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永济)。唐宋八大家之一。\"种树郭橐驼传\"记述了西安西乡一位以种树为业的老农民。实际上是个农艺家。他因为能适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所种树木无不生长得很好。因而长安地区那些营造园林。经营果木的人。都争着聘请他去帮助种植。本文细致地介绍了郭橐驼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自述。并借他的亲身体验。有力的讽刺了当时有些统治者虽然口称爱护百姓。但是政令苛刻繁杂。反而骚扰了百姓。戕害了他们的生机。
此文本可写成一篇议论文。也可写成寓言来比喻扰民之害。作者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但是又把要讲的道理通过故事主人公与\"问者\"的对话。由故事主人公亲眼所见。把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讲的非常生动。避免了文章的枯燥无味。表现了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色。
其他观点:
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否则将会导致大的危机。
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
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也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其他观点:
本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发挥了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共五段。一、二段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这二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
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可见柳宗元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
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但作者这样写仍是有所本的。在《庄子》的《应帝王》和《天道》中。都有这样的描写。即人们把一个人呼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都不以为忤。反而欣然答应。这同郭橐驼欣然以橐驼为名是一样的。这种描写实际上也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的思想。即认为“名”不过是外加上去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所以任人呼牛呼马。思想上都不致受到干扰波动;相反。甚至以为被人呼为牛马也并不坏。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个形貌丑陋而心地善良的敲钟人。这个艺术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电视剧《女奴》中的花匠也属于这一类型。其实。这种把外表丑陋而心灵美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描写。在我国。可以说从《庄子》就开始了。柳宗元所塑造的郭橐驼形象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不过柳宗元是把“丑”和“真”(他思想上认识到颠扑不破的真理)统一起来。雨果是把“丑”和“善”统一起来。略有不同而已。
后一小段写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其实这是省笔。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所以这里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点到而止。在这一小段的收尾处还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第三段是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的经验。前后是正反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就回答了上段的问题。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继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这两层对比写法。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用押韵的辞句。使重点突出。系从《庄子·马蹄》的写法变化而出。从介绍橐驼的种树经验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观点同老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柳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他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消极的“顺乎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他要求所有的种树人都能做到认识树木的天性。即懂得如何适应树木生长规律的业务。把种树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讲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过渡到第四段。
四、五段是正面揭出本旨。实为一篇之“精神命脉”。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这个“养”字很重要。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综观全文。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1233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树木,文章,养人,柳宗元,庄子,道理,思想,顺乎自然,这是,这一
没想到大家都对《种树郭橐驼传》是怎样体现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永济)。唐宋八大家之一。\"种树郭橐驼传\"记述了西安西乡一位以种树为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