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辽沈战役打响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有103万之众。那为什么林彪能够投入作战的只有不到70万人呢?因为“东北人民解放军”是个统称。所属部队包括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地方部队两大部分。而其中的30万地方部队在素质、装备、训练等方面仍然相形见拙。并不适合于投入大兵团战略决战。比如各二、三级军区和各县所属的独立团、独立营、县大队等等。基本承担着保卫地方政权、剿灭土匪、看押俘虏、兵员补充和交通线维护和的任务。
即便是已经编组成为“独立师”的部队。虽然战役期间划入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序列。也只是配合各野战纵队遂行次要任务。可见地方部队和“野战军”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实际上。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各大战略区都采取了此类的两线部队编组方式。实现了野战军、地方部队、民兵武装“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它既是我军作战的一大特色。也是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没有地方武装和民兵力量。广大的后方根据地安全如何保障?
一定要理解。“野战军”有两层意思。其一它是个中性名词。泛指一切军队的正规野战部队。世界各国都有野战陆军、野战炮兵的名词。足以说明问题。即便是蒋军也存在着野战军。比如1947年7月以后蒋军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后。在中原战场上把战斗力较弱的杂牌军、地方武装都用来守备城市。这些部队的中心任务就是“守点”。没有特殊命令只能老老实实地驻防在某一地区或城市。同时组建了胡琏整编第18军、邱清泉整编第5军、孙元良整编第41军等六个机动兵团。担负救火和与我两大野战军进行大兵团野战的任务。
因此。这六个整编军(或兵团)就是蒋军在中原战场的“野战军”。其显著标志是:没有固定守备任务、没有固定作战区域、根据战场形势随时调往任意地区与我军交战。并且这六支部队在武器装备、作战经验、后勤补给等方面也大多优于各绥靖区、各警备司令部的守备部队。所以才说它首先是一个表示部队性质的中性词。这些正规野战部队也是蒋军的骨干力量。只有逐步消灭了它们方能求得战争形势的转变。
再比如淮海战役期间。蒋军在徐蚌战场上共投入了五个大型机动兵团(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百韬、黄维)和三个绥靖区的兵力。其中绥靖区的任务就是守备要点。比如起义的第三绥靖区就是负责贾汪、台儿庄地区的防务。同时在一些敌占城市还有保安团等非正规军。这都属于“非野战部队”。而真正的“野战军”就是那五个机动兵团。也是华野和中野的首要歼击目标。至于守备部队和地方武装。那是抬抬脚就可以扫光的。
(这是全称。野战军司令员是兼职)
同时应该注意到。守备部队在必要情况下也是可以升格为野战部队的。比如后期编组的李延年第六兵团、刘汝明第八兵团。就是以原来两个绥靖区部队升格而成的。整个淮海战役中。我两大野战军吃掉了敌人前五个兵团。但是李延年和刘汝明两个兵团逃掉了。后来成为蒋军的江防主力。再后来它们从中原一直逃到了福建。其部队和任务的属性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野战军的关键是“野战”两字。表示担负着不受地域限制遂行机动作战的任务。甚至可以跨战区调动和作战。比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延安就命令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留下来的第四、第九纵队(附起义之38军)组成陈赓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敌占区。已经超越了原晋冀鲁豫军区的所辖范围;与此同时。陈粟指挥的华野西兵团也从山东杀入了豫皖苏地区。已经跟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作战区域发生交集。甚至一度指挥了中野11纵。
而地方上的独立旅、独立团和县大队。是无力执行此种大规模机动作战任务的。独立旅也至多是在大规模战役中配合野战军作战。一般来说。我军各大战略区的军事主官。都同时兼任军区司令员和野战军司令员。比如林彪就是东北军区司令员兼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刘帅是中原军区司令员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等等。这是因为在战略大决战期间。野战军首长的任务更重要也更关键。
其二才是人民解放军在特定时期的部队编制和番号。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八路军、新四军装备低劣弹药匮乏。是无法与侵华日军进行大兵团作战的。通常以团级为单位分散作战。集中一个旅的战役战斗都比较罕见。这是由客观情况所决定的。日本投降以后。面对蒋军的重兵压境。各大军区开始组建“野战军”。下辖数量不等的“野战纵队”(可以视为军级)。各野战纵队再下辖两个以上的师(或旅)。以应对新的战争形势。
1945年10月华中军区率先组建了华中野战军。以粟裕为司令员。下辖三个野战纵队。其后晋绥军区(八路军120师兼)组建了晋绥野战军、晋冀鲁豫军区(129师兼)组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山东军区(115师兼)组建了山东野战军、晋察冀军区组建了晋察冀野战军等等。当时的政治形势。使我军在师以上并不方便设置更高级别的部队番号。遂以野战纵队、野战军来作为特殊时期的部队编制和番号。
