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发展到什么水平?
原创

中国机器人发展到什么水平?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在机器人领域。补贴政策的存在是必要的: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对机器人的需求很大;而与国外机器人巨头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份额相对应 的是。我们的机器人产业普遍散、小、弱。如果没有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补贴。中国的机器人企业是很难从这些巨头手中夺回市场的。实际上。在补贴等扶持政策 下。中国机器人产业链条也在逐渐形成。出现一批骨干企业。在各领域的中低端市场已形成一定竞争力。

数不清的机械臂。骤然围拢。将不同部件快速装配成一体后又各自散去。一件产品就此完成。这些机械臂形状、动作各异。令人眼花缭乱。而各个零部件有自产的。也有来自国外的。

6月16日在新松机器人工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看到了高效而繁忙的生产景象。

沈阳著名的铁西区。几条主干道被命名为保工、卫工、振工、兴工。重化工业云集的这一区域工厂大都门窗紧闭;而在浑河以南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道路大都以智慧、创新来命名。显得一派生机。

位于浑南区的新松是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这家上市代码以024(沈阳区号)结尾的公司。似乎承载着沈阳工业的新希望。

而以“机器人”作为上市名称。让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站在了资本与政策的风口。新松既是领域内的龙头企业。也面临着行业共同的困境。

就在同一日。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在沈阳新松举办。以新松为首的中国机器人前十大公司成立了联盟。抱团取暖的意味背后。有着国产机器人的躁动与彷徨。

国产机器人面临着国内外双向挤压的困境:外资品牌切走了中国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在技术、零部件成本方面对国产机器人形成了压倒性优势;而在政府补贴等多项扶持政策下。短时间内中国涌现出近千家机器人公司。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骗取补贴等乱象丛生。

高价进口关键部件

在新松总裁、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看来。面对国外的竞争。国产机器人存在着产业技术、零部件空心化、应用低端化、市场边缘化三大潜在风险。而随着外资企业纷纷在我国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遭受挤压。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中国市场调查网的数据显示。2015年。“四大家族”日本发那科、安川、德国库卡、瑞典ABB占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比例分别高达18%、12%、14%、13.5%。其他外资品牌瓜分了34.5%的份额。众多国产机器人企业只能在剩余8%的市场份额中争抢。

“从价值份额上看。自主品牌机器人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0%;但从台数上来看。自主品牌销量已达2.2万台。国内市场份额占到30%左右。这反映出我国机器人产品整体上仍处于中低端水平。”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市场占有率低的同时。国产机器人在应用结构上也大多集中在中低端。

以精度较高的六轴工业机器人为代表。国产化率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在难度较大的焊接领域。国外占了84%的份额;而高端的汽车行业国外公司占了90%的市场。

国产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搬运、码垛、上下料方面。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偏低。尽管中国机器人市场供需双旺。相当一部分机器人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左世全认为。国产机器人质量可靠性不高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有些产品做出来了。但是可靠性和满意度与国外差距比较大。比如。系统集成商为了保证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汽车自动化焊接方面不敢轻易使用国产机器人。”

这导致自主品牌机器人无法尽快投入市场。甚至有成功应用经验的产品也难以推广。缺乏高端产品。用户认可度低。国产机器人的应用举步维艰。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核心零部件上的短板。从结构上看。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本体、伺服电机、关节减速器和控制器四大部件组成。目前。除本体外的三大关键部件中。减速器和伺服电机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在关键部件配套方面严重受制于人。基本没有议价能力。以致整机制造成本与进口整机倒挂。

以占机器人整机成本最高的减速器为例。目前精密减速器市场大半被日本企业占据。中国在精密减速器国产化方面虽出现了一批企业。但在2015年。依旧有75%的精密减速器从日本进口。在伺服电机方面。国内公司的整体份额低于10%;在驱动器上同样如此:国内80%的驱动器需要从欧美和日本进口。

