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是爆火的诗句。很多人都喜欢它!它的意境太美。余韵悠长。让人不断玩味、追捧千年。它出自一首误认为唐人写的元末七言绝句《题龙阳县青草湖》。被誉为最有意境的作品。
然而。这首诗是典型的“诗红人不红”。历史对诗作者记载不详。只提到作者叫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的诗人。“珙豪于诗”。但对于其生平事迹、何年何月出生去世、还有哪些传世诗作等。都已无法考证了。让人有些遗憾。
有意思的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实在太好。竟被《全唐诗》编者误认为作者唐珙是唐人。而“自然而然”地将它归到了佳作如云的唐诗中。我们知道。唐诗是我国诗词的巅峰。而把这样的好诗归于《全唐诗》。实在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一生仅一首诗就流传千古的还有宋朝末年的诗人卢梅坡。他的《雪梅》一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饮酒赋诗、踏雪寻梅的人生意境。同样况味无穷。让人玩味。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先说下题目“题龙阳县青草湖”。龙阳县是一个地名。指今天湖南的汉寿县。录属于湖南省常德市。地处洞庭湖滨、沅澧两水尾闾。青草湖与洞庭湖相连。在洞庭湖东南。因湖南面的青草山而得名。所以诗里青草湖又叫洞庭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诗的首句即意境满满: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了层层白波。渺渺茫茫。诗人用“吹老”而不用吹皱。让这湖水也有了人的气息。而且湖水似乎还“衰老”了许多。
一个“老”字让秋夜里的肃杀之感立现。可谓句之眼。让人感慨万千。而正因“老”才引出了次句的“湘君白发”。我们等下再解析。
伤春悲秋。本是人之常情。渺茫的湖秋之衰飒。与春日轻漾宁谧的碧水相较。给我们一种深沉无奈的逝川之感。诗人的悲秋之情隐隐而出了。而不需要直接言明。就已让我们的心境如秋夜里被“吹老”的湖水一样。难再平静。
“一夜湘君白发多”。诗人仍觉意犹味尽。而再添新的愁绪。让悲秋情绪达到顶峰:这一夜的愁思。让湘君也多了白发。这里的“白发湘君”是谁?它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湘君是湘水之神。一个让人感动又悲切的人物-帝舜。
传说帝舜到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之野。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前去往寻。得知舜帝已死。葬于九嶷山。悲恸欲绝。抱竹痛哭。竟泪染青竹。后因思念过度泪尽而死。天帝闻之感动封她俩为湘水女神。封舜为湘水之神。号湘君。
现如今再提湘君。感受这样的相爱之深、相思之切。让人泪水涟涟。悲切之情喷涌而出。让愁绪更加难以自抑。以致“一夜白发多”。愁到一夜白头会是怎样的“愁”啊?李白这样形容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洞庭湖秋之景太过于衰飒了吧。竟然使美丽的湘水女神一夜之间愁成了满头白发。诗人如此的奇思妙想。足可以让我们想象出洞庭湖的秋景是如何的衰飒萧索。如何让人触目惊心了。
诗人为何有如此的情感?他大致是想借客观自然之景。来表达自己的垂暮之感、衰颓之意。一个“老”字就暴露了诗人的小心思。且融情于景。达到了神而化之、画龙点睛的妙用。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非常喜欢这两句诗。太有意境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且这两句与前两句秋之衰飒截然相反。表达出了诗人的豪迈之情。诗人的一悲切一豪迈。两相对照。对照强烈。却丝毫没有转接痕迹。让人称奇。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天上的银河映在了湖水之中。美妙的意境缓缓打开:入夜了。风停了。波静涛息。“我”在微醺之后浑然不知满湖水的星河只是天上的倒影。此时“我”清朗的梦满船都是。重压在了星河之上。
似乎古代很多的佳作美篇都是在美酒佳酿中酿制而成的。如同“李白斗酒诗白篇”。以致弥留了数千年的馨香。这首诗亦然。“我”在湖边客船之上饮赋。从白天到晚上。一觞一咏。手不释杯。终至醺醺然。醉了。睡了。
渐渐地“我”进入了梦乡。这感觉就像“春水船如天上坐”一样。而“我”感觉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浆。船的周围是星光璀璨、明亮诱人的星河。简直太美了。就像置身于童话般的世界里。
这样的意境太美。太让人神往了 !我从来就没有过荡舟银河之上之感。这满船旖旎的清梦。着实清丽迷人、独特别致。这是“我”醉人、睡了、梦了的“成果”。
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在世间。终有梦醒时分。“我”醒来之后蓦然发现。这一切都只是美丽的梦。梦里的美幻之境与现实的衰飒之秋景相比。更增添了无限的惆怅留在心上。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让人叹为观止。梦境与实境太切合了。船在天上行与天在水中映太相似了。而最奇妙的是。梦境与实境太吻合了。船在天上行与天在水中映太相似了。
而最奇妙的是。梦本身很抽象。并无实体。却说清梦满船;梦也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如此把梦写得如此真切有实感。仿佛“梦”就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一样。
这让我想起了李清照写的满船之“愁”。她是用船来载“愁”的。她在《武陵春.晚春》里这样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凝聚滞重。连舟都载不动了。你说得有多愁?而唐珙这里写的“梦”压星河。我认为会更胜一筹。
那回过头来想。诗人为什么要把“梦”写得如此美妙、如此清酣呢?
