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仁君,宋仁宗和明孝宗谁更胜一筹?
原创

论仁君,宋仁宗和明孝宗谁更胜一筹?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仁君与帝王本身的“仁慈”没有必然联系

汉文帝差点儿杀掉拥立自己继承皇位的周勃。硬生生用“活哭丧”逼得亲娘舅薄昭自尽……但是。这并不影响汉文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更不影响他开创所谓“文景之治”。汉文帝仁慈吗?显然谈不上!那么。汉文帝算仁君吗?必须算。

宋仁宗赵祯和明孝宗朱祐樘都是中国历史上数得上号的仁君。但是。所处时代不同。我们根本无法具体量化。谁的“仁政”更仁?不是吗?关于这个也最我们就不去纠结了。没有意义。下面我们具体说一说二人本身谁更仁慈。

狸猫换太子的传说

狸猫换太子的传说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去铺开叙述了。其主人公便是宋仁宗与其嫡母刘氏、生母李氏。当然。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狸猫换太子”。但是宋仁宗被“换”却是事实。因为刘氏无生养。便抱养了宋真宗赵恒与其侍女李氏所生之子、据为己有。这个儿子便是宋仁宗。这件事刘氏近乎是明着来的。宋真宗也知道。而且默许了。并不是什么“狸猫换太子”。

宋真宗去世后。宋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在斗垮了以寇准为首的反对派势力之后。刘氏又将企图与自己政权的丁谓踢出了朝堂!自此。刘氏失去了一切制约并架空了宋仁宗。甚至公然穿起了天子的龙袍。除了一个皇帝的名分。刘氏俨然就是大宋王朝的女皇帝了!但是。刘氏比武则天厚道。她并没有改朝换代。而且。刘氏还有一个好处。听的进别人劝!

在宋仁宗身后李氏去世之后。刘氏原本打算用妃礼将其发送。在他人劝说下。刘氏最终以皇后之礼厚葬了李氏。而此举。最终在刘氏去世之后。让刘氏家族得以保全。刘氏去世后。有人告诉宋仁宗。刘氏并非其生母。其生母早已被刘氏所害!宋仁宗大怒。为了找寻真相不惜开棺验尸。当李氏棺椁被打开时。宋仁宗震惊了。李氏在水银保护下不仅尸身没有腐烂。身上的皇后服饰也相当醒目!最终。宋仁宗亲自到刘氏灵前祭拜。并哭着说:“自今以后。大娘娘(指刘氏)一生清白了!”刘氏本人及刘氏家族也因此免遭清算。除此之外。宋仁宗还下令。以后朝野不得妄议太后临朝称制期间的往事。由此一事。足见宋仁宗还是相当仁慈的。被刘氏架空多年。最终却选择了宽恕。不仅没有否定刘氏。更加没有清算刘氏家族!

明孝宗侥幸偷生

明宪宗朱见深玩“姐弟恋”。专宠比自己大十几岁的万贵妃众所周知。因为自己的儿子夭折。万贵妃为了稳固自身地位。甚至不惜强迫怀孕的妃嫔堕胎!以至于明孝宗人到中年依然膝下空空。就在这时候。明宪宗身边的太监张敏向明宪宗说出了一件隐匿许久的秘密:明宪宗有一次与宫女纪氏“一夜情”之后。纪氏便怀孕了。万贵妃派张敏逼纪氏堕胎。张敏却阳奉阴违。谎称纪氏没有怀孕。最终让纪氏顺利生下了儿子。之后。这位小皇子一直被藏匿在宫中。以躲避万贵妃的耳目。以至于连胎发都没有剪掉。拖了很长。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祐樘!

明宪宗知道后。立即接回了这唯一的儿子。为了避免万贵妃的加害。明宪宗的生母周太后亲自将这个孙子接到了自己身边抚养。万贵妃无奈。只能拿张敏与纪氏出气。不久之后。张敏吞金自杀。纪氏离奇暴毙……

按理说。杀母之仇不共戴天。明孝宗即位之后应当替母报仇。清算万贵妃才对。但是。明孝宗同样选择了宽恕。宋仁宗选择宽恕或许还有刘氏善待自己生母的情分在。明孝宗选择宽恕就只能用仁慈来解释了。明孝宗不仅没有清算已故的万贵妃。连万贵妃的皇贵妃身份都予以了承认!万氏家族也没有因为此事遭到明孝宗清算。

随着万贵妃的去世。明孝宗即位时万氏家族的影响力已经削弱了。明孝宗这个时候清算万贵妃和万氏家族并不会遭遇太大阻力。但是。明孝宗并没有。这就不能用形势所迫来解释了。只能归结于明孝宗的仁慈。不是吗?孝宗这个庙号。实至名归!

