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战争史上有没有敌对双方产生友谊的故事?
原创

中外战争史上有没有敌对双方产生友谊的故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周恩来总理与国民党的许多将领都结下了友谊。他以坚定的信仰、独特的个人魅力、富有人情味的情怀。赢得了对方的赞叹。在国民党中都有很高的威望。

△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与国民党蒋介石、廖仲凯、汪精卫、何应钦等都有过交集。共过事。黄埔军校国民党将领胡宗南、陈诚、杜聿明等都是他的学生。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但他曾经说过:共产党有两个人不能杀。一个是周恩来。一个是叶剑英。

△少帅张学良年轻气盛。到陕北剿匪。屡战屡败。加上家仇国恨。背着“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心情郁闷。思想彷徨。他通过秘密渠道求见了周恩来。在延安天主教堂。俩人长谈了一整夜。拔开了张学良心中的迷惑。后来西安事变中。也是周恩来亲赴西安。代表共产党与张、杨将军、蒋介石的代表宋美龄、宋子文谈判。实现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枪口对外。一致抗日。90年代。张学良将军被解除软禁后。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到周恩来时。他说:周恩来是我佩服的伟人。

△1949年4月。国民党拒绝在和谈文件上签字。国共和谈破裂。解放军横渡长江。国民党谈判代表张治中将军准备回南京复命。周恩来坚决挽留。他说:西安事变。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张将军了。希望悲剧不要重演。并通过地下组织把张治中将军的家属、子女接到了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



其他观点:

说一个抗美援朝时期的真实事例。那已经是停战谈判开始后的“打打停停”时期。双方基本进入战线对峙期。在我志愿军第47军141师山炮营阵地的山下有一口水井。它也是敌我双方在该地区唯一的水井。所以对两军士兵的生存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一来二去分别取水的过程中。中美两军士兵达成了一个“君子协定”:和平取水协议。

按照这个协议的规定。双方均不得破坏水井、不许投毒、不许污染水源。同时取水人不得携带武器。双方也不得开枪开炮伤害取水人。这个协议达成后。两军前沿部队也都严格遵守之。我炮营的取水人与美军的取水人逐渐熟悉。互相慢慢也有了好感。甚至建立起了特殊的“友谊”。也算是冰冷战场上的一段趣事吧。

我山炮营派出的取水人都是干部和党员。并且还带着翻译。显然还是比较重视政治的。而美军则比较随便。只派伙夫和膳食兵前来。这样固定小范围的人选方式。给双方官兵互相熟悉创造了机会。我军当然比较讲礼貌。如果双方差不多同时到达水井时(开饭时间都差不多)。总是让美军先取。期间难免要聊上一会。渐渐就混熟了。

出于统战和宣传的需要。志愿军取水员后来再去时。就经常带一些香烟、糖果等小礼物。甚至还有麻辣腐乳或者二锅头等国内送上来的特产。刚开始的时候。美国大兵还不太敢收。等到混熟了以后不但大大方方收下。还会提点额外的要求。比如说“明天给我带两瓶二锅头”等等。在没有攻击命令的对峙时期。双方整得跟朋友一样。

咱志愿军的干部多聪明啊。闲聊时就会不经意地套话。没用多久。对面美军的部队番号、武器配备甚至军事主官名字都弄得一清二楚。这可比抓舌头弄情报容易多了。而且美国兵拿了礼物之后。作为回报还经常主动提供消息。偶而在早上取水时还会特别提醒:“注意躲避啊。上午有轰炸”。因为那是美国空军的勾当。但肯定通知了前沿。

1952年12月临近新年时。志愿军的师部文工团到前线慰问演出。山炮营干部突然冒出个想法。决定邀请美军军官来参加晚会。便通过取水人告知了对方。没想到的是。到了晚上一个美军少尉排长真的来了。于是受到热烈欢迎。不仅一起观看了文艺晚会。还在吃夜宵时把酒言欢。亲切的一塌糊涂。这个戴眼镜的少尉居然还会朗颂几首中国古诗。赢得掌声一片。

美军少尉尽兴而归前。我方又送其两大包礼物带回。这就算是完成“两军高层交往”了。为了加强政治攻势。到平安夜那一天。山炮营用英语进行广播喊话:“今晚八点整。我们给你们送节日慰问品。请你们不要开枪。不要走出工事和地堡”。对面鸦雀无声。到了约定时间后。我方一名干部带着五个战士。提着一堆慰问品挂到敌方阵前的树枝上。美军也果然没有开火。

第二天早上。美军取水人跟我们抱怨:你们礼品中的好东西。全都被军官拿去了!看来是官兵不平等啊。而随着政治攻势的深入和双方友谊的不断加深。对面美军的厌战情绪也越来越重。每天只是混日子坐等换防。为了应付上级。偶而必须开火时也是机枪枪口朝上。迫击炮仰角调高。美军取水人还特地相告:保证打不到你们。

当时美军阵地上有“值班机枪”。反正也不吝惜弹药。有事没事就打两梭子。而山炮营对面的美军玩的更花:枪口上调冲天。扳机上栓条绳子。另外一头栓在鞋上。机枪手趟在地堡里喝着二锅头。隔一会伸伸脚。机枪就乱响一通。而山炮营阵地上已经见怪不怪。连还击都懒得。有的美军士兵为了早点回国。干脆故意把鞋子尿湿。然后造成脚步轻微冻伤。立马申请去后方治疗。