其实。这表达了诗人摆脱俗世喧嚣的愉悦。因为现实的萧索之景象。与梦境中的美丽星河相比。有着云泥之别。这里写梦而兼及情感。有了传神之工、对照之妙。古代写“梦”的诗不少。但写得如此清丽迷人的。却并不多见。
有人说。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怎么是剥离的?其实前两句写湖秋之衰飒。后两句写内心豪迈之情。是由景及情的写法。看似情趣各别。实则一气贯通、水乳交融。隐隐表达了诗人的垂暮之感、悲切之愁。
总之。非常喜欢“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意境。因为有了天在水。所以才有了梦压星河的意境。而我们在喧嚣尘世中难以实现的。在梦的宁静与美妙的意境中。得到了惬意、宁静与满足。
对于诗词的理解。都不全然是过度解读。毕竟当我们身处那样的环境与意境时。多少会生发出或这样或那样的感慨。而《题龙阳县青草湖》这首诗的意境。又是大家所公认的。
写在最后:
《题龙阳县青草湖》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无一笔粘着。我认为与李白的浪漫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确实是难得的佳作。而它被“自然而然”地误归于诗作璀璨的《全唐诗》中。堪称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唐诗自有唐诗的霸气巅峰。而这首元诗也自有她的飘逸轻灵、不工而化。还有她的美妙意境。以致让人神往、回味无穷。追捧千年。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是仅为写愁煞的湖秋之景而写景的。而是着意于真情实感。但又情隐意藏。不拘泥于形貌之似。因此写来不拘一格、超尘拔俗。但无论写景还是叙梦。都有虚有实。惝恍迷离。
其他观点:
这是一首被误认为唐人写得一首元代古诗。堪称元末最具意境的作品。作者知名度很低。但诗句却受人追捧千年。出自于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
这首诗非常特别。特别在。因为写得太好。而长期被认为这是一首唐诗。《全唐诗》在编写时。毫不犹豫将其归入其中。我想。除了考证不严谨之外。就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太美。太有意境。导致编者“自然而然”的认为元人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于是。将其归入佳作如云的唐代诗坛。但其实。经人考证。这首诗的作者叫做唐温如。是一位元末明初的诗人。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据说其诗在乡里十分有名。“豪于诗”。但是他传世的作品不多。生平事迹也少有文献记载。这首《题龙阳县青草湖》是他最富盛名的诗歌。
虽然。历史上只有关于唐珙只言片语的记载。但是。他却因为这首诗。同样流传千古。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了他。也足以称为风流人物了。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绝美的意境。还能看到诗人特有的精气神。诗很简单。却带给人深刻的印象。
诗题中的“龙阳县”。在今天的湖南汉寿。“青草湖”。在今天的洞庭湖东南部。因为湖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有一小点需要注意的是。诗中写到了“洞庭”。是因为两水相连的缘故。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开头两句。以虚幻的神话结合现实中所见到的壮阔景象。展现出了一幅凄美的湖上秋色图。诗人说。“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秋风飒飒。广阔的湖面上。泛起了层层波浪。萧瑟的秋景仿佛让美丽的湘君一夜之间。变成了满头白花。传说中。舜帝死于苍梧之野。湘君听闻后。不及追随。于是啼竹成斑。化身湘神。诗人在这里。以这种新奇无比的构思。表现了看到洞庭秋色时那种触目惊心的感受。另外。也暗含了一丝诗人的迟暮之感、衰败之意。寄寓了丰富的感情。
后两句写梦境。描绘的十分成功。“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入夜时分。风停云开。水面平静如镜。诗人在舟中饮酒。不觉醉倒。半夜醉眼朦胧地醒来。发现天上的星星仿佛都压在了水面上。那景象。就像是在银河中停舟一般!