东北我军的称谓和番号就很说明问题。在11万八路军、新四军进入东北之初。考虑到东北复杂的政治局面。林彪最早的职务是“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再后来更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注意此时已经有了野战纵队的编制。直到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才正式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两大部分。以原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机关。改制为东北军区兼野战军司令部。林彪任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后来才被任命为东北野战军政委。但不是东北军区政委)。
辽沈战役结束后。大举入关参加平津战役的仅仅是东北野战军所属部队。东野不仅参与解放了华北大地。还一路南下解放了中南地区。红旗一直插上了海南岛。这也就诠释了野战军不受作战地域限制的性质。而东北军区所属的30余万部队。则始终留驻在东北境内保卫新生政权。东野改称四野并以主力南下后。为了工作方便。林彪也不再兼任东北军区司令员。
所以我军在解放战争初中期的“野战军”称谓。既是部队性质的体现。也是一个临时性的部队编制和番号。级别等同于蒋军的“剿总”或者“绥署”。经过两年多的作战。军委根据全国战场形势的变化。逐渐把前述各野战军整合为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四大战略重兵集团。也就是后来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野战军的前身。同时规定。野战军作战的重大事宜由军委直接统一指挥。
四大野战军兵力规模扩大以后。又在野战军之下增设了兵团建制。并且在1948年底的统一番号工作中。把所有野战纵队改称为“军”。于是形成了军委、野战军、兵团、军、师、团这样的作战序列。换句话说。我军新增了兵团(集团军)、军两级编制和番号。但是保留了野战军这一级编制。那么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就是各大野战军的番号。而就编制级别来说。我军的野战军近似于二战期间苏联的方面军。以及德国、美国、英国的“集团军群”。
问题中有一个错误。尽管在解放战争早期出现过晋察冀野战军的番号。但是后来因故取消了。而是组建了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兵团。并没有授予“华北野战军”的番号。前述三个兵团由设在西柏坡的军委直接指挥。再后来其中的两个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指挥。也就更没有设立“华北野战军”的必要了。准确点说。华北军区确实存在有野战军性质的部队。但是并没有授予“野战军”的整体番号。
之所以说我军的“野战军”是一种临时性的编制和番号。是因为它有些混淆了部队性质和部队编制。也是现在军事爱好者容易糊涂的原因所在。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称谓。到了建国以后的50年代。四大野战军的番号均被撤销。代之以六大军区的的固定编制。分别是东北军区、华北军区、西北军区、华东军区、中南军区和西南军区。
在此期间兵团建制也逐步取消。或者改制为二级军区。不过要注意。各野战军所属的军级野战部队之编制和番号并没有撤销(裁撤不算)。它们从此分别隶属于各大军区。
其他观点:
野战军始于古罗马时代。确切地说应该是是公园395年。是一种专门遂行机动作战的部队。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野战军的话题。
在古罗马时代。军队性质大致分为4类:御林军、中央军、边防军、野战军。想必大家最熟悉的军种就是御林军了。它只负责皇家卫戍。核心任务是保卫皇帝的安全。
比如说伊苏利亚御林军。总兵力约为3500人。本质上还是警卫性质的部队。原则上来讲皇宫以外的防务它们是不过问的。
古罗马的中央军不同于国民党的中央军。它不是“嫡系部队”的代名词。性质上更接近于“近卫军”。遂行拱卫首都的任务。特殊情况下会参与地方治安战。但不会投入到对外战争中。
比如说古罗马第一中央军、第二中央军。总兵力分别为22000人、23000人。
边防军遂行边疆、关卡、港口的保卫任务。本质上还是警卫性质的部队。在对外战争规模扩大的情况下。边防军也会被编入野战军编制。或者由野战军节制。比如说第一麦西亚边防军。总兵力为6000人。
下图为现代人复原装扮的古罗马色雷斯野战军。由于野战军是国家主要武装力量。指挥官通常由公爵担任。其它部队指挥官则由爵位略低的伯爵担任。
野战军是古罗马帝国的主要武装力量。是齐装满员的机动部队。平时驻扎于固定驻地。当地方发生叛乱、敌国入侵、对外扩张等中高度烈度战事时。野战军就会奉命调动参战。比如说色雷斯野战军。总兵力为27000人。
从古罗马时代开始。“野战军”就成为快速机动部队的代名词。野战军的规模通常远远超过警卫性质的其它部队。
比如说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它的编制相当于大军区。总兵力为20万~100万不等。以第四野战军为例。它的前身为东北野战军。总兵力为102万人。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野战军都是一个国家的主要武装力量。它的特点是人员满编、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机动性高。是战争中的主力部队。
