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原创

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一般来说。城池被围。首先意味着围守双方实力失衡。围城方实力大于守城方。并且出现明显军力、战术心理对比倾斜才会出现被围的状态。或出现局部实力对比失衡。也就是说守势是被动被迫的。但凡实力对比平衡一些。都会选择反击。避免出现被围困的窘境。守城方仅仅依托坚固的城防工事才能勉强达到实力的平衡。而且细心的伙伴会发现。攻守方式也会因为每个时代装备科技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并不能一概而论。

古代军队并非不巷战

古代攻城战并非城破后不肯巷战。如果不能选择突围保存实力。那么巷战也是在所难免的。

由于先前提到的实力对比失衡问题。一旦城破。守城方军力明显弱于攻城方。即便在巷战中。也往往会出现一边倒的压倒性变化。攻城方由于心理和实力上的优势。会选择碾压守城方。

曾国荃湘军克复金陵图

在远程武器。尤其是火器不发达的古代。选择巷战守城方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优势。反而因为建筑物易燃。敌人居高临下等原因。失去依托的守城方最终以失败告终。

惨烈的攻城战之后。城破往往意味着大屠杀

由于攻城方攻城时一般损耗较大。因此攻破城池后。部分情况下会选择屠城。这也是为什么守城方宁可选择突围或投降。也不选择坚守的另一原因。

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嘉定三屠、扬州十日。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曾效忠于大顺和明朝的清军将领李成栋由于其弟在此前的一江伏击战中被杀而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七月初三。李成栋汇同太仓清兵攻城。日夜炮轰。城中矢石俱尽。初四大雨滂沱。守城士民。渐不能支。清兵趁机急攻。破东门涌入城内。辰时。李成栋入城下令鸣炮屠城。小街僻巷。无不穷搜。每遇一人。大呼献宝。献若不多。连砍三刀。物尽则杀。许多平民遇害。三日后。自西门至葛隆镇。浮尸满河。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多铎因清军攻打扬州伤亡甚大。攻陷扬州后恼羞成怒下令屠城。

仅太平天国时期大规模围城战之后的屠杀就有许多:

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863年12月4日)。苏州守将谭绍光被部下汪有为杀死。苏州被克复。淮军夺回苏州后。李鸿章违反不杀降的诺言。将降将射杀千余人。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当地平民被杀。(之前在太平军入南京时亦有不少满族平民遭到屠杀)。

其实这样的行为。直到近代仍时有发生。例如南京大屠杀也是在守城城破后伴随的屠杀行为。总的来说。古代农民起义军、叛军和外族入侵往往比较常见围城后屠城行为。黄巢、蒙古帝国、张献忠、清朝、洪秀全。包括汉光武帝刘秀起义时期都有过攻城屠城的行为。官军这类报复行为也存在(安史之乱时。李唐为夺回江山。卑躬乞求匈奴回纥收复洛阳。应允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但相对数量没有上述一种多。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古代中原王朝的视角。这种报复行为从古至今一直被认为是极为不道德的行为。如此行事的围城者一般都会被史书记录成为刽子手等。

其他观点:

在现代战争里。巷战的作战难度。公认是高难度。

比如在上世纪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里。欧洲战场上百分之四十的战斗都集中在城市街巷里。而作为巷战经典战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更成为整个二战的转折点。中国战场上诸如台儿庄大战、常德会战等正面战场大胜仗。也同样是通过艰苦巷战。将骄横日寇彻底打崩。而从二战结束至今的七十多年里。随着战争科技的发展。“巷战”更有着重要地位。诸如“格罗兹尼巷战”“费卢杰巷战”“顺化巷战”等战斗。残酷程度都震惊世界。

而对于进攻一方来说。巷战更堪称地狱难度。现代战争里多少武装到牙齿的虎师。也都是在巷战里栽了大跟头。尤其是喜欢全世界到处“拱火”的美军。在吃过多次巷战大亏后。更把“打巷战”作为重要军事课题。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曾专门进行了五周的巷战训练。采用高科技手段模拟出多种巷战模式。美军还曾经组织了专门的巷战演习。以96小时的煎熬。来增强部队的巷战能力……

不过奇特的是。比起现代战争里各方对于巷战的重视。放在科技条件落后的古代战争里。巷战却基本没有存在感。以古代中国的战争史为例。不管争夺多么激烈的城池攻防战。一旦城墙被攻破。战事也就基本告终。不管之前作战意志多么坚定的部队。也极少能继续坚持打巷战。最多不过冒死突围。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科技条件落后。进攻方攻坚手段有限。防守方完全有机会给敌人继续造成杀伤。怎么就“很少打”呢?

这事儿。古代战争史上一些为数不多的巷战。就可以现身说法。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万历朝鲜战争中“平壤战役”尾声阶段的巷战。

这场战役当时的情况是。明军在当天的攻城战里。经过虚实结合的强大攻势。成功拿下了平壤的城头。但盘踞平壤的日本第一军。却是死赖着不走。反而又祭出了“巷战”模式:整个平壤城被日军“改造”了一番。修起了各式各样的堡垒工事。日军占领平壤城三个制高点。指挥各部负隅顽抗。在当时日军主帅小西行长的盘算里。借助这些设计精巧的堡垒。发挥日军火枪的威力。必然能给明军巨大杀伤。

但小西行长没想到的是。明军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一看日军窝进堡垒里。明军直接来了个简单粗暴大招:烧。各种柴草火箭。顿时一股脑朝着日军据点招呼。整个平壤城顿时烈火冲天。仅仅在大火后的日军据点牡丹台里。明军就拖出了四五百具日本焦尸。被烧惨了的日军纷纷窜出据点逃命。好些人宁可跳进城外大河淹死。也绝不在巷战里挨烧。被烧惨的小西行长也只好仓皇撤退。其部一万八千多日军逃回汉城时。只剩了六千多人。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跑得快。这伙曾铁了心打巷战的日军。很可能一个都活不了。

