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欣赏宋词中的经典名篇《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原创

怎么欣赏宋词中的经典名篇《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宋词中经典名篇《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又名《唐多令•惜别》。出自宋代著名词人吴文英。

吴文英(1212—1274)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本姓翁氏。而出为吴氏后嗣。一生未第。依人游幕数十年。理宗绍定间入苏州仓幕供职。留连吴门十余载。文英在苏州12年。有一妾而去;在杭州10 年。有一妾而亡。词中怀人之作多系此。

《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等。此调3体。此词为双调、61变体。全首韵脚第十二平韵“尤”韵。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原文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此首一题“惜别”。抒秋日游子的离愁。上片写惜别惊秋之意。下片写怀人盼归之心。

上片起三句。客中送客的情景。“秋心”二字合“愁”。离人“心”上悲“秋”,此二句双关点题。“芭蕉”“飕飕”。为词人惊闻。此生愁之因。杜牧《雨》:“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正是此景此情。结二句写词人矛盾之心。“晚凉天气”。人人说好。然而明月之夜,却怕登楼思乡怀人。下片起三句写往事今朝。往事如梦。叹欢愉已尽;花落随水。叹好景不长;燕归客留。叹人不如物的焦心和伤怀。结二句怨久客难归。女子离去。柳丝不系。此客中送客;客子“行舟”。总是空留,此客中思归。

全词上起下结,前后呼应,扣题甚紧;景写眼前。情抒离别。二者交融。

关于“愁”字。本来是一种很抽象的情感。历代文人却将心中的愁具体而生动地写出来。如宋代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喻愁之细;周邦彦的“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喻愁之急;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愁之广;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喻愁之重;李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喻愁之多。

综观这些名篇诗句。我认为还是吴文英这词说的具体形象。不愧为经典名篇。

其他观点: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垂柳不萦裙带。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是南宋三大词人之一。著《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多。内容较丰富。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词风朦胧。号“词中李商隐”。历代对其

词作争论颇大。《唐多令·惜别》。是他代表作之一。

下面我们先逐句解读词的表层含义。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首句。破空而出。用设问手法。拆“愁”为心上秋。开门见山。点明词的主旨。写离人惜别。成为千古名句。“自古逢愁悲寂寥”。吴文英化用了两个典故。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人心中。本就悲伤难禁。再加上伤感之秋。份量就更重了。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秋天。有天然的悲凉之感。该句将古人离别、悲秋之愁与自己的愁交织叠加在一起。愁上加愁。令人唏嘘不己。

芭蕉不雨也飕飕。

即使没有下雨。芭蕉在秋风萧瑟作响。也让人感觉到无限悲凉。这句用了转折。“不”“也”对比。突出天不凉人心寒。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此句借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和范仲淹《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明月悬空。宜登楼望远。却怕登楼。徒增相思闲愁。

年事梦中。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

这句化用了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往事恍若隔世。依稀梦中。如花零落。烟雾般飘散付水东流。燕子。已经辞别飞回故乡。而我却飘泊在外。用反衬手法。燕归人不归。道出了自己孤单。

垂柳不萦裙带。漫长是、系行舟。

垂柳依依。牵衣待话。系不住离人的裙带。却牢牢系住了我的行舟。让我目送离人远去。

然后统观全词进行赏析

上片。浓墨写羁旅之思。为下文蓄势。首句就将愁字写出。点明了心境。奠定了感情基调。“愁”字由“秋”和“心”字组成。作者用拆字之法。显示了用词的机智。紧接描写离别之时是秋风萧瑟的凄凉情景。即使芭蕉不被雨打。也被风吹得嗖嗖作响。后面三句通过一衬一叠来表达内心的愁苦。别人都是“天凉好个秋”。作者却害怕起来。他不敢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看明月、去登楼。怕引起想思。圆月在古诗中是象征团圆的常见意意。而登楼远望。如果望不到思念的人。“过尽千帆皆不是”。岂不更伤感?