“野战”一词原指专门投入到野外战场进行作战的部队。最典型的野战是我国古代的长平之战。双方上百万人在野外厮杀对决。这就是野战军的由来。
随着战争复杂程度的上升。野战军不再进行单纯的野外决战。由于战斗力强悍。城市攻坚战、要地保卫战甚至占领任务都由野战军来完成。
下图为正在与琼崖纵队胜利会师的第四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野战军的机动性极高。第四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从东北一直打到了海南。
所以我军在结束抗日战争以后。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它党领导的主要武装力量根据所在地域全部整编为西北、东北、中原、华东四个野战军。
内战全面爆发后。根据《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的指示精神。四大野战军的番号改为第一、二、三、四野战军。规模相当于西式的集团军或者苏式方面军。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虽然少不了城市攻坚战。但是城镇化极低的旧中国注定主要战事还是发生在野外。可见我军既不采用西式集团军番号。也不采用苏式方面军番号。更不采用国军“兵团”编制的决策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
解放后我军的主要任务从夺取政权转变为保卫国家。并且做为一个承诺永不称霸的负责任大国。“野战军”的称谓以及编制不再符合实际需求。我军开始学习苏式军区。将军队划分为10个大军区驻防全国各地。
同时为了体现部队不同的性质。我军学习日式部队划分。将部队划分为甲、乙两大类。甲类部队是齐装满员的主力部队。乙类部队是满编缺员的警卫性质部队。
至此“野战军”编制彻底从退出我国历史。被大军区所取代。来到新世纪以后。以驻防地域命名的大军区又改编为战区。即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
所以“野战军”概念逐渐不为人所知是可以理解的。庆幸的是还有一些读者在看完热闹的影视剧以后还会思考这个问题。这对于了解我军军史知识是有很大帮助的。
下图为正在进行便携式防空导弹实弹射击训练的南部战区空军官兵。虽然叫法不同。但是战区的功能依旧与过去的“野战军”完全相同。
其他观点:
野战军。表面意思是野外作战的部队。这个含义在古代就有。
解放战争出现的野战军包含更多的一些意思。比如强调机动性作战。跨区域作战。主要兵力作战等等。
题干中说的野战军。是1948年的时候中央军委把全军各部队。按地名划分为四大野战军。即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
这些部队的定义就是。直属中央军委统帅的战略机动部队。
与野战军同时存在的就是地方部队。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野战部队是全军挑选出来。战力最强的一线作战部队。无论是装备、人员、训练、指挥等都是选的最优秀的一批。他们承担的任务是与敌方进行战略战役级别的作战。是集团军规模的作战。
野战军可以随时随地的执行作战任务。也可以采用多种随机应变的作战方式。为什么要组建他们?就是为了配合我军从游击战向运动战模式的转变。从名字就能感受到。这跟我军的作战风格相当契合。
地方部队则是承担辅助作战、边防、守备等任务。一般情况下。地方部队的直属上级是省军区。也不会轻易到防守区域之外作战。
所以要注意一个现象。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有四大野战军。但可不止这四支军队。各地方军区还有很多部队。地方部队也会存在规模没那么大的“军区野战军”编制。
野战军的模式也不是成立四大野战军时候才有的。在抗战刚结束就开始执行了。
如1945年。从八路军晋绥军区调出来的四个旅。组成的晋绥野战军。原120师师长贺龙任职司令员。
而1947年由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抽调组合成的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就是西北野战军的前身了。
二野(中野)的历程就更明显说明问题了。1945年抗战结束前。中央就要求各战区组建“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中央军委决定各战略区抽调现有部分兵力整编为野战兵团。这应该就是最早的一批野战军了。
而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其正式名称应该是: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
当时的解放区内有很多应时组建的野战军。如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等等。为适应当时的局势背景。总归后来整编成了四大野战军。
而在建国后。野战军一级的番号。都被撤销而与当时的各军区合兵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1250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野战军,部队,军区,作战,番号,野战,兵团,我军,解放战争,古罗马
没想到大家都对电视里,有东北、华北野战军等!部队为什么要称作“野战军”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辽沈战役打响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有103万之众。那为什么林彪能够投入作战的只有不到70万人呢?因为“东北人民解放军”是个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