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双子杀手》,会成为120帧的绝唱吗?
原创

李安的《双子杀手》,会成为120帧的绝唱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李安的电影技术革新似乎又一次失败了。

三年前。李安带来了世界上第一部 4K/3D/120 帧规格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林恩》)。但实际上没有多少人看过 120 帧版本。因为当时全球只有 5 家影院支持这一放映格式。

▲ 图片来自:《比利林恩》

这部电影在北美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惨败。当时李安表示自己最怕的。是这个世界下一部 120 帧电影还是他拍的。 三年后。李安最怕的事还是发生了。

李安在《双子杀手》上进行了第二次高帧率实验。然而这次北美连一家放映 4K/3D/ 120 帧版本的电影院都没有了。

比起《比利林恩》。《双子杀手》遭遇了更严厉的批评。25% 的烂番茄新鲜度、IMDB 5.7 分、Metacritic 38 分。与烂片无异。只有豆瓣 7.1 分还差强人意。但这也是李安所有作品中倒数二低的分数了。仅次于 6.7 分的《绿巨人》。

即便国内已经多了几十家可以放映 120 帧版本的影院。但从目前的票房走势来看。要收回 1.38 亿美金的成本已经不太可能。分析师预计《双子杀手》将亏损 7500 万美元。

《比利林恩》和《双子杀手》的 4K/3D/ 120 帧高规格体验。并没有像《阿凡达》一样开启 3D 电影的热潮。尽管李安依旧坚信 120 帧才是未来。但也忍不住向观众发问:

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拍。是我有问题。还是世界有问题?

《双子杀手》120 帧观影体验:感觉看了一部技术样片

什么是 120 帧电影?简单来说就是电影中每一秒种包含了 120 个画面。目前绝大多数的电影的规格都是 24 帧 / 秒。单位时间容纳更多帧数的结果。就是画面更加流畅。细节更清晰了。

▲图片来自:Imgur

这里的说的 120 帧电影。其实还离不开 4K/2K 和 3D 格式。因为 120 帧就是专门为 3D 电影服务的。

比起 2D 电影。在 3D 电影里如果物体快速移动。带来的运动模糊感会更加强烈。甚至出现眩晕感。这点我在观看电影《极盗车神》时尤为强烈。片中大量 360 度旋转拍摄的漂移长镜头。看得人头晕眼花。当然有人认为这就是一种独特的电影风格。

120 帧与 24 帧的差别。看看下面这两张图就一目了然了。120 帧的画面里。高速运行的列车也能看得十分清楚。甚至还能看到车厢里里的人影。

▲ 24 帧(上)和 120 帧画面(下)对比 图片来自:《双子杀手》

三年前的《比利林恩》。虽然也采用了 4K/3D/120 帧的规格。但以文戏为主。脸上的毛孔、眼中的血丝在 120 帧中的画面都一览无余。而《双子杀手》则用大量的动作戏将 120 帧的优势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戏。就是在哥伦比亚古城中的摩托车的追逐戏。23 岁的威尔史密斯追杀 51 岁的威尔史密斯。无论是城墙上追逐视角的俯拍镜头。还是城墙下亨利躲避的视角。在高帧率、大景深的画面下。远近两个人所有动作细节都清晰可见。

如果传统的港式动作片。一般会以快速频繁的剪辑。更多是依靠镜头本身的运动而不是画面内的运动来制造动感。而李安采用一个全景接全景的拍摄方式。将单手换弹夹、摩托中枪冒出火苗、跳跃躲避子弹都等动作纤毫毕现。原汁原味展现追逐过程中的紧张感。

当小克把摩托车当做武器攻击亨利时。飞驰而来的摩托车与倒地躲避的亨利一动一静的对比。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两者碰撞的速度和力量。而摩托这甩尾撞击和高速翻滚这些动作也不会产生残影。

此外《双子杀手》有很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夜晚。但即便在弱光拍摄的环境。双子打斗的一招一式和面部表情都能看得非常清楚。

这是因为 120 帧的屏幕亮度远超 24 帧。在一般的 3D 电影里。观众戴上眼镜后画面亮度会降低一些。而 4K/3D/120 帧版本则能在戴上 3D 眼镜后保持相同的亮度。

但 4K + 高亮度也让很多观众不习惯。《比利林恩》就曾被吐槽画面太亮。看起来像高清电视。这或许也是《双子杀手》采用大量夜戏的原因。既凸显 120 帧在夜景中的优势。也减少了这一技术的副作用。

