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谢十二十页友友邀请。这个问题我已经写过。在我的主页中可以找到。所以就不再重复回答了。
其他观点:
我非常认同。这是辛弃疾的颠峰之作。感慨人生。英雄本色犹在。而江河日下。廉颇老矣。冯唐何处?千里马犹在嘶鸣。伯乐已往矣!
我不仅爱读这首词。而且喜爱辛弃疾的所有词作。常常背诵。也引喻人生。
那年。在一次诗词笔会上。偶然遇见我的一个早年的老师。我的老师非常有文学造诣。犹甚诗词。他被错划为右派淡出教育界。我们多年没有见面。一見面。我们都愣住了。互相说了分别后的情说。又细推了分别时间。恰好四十三年。我脱口而出的就是那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风火扬州路。”
我们共同读着这句词。我们落泪了。
又有一年。镇子上有庙会。唱着大戏。庙会承办方请了许多书法界的朋友要留墨宝。一个朋友应邀写一条幅。人家要他写那句四个字“金戈铁马”。书法字古老的写法从右往左写。朋友为了书写方便他从左往右书写。一个“马”刚写完 。他一声喊着:“哎呀!不好。这金戈铁马只有四个字。这六尺长的宣纸我安排布局有误。马字太小了。重来。”说着他就要揉宣纸。我赶紧拦住了他说:“这好的宣纸不能糟踏。我来安排。”朋友说:“你怎样安排?这一个马字太小了。把局定死了。”我说:“这样。我们改变布局。如果反过来从左往右念。马字就成了第一个字。我们还写辛弃疾的词句。”朋友说:“好。我听你的。那么写那一句。它是以马字开头的?”我说:“就写。马作的卢飞快。”就这样不仅没有糟踏那张宣纸。朋友从左往右写笔也顺了。挥洒自如地写下了那句:
马作的卢飞快。
其他观点:
长期以来。辛弃疾以“词人”身份存在于历史中。他写下过无数脍炙人口的文字。与苏东坡齐名。被称为“苏辛”。首先辛弃疾是个战士!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在他2岁的时候。岳飞于风波亭遇害。在他8岁的时候。另外一个历史上的名人、同为山东老乡的丘处机出生了。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把丘处机写成武艺高强、抗击金兵的英雄。名气颇大。但真实的情况是:辛弃疾、丘处机都是出生在“沦陷区”。当时山东一带是金国的地盘。史料上没有丘处机反抗金朝的记载。在成为全真教名人后。他反而是金朝的合作者。但辛弃疾不是。他始终自认为是宋朝子民。21岁那年。就拉起两千人马。武装起义了。开始在沦陷区打游击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绝对算是辛弃疾的经典词之一了.
词文赏析:
一: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江东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四: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五: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2494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辛弃疾,英雄,扬州,沦陷区,作者,当年,壮志,宣纸,异族,元嘉
没想到大家都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被称为辛弃疾的巅峰词作,你认同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谢十二十页友友邀请。这个问题我已经写过。在我的主页中可以找到。所以就不再重复回答了。其他观点:我非常认同。这是辛弃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