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大清入关后。当时朝鲜的李氏王朝依然心向大明。并多次策划、参与了”反清复明“运动。
心向大明
朝鲜李氏王朝。一直是大明的藩属国。
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朝鲜几乎沦丧。幸大明发大军相救才得以保全。
自此之后。朝鲜更是深感大明恩德。对大明更为忠诚。
大明与后金(清)作战期间。朝鲜王朝站在大明一边。多次派兵相助。但战绩不佳。
此后。后金两次讨伐朝鲜。必除此后顾之忧。
1627年。阿敏率军攻入朝鲜。朝鲜无法抵挡。被迫求和。
对于阿敏提出的其他条件。朝鲜王朝都被迫应允。唯独在奉大明为正朔一事上。朝鲜王朝绝不退让。表示:“宁以国毙。义不可从”。我就是被灭了。也要以大明为正朔。
当时阿敏攻入朝鲜的主要目的是打击毛文龙。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再坚持。赞许朝鲜“颇有信义”。不作勉强。
此后。朝鲜一直用天启、崇祯年号。即便与后金的国书都不作修改。
1636年。皇太极亲征朝鲜。围朝鲜君臣于南汉山四十六日。
大清此次绝不退让。提出和平条款。第一条就是要求朝鲜王朝断绝与大明的一切关系。不得再以大明为正朔。
这次。朝鲜王朝被迫低头。无条件接受了一切要求。
然而。朝鲜王朝只是在给大清的官方交往文件中停止使用崇祯年号。在其内部。以及与日本等国交往文件中依然全部使用崇祯年号!
即便在崇祯死后。朝鲜王朝内部依然很长时间使用了崇祯年号。
1704年。大明已经灭亡60年了。
然而。李朝肃宗却设苑坛。以太牢祭祀崇祯皇帝。后又设“大报坛”。祭祀万历皇帝。
不仅是最高统治者心向大明。就连普通的官吏、百姓也心向大明。
当时的许多书籍称:大明正是为救朝鲜而消耗国力。才“动天下之兵。费天下之财”。导致流贼四起。为“东虏”所乘!
而直到清朝末年。一些朝鲜民间书籍上。俨然写着“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
心向大明。自然倾向于支持。甚至策划“反清复明”运动。
准备直接出兵。恢复大明
1644年。大清入关后。多尔衮将在后金(清)八年的“东国储君”放回朝鲜。准备以“亲清派”为君。确保朝鲜的完全臣服。
然而。储君到朝鲜后。暴毙。朝鲜君臣上下一口说他是病死的。多尔衮虽”深为惊悼“。但不得不信。
以极端手段抵制”亲清派“后。朝鲜君臣开始了攻清的准备。
1649年。李氏政权的孝宗即位后。将”反清复明“定为国策。积极准备。
当然。孝宗不傻。在此前短短几十年里。朝鲜先后被日本及后金打得几乎亡国。自己是什么实力自己还是知道的。
因此。只有先练出精兵。才可能出兵。
孝宗不惜承受巨大的财政压力。开始扩军、练兵、改善装备。
负责汉城防务的都城御营厅军由临时招募的民兵改为常备军。人数由7000人扩充到21000人;“御林军”由600人增加到1000人。且全部改为骑兵。
孝宗认为。发展火器是压制满清骑兵的重要途径。因此。增加炮兵。派人到北京盗买硫磺等重要物资。甚至扣押因避风进入朝鲜的丹麦人。要求他们协助朝鲜研发新式火器。
为了不引起大清的警惕。李朝向大清奏报:日本又有侵犯之意。我们要加强防御!
当然。大清没有那么好骗。查明情况后。下诏斥责奏折不实。要求罢其大臣。
尽管颇多波折。并承受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但孝宗依然雄心不减。
1659年。孝宗豪言:故欲养精炮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俟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
有人小心询问:如果事不成。咱们不会被灭了吗?
孝宗大义凛然:以大志举大事。岂可保其万全也。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
遗憾的是。天不假年。孝宗在仅40岁时就离世了。
《李朝实录》感叹:雄图大志。遗恨于千秋。
并非所有人都有此决心。孝宗死后。“直抵关外”的计划搁置了下来。
试图趁虚而动。但被现实所震慑
不久。三藩之乱爆发。
三藩既乱。四川等地被攻下。陕西王辅臣蠢蠢欲动。而蒙古察哈尔部也在漠南起兵。大清陷入危机。
朝鲜的激进派认为机不可失。指出:“居天下之后。有全盛之行”的朝鲜如果不举兵。“以扶天下之义”。大家都没脸去见先王!
不过。曾经被打疼的伤痕。还是使朝鲜谨慎。
又有持重派认为:吴三桂拥立崇祯太子。再造大明。我们兴兵助伐。义理所在。如果我们不出兵。将来大明复国了。问其罪来我们确实无法自辩。然而。现在大清虽然疲惫。但“制我则有余”。如果他来打我们。我们拿什么应对?
商议结果是:1、如果大清找朝鲜借兵(想多了)。我们就推说兵民散亡。帮不了。反正就是不能帮大清;2、派人去了解情况。视机而动。
随即。李朝派官员到北京前去打探情况。
大清当然知道李朝安的什么心。准备好专门的房子给他们居住。严格监视。不许与外人接触。在李朝官私下询问时。只回答:吴三桂在边疆暴动。已叫人去镇压了。没什么大事。
打探不到情报的李朝。很快被接下来的事情所震惊了。
在精锐部队悉数南下的情况下。图海只率由八旗家奴组成的乌合之众。就迅速平定了察哈尔叛军!