综上所述。若果论仁慈。恐怕明孝宗要远胜宋仁宗。宋仁宗在听闻生母被刘氏所害时还曾经大怒。甚至不惜开棺验尸。但是。明孝宗明知生母被万贵妃所害。却依然选择了宽恕。足见明孝宗性格的仁慈了。

其他观点:

宋仁宗和明孝宗都是历史上口碑不错的仁德皇帝。论名气宋仁宗要比明孝宗大。既然我们是要比较他们的仁。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封建社会的‘’仁‘’是怎么定义的。

‘’仁‘’是三纲五常中的一部分。‘’仁‘’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主要是指情操。《说文解字》对仁的解释是:“仁。亲也‘’。仁字的笔画简单。就是两个人的组合。两个之间的善意和友爱便是仁。但说句实话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友好相处。谈何容易。尤其在封建社会。皇帝都是高高在上的。能礼贤下士已经不错。

宋仁宗是一个非常谦恭的人。他从不愿意给手下人添麻烦。他在位42年。没有杀过一个文人。对身边的人也是呵护有加。这方面的故事很多。比如他渴了。也不想让身边的人去给他弄水。吃饭时吃到了沙子。也没有发声。生怕厨子遭责备。宋仁宗主张节俭。衣食住行都不浪费。怕自己养成奢侈的习惯。对于难说话的大臣。也是用心理解。像包拯这样的人。他都能重用。也许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送个宋仁宗的。

宋仁宗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指数很高。这跟宋仁宗的豁达包容有很大的关系。

明孝宗朱佑樘是个很有涵养的人。母亲地位低下。从出生就受到万贵妃得追杀。命大的他竟然在贵人张敏的帮助下。躲过一次次劫难。6岁时父子相认。被立为太子。

人生有时经历一些劫难并不是坏事。周太后的庇护让朱佑樘得到了人生的升华。他心胸宽广。不计前嫌。没有让自己生活在仇恨的痛苦中。对万贵妃也只是做了流放的处理。并没有至 她与死地。作为一个至尊的帝王真不容易。

明孝宗勤于朝政。不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女人身上。在他统治时期。社会非常安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人民的日子很安定。“弘治中兴”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明孝宗朱佑樘善于纳谏。任人唯贤。远离奸佞。轻徭薄赋。关注民生问题。兴修水利工程。维护国家统一。

明孝宗只宠爱一个女人。那就是他的张皇后。这一点封建帝王谁能做到。真的没有。虽然他没有仁德谥号。可谁又能否认他的仁呢?

宋仁宗在宋朝不是最出色的。明孝宗在明朝也不是最伟大的。他们都没有气吐山河的壮举。这当然跟儒家的‘’仁‘’有很大的关系。我个人认为‘’仁‘’很多时候就是柔。所以他们统治的时候不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大开杀戮。没有血腥味。就是老百姓的幸福。

对于宋仁宗和明孝宗的仁德我觉得彼此彼此。半斤八两。都是道德模范。仁义君子。




其他观点:

晚明大臣。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朱国桢曾有言:“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这是传统儒家道德思想下。对于君主个人品德及为君之道的极大肯定。“圣天子垂拱而治天下”即是对他们的最佳评论。

   本题因没有涉及汉文帝。所以就不在此过多言语。有关宋仁宗及明孝宗。谁更胜一筹。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以衡量。将他们的事迹列出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同臧否一番吧。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宋真宗第六子出生。生母李氏。初名受益。因真宗宠信美人刘氏(章献太后)。但刘氏无子。真宗便对外声称赵受益为刘氏所生。诸多艺术作品描写的“狸猫换太子”。就是说的这段历史。但是和演绎里不同的是。刘太后并未难为李氏。只是将其子接过抚养。认为己子而已。李氏日后被晋为妃。死后以皇后礼仪下葬。除了一生未与仁宗相认。其他的与戏曲中没有任何相关。而仁宗。在养母的照顾下。一天天长大。章献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顺容李氏就是自己的生母。

天禧二年(1018年)。因真宗之前五子皆早夭。所以八岁的赵受益被立为皇太子。并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宋真宗赵恒驾崩。。十二岁的赵祯即皇帝位。因年幼。由章献太后摄政。处理大小军国事务。章献太后“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虽然执掌朝政。不愿把权柄交还仁宗。但除此之外。对于仁宗还是十分地关爱。对他视若己出。克尽母职。明道二年(1033年)章献刘太后去世。仁宗始得亲政。