由于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分别占机器人整机成本的35%、25%、15%。导致中国机器人企业生产成本畸高。

国外的巨头厂商则不同。它们往往能以巨大的采购量和签署排他性协议获得比较优惠的采购价格。而且很多工业机器人厂商本身就是核心部件的提供商——日本发那科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厂商。安川和松下都属于全球最大的电机制造商。

这让中国公司吃尽苦头:从这些公司进口零部件无异于虎口夺食。国内企业往往要以高出国外厂商近3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以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电机。这使得不少企业营业成本的增速远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机器人企业已将重点瞄向中国。伴随着制造业机器换人的推进。四大家族在长三角、珠三角纷纷抢滩布局。

广州数控董事长何敏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外公司在长三角、沿海地区的产业链布局很迅速。“这些公司起步比中国早。做得比较成熟。他们有充分空间通过降价等方式。挤压国内企业。建议政府在政策制定时要有个指南。考虑下国产的比例和进口的比例。多给国内企业一些政策支持。”

地方目标数倍于国家规划

实际上。政府已经给出了政策上的支持。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过去两年中。各地一共出台77项机器人扶持政策。机器人产业在多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在迅速膨胀。

据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目前至少有28个省市把机器人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机器人企业大都成了各地的座上宾。地方给资金。给土地。给政策。欢迎它们去建厂。

而截至2015年。以珠三角、长三角为首。全国共计有36个城市把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方向。重庆、南京、湖北等地制定的规划显示。到2020年。各自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或超过1000亿元。有统计显示。将全国机器人规划目标加总。到2020年可能超过万亿。

然而。国家层面刚刚公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制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计划达10万台。按照每台100万的单价。规模也不过1000亿元。地方的产能目标远超国家规划。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各地有超过40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

以河北为例。该省固安、香河、沧州等多地都在兴建机器人产业园。用地规模动辄上千亩。投资大多数十亿之巨。且多数被列为河北省重点项目。

在智能制造产业园中。机器人也大都是发展的重点。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端智能制造事业部的一位招商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所负责招商的园区目前已经入驻了60多家机器人企业。园区将在土地租金、购地成本、科技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机器人企业所能争取到的一切政策。

然而。在很多地方规划的机器人产业园中。企业数目、规模都很小。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散、小、乱的现象普遍存在。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和重复建设。

有招商人员透露。地方政府迫切需求机器人等企业在当地落地。但在全国存在着太多机器人产业园。招商引资时发现企业太少。招商难度太大。为了尽快出成绩。不少地方会放宽招商条件。推出大量补贴。从而使不少其他企业进入到这一行业。

涌入这一行业的企业确实在快速增加。李东表示。目前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多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中度很低。总体规模小。

在这800多家企业里面。将近一半企业是没有产品的空牌子。剩下的一半企业里将近70%-80%是在代理别人的产品。真正能自己生产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仅100家左右。

辛国斌对此保持着警醒。“把产能加一下算一算。过剩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是实实在在的。现在我国最大的十家机器人企业能不能吃饱都是问题。更何况还有七百多家企业在虎视眈眈。”

某种程度上。这是政府招商热情与企业扩张冲动“合谋”的结果。个体理性的选择加总之后却是一个典型的合成谬误。正如此前的光伏一样。

“现在的繁荣是炒出来的繁荣。产业实际是个什么状况呢?碎片化。小作坊式的生产。散小弱。高端产业低端化。甚至有‘玩具化’的发展趋势。”有主管部门负责人称。“机器人企业一定要掂量下自己的技术与竞争力。不要被地方政府忽悠。也不要去忽悠地方政府。”

在此背景下。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至关重要。曲道奎透露。成立TOP10就是要重点讨论这一问题。李东表示。在行业自律方面。工信部正在加快推动成立中国机器人协会。加大对工业机器人行业的规范力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促进机器人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等政策即将出台。主要就是为了防范恶性竞争和重复性建设。

