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原创

“鲶鱼效应”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鲶鱼效应”在我国的历史不长。大概是1985年左右出现的。但传播非常广泛。可以称得上是人尽皆知了。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与几十年前相比。故事基本没有发生太多变化(文尾附1990年。《中国人才》第四期46页的一篇转载译文)。直接说结论的话。这个“效应”的故事本身并不属实。它只是因阐述道理而出现。搜索百科“沙丁鱼”可以看到。沙丁鱼为近海暖水性鱼类。一般不见于外海和大洋。所以无需通过这种极端方式保鲜。

以下开始解释整个故事的各种相关问题:

欧洲确实有鲶鱼(鲇鱼)。两种。搜索百科“鲇形目”可见介绍。今日国内多见对欧鲶(Wels catfish)的介绍。另一种就没有了。且不同于亚洲地区的海鲶。这两种鲶鱼都是淡水鲶。

因此第一个疑问就是挪威的老船长如何让淡水鲶一直在盐水中活得快快乐乐(其实沙丁鱼也涉及这个问题)。再就是捕鱼并非一两次。也太不可能每次都更换鲶鱼。更不可能每次放鲶鱼的过程中不被人发现。所以原文中的“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不太合理了。

第二个问题其实更严重些。沙丁鱼的经济价值与产量直接挂钩。价格并不是很夸张。而它又很娇弱。在日语汉字中。它被称为“鰯(イワシ)”。就是鱼弱。弱鱼……所以在一艘小型渔船的鱼槽里。它们如何在缺氧环境下“加速游动”就是难题。或者老船长的渔船很先进。有水泵、充氧泵。可这又涉及到性价比。毕竟在很多国家。只有大个的才会做罐头。小的多会被粉碎做成鱼粉。

在挪威。早期的沙丁鱼捕捞。多见于小型渔船和垂钓。就像动画电影《天降美食》中的传统沙丁鱼船。沙丁鱼钓上来后会被送进盐水中度过余生。所以换而言之。日本以外的沙丁鱼。根本无需考虑鲜活程度。因为都是做罐头、鱼粉的命……

第三个问题就是。虽然挪威人确实喜欢吃沙丁鱼。而且早在1810年时就出现了沙丁鱼罐头厂。可今日斯塔万格市(Stavanger)的沙丁鱼博物馆却得以证实。在1965年以前。挪威与日本并无什么密切关联(如图。挪威早期的各种沙丁鱼罐头品牌)。

在1880年时。挪威人开始大规模地向国外出口沙丁鱼罐头。较为著名的就是贝杰伦公司(Bjelland & Co. first)出口的“奥斯卡国王(King Oscar sardines)”。但是直至1920年。他们才在英国立下口碑。而后于1965年。将这一品牌出口到日本。这也源于日本当年沙丁鱼捕捞量较低的缘故。如图:

在此之前。挪威、日本、沙丁鱼之间是很难有所关联的。然而考虑到1985-1990年间的故事原文可谓绘声绘色。或者故事的描述者三泽千代治(现年80岁)只是为了避免中国人的抵触。将日本渔船上的事情易称到挪威?

如果这样看。文中的很多问题都会得以解决。日本有着悠久的沙丁鱼食用史。像写出《源氏物语》的紫式部。就很喜欢吃这种在当时。属于下等鱼类的食物(相关故事可见江户时期谷川士清所著的《和训栞》)。而且日本对沙丁鱼也有着较浓郁的人文风俗。会说出“鰯の頭も信心から”这种话。以及“柊鰯”这种民俗。而且今天日本。也可看到相关的料理。多少能证实“鲶鱼效应”中。尽量保证鲜活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但对于日本人来说。“鲶鱼效应”或许也是种很生僻的知识。

如图:柊鰯即日本人认为盐焗沙丁鱼头部的臭气可以驱鬼。但可能因为流浪猫的缘故。也有将整条鱼干和柊树叶子吊在房檐下的事情……

在中国流行“鲶鱼效应”的这段时间(1985-2000)里。日本并无对“鲶鱼效应(ナマズ効果、Catfish Effect)”的相关描述。甚至此后。我在网上能找到最早的。也是2004年的一篇博客文章。

