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权力为什么在某段时期会落到太监手中?
原创

明代的权力为什么在某段时期会落到太监手中?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明朝太监干政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明朝初创时期。太监的权力不大。并被严格限制干政。而从永乐朝开始。部分宦官开始拥有一定的权力;从明宣宗时期开始。司礼监地位得到提高。太监开始尝试着干政;到了英宗时期。太监开始掌权。司礼监的权力成了能与内阁抗衡的内廷机构;明中叶以后。好几位皇帝长时间居于后宫。或荒嬉享乐。或炼丹吃药。怠政严重。宦官乘机掌控朝中权力。而皇帝也靠宦官来掌控朝局。制约朝中大臣。因而。宦官的权力便越来越大。

而且。明朝的好几位皇帝都是很怪异的。对特殊玩乐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胜过对处理朝政的重视。比如。明宣宗朱瞻基爱好斗蛐蛐;明宪宗朱见深迷于炼丹方术。好女色。喜猛兽等;明武宗朱厚照酷爱玩乐。喜欢奇珍异兽;明世宗朱厚璁也很爱好炼丹方术。着迷于仙道修养;明穆宗朱载垕贪爱女色。好食春药。最后死于女色;明神宗朱翊钧特喜欢敛财聚宝。是一个大财迷;明光宗朱常洛喜好吃药、炼药。并纵欲无度;明熹宗朱由校酷爱木工活。对他来说。干木匠活比当皇帝更过瘾。等等。

明朝这些皇帝对于他们的特殊爱好。不是一般的满足兴趣。而是宁肯懒政甚至怠政。也要沉溺于他们的玩乐之中。因而。对于朝中政事的处理便失去兴趣。因而影响了治国理政。同时。这些皇帝大都是权力欲很强的。他们虽然执迷于特殊的玩乐。但都不但不放弃权力。而且还竭力想强化皇权。于是。他们便利用他们所宠信的宦官来替其掌控权力。而宦官代理皇帝掌权。比如。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等。让司礼监掌印太监代掌东厂等特务机构。对朝中大臣和封疆大吏的监督和制约等。这自然让太监能有机会掌握很大的权力。明朝的宦官们便是利用皇帝懒政、怠政的特点。乘机大肆揽权擅政。

明朝宦官擅权干政的现象很值得重视。太监干政是明朝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太监权力过大。特别是掌控着有特殊权力的特务机构。这对于行政机体的侵扰是非常严重的。影响政治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转。使管理出现畸形的发展。专权、腐败、贪腐现象严重。太监干政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明朝的败亡对后世该视为是长鸣的警钟。







其他观点:

明代是继东汉和唐代之后第三个宦官弄权的朝代。但与这两个前朝不同的是。明代已经进入中央集权的高峰了。明代宦官的权力都是依靠皇权的。所以单论实力。是无法和前朝相提并论的。

那么明代宦官是如何获得权柄的呢?

1、 最初的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是不喜欢宦官的。洪武时代的宦官只能从事粗鄙的体力工作。在宫中地位很低。而且朱元璋也是三令五申的禁止宦官涉及权力: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明史·职官三》

凡内使监官有中正者。察尔用之。但任以本等之职。不可委以文武之权。奸狡者斩之。勿某多士。——《祖训录》

可是到了永乐时代。由于朱棣是靠造反起家。期间宦官也立了不少功劳。其作用也开始不断增大。到了宣德时代。皇帝甚至开始给宦官教授文化知识。有句话说得好:就怕流氓有文化。这些宦官多数出身低微。当他们有了知识还能靠近权力。自己会逐步得到重用。

明代宦官的崛起基本都是皇帝的纵容造成的。

2、 原因一——迎合需求

有人评价:明朝皇帝大多聪明。但多是混蛋。这句话是比较中肯的。朱棣以后的皇帝。多是成长在深宫之中的纨绔子弟。从小热衷于吃喝玩乐。像评价还不错的明宣宗。不是还有个“促织天子”的称号吗。而谁能和皇帝玩到一起去?当然是成天伴随自己的宦官了。