120 帧让画面信息量几何倍数增加 。因此如果通过特效化妆将 51 岁的威尔史密斯变成 23 岁就会显得很假。李安索性和维塔公司花费 2 年时间。打造出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 CGI 技术制成的人类角色小克。

过去 CGI 合成的一般是非人类角色。比如《战斗天使》里的阿丽塔。《狮子王》「真人版」里的动物。但要完全制造一个人出来却并非易事。此前通过 CG 年轻化的角色大都只能出现几分钟。和真人演员互动的时间稍长就会发现违和感。

▲ 图片来自:Polygon

据称这次维塔公司对年轻版威尔史密斯的建模细致到了毛孔级别。血液的流动、肌肉的运动。甚至不同情绪眼中的含水量都精确地计算出来。李安表示花在小克这个角色上的钱。是威尔史密斯的两倍。

虽然 120 帧确实带来不少惊艳的效果。但在一部电影中技术说到底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技术是骨。内容则是血肉。正如很多影评人所说的。《双子杀手》的剧情乏善可陈。这个诞生于 1997 年的剧本。在今天看来已经十分老套。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看了一部高帧率的技术样片。技术太过抢戏。以致于让人觉得是为了展现 120 帧的效果才拍了这部电影。故事反而沦为了技术的配角。毕竟连李安自己也承认「把 90% 的精力都花在技术问题上了」。

120 帧也几乎成为片方宣传中唯一的亮点。可大部分观众不会只因为一项技术去看一部电影。何况也不是所有场景都能感受到 120 帧的震撼。《阿凡达》也并非因为 3D 技术才占据影史票房冠军这么长时间的。

观众不买单。影院不支持。120 帧真的是电影的未来吗?

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基本都是 24 帧 / 秒。但这其实并非是什么技术限制。更多是出于成本考虑。因为过去胶片的价格昂贵。帧数越高胶片消耗也就越大。而 24 帧能在保障画面流畅的同时最大限度节省胶片成本。

24 帧的标准的也一直沿用到了现在。即便数字格式已经基本取代了胶片。但却没有多少电影会把帧率提高。甚至还通过数字格式来模拟胶片的效果。生怕高清的数字格式削弱了电影的美感。

「没有电影感」是很多人对无法接受高帧率电影的原因。但到底什么是电影感其实并没有标准的定义。这更像是一种电影视听语言营造出来的质感。如果说一部电影拍的像电视剧。那就是没有电影感。

在李安之前。《指环王》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就以 48 帧 / 秒拍摄《霍比特人 1:意外之旅》。并在全球 1000 快银幕上放映了 48 帧版本。彼得杰克逊担心观众无法接受。还在后期给部分镜头模拟了传统电影的运动模糊。但还是被观众吐槽:过于清晰。太没有电影感了。

在 24 帧的电影世界里。导演反而能借助低帧率造成的运动模糊来营造「电影感」。香港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经常通过剪辑手段将少于 8 画格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使动作看起来迅速或猛烈至肉眼所不能捕捉。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用 「一瞥」(glimpse)来概括胡金铨的艺术风格。

▲ 图片来自:胡金铨电影《侠女》

李安在一次活动中谈到了对 24 帧电影的看法。他并没有否定 24 帧和胶片电影。但他认为不应该用数码手段去模仿传统的胶片电影。而是要探索如何在数码电影开发美感。

数码电影确实有很多的潜力。它应该是不一样的。它不应该在学习传统的电影…… 不光是叙事。还是它有距离的美感。你本身进去体验的时候。那是另外一个世界。那是属于数码应该做的事情。

然而 120 帧的技术优势。在商业市场上却成了劣势。因为 120 帧电影的制作成本和放映成本都比传统电影要高不少。

拍摄一部高帧率电影。并不是换一套摄像机的事。因为高帧率带来丰富的细节。拍摄、打光、化妆、表演等环节都要重新开始摸索。后期还有处理 5 倍于 24 帧电影的素材。剧组人员要「十倍地努力工作」。制作成本当然也随之增加。

但最大的挑战还是放映环节。三年前《比利林恩》4K/3D/120 帧版的放映机每台造价 600 多万。连每副定制眼镜成本都要 100 多美元。让大部分影院望而却步。