而这场书写下明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辉煌战功的平壤战役。却恰恰道出了古人“不打巷战”的多种原因。首先一条。就是古代城市的建设水平有限。

现代战争里。巷战之所以难打。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丛林”一般的城市建筑。能够给防守方提供足够屏障。比如在抗战里的常德会战里。中国军队把大多数民房打通。街巷改造成堡垒。节节抗击日军。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里。斯大林格勒火车站曾前后十三次易手。争夺巴甫洛夫大楼的战斗更持续五十八天。但放在古代。在没有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的情况下。城市的建筑水平。其实也非常低下。

就以“平壤战役”中的平壤城为例。整个平壤城大多数建筑都是木制。不管日军的堡垒修得多坚固。只要明军点起火来。那就是一点就着。瞬间烧一大片。这样的城市构造。也是当时城市的常态。明清年间中国城池里的民居。多为木制结构。就算是土砖瓦房。防护力也较差。不要说发生战争。就算是火灾。有时对于城市都是致命打击。乾隆年间的北京一场火灾。就是“焚毁数千家”。

所以。古代的城市。别管看上去多巍峨。一旦遇上战争。基本都是不经打。

武器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虽然乍一看去。古代的攻坚武器威力有限。但一旦攻破城池。对付城市里的房屋。却是威力极大。比如宋代的重型床弩。攻坚时就可把长矛钉再城墙上。对付城市建筑绰绰有余。到了冷热兵器混杂的明清年间。就算防守方装备了火枪火炮等武器。但放在失去城墙屏障的巷战里。在短兵相接的情况下也威力有限。

因此。在古代战争条件下。想要守好一座城池。最靠谱的办法还是加固城墙。比如明代的北京城。就在内城与外城设置了两万多个垛口。部署了一万两千多个炮眼。这也是古代城池的基本防御理念。

而比起武器与城池建设水平来。“后勤问题”更是古人不打巷战的重要原因。

古代交通条件有限。城池的安全。也极度依赖后勤补给。但如果进攻方有着兵力优势。切断了城池的补给线。防守方就算能暂时打退敌人进攻。最后还是撑不住。以北宋末年的太原保卫战为例。当年金军团团包围太原。北宋却救援不力。孤军奋战的太原军民。也准备以巷战做最后一搏。当时太原全城15岁以上男子全部参军作战。城里房屋拆除墙壁。准备与金军巷战。

可让人唏嘘的是。当时太原城已经粮食耗尽。全城军民饥寒交迫。等待金军破城时。太原军民很多人都已经饿倒在地。许多士兵躺着怒视金军。却已无力再战。激烈的巷战。也就没了胜负的悬念。作为北宋北方屏障的太原。就这样壮烈失陷。

而我们在复盘现代战争里的经典巷战时。我们就会发现。强大的后勤。才是巷战胜利的幕后英雄。以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为例。急红了眼的德军。当时切断了列宁格勒的补给线。饥饿的威胁曾笼罩整个城市。但列宁格勒军民硬是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开辟了运输线。正是这条生命通道。支撑列宁格勒军民度过了最艰苦阶段。而在决定二战走向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里。苏军更是依靠伏尔加河东岸的铁路与渡口。撑起了整个斯大林格勒的物资补给。

而这样的交通能力。放在古代战争里。也是不现实的。技术条件的差距。也让古代的巷战。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靠边站”。科技进步带来的战争模式的改变。只看巷战。就有多少收获在其中。

作者:张嵚

参考资料:《世界上下五千年》《帝国最后的荣耀》《二战后巷战发展史》

其他观点:

巷战的条件不具备。没有坚固的建筑物。古代的民房基本上就是木质结构。一把火就能把全城给焚烧了!

古代城市唯一据有防守功能的地方。就是城墙。城墙是砖石结构。一般不容易毁坏。

大家注意到没有。电视剧《朱元璋》里面有一个著名的战例。陈友谅发兵百万。寻找与朱元璋决战。他提出“首战即决战”。遇见抵抗的城池。坚决占领。

洪都之战!因此成为陈友谅与朱元璋的决战。

洪都之战。眼看就要城破。明军守将蓝玉宁愿组织敢死队趁机杀出去。以便与敌人打野战。也不敢打巷战。宁愿自己烧毁粮草。也不愿意被敌人占领或抢走!

可见。巷战不是古代打战的常规办法。古代主要还是攻守战和野战为主要作战形式。

巷战是城市规模化、坚固化后的作战形式。古代城市规模小。居民建筑容易着火。根本不适合打巷战

电视剧里面可以看见很多城市的巷战。特别是抗战时期。这个其实就是说明巷战是现代战争的一种办法!

古代打战。都是冷兵器对决。城墙壁垒一旦被攻破。优势数量的攻击部队很快就会占领一座城市。

因为古代打战。主要将兵力数量。孙子兵法说。有优势兵力才可以打包围战。攻城掠地。都是优势兵力才能够发动的。

凭借城墙。弱势者才可以一战。一旦城破。打巷战往往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会去打巷战!

古代城墙壁垒周围也就几里路。一座城市基本上就是长几里。宽几里。有城墙都守不住。还巷战。那就是异想天开了!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06:49

    巷战,平壤,古代,日军,城池,城市,城墙,斯大林,太原,列宁格勒

  • 曾温暖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06:49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06:49

    一般来说。城池被围。首先意味着围守双方实力失衡。围城方实力大于守城方。并且出现明显军力、战术心理对比倾斜才会出现被围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