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司马家篡魏过程中。淮南军区的抵抗是最为激烈的。
淮南三叛。此起彼伏。司马家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彻底控制该处。
之所以如此。与当时淮南军区特殊的情况有很大关系。
特殊的淮南
魏国的国防重心。主要在四处:北线的幽州、西线的关中、南线的荆州、东线的淮南。魏国在这四处分别设立了东西南北四征将军。
淮南。是魏吴争夺的重心。
我们知道。自曹操四越巢湖开始。曹魏攻势的重心一直放在淮南。
相比之下。曹魏对益州、荆州的攻势就少得多。规模也小得多。
而曹操死后。魏吴争战中。不管是魏伐吴。还是吴伐魏。荆州通常都是辅攻方向。淮南才是主要方向。
因此。此处魏军的力量非常强大。
一直以来。曹魏对此地管理人选都非常重视。
一开始。该地的负责人由诸夏侯曹担任。夏侯惇、曹休都曾做过该区域的负责人。
曹休死后。曹魏集团老臣满宠接任。满宠虽不是诸夏侯曹本家人。但是从曹操入主兖州时就跟随曹家。可谓曹家绝对信任的老臣。
可以说。在很长时间内。淮南都拥有很强的军力。而且都牢牢掌握在曹家或曹家亲信手中。
权力的游戏
魏明帝死后。曹爽、司马懿开始联合辅政。
曹爽、司马懿将老臣满宠调回中央(不知是因为满宠年事已高。接回来享福。还是为了防止满宠坐大)。
当时。曹爽、司马懿表面上合作关系还不错。对于征东将军之位。不敢过于偏心。
而从各方面来说。王凌。都是最理想的接班人。
王凌在东南二十余年。有文武全才。表现卓越。在当时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问题是:王凌。是独立于曹爽、司马懿两家之间的另一势力。
王凌与司马懿有些类似。他是王允(就是除董卓那位)的孙子。家族影响力在当时比司马家还高。而且。他人脉甚广。与郭淮是亲家。与夏侯玄(曹爽集团)、司马懿关系都不错。
显然。曹爽是不希望王凌像曹休、满宠那样在淮南主事的。
在打压司马懿后。曹爽开始对淮南动手。
曹爽做了手脚。安排了两个人进入淮南。
一位是文钦。这位将领是曹爽的死党。被任命为淮南牙门将、庐江太守。算是曹爽插入淮南的一颗钉子。
另外一位是诸葛诞。此人的政治立场很不明确。他既和夏侯玄关系颇好。又和王凌、司马懿是姻亲。
诸葛诞被安排到扬州主官民事。显然。可以分王凌之权。
因此。淮南三叛前。淮南地区的主要权力人物。是曹爽派(文钦)、独立派(王凌)和中间派(诸葛诞组成)。司马家在这里毫无基础。
这个格局。也注定了淮南地区的军权体系十分复杂。司马家不可能简单直接地拿回来。也注定了该地区各派力量很难团结起来一致反抗司马家!
分而制之
司马懿夺权后。如何处理淮南问题。成了一道难题。
淮南军权不夺。司马家不安;
淮南军权夺急了。东吴有机可趁。对司马家也不利。
司马懿收关中军权时。一纸调令。征夏侯玄入朝即可。
对淮南可不能这么玩!
司马家表现出了稳健、精密的政治手腕。
司马家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逐渐夺取了淮南军权。
1、联文钦、诸葛诞。消灭王凌。
征东将军王凌。是当时唯一可以和司马懿抗衡的人物。
他所掌握的东线军队。兵力雄厚。除此之外。征西将军郭淮是他妹夫。征南将军王昶对他“以兄事之”。荆州刺史王基受恩于他。
但是。司马懿知道:他本人在关中、荆州影响力也颇深。除非自己到了墙倒众人推的地步。否则。这两处威胁不了他。
王凌的软肋是:对淮南的控制不稳固!
曹爽安插的文钦、诸葛诞分了王凌许多权力!而且。他们三人在权力摩擦中早已势同水火!