这一次国内由华夏电影公司开发的 Cinity 放映系统。覆盖了全国 18 座城市的 30 块银幕。但每套价格仍高达 550 万。并外加部分票房分成。

然而在《双子杀手》上映当天。国内不少影院在放映 120 帧版本时却出现了事故。昆明一家采用 Cinity 放映系统的影院。在重映 12 遍失败后。最后只能以放映《中国机长》告终;南昌一家影院则在放映 3D/2K/120 帧格式时出现跳帧、掉帧。画面卡顿。不得不暂停重放。

目前《双子杀手》在国内的票房不到 2 亿。可排片占比已经掉到了 3.2%。这样的票房成绩无疑给各家影院浇了一盆冷水。在电影院产能过剩、单银幕盈利下降、众多影院面临的背景下。未来再想要影院为放映 120 帧电影花一大笔钱升级放映设备变得更加困难了。

《阿凡达》将 3D 技术推向了全球。其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一直是电影技术变革的先行者。但最近在接受 Collider 采访的时候。卡梅隆表示基本不会考虑在《阿凡达》续集中使用高帧率技术。

我不觉得这(高帧率)会成为下一个 70 毫米或是什么轰动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个用于解决 3D 投影中的问题的工具。我会在《阿凡达》系列中尽可能少地去使用它。但不会以这种格式上映。

中国电影人张小北则对 120 帧在中国的前景比较乐观。他和李安一样认为 120 帧是 3D 是电影的未来。但他也指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任何电影技术的革新都需要有优质内容作为支持。就像当年卡神的《阿凡达》拯救了 IMAX 一样。

120 帧的未来。或许不在电影院

一些影评人吐槽高帧率《双子杀手》就是「一个包装成动作片的游乐园项目」。还有的人认为电影动作戏的沉浸感和真实感。让观众像是进入了一个电子游戏世界。

比起电影。其实游戏更需要高帧率。24 帧的电影就能做到画面流畅。但游戏一般只要达到 60 帧才不至于卡顿。

根据知户用户 @蔡小帅 的介绍。这主要是因为两者图像生成原理不同造成的。电影每一帧的都包含了一段时间的信息。而游戏则只包含那一瞬间的信息。你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实验来直观体会两者的差别。

昂你快速挥手时。会发现看不清手的运动了。出现了残影。但如果你电脑上突然快速移动鼠标。则不会发现残影。鼠标是一下下跳过去的。这就是游戏中跳帧造成的卡顿类似了。

对于延迟要求极高 VR/AR 游戏来说更是如此。跳帧、卡顿、头晕等问题一直限制了 VR 游戏的普及。120 帧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将 VR 游戏最大的优势 —— 交互性和沉浸感发挥出来

索尼的 PS VR 屏幕在 2016 年就已经实现 120 帧的刷新。可以在刷新下一帧画面之前。利用最新的位置数据扭曲最近的一帧画面来对应你的头部数据。最大限度降低延迟。避免用户出现眩晕。

▲ 图片来自:Road to VR

《不存在日报》此前一篇文章也指出 120 帧技术可能会在 VR、AR 领域更有应用前途。要实现《头号玩家》里那样逼真的虚拟世界。高帧率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高帧率电影就彻底凉了吗?也不必这么快下定论。回顾整个电影史。每次电影技术革新往往也不那么顺利。

早在 60 多年前。希区柯克就开始拍摄 3D 电影。但直到《阿凡达》的出现才让 3D 电影流行起来。

▲ 拍摄于 1953 年《电话谋杀案》(Dial M for Murder)当年就是以 3D 版上映。图片来自:Visit Luxembourg

有声电影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为了避免摄像机巨大的噪音影响同期录音。让移动摄影镜头几乎消失。反而让观影体验大大倒退。

▲ 1927 年的《爵士歌王》是第一部有声电影.

彩色电影刚出现时也遭到了不少电影人的抵制。《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Welles)临死前还千叮万嘱朋友不要让彩色电影脏了自己的电影。

尽管不知道是否还会有人投资李安的下一部 120 帧电影。但 120 帧电影并非没有未来。只是还要等到一部让高帧率电影爆发的《阿凡达》。

就在《双子杀手》上映不久。在 2020 大年初一上映的 电影《中国女排》确认采用 48 帧拍摄。部分场景采用 96 帧。李安终于不孤独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5:07

    电影,李安,比利,双子,技术,画面,杀手,史密斯,影院,胶片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5:07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安的《双子杀手》,会成为120帧的绝唱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5:07

    李安的电影技术革新似乎又一次失败了。三年前。李安带来了世界上第一部 4K/3D/120 帧规格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