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四书五经中的《中庸》两个字?
原创

怎样理解四书五经中的《中庸》两个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中。指本心;庸。指常在常用。中庸。本心常在而不易。本心常用而不息。

其他观点:

中庸之道的思想对人有益还是有害首先取决于人们对中庸的理解。若果认为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好好先生。那当然有害;认为它指的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有益也无大害;可是如果认为中庸指的是心之用、心之原则。那么中庸之道讲的就是修心养性之道。道德修养之道。修身之道。那中庸之道当然百益而无一害。

还得从中庸二字说起。“中庸”之“中”到底是指什么?郑玄指中和。中间。朱熹和他的老师程颐也都认为不偏之谓中。他们心中的“中”基本上是指空间上和事理上的中间。“庸”郑玄指的是用。所以。他的中庸意思是用中。去两端取中间。程朱认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庸或为平常也。那么他们俩的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不变不易无过无不及之道。他们三尽管说法各有不同。但都是从认识论方法论来理解中庸之道。但是。如果我们客观全面地仔细阅读《中庸》原文。会发现中庸之道不只是方法论认识论。更是道德伦。本体论。

子思无疑是《中庸》这部经书作者的最正确的人选。他当然是《中庸》的作者。他继承祖父伟大的事业。阐述了、挖掘了、揭示了乃至可以说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给孔子一些未明未竟的理论一种精细地解说。为祖父的学说从本体论角度寻找哲学依据。

众所周知。孔子罕言性与命等。子贡曾有怨言:夫子的文章可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子路也曾问孔子鬼神和死。孔子也没有正面回答。罕言不等于不言。不正面回答不等于不回答。孔子为何如此。一方面固然是他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务实精神。一方面应该是他的为学治政的理念:天道远人道迩。经世致用。对于自己不懂的就说不懂。对于一时搞不清的就阙疑待查。对于那些纯理论的东西。暂时可放一边。不语怪力乱神。

《中庸》说什么?说性。说天道。说天人合一。修身之道。齐家治国之道。天地之道。君子之道。圣贤之道……首句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禀赋叫性。遵从本性自身发展叫道。按照道的规律而修养叫教!什么叫天道什么叫人道?诚者。天知道;诚之者。人之道!这是《中庸》最重要的句子。最核心的思想。最鲜明的主题。《中庸》的文眼不是“中”而是“诚”!“中”是什么?

“喜怒哀乐之未发叫中。”这是《中庸》第一章对“中”的解释。应该说是对“中庸”中的“中”最贴切的解释。后面的执中、折衷、时中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它的解说和阐释。第一章的“中”是什么意思?显然它不是指空间和事理上的“中间”。而是指“心中”。相对于身外而言。具体到这一句。它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性”是相对的。那么中庸是什么意思?那只能是“心之用”“心之准则”。中庸就是修心养性之功用。修心养性之准则。或者说中庸就是“用中”。重视修心养性。重视道德修养。重视修身。

那什么叫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修心养性之道。道德修养之道。修身之道!这个道是什么?诚。真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中庸之道乃真诚之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切。“诚”字当头。又贯彻始终。诚者。物之终始!

天性是至诚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而人的内心情感是变化万千好恶不均的。“性”和“情”是不一样的。化情为性就得修心养性。就得加强道德修养。就得诚意正心修身。这是“成己”。还得“成物”。成就别人。教化别人。一切贵在“诚”。故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天性本真诚。按真诚做人才是修身之道。让所有人都真诚。才是教化之道。

很多人都很看重“慎独”的作用。其实第一章三段。第一段明确提出修身。第二段强调的是时时修身处处修身。哪怕独处。第三段。为什么修身以及修身的功用。我们的内心情感不真诚。我们的言行举止不合真诚的道德规范。所以要“致中和”。使自己的内心情感符合社会通行的道德规范。也就是克己复礼。一旦我们修身养性加强道德修养。内心真诚。言行一致。那么“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从第二章到十九章。是从多角度说明修身的重要性普遍性困难性。艰巨性长期性。从第二十节后。才大谈特谈为什么修身为什么贵诚。“故君子不可不修身。修身则道立”。修道贵诚。“诚则明。明则诚”。“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谓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如神”。“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天地之道。可一语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总之。中庸即用中。就是规范情感修心养性。加强道德修养。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中庸之道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原则:真诚。

1条评论

其他观点:

“中庸”。按现代语言表述就是“标准”的概念。

中庸:据朱熹注。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庸:平常也。这个注释是合理的。也是最被广泛认可的。文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为何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的“中庸”就被解释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呢。

其实这两个字按现代语言就是衡量事物的“标准”。古人处理问题。不像现代人一切都上升到书面和理论。一切都有标准。古人处理事物也有标准。只是这个标准是用发自一个人的内心来衡量。普通人所谓的“良心”就是衡量的标准。“心学”不也是发自内心对事物的评判和看法吗?

一个标准由于发自内心。也就是“中”。由于是标准。也就是大部分人都是应该可以遵循的。也就是“平常”的。所以称为“庸”。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所以“标准”只有公正。才称为“中庸”。才是“不偏不倚”和“无过无不及”。也才能谓之为“标准”。

理解“中庸”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需要从几个维度进行。一是指时间。二是指空间。三是衡量问题的度。四是这种思想标准要贯彻到衡量和处理事物的全过程。

所谓时间上的“中庸”就是衡量事物或处理问题在时间上要恰如其时。不早也不晚。所谓空间上的“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所谓程度上的“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所谓全过程也就是“时中”。这里的“时”是“时时”的意思。也就是“无时无刻”。对待所有事物无时无刻都要使用“中庸”的标准。也就是“君子而时中”。

这个概念与现在哲学也是不谋而合。但要完整理解这个概念似乎也不是那么简单。曾有一段时间被曲解为“折中路线”。是老好人。并因此受到批判。这完全是望文生义。不但是对古人的曲解。更是对古人的无中生有和欲加之罪。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脑子里遗留的还是这个理解。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为常行之礼。也暗合现代哲学的“标准”概念。中庸之道也就是衡量和处理事物都要按照“不偏不倚。恰如其分”的标准。如果用“标准”来理解“中庸”。即使现在。处理一切事物也都可以用是否符合“中庸”来衡量。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4:36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标准,修心养性,不偏不倚,孔子,是指,无不及,事物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4:36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样理解四书五经中的《中庸》两个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4:36

    中。指本心;庸。指常在常用。中庸。本心常在而不易。本心常用而不息。其他观点:中庸之道的思想对人有益还是有害首先取决于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