司马懿不动声色地继承了曹爽压制王凌的政策。对文钦、诸葛诞加官进爵。以固其心。
最后。在文钦、诸葛诞的配合下。当司马懿前来时。王凌连抵抗的基本力量都没有。迅速投降了。
2、削弱诸葛诞、文钦。分而制之。
这一步。是淮南三叛中仗打得最大。代价也最大的一步。
消灭王凌后。为了保持淮南稳定。司马家仍然没有直接安排人来接过淮南。
诸葛诞担任镇东将军。
随后。司马家利用诸葛诞东关战败的机会。把他调去作镇南将军。以毋丘俭为镇东将军(诸葛诞并没有被降级。新来的毋丘俭也非司马一系。故众心仍安)。
如此。毋丘简虽多有战功。但毕竟在淮南无甚基础。因此。淮南地区地区实际上只剩下文钦的力量了!
诸葛诞虽然仍为镇南将军。但调离淮南。实力也受到了削弱!
随后。在夏侯玄被杀后。毋丘俭、文钦起兵。诸葛诞虽与夏侯玄为友。但厌恶文钦(多年权力摩擦。成了死敌)。不但不相助。反而替司马家担任起了急先锋。
3、轻松解决诸葛诞。
此时。不安定势力。只剩下“中间派”诸葛诞了···
不必讲了吧!
后记
完成对淮南三叛的镇压后。司马家在淮南的基础仍然不甚稳固。
石苞。是司马家从底层提拔出来将领。司马炎。是一位颇为豁达大度的君主。
可是。在石苞掌管淮南地区时。司马炎猜忌石苞。险些引发再次动乱!
可见:司马家对淮南的统治始终很不稳定!
而且。淮南这个地方的将领天然就是中央猜忌对象(距离统治中心近。兵力强大)。这一点。似乎与将领本人的忠诚度没有完全相关的关系。
总的来说。淮南军区。由于其地位重要。长期拥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和相对独立的将领体系(满宠、王凌等人都在此数十年。经营颇深)。
因此。淮南地区。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强的地方势力派别。
司马家对这个地方势力常年不曾染指。毫无影响力。
而要想处置这个地方势力。司马家既要顾虑淮南军区本身强大的军力。也要顾虑到淮南地区军政首脑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更要顾虑到东吴趁乱而入!
因此。司马家不敢过于直接地通过大幅度更换将领来夺取权力。他采取了分步骤的方式。一步一步夺取权力。
可以说。收取淮南军权。是司马家彻底安定内部。开始进行统一战争的基础!
258年。当诸葛诞被杀。淮南三叛彻底平息时。司马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西面的蜀国。
纷纷扰扰的三国时代。即将结束!
其他观点:
曹叡过世以后。司马懿和曹爽两个合伙辅政。这两位都是老谋深算之人。曹爽看司马懿老迈。所以独霸朝纲。而司马懿看曹爽太嫩。所以退避三舍。等待时机。
在处理淮南问题上。这两个人却谦让了起来。这地方是防备东吴的重要地区。可以说谁担任这里的领导。谁就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为此在选择征东将军的人选时。曹爽和司马懿都不敢轻易派自己的人去。之前的镇东将军满宠被替换下来了。这哥们是忠于曹家的。所以不管曹爽还是司马懿。都必须要防着他。
这个时候论军功和资历。当属王凌可以胜任。这个人大家不怎么熟悉。但是他叔叔司徒王允大家应该如雷贯耳了吧?就是那个使连环计杀董卓的人。
一、王凌比司马懿还能活。这是曹爽和司马懿都想不到的。
曹爽本来就打算找个资历深。但是岁数大的老头挂个名。自己再派遣副将去掌控实权。可是万万没想到。王凌这个老头是真的能活。担任征东将军的时候。他已经68岁了。曹操就是68岁走的。而他在80岁的因为兵败而自尽。要是不自尽还能再活几年。
曹爽和司马懿各自有自己的小心思。所以曹爽将自己的心腹大将文钦派遣到淮南。让他镇守庐江。加封为冠军将军。