  章献太后去世后。皇叔燕王赵元俨。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告知仁宗生母另有其人的实情。并声称其生母死于非命。仁宗得知。惊惧不已。数日不上朝。恸哭连连。并下诏自责。尊生母为皇太后。谥号“庄懿”。一面令人包围了章献太后外戚家住宅。一面自己亲自乘坐牛车赶赴洪福院。检视生母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仁宗亲视之下。只见生母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安详躺于棺木中且。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羞愧不已。叹:“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章献太后遗像前焚香:“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还章献太后清白。

此后。仁宗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另建奉慈庙分别供奉章献太后刘氏、庄懿太后李氏的牌位。奉慈庙的建立。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章献太后的影响。

 为政方面。仁宗十分注意尊重臣下。自觉遵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准则。不以一己之私。更以天下为念。专断独裁的风格。仁宗皇帝是绝对无缘的。宰执们对于朝政的具体开展。仁宗一直很信任。这让文官们感觉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对于给予他们的地位。也是感激得无以复加。在天下读书人的心中。仁宗好学。宽厚。不独断。不嗜杀。垂拱而治。完全符合儒家道理行为规范下的圣主标准。所以宋以后的文人才觉得他是难得的好皇帝。

 仁宗个人性情宽厚温和。奢华诸事从不喜欢。御群臣及近侍尤其宽和。每每令人如沐春风。心悦诚服。个人操守品德。完全不像一个操控天下的皇帝。而更像一个忠厚善良的长辈。当他去世多年以后。还有近臣在参拜后继皇帝时。因提起仁宗而嚎啕大哭不能自已者。人君的品德魅力。可见一斑。

尤其仁宗能够严格地约束自己的欲望。体恤民生。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受到后世的称赞。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对外及武事方面。仁宗时期就提不起来了。一塌糊涂。尤其对于西夏叛乱。简直就是被李元昊暴打。“满地找牙”基本就是实际的写照。对于辽国。也是一直退让。并再增岁币。以维持平安。但是这一点也不能全怪仁宗。毕竟宋重文轻武。并自其父真宗以来。宋内外政策就没有强势过。软绵绵的风格贯穿了有宋一世。只能说仁宗被动地接受了这个局面。而无法改变罢了。

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鉴于国家积弱已久。意欲开展更革。授范仲淹、富弼等开展新政。并渐次颁布实际改革主张。颁发全国。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这也是仁宗性格上柔弱的一面。不能够坚持到底。

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于东京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逝世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连辽国皇帝得知消息后。也大吃一惊。抓住宋使手。号啕痛哭:“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仁宗在天下的人格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仁宗在位时。内外问题确实较多。但除却军事以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宋朝都颇有灿烂光辉的影响。仁宗“恭俭仁恕”的个人秉性。与垂拱而治治国方针。是这时期宋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仁宗宽容仁厚。自控内敛。确实是符合儒家士大夫们标准的“仁君”。

 

大明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的一天。皇宫里面一个婴儿出生了。虽然这个婴儿身份高贵无比。但是出生时却是偷偷摸摸的。因为他的父亲。大明帝国最高统治者---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宠幸贵妃万氏。宫中如果有宫女怀孕。必然被迫害堕胎。婴儿的母亲。是广西土司之女。因叛乱。被明军平息后。纪氏被俘入宫中。管理皇帝内库。宪宗偶见。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事后。纪氏怀孕。这才有了这个婴儿。

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而被宪宗所废的废后吴氏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这个小孩儿在险恶环境中艰难地成长。

六年后。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一天。张敏为宪宗。宪宗叹息:“将老矣。尚无子”。  张敏伏地:“万岁已有子。”宪宗大惊下追问究竟。张敏说出实情。宪宗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

当宪宗第一次见到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儿子。不禁泪流满面。抱起来说“像我。是我儿子!”当天即召集众臣。说出真相。并为其起名“祐樘”。次日。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皇太子。 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 。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纪妃与张敏之死。显然是万贵妃的毒手。宪宗生母孝肃太后周氏见局势险恶。危机四伏。担心万贵妃不利于孙子。就晓谕宪宗。将孙子亲自抱养在自己居住的仁寿宫内。才使幼年朱佑樘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朱佑樘自幼生长在险恶环境里。养成了高度机敏警觉的性格。数次推脱万贵妃以礼制为名邀请其至自己宫中。借赐宴而趁机加害的虚情假意。万贵妃见无法除掉太子。而太子日渐长大。深深恐惧万一日后太子继位后。自己将落得悲惨境地。长久恐惧之下。终于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不堪忍受而死去。宪宗因万贵妃死去。伤感过度。于八月也驾崩。九月。十八岁的朱佑樘正式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这就是明孝宗。