下片。简笔写怀人之思。展纷飞思绪。昔日的欢聚都在梦中消失。如花落烟消水流般的岁月。氤氲在记忆深处。一去不复返。词人感叹往事如烟。韶华易逝。用典故抒怀。并采用了比兴的手法。以燕子代指爱人。以客代指自己。最后。作者不禁埋怨柳条为何不将心上人的裙带系住。而系住了自己的舟。可见作者的相思之深。无奈之甚。

全词表现了词人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纷飞的意绪。字里行问流露出飘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

吴文英的这首多唐令。在送别词中堪称经典。特别是开头两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可以说是千古名句。传颂不衰。为历代词家赞叹不已。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说:首二句以“心上秋”合成“愁”字。犹古乐府之“山上复有山”。合成征人“出”字。金章宗之“二人土上坐”。皆藉字以传情。妙语也。在类似文字游戏的拆解中。巧妙的嵌入对愁的诠释。愁。心上之秋也。一语双关。暗含词义。令人拍案叫绝。





其他观点:

嘉庆年间。未斋提出了学词之道:“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梦窗遂成为“四大词家”之一。

随后又得王半塘、郑叔问、况夔笙、朱彊村此清末四大词家推崇。梦窗词在近现代大放异彩。如吴梅所云:“近世学梦窗者。几半天下。”更有广州陈述叔因一阕颇得梦窗神韵之词作。而改变一生命运。

至当代。亦曾有多位词坛前辈与我训导。习词应取径梦窗、清真。便试习梦窗词。心得是“以空灵奇幻之笔。运沉博绝丽之才”的梦窗词。非才大者不可学。

题目句子出自梦窗的《唐多令.惜别》。全调自然疏快。有别于梦窗密丽深幽的词风。尽管此调颇具盛名。但个人觉得在梦窗词中。仍不算是上佳之作。但在谋篇构章上极见功力。收拍处更让人击掌叫绝。以下我们一起赏读:

起拍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以心上秋合成愁字。是拆字格。起调凿空而出。无聊之语。非词家正笔。也有悖南宋风雅词的典丽。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直言其为“油腔滑调。”梦窗词的神韵亦非在此。

个人觉得此句可玩而不可学。估计梦窗得此句也是甚觉可玩。不忍舍弃。故不惜用整个上阕为起句作补述。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之所以称起调非词家话语。是因为传统诗词有一个创作原则。重构通。轻结论。通常。诗词大家只会直描情景。而愁苦之情全留给读者自行感受。而此调起句凿空道来。直接诉苦。一下子将话说死了。使承接展开变得异常艰难。 自然梦窗之才情超逸并非虚名。承接的补述极见巧力。

“梧桐落叶”、“雨打芭蕉”。都是写秋日愁苦的常用意象。但梦窗却道不雨。实际上是紧承起句。继续无聊。这句子作了省略。可解读为:(都道雨打芭蕉使人愁)。但现在没有雨。也让人愁啊。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将无聊进行到底。以天气好紧承上句的无雨。怕登楼。则无登楼。

既没有雨打芭蕉。也没有登楼望月。愁自何来?似乎作者也不清楚。无聊中的自问自答。全是为了呼应起调之无聊。

换拍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换头两韵。词风乍转。来得疏快。作者似乎明白了愁自何来了。是人生如梦。是时光的飞逝。

燕辞归。客尚淹留。

紧承上句。以繁花落尽。烟水流走。燕子南去三个秋日意象比兴。衬托一个游子的淹留。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这才是词家正笔。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结拍句。我们又一次欣赏到梦窗词中。这种腾空转身的功力。令人拍案叫绝。

前面铺垫已足。也似乎找到了愁的根源。是往事如梦。是思乡意绪。作者却在结拍处腾空发力。

垂柳。是别离的意象。裙带点明了离人的身份。是女子。是情侣。垂柳萦裙带。非常细腻的句子。也非常合理。不讲理的是垂柳。不去旋绕裙带。却漫长地去系行舟。一萦一系皆因柳丝而出。发力恰到好处。

情侣为什么离去。自己又为什么淹留。梦窗都没有交代。只将其怪罪于垂柳。 不禁令人想起梦窗《风入松》中的名句:“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均是无赖至极。如陈述叔所言“纯是痴望神理”。而结句也回应了起句的离人之语。

全调在谋篇构章上极其巧妙。对情侣(离人)的描述仅有“裙带”两字。其余句子全在畜力。极大地强化了对爱侣的思念之情。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45:48

    芭蕉,垂柳,登楼,人心,词人,明月,烟水,梦中,年事,作者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45:48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么欣赏宋词中的经典名篇《唐多令·何处合成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45:48

    宋词中经典名篇《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又名《唐多令•惜别》。出自宋代著名词人吴文英。吴文英(1212—1274)字君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