“满船清梦压星河”!夜色迷人。诗人半醉半醒之间。感觉自己像是置身银河之中。诗人将梦境写得犹如童话一般。真是美到了极致。梦本无形无质。但是人却说清梦压船。将幻觉写得如此真切美妙。古人写梦境的诗词佳作不少。但是能够写得如此清丽新奇又意境独特。能够千古流传。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唐温如的这首诗。笔调清灵。构思巧妙。虚实相间之中充满了绝美的“梦境”。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让万千读者印象深刻。也难怪这样的好作品。会被错认为是诗歌鼎盛的唐代诗人所写了。另外。诗中对洞庭湖秋景的描述、对梦境的迷离和留恋。似乎也流露出诗人在现实中的一丝失意和无奈。但总而言已。这首诗情景交融。缥缈奇幻。可谓绝佳之作!
其他观点:
“满船清梦压星河”。出自哪里?为何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佳句?
在《全唐诗》中关于这一句“满船清梦压星河”的全诗文是这样记载的: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湖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诗。写景记梦。虚实相间。颇具唐诗风彩。故《全唐诗》里将其作品归入“无考”类诗人中。
到底是不是唐诗?经后来人考证。这首诗出自于元末明初唐珙之作品《题龙阳青草湖》。
“满船清梦压星河”意境何在?本耒。梦无形体。但作者却实不相瞒“清梦满船”。又何为“清梦”呢?一般人做梦醒来时忘记的多。而诗人则清淅的记得。
梦。当是梦幻。肯定无重量。然作者赋予它“压”字来称取。此乃别出心裁。有意点化了梦之境妙!其实呢。对梦的留念。也侧面反映了在现实社会中的失意与失望之感觉。
“满船清梦压星河”是诗眼。由于全诗的浑融的意境让人赞不绝口。堪比杜甫“春水如船天上坐”啊!清朗的梦中。我好像卧在璀璨的星河中徜徉……。
显然。唐珙的这首诗不属于唐朝“唐诗”。那为什么又在《全唐诗》中呢?
首先。确定一下《全唐诗》的完成时间: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汇编的一套唐诗集子。共计唐朝、五代诗4.89万首。涉及作者2200余人。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是唐、宋、元、明、清。这么长的一个时空跨度修编工作。难免不出错或者是缺少考证。误入了唐诗也很正常。
其次。大型编修工程任务急、时间短:都说历史记录是人类文化遗产。一般来说。是下一朝修编前朝的历史。究其原因是能较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
唐朝至清朝隔了好几代。有些事或人名就无法具实查证。像《全唐诗》中的此句“满船清梦压星河”全诗作者就收录于“无考”类诗人作品中。也是应时之需。
再之。汇编内容浩繁。再过细之人校对也难免不出问题:据查证。清朝汇编的《全唐诗》多处有疏漏、重复、误收。以及张冠李戴和次序混乱现象存在。
虽说有些欠缺。但也不失为一部较完整的唐诗总集。1960年又重新排印出版了《全唐诗》。其中就纠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使之得以更加完善。另外。还增版了《全唐诗外编》。
总之。“满船清梦压河”。可以说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当然成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了!
扩展资料:
唐珙。字温如。会稽人。元末明初诗人。其生平事迹历史上少有记载。现略见于《御选诗》卷首《姓名爵里》、《元诗选补遗》小传。
知其“珙豪于诗”。一生中仅留存传世之作八首诗。其中意境最高也最出名的就是这首《题龙阳青草湖》。
(图片来自网络。违规即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2340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诗人,星河,意境,让人,洞庭湖,这首诗,写得,唐诗,白发,两句
没想到大家都对“满船清梦压星河”,为什么能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为何又出现在全唐诗中?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是爆火的诗句。很多人都喜欢它!它的意境太美。余韵悠长。让人不断玩味、追捧千年。它出自一首误认为唐人写的元末七言绝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