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豪放派词人,苏东坡和辛弃疾两人词中表现的豪放是一回事吗?
原创

同是豪放派词人,苏东坡和辛弃疾两人词中表现的豪放是一回事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谢邀答


同为“豪放派”泰斗。苏辛词之“豪放”却大有不同。毕竟两人的出身、经历、所处时代和环境、职业、性格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在词作上的个性特征也是非常鲜明的。

一、词作倾注的感情精力不同。苏轼并没有把词放在自己创作的主体位置。甚至以词为闲余消遣。“以文章余事做事。溢而作词曲”。在词作上虽然以创新的精神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但由于表现手法的局限性。在创作内容上受到的限制也是明显的。因此苏轼也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来抒情抒志。单纯以词不足以体现苏轼的人生情感。诗、词、散文综合起来才能构成其完整性。苏轼不但是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更因其散文的著名而名列“唐宋八大家”。而辛弃疾却不一样。他一生的情感几乎全部倾注到了词上。除了词。我们大概很难欣赏到流传下来的辛弃疾其他的文学作品。辛弃疾的词作大约600多首。可谓是高产词作家。他的词便是他一生的概括。不但有个人人生的。也有所经历的社会民生的。特别是身为武将却没办法领兵抗金的心理活动。更是促进了他在词中的豪壮抒发。因此。就豪放词而言。辛弃疾的豪放特征更加突出、更加强烈、更加成熟。

二、词作的语言风格不同。由于封建士大夫的身份。苏轼在词作上始终追求高雅。同时。由于理学的盛行。苏轼也深受影响。哲理性的语言在他的诗词中多有体现。苏轼在宋词的发展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创新。他的创新是以诗的语言填词。把诗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充分引入词中。突破了音律限制。开拓了词体。并开创了豪放词。苏轼的创新使词的语言呈现出清新爽朗、高雅纯朴的面貌。但是就豪放词而言却受到了诗和词的两方面约束。在语言变化上比之辛词高深有余而开放不足。辛弃疾在苏词的基础上全面放开地继承和发展。不但引用了古近体诗语言。而且大量运用了散文、歌赋、骈体文。几乎把所有的文学经典的语言用法揉进了他的词中(包括民间俚语)。几乎把赋、比、兴等所有的修辞手法综合到了他的创作中。如此广泛的语言拓展。使辛词增加了诸多丰富多彩、跌宕起伏、新奇灵活、荡气回肠、雅俗共赏等精彩元素。辛弃疾豪放词的特征尤为突出。不但震撼了官僚阶级中的柔懦文风和执政思想。而且广为劳动人民喜爱和追捧。爱国热情一度受到激发。  

  三、抒发的情感内容不同。 苏轼入仕后不久便陷入了改革派和守旧派的党争之中。由于性情秉直。坚持直谏。以至遭于两党同诟。“乌台诗案”险丧性命。起落之后更遭一贬再贬直至瘴蛮之地。最后死在大勅归途。虽仕途坎坷。但苏轼超人的胸襟、豁达的性格。使他始终坚持了乐观的处世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给了他哲理式的人生感悟。对于词的创新便是他人生追求的体识。他的豪放词更是苏轼积极态度的集中体现。虽然也有不平不满甚至愤懑情绪。但词中明显表现出了苏轼的克制能力。展现给世人的是他超脱的理智、旷达的逸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建功立业的志向。正是以一种含蓄蕴藏的方式和旷达洒脱的形式寄托于词句之中 。总能让人看到一个淡泊明志、大度豁达的苏轼。一个爱国爱民、积极负责的士大夫。辛弃疾生于金国统治的北土。自小目睹宋民的悲惨境地。少年时便一身胆识。满腔热血。后来聚义杀汉奸、袭金贼。投奔南宋。一直想抗金复土、杀敌报国。但是南宋朝纲腐败。政局混乱。他的报复不但得不到实现。而且屡受投降派诬陷打击。满腔愤慨抑郁和一心杀敌抗金之志只能化做文字。注入他赖以发泄的词中。于是。辛词中的豪放词常常饱含着呐喊一般的激愤、烈火一般的炽情和难以按耐的悲壮。比苏词更直接、更暴露、更强烈、更执著。“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浓郁的国家忧患意识。使他的词突破了一己之私的悲切哀怨。而化身为挽救社会、拯救黎民的英雄气概和不惜身家、慷慨赴死的壮士豪情。这是同为豪放派的辛词和苏词最大的不同之处。

