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开篇之句怎么解读?
原创

《中庸》开篇之句怎么解读?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其他观点:

在大学学过四年哲学。看到这个问题难免想发表一点自己的意见。

《中庸》是儒家经典。所谓四书五经。前者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后者则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事实上。《大学》和《中庸》都是从《礼记》中抽出来的篇章。之所以能够独立成书。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要。

《中庸》的开篇之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明宗义。说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现代人也许会觉得很好笑。尤其是读过毛主席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的人。立马会想到那段经典的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但是。真的不要笑古人。在两千多年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还没有人能够提出实践出真知这样的理论。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老天爷是最伟大的。按照“天道”来生活。当然是最正确的。所以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儒家强调“天命”。都是把自己当成了老天爷的代言人。(话说回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哪一个不是站在老天或上帝的角度在思考这个世界呢?)

然而。“天道”并不好把握。不仅仅是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简单。比如说。老天爷的脾气很怪:尧舜在位的时候。成天发大水;桀纣上台的时候。也不见山崩地裂。儒家学者。在冥思苦想的过程中逐渐明白。用常规的理论去解释天命。始终是行不通的。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决定从人性中发掘真理。所以有了前面那两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翻译一下:老天爷赋予人的使命。就是人的本性;顺着本性去生活。也就接近天道了。

这样一来就有问题了:既然率性之谓道。人只要顺着本性去生活就行了。好吃懒做。正是人的本性。儒家难道是要人好吃懒做吗?当然不是。紧接着第三句话来了:“修道之谓教。”道就是路。路是要修的。虽然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是很明显。走出来的路和修出来的路。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是自然之路。后者是自由之路。人类孜孜不倦。就是要从自然走到自由。

说来有意思。差不多与孔子同一时代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理念”是最高范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天道”是一回事。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之前。是和“理念”同在的;但是只要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便和“理念”隔绝。所以。人生的旅途是一个充满“回忆”的过程。即通过学习和引导。不断地回忆起理念的点点滴滴。如果按照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解释《中庸》的开篇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学习拨开迷雾。寻找关于天道、关于人性的真理。最终回到人的真实本性。

其他观点:

《中庸》正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句的意思。

天命之谓性:天命。就是上天赋予的。所谓上天赋予。其实就是与生俱有的。性就是性质。事物本身的性质。也就是事物本来的道理。

率性之谓道:率。就是遵循。遵循事物的性质、道理。

修道之谓教:修。即习。学习。学习了解事物就称之为教。人在最初的时候。是蒙昧无知的。他只有通过读书学习。向老师请教。才能获得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了解。掌握。

本作者中庸译文第一章:

与生俱有的。称之为性。遵从这种天性。就叫道。学习道的方法称之为教。

道的这种事物是不可片刻离开的。可离的就不是道了。因此。学问和道德高的人警惕谨慎于自己不能看见的。恐惧于自己不能听见的。没有比隐蔽的更能表明真相。没有比细小的更能说明真情。因此君子谨慎于自己的无知。

喜怒哀乐还没表现出来叫着中。表现出来又都适度符合礼教叫着和。中的这种事物是天下一切的根本;和的这种事物是天下一切通行的原理。达到中和。天地就会各顺其位。万物就会发育。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显得适中。小人反中庸。则因为小人愚昧低下无所顾虑、畏惧。

孔子说:“中庸的这个原理能够理解达到的人很少。已很久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通行。我知道其中原因了。学问高的人有余。愚昧的人不足。中庸之道不能认识清楚。我知道其中原因了。道德高的人有余。道德差的人达不到。人没有不饮食的。却很少能够知道滋味。

中庸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国学

孔子

文化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4:22

    中庸,之谓,的人,儒家,天命,君子,柏拉图,是从,事物,小人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4:22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庸》开篇之句怎么解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4:22

    其他观点:在大学学过四年哲学。看到这个问题难免想发表一点自己的意见。《中庸》是儒家经典。所谓四书五经。前者包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