而司马懿这边也不遑多让。迫使曹爽将诸葛诞恢复职务。担任扬州刺史。加封为昭武将军。诸葛诞和司马懿可是姻亲关系。他的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小儿子司马伷。所以他其实是司马懿这一派的人。
因此看似王凌一家独大的淮南。其实被安排上了两拨不同派系的人。而王凌本人是忠于曹叡和曹芳的。所以他自己又单独在淮南成立了一个派系。大三国之下。在淮南又出现了一个小三国。这就是历史的巧合。
二、高平陵之变后。王凌成为了司马懿必须除掉的祸患。
曹爽看司马懿整天在家流口水。这明显是中风了。看样子没几天就挂的节奏。于是对他放松了警惕。结果在他带着曹芳拜祭高平陵的时候。司马懿带着俩儿子伙同三千死士。夺走了曹爽的所有权力。
在诛杀曹爽。一家独大以后。摆在司马懿面前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淮南该怎么收归自己旗下。从人员安排上来说。王凌是淮南领袖。自成一派。文钦是曹爽心腹。只有一个诸葛诞当时属于司马的亲信。
要想平定淮南。最好的办法。就是弄掉王凌和文钦。让诸葛诞在当地一家独大。不过这件事很难实现。因此司马家族将这件分成了两步走。
第一步。拉拢文钦。让他和诸葛诞合伙消灭王凌。
要解决王凌。光靠带兵镇压是不行的。为此他开始拉拢惊魂甫定的文钦。因为文钦是曹爽的嫡系。曹爽被诛杀。文钦自认为自己也要倒霉了。
但是当时的文钦不具备造反的实力。因此只能是等待司马懿对他审判以后。再采取措施。或者反叛。或者投降东吴。
可是文钦等来的。却是司马懿的橄榄枝。司马懿不仅没有惩处文钦。反而给他加官进爵。让他取代诸葛诞。成为了扬州刺史。
这里就稍微委屈了一下诸葛诞。毕竟是自己人。什么都好说。。给文钦升官以后。司马懿就可以利用文钦来收拾王凌了。
诸葛诞虽然失去了扬州刺史的地方大权。可是被司马懿提拔为镇东将军。这可是仅次于征东将军的职位。在军权上。给诸葛诞弥补回来了。
因此诸葛诞和文钦。便愿意在剿灭王凌的事情上。帮助司马懿。有了这两股力量相助。司马懿要灭掉王凌就很容易了。
第二步。利用诸葛诞和文钦的矛盾。消灭文钦的力量。
文钦和诸葛诞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时候新调来的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文钦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他们要为夏侯玄报仇雪恨。所以学习起了王凌。对抗司马家。
被调离淮南。担任镇南将军的诸葛诞。这个时候找到了打击文钦的好机会。说起来文钦是真的没脑子。难道他看不出来。诸葛诞是司马懿的人吗?起义这种事情。居然还主动通知诸葛诞。结果诸葛诞成功把他们给卖了。
司马懿虽然死了。可是他那俩儿子实在是太有出息了。司马昭负责主政。而司马师负责军事。两个人配合默契。完全不给淮南地区任何反扑的机会。因此文钦和毋丘俭在他们的打压之下。也就被平定了。
三、意料之外的。是诸葛诞的反叛。
诸葛诞那是司马懿的铁杆心腹。司马师和司马昭自认为。完全可以控制诸葛诞。所以在平定毋丘俭和文钦以后。加封诸葛诞为征东将军。这是淮南地区的最高职位。
谁曾想。诸葛诞自己也有小心思。他希望在淮南地区拥兵自重。所以不断跟朝廷要钱要粮。就是不干事儿。
这引起了司马昭的警觉。于是司马昭就派遣贾充前去试探诸葛诞。看看他对司马家取代曹家是什么态度。结果诸葛诞表示。他是忠于曹家的。
我觉得这里是写史书的人。自己杜撰的一个故事。因为自从高平陵之变以后。诸葛诞就已经忠于司马家了。如果他真的忠于曹家。早就应该像王凌那样反叛司马家了。
而且就算忠于曹家。您老也别把这个想法轻易地说出来啊。毕竟事关重大。要想反叛司马昭。难道不应该秘密行事吗?