其他观点:

两人虽然都是属于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两人表现的内在精神却有着不同。苏轼的豪放表现在对待生活挫折的旷达。面对重重磨难却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辛弃疾的豪放则是面对黑暗社会现状自己有心杀敌却报国无门的悲壮!

苏轼初入仕途之时。锐意改革地方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政绩。因此受到王安石的关注。在王安石推行新政的初期。邀请苏轼参与熙宁变法。初始的苏轼也有心变法。可是王安石的新法很快出现诸多弊端。苏轼感觉改革过度。因此开始反对新法。自此。苏轼受到新党排挤。期间遭遇了乌台诗案险些丧命。经多方营救逃出生天。又被各种贬官!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旧党当政。苏轼得已还朝为官。苏轼认为新法还是有部分可取之处。可是看着旧党费尽新法。甚至借机谋求私利。与当初新党行径相似。于是反对尽费新法。又因此得罪旧党。再次被各种外调。但是这三年时间。苏轼生活还算不错。在外地也算一方大员。可是随后新党再次执政。苏轼被贬至詹州。就是现在的海南。当时海南和原始社会!被贬官在詹州的罪行仅次于判死刑!几年后苏轼回归中原。病死。

苏轼一生保守党政之苦。被新旧两党所不容。在不断的被排斥和磨难之中苏轼却一直保持乐观心态。旷达对待生活。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历史名篇!晚年被贬居岭南之时在惠州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到了詹州又自称“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可见无论苏轼面对怎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磨难都始终对生活充满激情、乐观面对!这一点在苏轼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最为突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份旷达在词中就是苏轼风格的豪放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辛弃疾的人生遭遇。不像是忧国忧民的文官。更多的像一个报国无门的武将。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当时济南是在金国的通知下。汉人的地位非常低下。受金国的压迫。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恢复河山!辛弃疾21岁那年带领两千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适逢当时金国内乱。起义军取得了很错的战果。于是辛弃疾奉命南下联络南宋。准备归顺宋朝。等到辛弃疾再次回到北方时候耿京却被叛徒杀了。愤怒的辛弃疾带领50多人杀入数万金军。活捉叛徒。交给南宋处置。辛弃疾因功绩在南宋做了官。开始颇受重视。辛弃疾也写了很多的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是并没有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再加上当时当政的是主和派。再加上归正人的身份。让辛弃疾仕途大受影响。在之后的几十年间。虽然辛弃疾多次为官。却都与他北伐中原、恢复河山的愿望相去甚远!直到64岁之时才看到了一次北伐中原的机会。可是很快辛弃疾就再次被弃用。直到辛弃疾去世。

从辛弃疾25岁名动南宋。到去世。几十年间也没有能够够实现自己北伐中原、恢复河山的机会。也是因此。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晚年时候的更是隐居山林!满腔的热血一点点的被消磨。但是辛弃疾致死没有忘记自己北伐中原的梦想!因此在辛弃疾的词中多流露出悲愤之情!这份情怀在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最为明显!最后一局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流露出的无奈与悲愤更是闻者悲伤。听着落泪。因此辛弃疾的豪放词之中更多的表达人生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其他观点:

苏旷达。辛悲壮。苏打动人。辛感动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17:28

    苏轼,辛弃疾,豪放,旷达,赤壁,中原,南宋,词中,语言,新法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17:28

    没想到大家都对同是豪放派词人,苏东坡和辛弃疾两人词中表现的豪放是一回事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17:28

    谢谢邀答同为“豪放派”泰斗。苏辛词之“豪放”却大有不同。毕竟两人的出身、经历、所处时代和环境、职业、性格有很大的差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