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货币流通体制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原创

明代货币流通体制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货币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明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代表。货币的流通体制演变对社会亦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那么。明代货币流通体制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呢?

明代在货币流通方面经历了三个关键的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哪些时期。

第一个关键时期:大明宝钞

明朝以前。铜钱一直是中国古代物品交易的主流货币。在明代初期。洪武八年之前。明代的官方货币依旧是铜钱。但是随着着经济的蓬勃发展。矿产资源越发稀少。铜钱的铸造已无法满足正常供需的财政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大明宝钞问世。

大明宝钞是明朝初年唯一通行的法定纸钱货币。发行于洪武八年。在《明史.食货志》中有记载:“七年。帝乃设宝钞提举司。明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大明宝钞的材质、长宽尺寸、面值及文字图案等明代政府机构均做了详细的规定。

大明宝钞作为明代政府强制推用的纸币。为稳定明代初期政治局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巨大。大明宝钞为无本之钞。且发行不限量。发行后。明代政府规定:“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以金银易钞听。”既金银不准作为货币。白银成为了一种商品。这就使得宝钞自身的价值很尴尬。随着明代经济的恢复、发展。大明宝钞的缺点越发突出。无本发行。不可兑换。基本没有任何货币使用价值。使得百姓生活与货币流通出现了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特殊商品如土地、白银等成为了物品交易的媒介。大明宝钞迅速贬值。甚至到了路者不拾的境地。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二个关键时期:钱钞并通

洪武八年。大明宝钞面世后。明政府为保证其权威性。禁止铜钱、金银流通交易。但在实际的物品交易活动中铜钱无可替代。虽然明代政府屡次禁止。可大明宝钞属性实在鸡肋性质。百姓对宝钞的信任指数还没有低至一星。自然排斥使用。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三个关键时期:白银货币化

大明宝钞急速贬值。明朝政府多次采取措施。宝钞多数面值大。虽然后期试图面世小面值的宝钞。但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明宝钞贬值的问题。在民间逐渐以金银玉器、土地田产等进行交易物品。又进一步加剧了大明宝钞的贬值速度。面对这一情况政府采取了加重赋税或者罚款的措施。以图阻止。但宝钞依旧没有对应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兑换。依旧鸡肋无用。逐渐民间物品交易以金银等进行交易成为主流。虽然明代政府明确规定不能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流通交易。但却没有限定不能以金银器具或者金银首饰作为货币来进行流通交易。这使得金银作为主流货币在民间逐渐形成规模。

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一个自下而上逐渐自上而下的曲折过程。自明成化、弘治时期白银得以真正流通并逐渐货币化。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白银的货币化。对原本传统的农耕社会形势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明代前期以实物征收为主。税收白银化后使得农民必须将农产品去市场进行交易兑换为白银而后进行缴税。这使得银贵粮贱常有发生。社会阶层逐渐分化。传统农耕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总结

明代货币流通体制经历了大明宝钞、钱钞并通、白银货币化三个主要历史阶段。大明宝钞强势问市;钱钞并用。私钱盛行。屡禁不止;市场混乱。使得大明宝钞逐渐退出市场。白银占据市场主导。白银货币化对明王朝产生了不小的震荡。甚至造成了明王朝的严重危机。从明代货币流通体制的变更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明王朝兴衰历程。

总之。相较于其他封建王朝。明代的货币流通体制体现就显得比较随意。

其他观点:

明代建立之初的法定货币为:大明宝钞和铜钱。明政府以此建立起了以大明宝钞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国家货币体系。

社会在快速发展。白银在经济中的使用逐渐增多。为了维护统治。明政府只得改变策略:接受白银货币化的趋势。使白银交易合法化并最终建立起新的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国家货币体系。

那么在明朝货币体系变化的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时期呢?

一、明代初期:以“大明宝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的形成与破灭

明朝建立初期元代的纸钞仍然在社会上流通使用。鉴于此朱元璋仿照元代的钞制在洪武八年开始发行大明宝钞。“明初。沿元之旧。钱法不通而用钞”。

根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七年。帝乃设宝钞提举司。明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

“从制度上来说。钱钞兼用。如同天平之有两端。必须两者平衡。才是一种健全的状态。如果两者价值上发生差异。就知道一方发行太多。或另一方数目太少。”

这就造成流通领域出现货币的混乱状态。多种货币同时存在。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使用白银。在税收、官俸、赎刑等国家财政收支中则使用宝钞。

“令有司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铜钱行使”。

这道诏令标志着明代前期确立的以大明宝钞为主币、以铜钱为辅币、由国家自主发行货币的国家货币体系的失败。也是明代铜钱地位由合法到非法的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商品流通如果要继续发展。就必然要选择符合经济发展状况的白银作为货币。

二、宣德年间:多种货币共存的混乱时期

明朝初期政府是禁止使用白银的。在洪武二十七年又下令禁止铜钱的使用。只允许大明宝钞的流通。在理论上明代进入大明宝钞的单一货币流通期。但在实际流通领域中却出现多种货币形态同时存在的情况。而明政府苦心孤诣想要推行的宝钞却在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到了宣德以后民间交易几乎不用宝钞。后来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明政府颁布禁铜令以来明政府首次以法令的形式承认铜钱为合法货币的法令。

三、嘉靖年间:白银货币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嘉靖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

因此。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已基本完成。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白银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由此可知明后期国家货币体系中的两种货币的发行都不由明政府控制。君主垄断货币一统天下局面的结束。而国家垄断货币权的丧失会引发国家权力的削弱。没有独立自主和稳定的货币体系对明朝的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对后世来说也是深刻的教训。

四、总结

因此总的来说。明朝的货币大概一共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一是明朝初年的大明宝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对于明朝初年的政治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是到了宣德年间。由于大明宝钞的疯狂贬值等诸多因素。使得那个时期出现了以宝钞、白银、布帛、谷物、铜钱等作为货币交易的现象。

三是到了嘉靖年间。白银作为货币开始被广大人民接受。成为明代中后期的主要货币。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其他观点:

明朝经济 明朝是中国第一个以白银为货币体系主体的朝代(之前是铜)。这与明朝纸币“大明宝钞”的流通失败有很关系。 由于当时人们对中国矿资源勘测的了解与手段有限。误以为中国是一个铜矿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故政府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进步。国内有限的铜资源很难满足货币流通的需要。于是。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开始发行大明宝钞。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并于第二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 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该币贯行于明朝二百七十年间。由于当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而又易于仿制。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终以失败告终。 纸币发行的失败进一步抑制了商业的发展。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在携带、安全性上又大打折扣。同时国家因为害怕贵金属流失海外。而动摇国本进而限制商贸活动 。商业的发展受阻。实际上。这种做法既延缓了东西方通过商贸交流。也延缓了通过商贸往来所进行的文化交流。于是。东西方交流从此渐渐嘎然而止。失去了一个互相学习、融入世界的大好机遇。十分可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4:24:35

    大明,货币,明代,明朝,铜钱,政府,金银,钱钞,纸币,体系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4:24:35

    没想到大家都对明代货币流通体制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4:24:35

    货币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明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代表。货币的流通体制演变对社会亦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