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宋词名篇《点绛唇·燕雁无心》?
原创

怎样赏析宋词名篇《点绛唇·燕雁无心》?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宋姜夔。

燕雁无声。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吴松。即吴淞江。俗称苏州河。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北方的鸿雁。毫无机心。随着天上的浮云。追逐着从太湖西边飞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几座寂静的山峰。清冷凄苦。好像商量感叹黄昏时下的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第四桥边。指唐朝诗人陆龟蒙隐居的地方。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唐朝时候的陆龟蒙曾隐居在第四桥边。词作者打算追随陆龟蒙居住在第四桥边。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而今又如何?只有倚栏远望。浩叹怀古。看秋残败柳参差的枝条垂下。随风摆舞。这情景也够落寞萧瑟的了。

这首词最重要的是在下半阙。共天随住。只是欲共未共。欲住难住的拟而已。一个拟字。就包含了多少现实的凝重感。点题的是。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这又是有多么大的郁情勃发。怀古情深了。

其他观点:

看你是想要怎么赏。如果按照文言→白话文的“翻译式”赏析。那看看别的答主的回答即可。但如果想真正了解、且能接受稍微深入点的姿势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看。

很多朋友对这首词的认知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曲解:

王国维《人间词话》: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但实际上这首《点绛唇》确实是南宋小词中难得一见的精品。王氏早年所做的《人间词话》只是当时年少而作。少年文人锐意激烈。自然文中多有偏颇和误导(晚年王国维自己都不大愿意承认自己写过《人间词话》)。往下。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词到底为什么好。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此词是丁末年冬。姜夔过陆龟蒙晚年隐居之地(吴松)时。感古怀今所作。

其实诗词人作诗。尤其是这种【见景怀古】的诗词。其实大多套路都是如此:先写令人羡慕的【景】或【物】。然后对比自己的不愉快。然后才兴起感概并引出下文。《点绛唇》也是如此:

起句“燕雁无心”。点时节。冬日正值群雁南飞之际。这里的“燕雁”不是指燕子和大雁。而是指【燕(yān)雁】。即北方幽燕地区的大雁。我们可以理解成【北雁】;所谓无心。即自由自然。没有人类的心机苟营。随着时节自然迁徙。次句【太湖西畔随云】。【随云去】自有【超脱】的意思。姜夔强行【感花溅泪】。将大雁南飞视作【无心而超脱】。人家超脱了。剩下了谁?剩下了自己眼巴巴的看着------我超脱不了。因为【有心】、因为【执着】。随即北雁南飞而去。视线也随之牵扯回来。转到眼前之‘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卓人月《词统》:“商略”二字。诞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历代拱手拜服。都认为是姜夔【格调高绝】之代表。但可惜的是。自近代以降。大家都统一以“诞妙”。“洵推绝调”等玄乎到不行的字眼来赏析------好在那根本不说。让你们自己瞎猜.....

(从左至右为俞伯平、俞樾、俞殿云)

唯有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稍作了解释“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数峰”。乃词人幽渺之思。”什么叫“幽渺之思”呢?说白了就是异于正常人的想象力。山峰之“清苦”、之“商略”其妙处在【通感】。王国维所谓的【终隔一层】其实就是说姜夔对景物的描写不真实。但恰恰是这种情绪化的摹写更带出了作者与环境的共鸣。这其实是带有长调式的写法。王国维当时只当成是北宋小令来看。自然是觉得【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其次呢。这里“苦”、“雨”两韵都是上声。连两上声。从音节上于拗怒之中。层叠韵脚。又通过句式的变化增强了余韵。就算从今音读起来。也颇有阴沉欲雨的{积闷}之感。

下片则过入主题。呼应首句。【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第四桥边”。说的是吴江城的甘泉桥。因为这口泉排名第四。所以这座桥也就叫做“第四桥边”。

天随。即天随子陆龟蒙。姜夔的两大偶像之一(另外一个是杜牧)。姜夔在《扬州慢》一词中表示“三生杜牧”;又在《除夜》诗中表示自己是“三生定是陆天随”。其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陆龟蒙《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

非但如此。陆龟蒙写的关于大雁的诗很多。姜夔在起句以“燕雁”领起。其实就已经为下文陆龟蒙的出现张本了。

其次。【拟共】二字。就将古人【天随子】和作者【姜夔】跨越时空的基情共通了。所谓【俯仰今古】便是如此。上片取的景物。如“大雁迁徙”、“数峰清苦”等都是古今未变之景物。唯一不同的是作者和古人之间跨越时空的【换位】。在这种古今时空错位中。作者不免生出【今何许】这种‘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直到结局。才逼出“凭栏怀古”。并以“残柳参差舞”作结语。

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提到此处是‘力透纸背’。但实际上这里是“以小见大”以“轻写重”的笔法:柳树本是纤弱。但经年风雨摩挲。便成了“残柳”;于西风中又是“参差舞”的萧条之状。全词俯仰古今的沧桑变化全在“柳之残”“舞之参差”。反衬之中自然悲壮苍凉。

以上。其实姜夔的高处。并不是在所谓的格调高绝。而是那种脱胎于辛弃疾的独特风格。如【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参见与【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一般。但姜夔自是少了辛弃疾的军旅气的豪迈。却又更多了一层【顾影自怜】的哀怨。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其他观点:

赏析姜夔(kui二声)的这首《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之前。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从这首词的写作手法中来赏析。大家看完也许会觉得。填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我们看下全篇。首先说明一下这首词是点绛唇的正体。正体就是基本的写法。和其相对的是变体。由于篇幅关系。今天我们只说正体。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先看正体的平仄规则(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平是今音里的第一声或第二声。仄是今音里的第三声或第四声。注意古音(古代的读音)和今音(现在的读音)在平仄上是有区别的。比如燕在古音里是平声。而在今音里是仄声。初学宋词的朋友还是按今音来写。这样容易入门。中的意思可平可仄。这两句的大意是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作者在这里把燕雁比作自己。道出了漂泊之苦。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大意是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这里的第四桥就是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天随是人名。唐代末期著名诗人陆龟蒙。姜夔很喜欢陆龟蒙。经常拿陆龟蒙自称。

我们通看全篇。首先了解这是双调。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为上调(上阕)。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为下调(下阙)。上调三仄韵。意思是每小句句尾字。心(xin)、去(qu)、苦(ku)、雨(yu)。三仄就是去、苦、雨。三韵(脚)(为u)去、苦、雨。下调四仄韵。四仄就是住、许、古、舞。四韵(脚)(也为u。和上调保持一致)。这个很关键。如果没有仄和韵。这首词就是失律。

这首词的大意不难理解。也没有很深刻的背景。和写作文一样就是上调写景。下调抒情。但是用词浑厚、宏大而且十分飘逸。并利用了拟人、比兴、怀古的手法。从意境上可以看出姜夔不愧是宋词大家。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也词性大发。做上一首。也许你的作品一不小心。千古留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45:49

    太湖,清苦,参差,今音,的是,词话,陆龟蒙,黄昏,大雁,正体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45:49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样赏析宋词名篇《点绛唇·燕雁无心》?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45:49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宋姜夔。燕雁无声。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