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三年拼多多为什么想要上市?你怎么看?
原创

成立三年拼多多为什么想要上市?你怎么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2002年1月2日。网易在纳斯达克复牌。刚刚绝境求生的丁磊时刻保持着警惕。在遇到一个技术问题时。他机缘巧合找到了还在浙大上学的黄峥。

  2002年的段永平早已实现财务自由。刚刚获得美国绿卡的他举家移民美国。开始了投资事业。去美国读研的黄峥。在丁磊的引荐下认识了段永平。

  2015年。再遇到相识近10年的黄峥。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震在他身上看到了连续创业者“厚积薄发”的气质。在Costco模型系统上二人观点一拍即合。光速中国创始合伙人宓群在谷歌工作时和黄峥相识。黄峥的三次创业。宓群都从自身对行业的判断及投资的角度给予了反馈。二人就Costco的业务模式也经常深入探讨。

  很自然。丁磊、段永平、张震、宓群等人成了黄峥创业的投资人。而今天。拼多多也成为了国内首个两地敲钟上市的公司。

  拼多多市值290亿美元。黄峥身价超135亿美元

  北京时间26日晚九点半。拼多多(股票代码:PDD)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创始人黄峥并未去敲钟现场。而是在上海主持了上市仪式。开盘大涨40%。截止至发稿。拼多多每股26.62美元。总市值290亿美元。以此计算。占股46.8%的黄峥。身价达 135.72亿美元。

  拼多多实施“同股不同权”的AB股结构。A类股票投票权为1:1。B类股票投票权为1:10。其中黄峥占股46.8%。投票权为89.8%;腾讯为第二大股东占股17%。投票权为3.3%;高榕资本为第三大股东占股9.3%。投票权为1.8%;红杉资本中国占股6.8%投票权为1.3%。

  此次募资40%用于增强和扩大公司现有业务。40%用于技术研发。剩余资金将用于日常公司运营和潜在投资项目。

  据招股书显示。黄峥将在IPO后。捐出其拥有的2.3%公司股份成立私人慈善基金。按IPO发行价计算。黄峥此次捐出的资金约为4.47亿美元。此外。黄峥还计划另建一个私人慈善基金。以支持科学和医学等前沿技术的研究。

  2015年9月。拼多多成立。很快就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拼多多一共获得四轮融资。其中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多轮领投。2016年9月。拼好货和拼多多完成合并;2016年年底。红杉中国领投拼多多C轮融资;2017年年底。腾讯和红杉中国联合领投拼多多D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拼多多发展愈发迅猛。新电商“小巨头”诞生。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表示:拼多多既有创新性。又具有规模性。我们看好以黄峥为核心的创始团队。不忘初心。致力于服务中国广大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

  高榕资本合伙人张震对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表示:“投资拼多多有3大考虑。首先是黄峥和拼多多团队的远见和执行力。在这次创业之前。拼多多团队已经有过几次成功的创业经历;第二。拼多多的创新性让平台在红海中找到了自己的“新电商”模式。第三。拼多多团队‘本分’的价值观。”

  “拼多多通过深度洞悉用户的消费需求。把社交关系和产品的颗粒度打磨到极致。拼单模式让商品通过社交的方式来获取用户。促成了高效的信息匹配。在满足用户实际且有效需求的同时。提升了供应链的效率和质量。”光速中国创始合伙人宓群表示。

  后起的拼多多极致的挖掘了微信的社交功能。凯辉基金管理合伙人段兰春指出:“拼多多把电商的蛋糕做大了。它没有直接去竞争已有电商的对标人群。而是更多地去服务那些还没有被服务到的人群。所以拼多多成立三年就上市。不应以时间来衡量它的快慢。而是在正确的时间选择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关于为何在这个时间段选择在美国上市。黄峥道:“我们在考虑上市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市场环境。它更多的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因为拼多多的属性跟其它的公司还是有点不一样。它是一个平台性公司。有更强的社会属性。规模越来越大之后它的公众属性也越来越强。我们希望通过上市。一方面让这个公司更加公众化。在公众监督之下能够做的越来越好。另外一方面。也通过上市能够让这个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有公信力。”

  作为拼多多的FA。泰合资本管理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宋良静表示:“恭喜拼多多成功IPO!三年成就的商业奇迹。泰合资本有幸一路相伴。从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到看来得追。拼多多演绎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商业故事。Colin具有那种化繁为简、直击本质、通达底层的智慧。他对商业和人性的洞察、对企业发展的把控、对贡献社会和商业世界的情怀令人佩服。来日方长。期待拼多多成就更大的传奇。”

  买买买到拼拼拼。跻身中国前十大互联网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仅用时2年。GMV便突破千亿大关。相较之下。京东用时15年。而淘宝用时5年。

  截止2018年6月18日。拼多多过去12个月里活跃买家数量约3.44亿人。活跃商户数量超过170万家。实现2621亿人民币的GMV。

  2011~2016年。我国网络零售额逐年上升。但增速渐趋放缓。2014~2016年。增速连续3年下降。在新业态、新场景的驱动下。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2%。增速较去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以阿里、京东等为首的电商。开启了声势浩大的“新零售”。传统电商基于搜索“库存索引”的常规模式。主要依赖于用户的主动搜索。在一二线城市(主要为互联网发达地区)增长封顶后。获客成本不断上涨。传统模式无法触及新用户。增长乏力。