因此这件事怎么都说不通。唯一的可能就是诸葛诞有拥兵自重的想法。类似吴三桂那种。一直跟朝廷要钱要粮。就是不干正事儿。司马昭必须要削藩。所以才会发兵征讨诸葛诞。
总结:诸葛诞和诸葛亮没有什么瓜葛。
为啥写史书的人。会把这件事扭曲成那样呢?我认为主要还是诸葛诞这个人。跟诸葛亮挂上了钩。其实这两个人八竿子打不着。根本就不认识。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所以大家把他们联想成所谓的堂兄弟。
其实他们只是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诸葛丰。而诸葛丰是西汉汉元帝时期的司隶校尉。距离三国时期。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时间。这就好比是什么呢?好比大家说刘备是皇叔一样。其实他和汉献帝虽然有共同的祖先。但是早就已经八竿子打不着了。
诸葛亮是赤胆忠心的代表人物。所以很多人会有意无意地认为他哥哥诸葛瑾和这位所谓的堂兄弟诸葛诞也是同样的人。
其实诸葛瑾在东吴的资质非常平庸。完全比不上诸葛亮和诸葛诞。而诸葛诞说实话。真的只是想要割据一方而已。并没有为曹家对抗司马家的想法。没必要托大。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其他观点:
四镇将军是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的。所谓的四镇将军就是: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职责是代替朝廷镇守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东汉末年本来就是乱世。虽然有四镇将军。也不过是割据势力。第一任镇东将军就是曹操本人。镇南将军是刘表。镇西将军是韩遂。镇北将军暂时空缺。
到了曹操时代。因为要不断地进行战争。所以主要设置了四征将军。所谓的四征将军。就是: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四镇将军不同的是。四征将军主要是征战四方的将领。而四镇将军主要是镇守四方的将领。一个要打仗。一个是镇守。战争年代打仗。和平时期镇守。这就是区别。
其中征东将军与征南将军主要是防备东吴的。征西将军主要是防备蜀汉的。这也是根据敌方的实力和现实情况来安排的。
司马懿
曹操时代。张辽是征东将军。曹仁是征南将军。夏侯渊是征西将军。征北将军空缺。同时根据政权所面对的敌人。曹操划分了东、南、西、北四个战区。因为曹操的主要敌人是江东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所以曹操的重兵也都用来对付孙权和刘备。
曹操去世之后。曹魏的征东将军权力很大。地位很高。统领青州、兖州、徐州、扬州四个州的兵力。要知道整个曹魏也不过是九个州。征东将军就占了四个。而且这四个州成为曹魏经济发达的地区。
曹魏的第一任征东将军是张辽。张辽同时也是曹操手下最勇猛善战的将领。张辽在合肥之战中。趁孙权还没有完全集结部队。就率领800名勇士擅闯孙权中军大营。孙权一度吓得不敢应战。东吴军队和将领一时也被张辽打懵了。还要靠潘璋斩杀后退逃命的士兵才稳住阵脚。张辽因为合肥一战而名震江东。因此被封为征东将军。
征东将军张辽
曹魏的第二任征东将军是曹休。曹休也是曹魏第二代将领中佼佼者。在曹操去世之后被曹丕重用。曹休在东线的主要任务就是抵抗孙权。参与了曹丕的两次南征孙权。颇有建树。曹丕去世后。东吴趁乱北伐。曹休在皖城还斩杀了吴将审德。收降了吴将韩综、翟丹等人。立下大功。
曹魏的第三任征东将军是满宠。成为曹休之后曹魏东线的主要将领。满宠镇守淮南8年时间。与东吴有过多次交兵。胜多败少。成功地守住了东部边境。满宠一直活到了曹芳时代。
曹魏是第四任征东将军是胡遵。与当时的征南大将军王昶、镇南将军毋丘俭一起合称为曹魏三征。是曹魏整个南方和东方的屏障。胡遵的事迹不详。只知道他还作为司马懿的部将。一起北伐辽东。之后在东兴之战被吴将诸葛恪击败。
曹休
曹魏的第五任征东将军是王凌。王凌是司徒王允的侄子。出身名门世家。曹丕时代出任兖州刺史。曹睿去世后。曹爽掌权。王凌被任命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曹爽被杀的2年后。图谋起兵反对司马懿。这就是淮南第一叛。被司马懿使用手段打败。诛杀三族。
