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谭嗣同、陈三立、吴保初、丁惠康
这几位都是名人高官之后。而且本身受晚清政府的影响。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在改革变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以死明志。陈三立。出身世家。传统诗人之一。卢沟桥事变。面对帝国主义的拉拢。绝世抵抗。表现了中华男儿高傲豪杰的姿态。他也是著名画家陈寅恪的父亲。吴保初。在戊戌变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康有为梁启超联系密切。既维新又革命。才华出众。为振兴中国做出重大作用。丁惠康。封疆大吏丁日昌之子。结交名士。不屑科举考试。家中藏书无数。著有《清经籍志》。办学堂。最后忧郁而死。
其他观点: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北巡抚、湖广总督谭继洵之子;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
吴保初。字君遂、彦复。号瘿公、北山。浙江提督吴长庆之子;
丁惠康。字叔雅。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
谭嗣同。清末四公子之一。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维新派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马关条约》签订后。满怀忧愤的谭嗣同在家乡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图强。之后更与康有为等联合各地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但这次变法在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破坏下仅历时百日就宣告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之后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丁惠康。清末四公子之一。字叔雅。号惺庵。广东丰顺人。清末藏书家。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其父丁日昌历任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雅好藏书。为官之余。搜罗古刻善本。不遗余力。丁惠康20岁赴京读书。结交名流谭嗣同等人。忧国伤时。研讨方略。其父“持静斋”所藏之书10余万卷。他尽发而读之。悉数被其继承。曾仿莫友芝、江标所辑《持静斋书目》之体列。撰《清经籍志》。惜未成而卒于1909年。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人。清末四公子之一。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因支持变法一起被革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陈三立担任伪职。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吴保初。清末四公子之一。字彦复。号君遂。晚号瘿公。安徽庐江人。是淮军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光绪十年四月。吴长庆病逝于朝鲜军中。清廷以其次子吴保初袭职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补授刑部山东司主事。旋派充贵州司主稿、秋审处帮办。任职期间不畏权势。力平董裕氏冤狱。甲午战败后因上书提倡变法而去职。戊戌变法前后。他著文痛论阻挠新法之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渡日本。赋诗寄慨。忧伤国事。宣统三年春南归上海。于民国二年(1913年)春病逝。葬上海静安寺侧。
其他观点:
作者:史遇春
清末。有所谓“四公子”的称号。
那么。四公子为谁?
四公子者:陈伯严(三立)、丁叔雅(惠康)、谭复生(嗣同)、吴彦复(保初)。
一、丁惠康。
(一)先简要介绍一下丁惠康其人。
丁惠康(公元1868年~公元1909年)。字叔雅。号惺庵。广东丰顺县汤坑镇金屋围人。
福建巡抚、藏书大家丁日昌之子。
清末藏书家。继承“持静斋”藏书。尽发所藏而读之。
20岁赴京求学。结交名流谭嗣同等。忧国伤时。研讨方略。
不屑科举之学。笃志坟典;精版本、目录学。曾与叶昌炽谈论版本。能辩某书为宋刻。某书为元椠。某书出自某家之手、某书为何人所校。如数家珍;曾仿莫友芝、江标所辑《持静斋书目》之体列。撰《清经籍志》。惜未成而卒。
曾受广东总督岑春煊派遣。赴日本考察学校。后在广州主办学堂事务。
辞职后在北京闲居。郁度晚年。逝于北京。
诗学李义山、龚自珍。绝无一毫尘俗气。有《丁叔雅诗集》。
书法初致力于唐楷。进而法钟繇。笔画浑厚。结体严谨。精紧遒劲。洗去俗气。