  各大平台都在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农村地区成为电商的新增长空间。得益于互联网设施的改善。以及智能手机价格的持续走低。移动互联网不断向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渗透。

  由于使用场景的差异。用户的消费分化非常明显。在国内。则体现为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黄峥看到了。基于“人际关系”的社交产品成为巨大的流量洼地。

  回顾成长历程。黄峥分析道:“2015年。拼多多刚刚创立不久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拼多多这一模式拥有巨大的潜力。自那之后。我们度过了不可思议的3年。在所有人认为电商格局已定、历史就此书写之际。拼多多在短短3年间汇聚了3.44亿活跃买家。过百万商家。并且时至今日、此时此刻。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

  凯辉基金管理合伙人段兰春道。“就像拼多多在致股东信里所说。相信在公众的监督下。拼多多可以成长得更好更强。我们相信拼多多传递了一种普世价值。正如对拼多多三个字的解读。拼:在一起。多:更多省钱。多:更多快乐。这样的普世价值将为它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能。”

  IPO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拼多多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电商第三极

  在估值最高和融资趋紧的当下。选择上市。对拼多多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家幼年科技公司。正迅速成长为电商行业的第三极。虽伴随着争议。阿里和京东也在试图复制拼团模式。但拼多多确实目前没有明确的敌人。

  拼多多所创新的新电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Costco + Disney 结合体:供应端。C2M极致压缩供应链条。省去中间环节;消费端。人以群分。边逛边买、社交拼单的购物方式;

  2、颗粒度运营。首页展示商品流。少SKU、高订单、短爆发。工厂更注重库存深度。集中资源打造“爆款”;

  3、货找人。更懂人。分布式AI。利用商品流模式。将分散需求用社交拼单连接。海量的“分布式”智脑。将根据各个消费群的喜好。提供更适合的商品;

  4、柔性供应链。平台数据赋能工厂。提升库存周转率。数据指导供应商提供更懂消费者的“爆款”商品。提前调整产能。

  泰合资本董事总经理蒋科分析:“拼多多的崛起。在于构建了新的零售渠道。连接了增量流量和增量供应链。”

  增量流量不仅是指下沉人群。也指增量的消费决策回路:购物就像硬币的两面。效率固然是重要原因。非效率的心理因素同样重要。包括谈资、攀比、身份感、从众、互惠、冲动。而社交流量能够更好的还原这些多元场景。这些都来自于我们在拼多多消费者focus group中听到的真实反馈。而非臆测。

  增量供应链则是指。在消费品类裂化、消费品牌分众的趋势下。一批具有局部供应链优势、但缺乏大额市场预算的腰部厂商。由于拼多多采用了类似Costco的流量分配逻辑。因此这些厂商能在拼多多上获得数倍于之前的订单量。在采购、生产、物流、售后等环节获取规模效应。从中降低的成本由厂商、消费者和平台分享。让消费者获得更高性价比。

  有些分析简单地把拼多多的低价归纳为消费降级。其实是不准确的。低价可以来自于Hi-low策略。也可以来自于EDLP战略。而拼多多属于后者。这也是每一代零售渠道都在采取的战略。这和消费升级并不矛盾。在拼多多发展过程中。网络效应、数据智能和规模效应共同发挥作用。使之成为中国第二大的全品类电商平台。并还持续的通过广告树立渠道品牌。意在建立更大的零售生态。

  电商还有没有机会?张震对投资界分析:“从大消费的层面来看。消费相关的底层驱动力与新的电商形态一定会对中国各类零售业态、消费品牌、零售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的未来发展形成深远影响。也是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国新消费领域具备长期、广泛的创业机会与投资价值。”

  3年时间。从无到有。在商业文明中。拼多多只是一个3岁的“孩子”。身上有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眼前充斥着可见的危险与挑战。

  本以为无法突破的BAT格局。也因小米、拼多多、美团等接二连三的上市引起阵阵涟漪。而国内电商市场。正式呈现拼多多、阿里、京东三足鼎立的格局。

  拼多多到底是什么呢?黄峥很平淡的道:“拼多多将成为一个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融合的‘新空间’。空间里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有机结合。用户可以用最划算的价钱买到理想的商品。更在过程中收获快乐。”

其他观点:

上市无怪乎两个目的:一是募集资金夯实资金流或扩大发展。二是大股东股市圈钱。套现据为己有。急于上市的私企大多是第二种。很多公司上市后就大股东开始套现。业绩开始下滑甚至亏损。大股东套现后暴富辞职走人。对于没有发展潜力的。业绩不会有大提升的。特别是不是搞实体经济的。严谨上市!

其他观点:

不上市:卖出公司走人。例如10亿的公司。只能卖个8-12亿。

上市:市场给予10-100倍估值溢价。甚至更高。10亿公司。能卖出100-1000亿的价钱。开不开心。意不意外、惊不惊喜。比卖白粉都还要暴利。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1:31

    中国,合伙人,投票权,公司,社交,红杉,资本,模式,互联网,增量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1:31

    没想到大家都对成立三年拼多多为什么想要上市?你怎么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1:31

     2002年1月2日。网易在纳斯达克复牌。刚刚绝境求生的丁磊时刻保持着警惕。在遇到一个技术问题时。他机缘巧合找到了还在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