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最近用了二个月时间。搜集大量资料。反复比对。认真斟酌。得出大致结论。可供有兴趣的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探讨。以便得出更完善的结论。
首先。必须大致了解中国五千年以来的举仕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举仕制度大致可分为四种制度形式:一是世袭制度。二是察举制度。三是科举制度。四是选举制度。世袭制度和察举制度就不细说了。选举制度就是现当代实行的制度。也不细谈了。大家都知道。这里简单说说科举制度。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了1300年时间。科举制度一直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是对世袭制和察举制的否定和替代。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其次。必须大致了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科举时代。应考者般被称为“赶考者”。他们必须要跨过四大步。极少数才能到达顶峰。最终考取状元。首先要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种考试叫“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再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再经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再经皇上亲自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二甲是第四名至150名左右。赐进士出身;三甲是第150名左右至300名(相当最后一名)。赐同进士出身。
最后。就大致可以知道了他们与现代的学位对应关系。第一。童生相当于高小毕业;第二。秀才相当于高中毕业;第三。举人相当于大学毕业;第四。贡士相当于研究生毕业;第五。进士相当于研究生毕业。其中硕士属进士三甲。博士属进士二甲。博士后属进士一甲。只能这样细分啦。大家探讨吧!至于翰林。就不是学位啦。应当属于职称。什么职称呢?当然是正高职称。大致相当于研究员、教授等顶级职称。这样就比较清晰明朗啦!
其他观点:
我的观点都和大家不一样。古代的学历应该是完虐现在的学历的。
首先讲一讲秀才。
第一步。通过乡级的考试。才能被称为生员。还有继续学习的资格。
第二步。通过镇级的考试。才能被称为童生。然后依然是继续学习。
第三步。市级考试。如果通过了。再参加省级考试。
第四步。省级考试通过了才能被称之为秀才。
所以。秀才按照现在的水平来看。应该算是高考全省的前几名了。这些学生应该在哪里呢?应该是现在的清华北大。也就是说。现在的清华北大才能被称之为秀才。其他连秀才都不算。
成为秀才之后就可以见官不用行礼了。别人还得管自己叫老爷。
接下来再说举人。举人是包分配的。只要中了举人就可以当县官了。县官是什么概念呢?县委书记。我按照现在有些地方叫做县级市的话。还可以被叫为市委书记啊。
我们都听说过范进中举的故事。中举后人就疯了。现在哪听说有人考完硕士或者博士就疯了的?所以。古时候的科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我感觉现在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古时候。就是中级秀才和高级秀才。现如今的学历是赶不上过去的举人的。更何况进士。
还有含金量的问题。古时候的秀才。不仅仅是考一篇八股文。那个时候也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虽然赶不上诸葛亮。但是学的内容也应该差不多吧!而且中举之后要处理至少一个县的所有事物。对其能力要求可想而知。
感谢让我生活在现代社会。还让我有书可读。要是在古代的话。我连秀才都称不上。就是一个文盲。
其他观点:
考进士难不难?比考清华还难
1
比拼的对象显著差异:
尽管高考是全民皆兵。同一天进行。但每个省份所采取的科目和卷子类别却不一而同。说是全国高考。不如说是省考。学子们不管如何比拼闯关。其对手都是同省之人。
而我们理解的科举。最受关注的进士一级。那可是全国人民中的佼佼者才有的机会。会场设在京城。既要解决舟车劳顿和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应问题。又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三关斩六将。
2
准入资格差异悬殊:
目前的中小学采取的是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则需要中考努力争取。只要不是差的太多或者缺席考试。一般情况下上个高中并不是什么难事。无非是一中还是普通中学的差别罢了。
上了高中。没出意外都可以顺利参加高考。甚至也可以根据专长选择艺术或体育等科目。减少文化分的要求。如此。上个本科也就相对容易了些。
但。古代的科举可不是这么简单。大部分人上学要么家里自学。要么上个私塾。教育资源之匮乏根据各地经济水平稍有差异。与今日比那是天壤之别。
不管怎样。要获取参加科考的准入条件必须先经过县、府和院三级考试。合格了给予“秀才”的名号。意思是“亲。你可以参加科考了”。好的人家可以上国子监。一般的上县学、府学。之后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地准备。迎接科考。
不幸的是。这个科考。只是省考中争取名额。先是和同省之人比拼。考中了变身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省状元。不过从今日看。过去的解元在今天并不太为人所知。
3
录取率差别甚大:
今日。放眼全国。福建的高考录取率及一本上线率傲视群雄。以至于“福建户口”一时成了傲娇的资本。接下来我们便以福建为例。简单对比一下考进士与上清华的难易程度。
2017年福建高考报考人数为18.82万人。各批次共录取16.85万人。其中本科总录取12.02万人。本一录取3.54万人。清华大学录取85人。高考总录取率89.5%。其中本科录取率63.9%。本一录取率18.8%。清华录取率0.045%(占本一人数的0.24%)。
2018年福建高考报考人数为20.09万人。各批次共录取17.84万人。其中本科总录取12.55万人。本一录取3.52万人。清华大学录取87人。高考总录取率88.8%。其中本科录取率62.5%。本一录取率17.5%。清华录取率0.043%(占本一人数的0.24%)。
综上。以近两年数据看。清华在当年度参加高考学子中的录取率为0.044%。在本一中的比例则为0.24%。
科举考试以明代福建为例。
福建在明代各科举人的名额不定。正统六年为60名。景泰四年为90名。万历四十三年为95名。为方便计算。本文统一采用90名进行试算。
《闽书》上记“其入试士。以三千余人中解额者九十”。也就是说乡试中举的比例大约是3%。
1
首先。以学子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做对比
按郑州大学郑民服教授的统计。明代崇祯三年福建人口为10,878,056人。有资格参加省级乡试的秀才人数为3,000人。每科中举90人。以之推算。明代参加乡试的福建秀才。占人口比例为0.028%。举人录取率为0.00083%。
2017年福建人口为3911万人。高考的考生数占全省人口比例为0.48%;本科人数比例为0.31%。上清华人数比例为0.00023%。
因乡试三年举办一次。故举人录取率按年算应为0.00028%。与上清华的比例基本相近。可见范进中举。可是相对于上清华的美事。怪不得把他高兴坏了。
如以进士比例算。明代福建进士数2418名。举人数8376名。举人上榜率为28.9%(高于全国平均值24.02%)。则福建进士年录取率为0.00008%。该数值也相当于上清华0.00023%的1/3~1/2。
2
其次。以参考学子比例对比
3,000名秀才考中进士的概率为0.87%。则年录取率为0.29%。较上清华0.044%高出5倍。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893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进士,秀才,录取率,清华,福建,举人,科举,考试,万人,制度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人说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硕士,进士相当于博士,翰林相当于博士后,有道理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最近用了二个月时间。搜集大量资料。反复比对。认真斟酌。得出大致结论。可供有兴趣的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