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指哪首诗词又是什么意思?
原创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指哪首诗词又是什么意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闻一多先生曾说《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后来也不知何时。就有了一个“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的说法。到底是谁总结出了这二句话呢?没有人查到出处。我想大概它不是名人所为。故也就没有了记载。只是众口相传而已。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的意思是说。岳飞写的一首词《满江红》。可以压倒北宋南宋所有的词;张若虚留下的孤篇《春江花月夜》。可以盖过全唐所有的诗。而“唐诗宋词”乃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如果真如此。那么这“一词一诗”。无疑就是中华文学史“皇冠上的明珠”。果如是乎?

先看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词的大意是说:我愤怒的头发竖起。独自登高凭栏。急风骤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情怀充满胸间。三十年来的功业如尘土微小。南征北战八千里一路风餐露宿。好男儿啊。须抓紧人生有限时间去为国家多建功业。不要空误青春。老来徒悲伤。靖康年的耻辱至今仍未雪洗。国民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战车踏平贺兰山。饿了就吃敌人的肉。渴了就饮敌人的血。待重新收复沦陷山河。再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岳飞的这首《满江红》。不仅填的中规中矩。用词精妙。声韵俱佳。尝意境不凡。而且写的大气磅礴。豪气冲天。一份英雄情怀感天动地。一声救亡抗战的呐喊震耳欲聋。实乃中华正气之杰作。民族正义之经典。说它“一词压两宋”。并不是说苏东坡、宴殊、柳永、辛弃疾等著名文豪们笔下的宋词写的不好。而是说这首《满江红》在“两宋”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更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从而给国人留下了一份抵抗侵略、民族图强的精神财富。这个角度看堪称是“一词压两宋”。

再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此诗以“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世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造了一个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全首依景、理、情次序展开。第一写春江美景。第二写对江月之感慨。第三写人间离愁别绪。它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给其注入了新的含义。它把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了大自然的奇妙。讴歌了纯洁的爱情。并把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说它“孤篇盖全唐”。并非否定唐代诗仙、诗圣、诗鬼、诗佛等大家们的名篇大作。而是。第一它是张若虚本人在《全唐诗》中仅有的二首诗之一。可见作者写诗之高效;第二《春江花月夜》写的既有《长恨歌》之韵律精妙。又有《黄鹤楼》之意境空灵;既有王维的闲恬淡雅。又有王勃的奇思妙想;既有商隐的儿女多情。又有太白的飘逸超脱。它是作者为人类留下的一份独特诗篇。如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醉。韵味无穷。

毋庸置疑。岳飞的《满江红》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皆是“唐诗宋词”中的一分子。同时。他们又以各自独有的艺术特色出类拔萃。丰富了“唐诗宋词”的壮美。而对于“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说。我们就从一个侧面来欣赏它的精采吧。而反过来说。又有多少“唐诗宋词”的名诗名篇。不是独辟蹊径。别有洞天。余味绕梁呢?你不得不感叹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妙。先人们智慧非凡!



其他观点: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说的。

一词压两宋、是指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写的《满江红》;写出气吞山河。保家卫国的波澜壮阔气势。后人称是传颂千古名篇。

孤篇盖全唐、是指唐代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所用语言优美、塑造意境优美。给人一种澄潵明净、清雅自然的感觉。所以后人对这首唐诗评价是最高的。

以上所说附图如下:





其他观点: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闻一多说的。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1925年1月上旬。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

1927年2月。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36年1月。论文《离骚解诂》发表。1943年。组织十一学会。1945年3月。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一词压两宋实际上是对岳飞的《满江红》的评价。而孤篇盖全唐则是对《春江花月夜》的高度赞赏。两首词都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特殊历史背景。并且包含了作者的美好期盼与强烈的情绪。用词讲究。内容并非是华丽辞藻的简单堆砌。相反每一个字都是对作者灵魂的表达。因此后人们对这两首词赋予的极高的评价。那就是所谓的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

一、《满江红》气势磅礴

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 一作:壮士;山缺 一作:山阙)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注释

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胡虏(lǔ):对女真贵族入侵者的蔑称。

朝天(阙):朝见皇帝。

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创作背景

第一种说法: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所作。第二种说法: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第三种说法:《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赏析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二、《春江花月夜》境界高深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裴回 一作: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裴回: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后世影响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6:38

    春江花月夜,满江红,靖康,岳飞,诗人,明月,月光,之情,游子,壮志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6:38

    没想到大家都对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指哪首诗词又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6:38

    闻一多先生曾说《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后来也不知何时。就有了一个“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的说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