曹魏的第六任镇东将军是毌丘俭。毌丘俭是曹魏名将。最早是曹睿的文学掾。之后成为荆州刺史。曾经两次北伐辽东。第一次北伐辽东没有成功。第二次随司马懿一起北伐终于攻克辽东。司马懿征服辽东后。把辽东居民杀的杀。迁的迁。导致辽东成为一片空白。于是周边少数民族趁虚而入。而毌丘俭则一直留守辽东。并攻打入侵的高句丽。深入朝鲜半岛。这算是整个曹魏最远的一次东征。一直打到了朝鲜中部。收复汉武帝时期设置的汉四。并刻石记功。
之后。毌丘俭调任镇东将军。在公元254年与扬州刺史文钦一起反对司马师。但被邓艾、司马师、诸葛诞、胡遵等人击败。毌丘俭兵败被当地平民射杀。
毌丘俭、文钦、文鸯
曹魏的第七任征东将军是诸葛诞。他是诸葛亮的族人。曹爽主政期间。诸葛诞出任扬州刺史。曹爽被杀后。诸葛诞参与了镇守第一次和第二次淮南叛乱。之后成为征东大将军。因为司马昭猜忌他。召他入朝担任司空而逼反诸葛诞。最终兵败被杀。
从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最高权力。到公元257年淮地三叛发生之时。不过只有8年时间。三次淮南之叛后。司马家族才彻底控制了淮南。为何8年中只有淮南地区的征东将军管辖范围内发生了三次叛乱呢?这三次叛乱都是支持曹魏而反对司马篡位的吗?
因为司马家族。主要是司马懿唯一没有在淮南地区带过兵。打过仗。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和曹丕时代。都没有率军作战的记录。到曹睿时代才有。司马懿最早是镇守宛城。都督荆州和豫州两州军事。并平定了新城郡孟达的叛乱。曹真去世后。诸葛亮持续北伐。于是司马懿被调到雍凉前线。成为对抗蜀汉诸葛亮北伐的主力军。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又参与了平定辽东公孙渊的叛乱。
司马懿父子
司马懿在曹魏南部军区宛城2年。在曹魏西部军区关中5年。再加上平定辽东1年。之后便成为曹魏的辅政大臣。在司马懿这几年的军事生涯中。拉拢并培养了不少亲信势力。比如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的。关中的雍州刺史郭淮也是司马懿的亲信手下。不听话的车骑将军张郃在诸葛亮四伐时被射杀。所以司马懿唯一没有服役的地方就是淮南。正因为司马懿没有到过淮南。所以他不能在淮南培养私人势力。
淮南三叛虽然反的是司马家族。但并不一定忠于曹魏。而且参与三次反叛的将领之间彼此有矛盾。比如诸葛诞参与镇压了第一叛和第二叛。却参与了第三叛。参与第二叛的文钦与诸葛诞之间矛盾重重。诸葛诞还在第三叛时杀了文钦。导致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和文虎投靠了司马昭。
司马懿篡位
此外。淮南地区屯驻着曹魏规模最大、势力最强的边防军。因为淮南主要是防备东吴的。而且淮南地区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又是双方的前线。而且淮南地区多年屯田。粮食也有很多。淮南治所寿春又是座坚城。想想看。坐镇淮南的征东将军。手里握着十几万军队和足够吃一年的粮食。看到司马懿能过政变上台。他们心里能不冲动一样吗?如果打着曹魏的旗号成功后。那绝对是地位的空前转变。如果打不过。还可以投靠长江对面的吴国。所以后三任征东将军就赌了一把。
而曹魏的荆州地区和关中地区。不是兵员较少。就是交通不便。没有资源打起来。所以就只有淮南地区有实力反叛。当然也不排除像王凌和毌丘俭这样的曹魏忠臣。为了曹魏的复国与司马家族拼一把。在七任征东将军中。其实大部分人是忠于曹魏的。越往前越忠心。只是到了后来。曹魏势力逐渐衰弱。再加上士族也开始离心离德。才发生了叛乱。但是淮南三叛之后。司马家族彻底控制了淮南以及整个曹魏的政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1468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淮南,司马,诸葛,将军,司马懿,曹魏,辽东,东吴,地区,的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司马懿为何无法染指曹魏东线兵权?魏国历任征东将军都有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司马家篡魏过程中。淮南军区的抵抗是最为激烈的。淮南三叛。此起彼伏。司马家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彻底控制该处。之所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