不过这“友谊的小船”终于还是翻了。由于双方的交往过于频繁。终于发生了几名美军士兵携械投诚的事件。这必然惊动了美军高层。于是紧急开始采取措施。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最前沿的守备部队每隔一个月就必须换防。以免接受志愿军的宣传而被感化。于是。“君子协定”也就难以执行了。

战争是冷血和残酷的。不过在战场上偶而也有友谊的花絮。弹基本发生在基层官兵之间。当然也必须是在特殊时期的特殊环境之下。几个月后停战谈判签字。也出现了双方士兵走出战壕和地堡。互相握手庆祝的事件。

其他观点: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一个情节。中国军队和日本鬼子隔江对峙。日子久了。双方的敌意逐渐淡化。日本人竟堂而皇之的在对岸为中国士兵表演日本版跳大神……很多人认为这个情节是虚构的。

其实真正的战场上。尤其是没有作战任务时。两军对垒时间久了。双方的士兵大都会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友谊。也算是在特定环境中。给枯燥无味却又危险重重的生活增添一抹喜剧色彩。

上世纪80年代。两山轮战(老山、扣林山)时期。解放军和越南军队的阵地犬牙交错。有些溶洞之间只隔着一道厚厚的石壁。解放军战士抽烟时。烟雾都能顺着石缝透过去。吉他和香烟。是前线战士们不可或缺的两件宝贝。闲来无事的时候抽几支烟。弹一段吉他。会给艰苦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些许乐趣。

越南兵物资供应紧张。抽烟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幻想。每天他们都会轮流趴在石缝上。享受石缝那边飘过来香烟的味道。有一次。隔壁山洞中的越军实在熬不住了。把一颗没拉弦的手榴弹丢在解放军守卫的山洞口。这是士兵们之间的默契。一名解放军战士懒洋洋的走出来。不耐烦的道:“烦不烦人。天天这样搞。”几米外几个越军满脸讨好的笑容。先是一齐喊“毛主席万岁”。然后伸出手来比划。要几支香烟抽。中国兵说:“老子这烟是家里寄来的。不能白给你们”。这时越军就非常懂事的扔过来几盒鱼罐头。中国兵非常仔细到检查过生产日期。才对越南人道:“等着吧”然后抱着罐头钻进洞里。战友们早就把烟准备好了。拿罐头的士兵又钻出洞。把烟扔过去说:“你们他妈省着点儿抽。做饭也注意点。别搞那么大烟。呛得老子够戗。都从石缝钻过来了。”越南兵拿着烟喜滋滋的回洞去了。

山洞里闷热潮湿。赶上阳光明媚的时候。双方的士兵就会把衣服被褥什么的搬出来。晾在石头上。然后都脱的光光的躺着晒太阳(士兵们普遍患有湿疹。俗称烂裆)。双方相安无事。都拿对方当空气。对这种事儿。双方的基层军官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来没碰上过龙文章那样不解风情的大官。当然。大官也不会到那种地方去。只是有一次。双方的士兵都晒的晕晕乎乎时。突然响起一阵清脆的轻机枪响。这时候人的灵敏度调节到最佳状态。十几个解放军战士动作一个比一个利索。瞬间都隐蔽起来。这时对面传来一阵狂笑声。原来枪声是越军的一个排长用口技模仿出来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吃了亏的解放军战士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第二天。大家心照不宣晒太阳的时候。解放军一位行政23级的排长大人。冷不丁端起一把铁锹。做了个拉栓动作。霎那间越南兵嚎叫着滚进战壕。我们的战士笑的肚子疼。嗷嗷的起越军的哄。越南兵躲了一会儿看看没事。一个个讪笑着爬出来。再看清不是新武器。也嘻嘻哈哈起来。

还有一个战士们至今提起来都有些伤感的故事。在604高地上。解放军要弃守一个失去战术价值的山洞。无法带走的物资用喷火筒冷喷上汽油。装置好定时炸弹。准备下午五点四十分点火。二十分钟后起爆。下午17时整。战士们准时跑到阵地外。双方照常跳舞。叫嚷。相互开玩笑。17时30分。战士们不动声色地按以往的惯例下到交通壕。然后弯腰悄悄撤离了阵地。我军自动录相机在远方嚓嚓工作。这一切都被收录进镜头中。17时40分。空无一人的山洞里冒出滚滚浓烟。四个越军跳出来。冲我方阵地喊:“喂。快救火呀。你们那着火了。”没动静。越军焦急地跳脚:“你们怎么回事。快救火呀!”“你们不要命了。快跑呀。”火越烧越大。一个人影不见出来。

几个越军突然疯了一般。哭号着冲进烈火熊熊的山洞救人。一声巨响。阵地上的相思树、风尾竹在爆炸中狂舞。

事后看到这段录像的战士们泣不成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30:06

    美军,越军,周恩来,山炮,士兵,越南,解放军,水井,阵地,友谊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30:06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外战争史上有没有敌对双方产生友谊的故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2:30:06

    周恩来总理与国民党的许多将领都结下了友谊。他以坚定的信仰、独特的个人魅力、富有人情味的情怀。赢得了对方的赞叹。在国民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