除了私人博客。少有日本的媒体会使用这种知识。甚至在2015年人民网日语版去形容“鲶鱼效应”时。还需要附缀一段介绍。如图:

若是日本人真的熟知鲶鱼效应。我想这段话就不会出现了。

最终说到“鲶鱼效应”本身的始作俑者。三泽千代治相较于他的故事。在中国并不很知名。但在日本。他曾经是非常成功的一名商人。他的最大习惯就是讲述各种类如寓言的小故事。而让人们更好的理解那份道理。

所以这个故事与三泽本人之间。就像日本电视剧《LEGAL HIGH》(李狗嗨)第二季中的羽生晴树律师(扮演者冈田将生)用阿拉伯去举例各种事情一样。这种阐述道理的行为被一些人称为“三泽主义”。且这个故事。也衍生出了今日的“ナマズ(鲶鱼)俱乐部”。

附图:《中国人才》1990年第四期46页的一篇转载译文:

其他观点:

鲇鱼效应作为管理学里面著名的一个论断。当然是真的。

什么是鲇鱼效应?根据书上的说法是:人们运输沙丁鱼去卖的时候。

因为路途遥远。很多沙丁鱼经常会死

后来。人们相出了一个办法:将沙丁鱼的天敌鲇鱼放在里面和沙丁鱼一起运输

沙丁鱼因为害怕鲶鱼吃掉自己。运输途中拼命的游动

运到目的地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沙丁鱼居然都没死。

这说明这种运输鱼的办法是可行的。效果显著的。

管理学家把这种做法总结出来。叫做”鲇鱼效应“。

后来。人们经常把这种效应运用在管理实践中

比如。一个公司里面大多数人。积极性不高、工作消极。成天怨声载道的

这时候。公司管理层需要做如下几种事情即可将这些人改变一下

1。树立榜样。将公司中的某一个很勤奋做事很积极的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给其他人施加压力

让他们改变消极的面貌。

2。引入新人。引入工作积极、勤奋的人进公司。并适当给予管理职位。给其他人以示范。也可以将公司的氛围适当改变

上述两种做法。事实上就是引入了”鲇鱼效应“。用不同的竞争者。让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破坏。刺激原有物种。从而营造积极良性的企业生态。

其他观点:

据说在挪威近海可以捕捞到一种名贵的沙丁鱼。只是沙丁鱼生性好静不好动。加之返航时间又长。往往运回码头就都死了。卖不出好价钱。

不过一位老渔民有秘诀。每次出海都能带回满舱活蹦乱跳的沙丁鱼。所以发了大财。别人问他诀窍。他死活不说。

直到有一天他去世后。人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他的船舱。发现里面只是多了一条凶猛的鲶鱼。这才恍然大悟:沙丁鱼群被放入鲶鱼后。自然就会紧张起来。本能地拼命游动。以避免被鲶鱼吃掉。结果反而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这就是管理学上鼎鼎有名的“鲶鱼效应”。常常被用来“苦口婆心地”教导企业管理者:一个组织。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很容易产生懈怠和惰性。必要时应当从外面引入一些“鲶鱼”。制造一种紧张气氛。形成一种竞争压力。才能激活企业中现有的人力资源。让组织焕发生机和活力。

但是。有没有人深入的思考过?沙丁鱼死亡。是因为缺氧。为了躲避鲶鱼而加速游动。只会导致其更加缺氧。如何还能活得更长久?我曾将一条鲶鱼扔入自家的金鱼缸中。第二天早上再去观察时。小金鱼并不是一个个精神抖数、红光满面、容光焕发。而是一个个浮在水面。翻了肚皮。惊恐而死。吓死了。

鲶鱼分海水种和淡水种。海鲶鱼(虾虎鱼)体型较小。吃不了沙丁鱼;淡水种的鲶鱼倒是体型够大。但不可能与海水中的沙丁鱼共处一室。来一次“关公战秦琼”。这.......又是一个假故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7:17

    沙丁鱼,鲶鱼,日本,效应,挪威,故事,渔船,如图,淡水,罐头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7:17

    没想到大家都对“鲶鱼效应”是不是真的存在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5:57:17

    “鲶鱼效应”在我国的历史不长。大概是1985年左右出现的。但传播非常广泛。可以称得上是人尽皆知了。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与几