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为什么借用黄帝和岐伯来进行阐述?
原创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为什么借用黄帝和岐伯来进行阐述?

好文

热门回答: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先秦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晋代的皇甫谧。宋代的林亿、高保衡等。他们认为像黄帝内经这样科学巨著。非通晓智慧的圣贤大智不能为之。所以必定是黄帝所作。

战国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邵雍、程颢、司马光、朱熹。明代的桑悦、方以智、方孝儒、清代魏荔彤等。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将《黄帝内经·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有许多相同之处。足以充分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

西汉时期。明代郎瑛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现代中医学专家刘长林、吴文鼎等人也持这种意见。其主要理由是:其一。《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为何要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呢?

冠以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黄帝内经》只是借用其姓氏。令人更易记忆而重视。

北宋时。高丽国进献《黄帝内经·灵枢》。要求以此交换中国历代史等书。苏轼五次奏本反对。皇帝仍坚持以《册府元龟》等书换回《黄帝内经》。

2011年5月。《黄帝内经》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已故囯学大师南怀瑾说:“《黄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的医都可医的书。

《黄帝内经》仅代表当时医学理论水平。它是以自然哲学的思维来解释自然科学问题的理论假说。虽然发现了许多客观的规律与结论。但也有不少错误的猜测。当然也很有可能是我们讫今为止仍然看不懂而称其错误。《黄帝内经》中概念多。但定义少。需要辩证体会;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与现代也不尽相同。需要谨慎区别对待。









其他观点: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

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黄帝” 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目前学术界公认黄帝出生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葬于陕西桥山(黄陵县)。国际领导人多次到两地访问!中国自古也有“拜祖到新郑。祭祖到黄陵”的说法。 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名号轩辕(天鼋)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中最精彩的就要数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了。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岐伯”: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帝王世纪》:“(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视今传《素问》基本上乃黄帝问。岐伯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氏高深的医学修养。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在《黄帝内经》中总有一个人在黄帝问话后。回答问题。他就是岐伯。岐伯。相传亦为黄帝之臣。又是黄帝的太医。奉黄帝之命尝味各种草木。典主医病。他还与雷公研讨经脉。《黄帝内经》即黄帝与岐伯等讨论医理而作。相传岐伯曾乘由12白鹿拉的绛云车。遨游于东海中的蓬莱仙山。奉黄帝之命向仙人求不死之药。十分浪漫

岐伯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由于是传说。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如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所做的贡献。专门修建了岐伯庙。如《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说: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泊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意为懂得修养天真的先知先觉。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

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3.《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诀》);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

以上诸书皆已佚。仅存书目。因此只能从书名知其与岐伯有关。内容主要是针灸。另外有按摩、藏象等。而不能确定为岐伯所著。因为古代“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所以托名岐伯的医书。可能也是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即以“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有关岐伯与岐黄的研究发现。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由此说明中医药学与其母体文化的密切关系。

其他观点: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一个谁。是一群谁。内经的内容是上古传承下来的。流传到后世因为语言。文字的变迁使阅读理解变得困难。然后后世的集大成的医者对内经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编辑。整理集合成书才有了现存于世的《黄帝内经》。并非借用黄帝和岐伯的对话来进行阐述。文中还有好几个大医呢。你只看了前面的一部分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陌清茗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6:58

    黄帝内经,黄帝,素问,医学,内经,医书,学说,庆阳,针灸,中医学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6:58

    没想到大家都对《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为什么借用黄帝和岐伯来进行阐述?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26:58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