有《丁征君遗集》。
(二)再说笔记中的丁惠康印象。
丁叔雅最为雅洁。他行为端正。不违礼义;处事谨严。不逾规矩。
因为是清廷某部的司官。所以。那时候。丁叔雅就留滞在京师。
在京期间。丁叔雅居住在潮州会馆。
因为人整饬。故而。丁叔雅门无杂宾。
平日里。丁叔雅不轻易谈论时事。
丁叔雅与同好的往来。大多只是诗词唱和而已。
笔记《旧京琐记》的作者夏仁虎曾经在雪夜拜访过丁叔雅。
当日。夏仁虎看到的是:丁叔雅自己起来扫雪。
那天。丁叔雅还亲自为夏仁虎烹茶。当夜。两人清谈甚欢。以至达旦。
见丁叔雅如此雅洁。夏仁虎还笑着比喻。说丁丁叔雅很像是《石头记》(即《红楼梦》)中的妙玉。
对此比喻。丁叔雅无以为意。不以为忤。
后来。丁叔雅以贫卒。
二、陈三立
(一)先简要介绍一下陈三立其人。
陈三立(公元1853年~公元1937年)。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出身名门世家。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与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
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
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十八年壬午(公元1892年)乡试中举。
历任吏部行走、主事。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纳。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二)再说笔记中的陈三立印象。
陈伯严工诗。他的诗。刊落浮词。不事奢华。谨守宋人家法。自成一体。
在秦淮(南京)寓居较久。
改朝革新之后。陈伯严已经老了。但是。其文词与影响力仍剧。被目为江南文坛盟主一流人物。
三、谭嗣同
(一)先简要介绍一下谭嗣同其人。
谭嗣同(公元1865年~公元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所著《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
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参加秉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二)再说笔记中的谭嗣同印象。
谭复生的学问思想最为新潮。他才气纵横。议论新颖。
可惜。年纪轻轻。就在戊戌变法中遇难!
四、吴保初
(一)先简要介绍一下吴保初其人。
吴保初(公元1869年~公元1913年)。字彦复。号君遂。晚号瘿公。庐江县沙湖山人。
淮军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
荫生。
官刑部主事。与刑部郎中他塔拉·刚毅争执某个案件。愤而自脱公服。离开官署。
弃官之后。居于上海。
曾电请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帝。
后因唐才常之事牵连。避往日本。年余而归。
工诗文。与著名文学家陈衍等相酬和。
有《未焚草》、《北山楼诗文集》。
(二)再说笔记中的吴保初印象。
吴彦复品行高洁。生性不羁。他和笔记《旧京琐忆》作者夏仁虎曾经是清廷刑部浙江司的同僚。
夏仁虎与吴彦复当年共事时。吴彦复有时候一年也不到刑部一回。但是。长官忧容。他也就未受究责。
吴彦复晚年。娶了女伶彭嫣。
袁项城(世凯)早年曾受知于吴彦复的父亲吴武壮(长庆)。
袁项城在北洋任职时。吴彦复曾前往投靠。
袁项城大方。对吴彦复资助优厚。
吴彦复不爱钱财。袁项城的资给。他随手挥霍辄尽。
有一天。吴彦复去拜见袁项城。他对袁说。自己生计艰难、日子窘迫。谋划着。准备作一商业营生。以资糊口。
袁项城问他:
计划作何商业?
吴彦复回答到:
“我准备与彭嫣一起。开设一家伎寮。希望借此。能够有些丰厚的收入!”
袁项城知道吴彦复又在作怪。大笑道:
“我知道您的心思。您一定又是穷窘至极了!”
说完。马上安排。给了吴彦复五千两银子。让他拿走。
后来。吴彦复得了消渴之疾(据说是现代的糖尿病)。客死在津门。
吴彦复死后。彭嫣也没有为他守节。
以上文字。主要根据夏仁虎的笔记《旧京琐记》卷三《朝流》中的一节而成。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1232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光绪,项城,之子,巡抚,谭嗣同,公元,清末,公子,戊戌变法,湖南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末四公子都是谁?同时代人对四公子印象如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谭嗣同、陈三立、吴保初、丁惠康这几位都是名人高官之后。而且本身受晚清政府的影响。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戊戌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