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的宦官。他们无不绞尽脑汁的博取皇帝欢心。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明武宗时期的刘瑾。他遇上了史上最能胡闹的皇帝朱厚照。那还能有好?而且明代皇帝继位时。多数是青壮年。年纪不大。意志力也比较薄弱。遇到一些打着歪心思的宦官必然会走向邪路。皇帝不喜欢处理政务。那就指望最亲近的人吧。宦官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3、 原因二——使用放心

皇帝普遍认为:宦官即使在坏。那也比那些权臣、武将、外戚靠谱得多。这是有道理了。因为宦官特殊的身体缺陷让他们起码不会对皇位有非分之想。所以历代的权宦即使闹得在厉害。也很快的被处理掉。

不过也有例外的。明英宗时期的曹吉祥不就是个有理想的皇帝吗?不过他很快的被大卸八块了。

在明代皇帝眼里。宦官不过是个奴才。最多就是贪财罢了。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这种心理也是宦官能够上位的原因之一。

4、 原因三——制衡手段

明代与前朝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朱元璋废黜了丞相制度之后。他大包大揽的处理一切政务。但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老朱那样的体力和精力。自朱棣设立内阁之后。处理政务的权力就交给了内阁。但皇帝还是拥有决定权。

随着皇帝越来越懒。于是司礼监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掌印太监就成了宦官的领袖。另外。明代宦官的崛起还与文官集团庞大势力有关。为了制衡文官集团。宦官就成了皇帝的工具。加上明代特有的特务政治。宦官作为内臣明显比锦衣卫要方便得多。于是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应运而生。其权力非常之大。

总之。明代宦官的崛起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时代原因。可能由于文化传播的原因。让明代宦官声名大噪。但其实他们远没有东汉和唐代的宦官厉害。这两个朝代的宦官不仅可以左右朝政。甚至能直接干预皇帝的废立。手中还有军权。这岂能是明代宦官能比的?明代权宦基本上都被皇帝轻松得干掉了。他们最终不过是一个奴才而已。

其他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越是强盛的王朝。越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比如大唐、东汉和明朝。

所有的王朝建立。第一步永远都是权力蛋糕的划分。当然。皇帝肯定是吃最大、最甜的那一块儿。不要以为皇帝可以吃“霸王餐”。一个人吃独食。天下大权独揽。任何一个王朝。任何一任皇帝都无法做到。皇帝也需要抬轿子的人才坐得稳当。

无论是开国皇帝。还是继任皇帝。都逃不开各方势力对皇权的拱卫。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还有三个帮呢。何况是皇帝呢。皇帝是最高权力把控者。但并不是所有权力把持者。他的周围有太多的势力存在。有些势力支持皇权。有些势力与皇权对着干。

这些势力的存在是必须的。

政权要巩固稳定。朝廷要运行正常。就得进行权力划分和下放。直白的说。必须有人为皇帝干活。干活的人是不是忠诚实干其实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两点:1、皇帝是否控制得住;2、能不能为皇帝干活。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无法避免的局面:皇帝坐龙椅上。下面大大小小一群干活的人拥有不同的权力。

这就形成了两类人:一类是龙椅上坐的皇权代表皇帝;一类是为皇帝打工的群臣。群臣都是人精。人精一旦有了权力。就会有欲望。他们的欲望五花八门。为了钱。为了官。为了地位。为了女人等等。这些欲望是可以通过手中的权力来实现的。但是。很多的欲望又与皇帝的欲望有冲突。

有了冲突。就会有斗争。

对于这种斗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解决起来很彻底——干掉那帮有欲望。有实权。有地位的大臣。

明朝宦官干政的根源其实是朱元璋埋下的。

朱元璋在一帮淮西兄弟的拥护下推翻元朝。打下了锦绣江山。当上皇帝后。他遇到了几千来所有皇帝都遇到的问题:皇帝和群臣的权力蛋糕划分。

根据传统。皇帝坐龙椅。群臣跪地上。大家都尊你为帝。你也给予大家各自的权力。大家都满足自己的欲望。以前怎么办。现在还怎么办。

朱元璋不乐意了。老子都当皇帝了。怎么权力还要和一帮臭老九、臭丘八一起共享呢?皇帝说的话还算不得数。还要让左右丞相来制约?难道那些奏章就非得李善长、王广洋、胡惟庸等人才看得懂。批得出来?

