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庸之道?
原创

什么是中庸之道?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的方法论。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家是高度重视中庸这本书的。因为。这本书中包含了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就是如何践行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著名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儒家哲学的所有内涵。就是让人成圣的学问。也就是说提升道道德智慧的学问。儒家在道德境界上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那么。如何才能践行这些价值观?中庸给了答案。中庸开宗明义。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里面有三层意思。“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道的原则去进行修治。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所谓“诚者天道”。是说宇宙天体始终遵循一定的轨迹在运行。自然不会说假话。这是“诚”;所以《中庸》第二十四章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反映到人生观上来说。是自我成就。“诚者。自成也。“所以我们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这就是慎独的思想。都是要求人们恪守“诚”字。向人们提示人生修持的基本守则。一个人能够以诚对自己。才能表现真性情。所以《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一个人能够以诚对他人。才能发生感化的力量。所以《中庸》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化。”

有学者认为。中庸之道包含三种含义。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好玩的国学干脆再简单点。中庸之道说白了。就是要理性。不要迷狂。要节制。不要放纵。要不偏不倚。而不要过犹不及。这就是中国儒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方法论。

其他观点:

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境界。是儒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人为人处世还是社会治理。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严以自律。中庸是人们修养的一种境界。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诚信仁爱、谦虚谨慎、和谐包容的要求。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即中庸境界。人的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

其次是至诚至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是指人类追循自然规律。并最终达到一种与天同在。与道同存。与万物同生的思想境界和心灵高度。反映到个人修为上。就是适应自然变化 。找出自己在自然中的合理定位。而后做到进退有据和行止有度。至于这里所提到的自然。实际上涵盖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而追寻自然。是指找出事物规律。然后改变自己去适应它。并最终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其三是谦虚谨慎。“谦”是中庸之德。中庸之道着力强调君子无论功劳多么大、能力多么强、至诚善意多么纯。都必须谦而又谦。只有这样才能令人信服。圣贤笃诚、谦逊。所以仁人志士对其自愿追随和由衷拥戴。

其四是和谐包容。中庸思想反对贫富两极分化。所以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倡导全民和乐、互敬互爱、去私为公的大同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良性状态。只有为官者自修向上、展现自律风范。百姓尊重官员、理解仁义之官的艰辛和苦衷。才能达到官民同心同德的理想社会的境界。就能实现社会和睦和谐、国家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是儒家一种教育人们如何进行自我修身、智慧地为人处世以及如何进行社会治理的方法论。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对个人自身修养的加强还是为官者更好地治理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积极的现实研究价值。

其他观点: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和君子理想人格。也是儒家待人处世的重要思想方法。论大即大。说小即小。它隐藏在平时、日常的细微之中。又尽显博大的精深智慧。“广大”而“精微”、至诚无息。德和天人。合外内之道。是天道与人道、仁与礼、忠恕中和的统一。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大家已经很长久地缺乏它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庸是天之德。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的道理是诚一不二。化育万物而不可测。“至诚”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也参”。中庸认为至诚尽性是可以通天的。天之德就是广博、身后、光明、承载万物。作为人是天的衍生。人就应该效仿天。做到心胸广阔。厚德载物。承应天之伟大。树立远大的抱负。

第二、中庸是圣人人格精神的外化。

在孔子出生的年代。周天子已经不能号令天下了。天下处于“子弑父、城弑君、君臣僭越、陪臣执国命”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孔子的眼中。只有尧舜禹、商汤、文武、周公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推行中庸之道。就要先这些大圣人学习践行。用圣人的人格精神来熏陶自己。

第三。实践中庸精神难能可贵。

实践中庸精神之难。是因为人们处事不是过头就是不及。很难做到无及无不及。恰到好处。

“知道者过之。愚者不及”与“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聪明者过头。愚笨者不及。贤德者过头。不贤者还不及。在孔子眼里“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可见实践中庸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从根本上说。“中庸之德”。是一种内在的心性与外在的修为的统一。既是一种人格境界。也是历代圣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诀。

在《尚书·大禹谟》中舜传位禹时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一句被宋儒称作“十六字心传”。这句话的思想核心是“允执厥中”。“允”可解释为“信”“恒”或“用”。“厥“为”其“的意思。也就是人心与道心达到中和守正。精审专一。才能合外内之道。内心的修养与人之”道“中正和谐。

这句话与“中庸》开篇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统一的。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禀赋叫”性“。按照人的”性“行事就叫作”道“。以”道“的原则修养自己就得到教化。

这一句为《中庸》全文的主旨。理解这一句要从“天”字开始。

在中国哲学中。天具有超人格的意思。一般有四种理解:一是自然的天。与大地相对应;二是古代殷人的“帝”;三是天命。对于人自身无法回避的客观必然;四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比如程朱的义理之天。

冯友兰先生的理解。天至少有五种意义。一个是“物质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与地相对应的天。也就是天空。一个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指宗教中所说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

一个是“命运之天”。就是指运气。一个是“自然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道德法则。

天命之谓性。也就是把人道赋予了“天道”的形而上学。“天”的超人格性变成了人的道德性。人之为人的“道”在“天”那里找到了根据。抛弃了天的神秘色彩。从而凸显人的主体性。

“天道”是世界万物、宇宙繁衍生息的运行规律。“人道”是人之为人的道德伦理内在要求。因此在这里“天道”和“人道”得到了统一。但“天道”和“人道”统一的基础是“修道以为教“。修的是人的本性。内在的伦理道德。使自己得到教化。修身实现的途径是行”三达德“。“五达道”、推而“治国九经”达内圣而外王。实现“修齐治平”。”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就是”致中和“的境界。

因此。命、性、道、教是“”天道“与”人道“的连接点。

礼是各种典章制度、传统习惯、社会规范的总称。西周时周公“以德配天”。用外在的“礼”来实现对“天”的崇敬。形成发展了周礼。

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论语》说“克己复礼为仁”。爱人也是仁。杀神以成仁、孝悌都是“”爱人“的展开。“爱人”是仁的基础和根本。“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礼是仁的外在形式。仁是礼的内在。礼注重对人的外在约束。而诉之于规范制度。仁立足于对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是对礼的内有超越。是对礼的不断深化和认识。

但是。仁与礼出现不一致性时。为了缓和其内在的张力。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方法。

从社会政治方面看。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那就会加深对立。导致矛盾激化。造成社会危机;如果只有仁而没有礼。就会产生没有差等的仁爱。以致模糊上下尊卑的界限。这两极都是孔子所不希望出现的。于是他用中庸的办法。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使仁和礼相互制约。相互辅佐。从而达到一种有等级但不过分对立。有仁爱但不无去呗。亦即等级与仁爱对立和谐的统一。和大家生活安定富裕的理想状态。这便是孔子理想的小康生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4:35

    中庸,儒家,孔子,中庸之道,至诚,中正,社会,自然,天道,之谓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4:35

    没想到大家都对什么是中庸之道?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4:35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的方法论。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家是高度重视中庸这本书的。因为。这本书中包含了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就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