范围内。当地的仓库钱粮案卷。全都由巡按御史经手复核。甚至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也就是“说办谁。就办谁!”
所以《自作孽》里。打了巡按御史的汪费知县。别看和巡按御史“平级”。却迅速落得倒霉下狱的下场。放在当时官场上。这就是典型“自作死”。
比这更叫地方官们提心吊胆的是。明朝的官员考课。通常是“九年三考”。对地方官的考察。则是由吏部与巡按御史所在的都察院联合进行。所以巡按御史的每次“巡狩”。就对地方官们无比重要。未来是升是降?“官运”就在巡按御史手里捏着。所以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咄咄怪事:七品的巡按御史一亮相。当地四五品的各级“领导”们。都要纷纷拜见……
当然。明王朝之所以给这些“低调小官”们这么大的权力。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抖威风。比起野史里这些“八府巡按”们“青天大老爷”“铁面御史”的威武角色。巡按御史对于大明三百年国祚。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明王朝的“防腐剂”!
在巡按御史们“代天巡狩”的多项任务里。“惩治腐败”一直都是重头。一次次对当地官员的“无死角审核”。通常能揪出大批“蛀虫”。比如天顺年间的浙江巡按御史李纲。一路就法办了四百多名贪官污吏。给浙江官场来了场“大洗涤”。后来在北京保卫战里力挽狂澜的大英雄于谦。早年“巡按山西”时。除了惩治了一群贪官。还平反了三十多起冤案。挽救了数百“冤囚”。
就连传说中享有高官厚禄。抢男霸女“很轻松”的藩王们。对巡按御史们也是颇为畏惧。弘治年间包泽巡按湖广。查明了当地藩王侵占土地的劣迹。一口气叫这些王爷们“咸勒而归之民”。乖乖把到嘴的肉吐出了。这类事在明代相当长时间里。都是巡按御史的“寻常战果”。
如此战果。以至于相当长时间里。“巡按御史”都是个叫贪官们打哆嗦的名字。明代官场上甚至还有过奇景:每当听说巡按御史在路上。好些“有劣迹”的地方官纷纷“弃官遁去”。吓得官都不做了。明朝“老直臣”王恕。更是一句话形容了这些“低调小官”的战斗力:“天下贪官污吏强军豪民忌惮者唯御史尔。”
所以。明清野史戏曲里。那些“铁面御史”们的光辉事迹。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就是明朝一代代巡按御史们“打”出来的。
而与这“防腐剂”同样重要的。就是巡按御史们的“传声筒”角色:古代信息交通条件有限。朝廷如何能准确得悉民声民情?每次“代天巡狩”就十分重要。特别是每当水旱灾情爆发时。常是巡按御史们不辞辛苦。戳穿地方官瞒报灾情的把戏。同时许多已经“过时”的政策甚至弊政。也同样要靠巡按御史发现问题。比如明代陕北的征粮政策。就是多亏御史传吉据理力争。将“以米缴纳”的弊政改成“小麦抵米”。从而“民粮易完。军储易足”。
以这个意义说。虽然包括“御史给事中”在内的明朝言官们。常被后人吐槽“乱说话”“爱乱骂”。但巡按御史却绝不在此例。他们既是王朝的防腐剂。又是国家的“眼睛”“耳朵”。大明王朝三个世纪的繁荣。多少认真负责的巡按御史。就是背后无名英雄。
但是。当晚明的明王朝。以无可救药的速度腐化下去时。身在这个染缸里的巡按御史们。当然也没有独善其身。相反。由于他们权力极大。自然也就成了腐败分子们的“拉拢对象”。原本是“防腐剂”的他们。更变成了明朝腐败的重灾区。
比如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时。所谓的巡按御史“代天巡狩”。早没了明初时的低调。相反是“骑大马。衣锦绣”。走哪都是豪华排场。沿途的地方官业绩如何?这些事儿“巡按御史”们不再关心。反而是把这帮人当做提款机。比如魏忠贤的“好儿子”崔呈秀巡按江淮时。一路就明码标价。抓个强盗三千两银子就放人。抓个通缉犯千两银子就放人。看哪个官有钱?使个眼色放风要弹劾。对方就乖乖把钱送来……
如《二刻拍案惊奇》里。顶着“御史恩师”名头一路收钱的高愚溪。就是明末“巡按御史”嘴脸的写照。而且“才收两千两”的操作。绝对算巡按御史里的良心。明朝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梁廷栋就怒斥说:“国家遣一方巡方。天下加派百余万”。也就是说。巡按御史“出差”一趟搂的钱。相当于明王朝收百万两银子的税。杀几个巡按御史。估计辽东军费就齐活了。
发展到明末最后几年。连崇祯皇帝本人。都看透了这帮堕落的人:“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皆富可敌国”。简直成了动动手就搂钱的肥差。更恶劣的是。这些“招待”巡按御史的花费。地方官们当然不会自己买单。往往巧立名目加税。让当地百姓“赔补”。以至于“各县赔补。不胜其苦”。等到老百姓“苦够了”。也就有了最后把崇祯逼上吊的明末农民战争。以这个意义说。大明灭亡这事儿。“巡按御史”就是神助攻。
从早年的“正义化身”“防腐剂”。到最后王朝的毒瘤。明朝“八府巡按”的荣光下。是“巡按御史”这个光荣职业的堕落史。多少思考。尽在其中。
参考资料:赵克生。许文继《一本书读懂明朝》、王世华《明代的巡按御史》、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明史》《明实录》
其他观点:
八府巡按于世龙
“八府巡按”(监察御史)是个什么职务?