天下事应该让天子来决策。

朱元璋经过了几年的操作。快刀斩乱麻。把明朝开国时期的丞相杀得个干净。最后直接取消了丞相这个编制。那些有丞相统管的六部直接归属皇帝来管。丞相的权力就集中到了皇帝手中。朱元璋真的赢了吗?

他是彻底的输了。原因很简单。原来朱元璋只需要对付左右丞相两个人。现在他不但要对付六部尚书和侍郎十二个人。还要天天累死累活的批奏章。下命令。自己给那死去的丞相打工了。

朱元璋穷苦孩子出生。能吃苦。他硬是将这劳累活儿干到了70多岁。终于把自己累死了。朱元璋一死。他留下的这个制度就给后面的明朝皇帝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朱棣造反当了皇帝后。老子朱元璋留下的班底虽然变了。但是规制没有变。还是皇帝管六部。丞相制度彻底的废除。朱棣也算是雄才伟略。也是吃苦受罪过来的。这点苦和累还是能承受。那就学老爹一样干吧。

朱棣干不过他老爹。所有的奏章都要皇帝来批。天下那么多州府。朝廷那么多臣子。一人封奏章。朱棣就别吃饭睡觉了。要有人帮忙。又不能恢复丞相制度。就找几个秘书帮忙。

于是。内阁制度就这么建立起来了。明成祖绕过了朱元璋废弃丞相制度的初衷。让丞相借尸还魂了。

明朝初期的内阁权力不大。影响力却相当的大。内阁成员的官衔不高。大家都是六品小官。但确实皇帝的秘书。现在一个局长的秘书都算是单位的“隐形二把手”。何况当时皇帝的秘书呢。

内阁成立后。明朝的权力蛋糕算是再一次划分了一下。皇权依然是皇权。丞相别毙。权力由内阁接任(内阁人数比丞相多)。内阁成员也是人。是人。也有欲望。

于是。内阁和皇权之间又出现了权力冲突。这次。皇帝就不要办了。原来可以换丞相。甚至杀丞相。现在内阁是一帮人。他们下面又是一帮人。皇帝不一定干得过内阁了。

怎么办?皇帝需要人帮忙。皇权需要有另外的势力来拱卫。

明王朝有个很独特的现象——外戚势力不受重用。皇帝找老婆都不找背景深厚的。原因就是担心外戚会干政。既然没有外戚帮忙。那就找另外一个帮人吧。那就是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宦官。

太监不识字啊。指望他们能帮上什么忙?不会。那就学吧。明宣宗朱瞻基第一次让人教太监读书认字。这个教太监的老师也是个太监。也就是大明朝第一任奸宦——王振。

太监如何专权呢?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把印章给太监保管就行了。比如一个单位。把公章给小秘管着。小秘的权力能不大吗?

原来是皇帝和内阁直接明争暗斗。从明英宗时期开始。皇帝就不出面和内阁那帮“人精”硬刚了。换成了“人精”和“人妖”硬怼。皇帝在一边吃着瓜子看热闹。该他出手的时候帮帮落了下风的选手。

权力彻底平衡。皇帝轻松了。活儿由内阁干。监督由太监干。太监由皇帝管。三角权力构架形成。平衡、稳定。

看似大家都很和谐。权力划分也很合理。皇帝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太监和内阁这帮人的道德情操都不高。特别是太监。看着皇帝长大的。对皇帝的影响力太大。皇帝从小被那群死太监照顾着。什么性格。什么脾气一清二楚。太监要忽悠皇帝。那简直是太容易了。

于是。皇帝多多少少就会偏向于太监。这就导致了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对朝局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大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19:25

    皇帝,宦官,权力,明朝,太监,内阁,丞相,明代,皇权,朱元璋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19:25

    没想到大家都对明代的权力为什么在某段时期会落到太监手中?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19:25

    明朝太监干政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明朝初创时期。太监的权力不大。并被严格限制干政。而从永乐朝开始。部分宦官开始拥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