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典故“望梅止渴”,你有什么看法?
原创

对于典故“望梅止渴”,你有什么看法?

好文

热门回答: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他被评价为“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

也就是说要用他来治理这个世道。具有相当强的管理能力;但同样。如果不使用他。那么这类人对社会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

“枭雄”的词义是骁悍雄杰之人。一般指强横而有野心之人。

从词义的解释上就说明曹操这个人平时是很强硬的。但带队伍打天下。一个人光靠硬是不行的。光知道使蛮力的那是莽夫。许多时候还得有手腕才行。

其实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里也好。还是正史中真实的曹操也好。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他的确具有相当的手腕。否则也不能取得后来这么大的成就。

《三国演义》里描写了曹操一生的诡计多端。关于这些桥段有:梦中杀人、割发代首取得民心、一瓜杀三妾、装头风骗叔父、望梅止渴等等。都是其杰作。

据史载:

“秋七月。公征孙权。冬十月。公自合肥还”。(《三国志·魏书·武帝传》)

这是说曹操第三次讨伐吴国的事情。

这次他们会遇到什么情况呢?

古人云“七月流火”。可见那时的盛夏天气炎热到了何种程度。

这一日。曹操带领部队走在南征的路上。从清晨出发时。就是一个艳阳天。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

到了中午时分。那可真是骄阳似火。大太阳直射下来。两边光秃秃的山石被烈日晒得滚烫滚烫的。让人直透不过气来。

走着走着。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了。有几个体质比较弱的老兵竟然中暑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着这乌龟爬的行军速度。心里很是着急。他怕这样下去贻误了战机。可是。眼下的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干渴难耐中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

“得赶紧想办法!”曹操的心里迅速掠过这么一个想法。

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

向导摇摇头说:“左近没有。此山过去十几里是濡须河中游。”

曹操听了。默不作声。在心里合计起来。饱读诗书的他此时想起一桩庄子寓言来。

庄子当年行路时。见到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于是问:“鲫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鲫鱼说:“我是东海的臣子。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

庄子痛快的答应道:“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

鲫鱼一听。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像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现在同样。如果给士兵照实说。那远水是救不了近渴的。

边思索边看着面前起伏的山峦。蓦然。他看到了前面的山峦上有一片树林。沉思半晌。对向导悄悄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说完。只见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

“啊。有梅子吃了”士兵们一听。高兴万分。

士兵们幻想着梅子的滋味。这一想。酸酸的梅子仿佛已经吃到嘴里。不自觉的流出了口水。口水一流。顿时感觉到满嘴生津。不由得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等绕过这座山。很快找到了充足的水源。士兵们虽然被骗依然很高兴。

这个故事说明了曹操的以下几种特点。

一、他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

作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曹操不墨守成规。不刻板。他知道宣传鼓动手段。在军队中有着巨大的激励士气的作用。

二、他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军事家

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军事家。曹操心里非常清楚。行军作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赢得战斗的胜利。而要赢得战斗胜利。就要保证部队有高昂的士气。否则即使如期到达了目的地。以疲惫之师去迎战敌手。胜算也不大。

虽然在此过程中耍了一些小手腕。但终于带领部队走出了困境。保持了军队有充沛的体力。

三、他是一个调动士卒情绪的高手。当年打袁绍时就用过

当年曹操与袁绍相持时。粮食供应不上。军队时刻有兵变的可能。此时为了稳定军心。他找到粮官王垕。对他说:“我要借你的头以平众怒。不然事情不好办。”

然后承诺照顾粮官的家人。

还没等王垕有什么表示。直接就被推出去斩了首。

然后令人挑着王垕的头在军营中示众。那血淋淋的脑袋上还贴着他的罪状:“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

将军粮不足的责任完全推到了粮官王垕的身上。

众人见曹操已经将“贪官”斩首。也就消了气。部队挨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刻。终于打败了袁绍。

这一次又遇到困境。曹操为了调动部队的情绪。没有用人头。而只是用了梅子。已经够文明的了。

四、心理学多方面的运用

(1)、曹操无意中实践了一次巴甫洛夫的条件发射理论。

巴甫洛夫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给狗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

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但是。如在每次给狗进食之前。先给它听铃声。这样经多次结合后。当铃声一出现。狗就有唾液分泌。这时。铃声已成为进食(非条件刺激)的信号。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

由条件刺激(铃声)的单独出现。然后再引起的唾液分泌。这就是条件反射。

这次的曹操。他是拿梅子来引诱士卒。南方人都吃过梅子。所以他一说梅子。大家想到的是酸。形成一种条件反射。

(2)、心理学中“联觉”的灵活运用

本来是一种通道的刺激能引起该通道的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通道的感觉。这种现象叫联觉。

例如。看到红色会觉得温暖。看到蓝色会觉得清凉。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

大家一想到梅子的颜色和形状。自然产生一种满嘴生津的感觉。

(3)、心理学中暗示的运用

某人出门旅行。途中投宿于一个旅馆。谁知睡到半夜时。哮喘的老毛病又发作了。

他靠坐在床上。依然感到呼吸困难、胸部憋闷。黑暗中。他摸索了好一阵子。才找到窗户。可是。任凭他怎么使劲。也无法将它打开。情急之下。他只得挥拳把窗子的玻璃击碎。

顿时。一股凉爽的新鲜空气迎面扑来。他探身对着被击碎的窗口深深地吸了几口。哮喘明显地减轻。于是又摸索着回床躺下。不一会儿就安然入眠。

次日清晨醒来后。他回想起夜间发生的事情。赶忙查看到底是哪一扇窗子被他打破了。看来看去。所有的窗户均完好无损。

原来。被他打破的并不是窗玻璃。却只是墙上那面挂钟的玻璃。

这个人的哮喘发作是事实。打破挂钟玻璃后。哮喘发作被控制了也是事实。而治好他哮喘发作的那“一股凉爽的新鲜空气”却并不存在。

这种“想当然”就是心理上的暗示。

结语:历史上对“望梅止渴”的评价褒贬不一。这其实牵扯到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褒扬他的人认为。这件事体现了曹操的一种智慧;贬低他的人评价则恰恰相反。暴露出他的奸诈之处。

其实我认为。这种谎言应该是不受到谴责的。

现在我们的大环境是要求大家都讲诚信。那只是对人类事物的一般理解。其实。在有些特殊环境下或者一些特殊职业。你要是实话实说。反倒不一定好。

比如大夫面对一个垂死的病人。你要是说了实话。那才叫不人道呢。必须给病人某种安慰。这就叫做“善意的谎言”。

虽然士兵们暂时受骗。没有吃到梅子。但是最后喝到了水。完成了作战任务。这样的瞒骗有何不可呢?

参考资料:

《三国志》晋·陈寿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32:23

    梅子,条件刺激,唾液,巴甫洛夫,哮喘,部队,士兵们,鲫鱼,铃声,演义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32:23

    没想到大家都对对于典故“望梅止渴”,你有什么看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32:23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在三国演义里。曹操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他被评价为“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