孝宗登极后。兴利除弊。革除宪宗晚年旁门左道对于朝政的影响。驱逐宪宗在位时养在宫中到位诸多僧道、江湖术士。将引他们入宫的内宦及外戚绳之以法。投入狱中。并斥退了逢迎拍马的内阁首辅万安。起用名臣丘浚、马文升、徐傅、刘健等人。朝政为之一新。

之后。刘健、谢迁、李东阳三人组成的内阁。更是宣德以来。最为精悍高效的。李善策划、刘长于决断、谢阐述无敌。时人称“李公谋 刘公断  谢公尤侃侃”。三人互相配合。是孝宗得力辅臣。孝宗在他们的辅佐下。匡正了宪宗时期取得弊端过失。稳定了政局。并且孝宗宽宥了死去了的万贵妃的罪行。对于她的亲属从宽处理。更加赢得人心。

孝宗任用贤能。黜退不肖。勤于政务。常招阁臣至文华殿共议庶务。并首开“平台召政”的朝议模式。而且亲力亲为。自己批改奏章。决断政事。采纳时政。禁绝外戚广占民田。废江南织造。一改之前数任皇帝不理政务。诸事委于內官代劳的倦政之风。曾经历过英宗、宪宗怠政往事的朝臣们。感叹:“恭简仁明。勤治厥英。求方正之士。绝劈幸之门。”

孝宗御下宽厚平和。与辅臣们召对总是和颜悦色。推心置腹。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形同家人。祖宗所置的“廷杖”。在孝宗时期闻所未闻。同时。鉴于前朝宦官专权乱政的教训。孝宗对宦官严加管束。厂卫不敢任意行事。只奉守本职。在明中后期。孝宗时代的厂卫是极其罕见的存在现象。与大明前后数代相比。弘治时期的大明朝政的确算是清明。

最值得称道的是孝宗的私德。中华历史上皇帝中。只有孝宗一人。是一夫一妻。除张皇后之外。孝宗再没有其他妃嫔。。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居。像平常百姓一样。过着夫妻生活。身为皇帝。实在不易。

对外方面。孝宗基本奉行和平策略。积极防御。没有劳师远征。更没有主动对邻国发动大规模征战。一方面是大明此时国力不允许。军事武备逐渐走向衰落;一方面也是孝宗本人对于出征兴趣不大。孝宗曾经召问兵部尚书刘大夏:“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刘大夏对:“陛下神武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矣。”。孝宗颔首:“微卿曹。朕几误。”。君臣都下了台阶。

但孝宗在位后期。因为幼时体质羸弱。导致成年后身弱力衰。不能长久操劳政务。另加之幼年在祖母身边。深受其佛老思想影响。一度轻信此一些奸佞之辈妄言与诱惑。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增强自己身体状况。使得以太监李广为代表的一些佞臣得以大行其道。肆无忌惮委授其父宪宗在位时开创的“传奉官”之道(即是不经吏部考核。直接由皇帝授官)。多方索贿。乌烟瘴气。形势几乎不可收拾。后来李广因其他事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账本。这才醒悟。这一事件对于孝宗触动很深。因崇佛道符箓而沉睡多年的孝宗。痛定思痛。再次励精图治。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时期。再次勤政的孝宗。与初即位时一样。亲力亲为。但过大的工作量。也彻底拖垮了他原本就不甚强壮的身体。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在短期患病后。无法痊愈。驾崩于乾清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辅佐皇太子朱厚照。最后嘱咐是要皇太子“任用贤臣”。

孝宗勤谨一生。处处以人为本。在用人上遵从唯贤唯德。大量重用贤才之士。尊敬大臣。较为勤政。而且私德极佳。一生虽无没有丰功伟业。但是稳定有加。国势平和不。为民善政诸多。后世虽不能名声远扬。但是差评基本为零。实属难得。

以上综述:宋仁宗长于“恭俭仁恕”。能够很好控制自己的欲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明孝宗“恭简仁明”。以人为本。稳定谨慎。都是在儒家思想哲学下。皇帝的典范。虽然因为一些原因。人无完人。都有着一些弱点及不足。但是。就人格来说。都是值得称道的。不肆意妄为的“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之君。谁胜谁一筹之说。毋庸议矣。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6:07

    仁宗,贵妃,真宗,刘氏,生母,太后,皇帝,自己的,太子,李氏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6:07

    没想到大家都对论仁君,宋仁宗和明孝宗谁更胜一筹?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6:07

    仁君与帝王本身的“仁慈”没有必然联系汉文帝差点儿杀掉拥立自己继承皇位的周勃。硬生生用“活哭丧”逼得亲娘舅薄昭自尽……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