三藩虽强。但毕竟很远。察哈尔被平定。近援已绝。李朝即便要起兵也是孤掌难鸣了。
何况:仅靠家奴临时组成的乌合之众就能平定察哈尔。你李朝确定自己比察哈尔能打吗?
李朝上下一致认定。“其势之不敌”。不敢轻举妄动了。
失望收场
不敢直接轻举妄动。不代表李朝就什么都不作了。
三藩之乱期间。郑经曾向日本借兵。
李朝得知此信后。表示支持郑经与日本幕府联合。并表示可以“假道朝鲜。出送援兵”。
李朝期待的是:郑经自日本借兵后。以济州岛一带为基地。直接进犯大清京畿沿海。
然而···郑经似乎没有李朝那么“爱大明”。
郑经出兵了。但进攻目标是:同为“战友”的耿精忠。
李朝看透了这些打着“复明”军阀的嘴脸。失望不已。
1681年。清军破昆明。三藩之乱结束。
1683年。盘踞台湾的郑氏政权投降。
还在“反清复明”的。就只剩下天地会等秘密组织了。
自此以后。朝鲜才不再讨论“复明”之事。与大清的关系进入稳定阶段。
李氏朝鲜之所以曾对“反清复明”持积极态度。一则是大明曾救过他们。并不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二则是因为朝鲜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以“小中华”自居。在“华夷之辨”思想下。以满清为“东夷”。天然抱以抗拒。甚至鄙视的态度。
李氏朝鲜曾经坚决反对。甚至鄙视大清。然而。进入近代后。面对西方侵略者、日本侵略者时。又还是倾向要大清来帮助自己。
此后。中朝人民又在抗日、抗美等反侵略战争中并肩作战。
这些都说明。或许我们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争议。但亲近、互助。始终是主流。
其他观点:
他们动用了一种叫嘴炮的超级武器。
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明杨镐四路进攻后金。爆发萨尔浒之战。朝鲜派兵一万由都元帅姜弘立率领助明。结果战败投降。此后朝一度宣布中立。但不久因王位更迭而再度附明。资助驻守皮岛的毛文龙抗击后金。为此导致后金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八旗攻朝的“丁卯战争”。结果超方战败。被迫与后金结为兄弟之国。约定互不侵犯。停用明朝年号。向后金进贡;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已自己业已称帝为由。要求朝称臣、跪拜、朝贺。遭拒绝。导致丙子战争爆发。清军十万攻破朝都城和王室避难的江华岛。围困朝君臣于南汉山城。迫使朝君臣“青衣出降”。向皇太极行君臣大礼。答应了清方称藩、与明断交、二子入质、岁贡、助攻皮岛、禁止增修城垣和处决主战官员等几乎全部条件。此后朝多次被迫出兵协助清军攻明。
自此直至甲午战争爆发。朝在台面上从无忤逆清朝。直至顺治元年(1644年)都不得不一年四次朝贺(此后改为一年一次)。自崇德二年(1637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清朝敕使抵朝多达161次之多。
但从王室到士大夫对此都颇感羞辱。因此私下里经常嘴炮隆隆。传递各种清廷负面小道消息。私下里也偷偷使用崇祯年号——但嘴炮毕竟不是炮。也不敢当着清方人员的面放。否则再来一次“丁丑下城”可不是闹着玩的。
顺便说。清军入关是1644年。而从法律意义上朝自1636年就已经是清的属国了。反清复明?您在开什么国际玩笑。
其他观点:
作为中国明清两朝时期最为重要的附属国。朝鲜对待明清两朝的态度确实迥异的。明朝将朝鲜列为不征之国。两百多年时间从未主动侵略过朝鲜。并且壬辰倭乱日本大举入侵朝鲜之时倾全国精兵援朝。将处于灭国边缘的李氏王朝救回。此举为李氏王朝之后历代国王称赞为“再造之恩”。朝鲜君臣对待明朝一直奉行着“事大主义”。对中华文明无限仰慕同时也对明朝政府毕恭毕敬。
清朝初年对朝鲜王朝的两次入侵:
朝鲜王朝对待清王朝的矛盾态度:
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南明最后的残存势力灭亡。朝鲜的光复大明之梦彻底破灭。但是朝鲜国内仍然奉崇祯年号。并拒绝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以示忠于明朝。朝鲜没有介入中国内战。也没有铤而走险联合日本跨过鸭绿江入侵东北地区。冒犯正处于全面上升和旺盛时期的新兴清王朝。这对于朝鲜来说也是非常明智且幸运的。否则。以卵击石的朝鲜将一定会陷入兼并灭国的悲惨下场。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0929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朝鲜,大明,崇祯,王朝,大清,察哈尔,日本,年号,明朝,清朝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入关后,明朝属国朝鲜是如何实施“反清复明”活动?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大清入关后。当时朝鲜的李氏王朝依然心向大明。并多次策划、参与了”反清复明“运动。心向大明朝鲜李氏王朝。一直是大明的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