生产企业与用户双补贴

机器人“虚火旺盛”的背后。是政府对这一行业不断增加的补助“添柴”。

从新松财报可以发现:2015年新松获得政府补助1.26亿。占总利润的32%。另一家机器人上市公司埃斯顿的年报则显示。2015年政府补助达到0.35亿。占到总利润的68.62%。去除政府补助影响后。埃斯顿去年的利润负增长50.8%。

在中央层面。工信部从2011年开始补贴支持机器人产业。科技部的863计划也有相应的补贴。发改委则侧重对中小企业进行支持。包括专项债权、贷款贴息等方式。

而地方层面名目繁多的补贴更是层出不穷。左世全介绍。除科研外。现在更注重产业化的支持。大致包括项目补贴、生产补贴和销售补贴。“比如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不少机器人企业都拿到好几个项目。现在不少政府对机器人生产企业与用户以1:1的比例给予支持。确保产品不仅能做出来还用起来。”

目前机器人的补贴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层面。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其中。创新研发补贴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额度一般为几十万;智能制造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补贴额度为百万规模。有的地区可达千万。此外还有国家发改委主导的“首台(套)”补贴政策等;市场补贴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额度一般为几百万。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提醒。由于这些补贴政策。很多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进入了机器人领域。只是进行简单的零件拼凑来套取补贴。

天津一位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就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其所在的园区。多家企业都在做同样的产品。在回应是否能够盈利时他只是哂笑。“确实不赚钱。但还有补贴嘛”。

而更严重的问题是。套补骗补现象大量存在。这位负责人称。其园区中就有企业注册了多家公司。然后蛰伏在多家产业园、孵化基地之中。从而获取多倍补贴。

获取补贴主要集中在有数量限制的首台(套)产品补贴上。比如一个公司每年可申请5台(套)补贴。但如果注册成十家公司。则50台(套)产品都可享受这项补贴。尽管首台套政策也有检测报告、评估等门槛。但由于技术复杂。不少地方政府并没有辨识的能力。

甚至有些企业会购买小厂生产的无标牌机器进行贴牌销售。或者进行简单的改造(比如修改颜色和款式)来骗取政府补贴。而这些“国产自主研发”的装备往往在拿到补助后就结束了其使命。并不会上市销售。

在销售环节。作为补贴发放的基础。销售额多是以企业自己提供的销售发票来确定。通过发票作假等手段。企业很容易将其他业务销售额开成机器人销售额。从而套取补贴。

而在地方政府层面。不少地方本身也有虚报产值规模的冲动。加上一些地方在补贴政策制定前并未就市场容量、技术需要、企业资质等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在补贴发放环节缺乏统一验证标准和实地检测。

左世全认为。“领多份补贴”等问题的存在。主要是“撒胡椒面”的补贴方式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具体项目支持的准不准。与项目把关、专家评估、后期验收和追踪有关系。但企业数量太多。政府很难做到精准。”

不过包括他在内的多位专家都表示。在机器人领域。补贴政策的存在是必要的: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对机器人的需求很大;而与国外机器人巨头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份额相对应的是。我们的机器人产业普遍散、小、弱。如果没有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补贴。中国的机器人企业是很难从这些巨头手中夺回市场的。

实际上。在补贴等扶持政策下。中国机器人产业链条也在逐渐形成。出现一批骨干企业。在各领域的中低端市场已形成一定竞争力。

近日公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仍将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利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工业转型升级、中央基建投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不过。左世全认为。未来机器人的补贴方式应当更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集中一些。效果会更好。对于技术、产业能力比较强的企业。政策上应该给予持续性的集中支持。打造中国机器人的龙头企业。”

载取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4:27:56

    机器人,中国,企业,产业,减速器,政策,政府,国外,工业,多家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4:27:56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机器人发展到什么水平?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4:27:56

    在机器人领域。补贴政策的存在是必要的: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对机器人的需求很大;而与国外机器人巨头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