监察是指监观四方。在隋文帝统治时期。就设置有监察御史一职。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简单说就是搞反腐工作的。除此之外。监察御史还要负责审查案件。看看有没有冤假错案。在皇帝言行的不端的时候。要冒死进谏。朝中奸臣当道。要上奏弹劾。监察御史虽然官职不高。却非常重要。
到了明清时期。又专门设置有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属于朝廷外派到地方监察的官员。他们的职责主要就是防止地方官吏侵害百姓合法权益。可以随时就地方行政的弊端对朝廷上奏陈述。还可以对地方违法官员进行弹劾。在情况恶劣的时候。朝廷可以直接授权巡按御史惩办违法官员。
“八府巡按”类似于今天的什么官职?
“八府巡按”是监察御史的俗称。明清时期的监察御史是在都察院办公。这类似于今天的检查院。不过古代的都察院职权范围也包含了法院审判的一些内容。
当然单独做一个这样的对比是不准确的。在古代的官员职权划分不是非常详细。监察御史既有反腐。督查的职责。同时还要监管朝政风纪。有权利直接查办官员。这在今天是多个职能部门的活。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简单的对比来了解“八府巡按”(监察御史)。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观点:
“八府巡按”只是民间俗称。这是明清时期的官职。正式官衔是监察御史。分巡各省称巡按御史。在明清小说、戏剧里面。又被称作“八府巡按”。被赋予了很高的职权。而历史上。八府巡按的职权确实够大。他们是代天子巡视地方。行使监察权。地方官员看到他们。那可真的是如履薄冰啊。
关于“八府巡按”。相信看过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的影迷都比较熟悉。剧中周星驰饰演的包龙星被皇上任命为“八府巡按”去查民间女子秦小莲之冤案。包龙星与刑部尚书、广东水师提督共审此案。在公堂之上怒斥恶霸常威干爹大太监李连英。智斗状师方唐镜。经过几次较量。身为钦差大臣的包龙星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终令案情大白。恶霸常威命丧于铡刀之下。秦小莲得以洗脱冤情。
难以想象。身为皇上钦命的“八府巡按”包龙星居然可以坐在衙门高堂之上。陪审的是当朝二品大员刑部尚书、三品大员广东水师提督。包龙星还可以怒斥得宠的大太监李连英(并非慈禧宠宦李莲英)。但是。这是小说故意夸大了“八府巡按”的职权。大家千万不要把小说和历史混淆在一起。历史上真实的“八府巡按”职权虽然没有《九品芝麻官》里说的那么夸张。但是他们的权力依然相当的大。
巡按之名。最早起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当时唐玄宗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始称之为巡按。明朝成祖永乐永年(1403年)起。朝廷以一省为一道。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其目的在于考察吏治。发现官员不法行为予以上报朝廷以纠其错。发现为官清廉、政绩卓越官员则上报朝廷予以嘉奖提拔。各省巡按多在每年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简称按台。
巡按制度起于明朝。明时天下设两京一十三省。一省为一道。每省的巡按御史先由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的都察院(明代三法司之一)选出两名候选人。由皇帝当面择选其中一人为巡按御史。虽然明面上巡按御史由都察院管理。但在具体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并不受都察院控制。而是直接听命于。
明清两代。巡按御史都只是正七品的小官。但别看他们官位小。其职责却很大。那是代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对所巡视地区的官员来说。巡按御史就是朝廷派下来对他们进行年终考核的朝廷命官。他们其他的不管。只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官员一有不法之事即上奏天子进行弹劾。可见巡按御史的权力是真的很大。他们代表天子行使监察权。在职权范围内能够“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清朝沿袭明制。只是设十三道为十五道。同样的这十五道也有由都察院管理的巡按御史。每一省设一人。至于“八府巡按”名称的由来。多因为明清时期。很多省都分为八个府。比如福建、陕西、四川、河南皆设八府。巡按御史作为一省之皇帝钦点最高的地方巡视、监察京官。故也被民间称为“八府巡按”。
“八府巡按”官衔虽小。却不可轻视。可以说。在九品中正制下的古代官僚品级制度里面。“八府巡按”是神一般的存在。一方面他们官阶虽小。小到和地方知县品级。但是由于是皇帝钦点钦命。地位完全超过同为七品的知县。另一方面。“八府巡按”代天子巡视地方。纠察地方官员。其职权要大大高于他们的官衔。这就是“八府巡按”的特别之处。“八府巡按”在今天相当于中央纪委巡视组。这个就不用详细说明了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891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巡按,御史,明朝,官员,都察院,地方官,朝廷,明清,职权,知县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时候“八府巡按”有多牛?相当于如今什么职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答:野史里一个听起来“很牛很正义”的官职。正是“八府巡按”。这个职务有多牛气?远点的可以看京剧《苏三起解》。被诬杀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